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国

春秋时期嬴姓侯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是后人祭祀先公黄尹,可见古潢(黄)国是商之同姓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娰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黄国
  • 主要民族:华夏族
  • 官方语言:上古汉语
  • 创始人:大廉
  • 建国时间:公元前2148年
  • 灭亡时间:公元前648年
  • 国姓:嬴姓黄氏
  • 亡于:楚国

历史

黄国先民即夏商时期的黄夷。因黄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黄国文化在保留东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在器物制造技术、纺织技术、雕刻与绘画技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过当时的中原文化水准。其墓葬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自成一格,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区域,又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区域。

黄国作为侯爵国,史实见于《左传》,始于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

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

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

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

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

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

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

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灭国了。

黄国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黄国。《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约传衍五十代黄国裔孙,春秋末年被楚国吞并,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

古黄国处于江淮之间,守东方诸国西入淮河上游的门户,当南楚北进中原之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鲁僖公十二年(前648)黄国为楚人所灭。黄国属东夷之国,处于楚与中原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中原文化、东夷文化与楚文化。

族源

关于黄国的族源,据司马迁《史记》所记,黄国为伯翳(伯益)之后:“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赢氏……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司马迁所提到的嬴姓之后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为诸侯者有江苏的徐国、山东的郯国、莒国,安徽的终黎国,河南境内的黄国、江国,迁至陕西的秦国。对于赢姓之始祖,史载出于上古东方部族,为少昊的后裔。这是一个以鸟为图腾崇拜的部族。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朝于鲁,向鲁人讲述自己祖先的故事,让孔子十分佩服,并虚心向郯子学习。郯国与黄国源出同一祖先,且并为嬴姓,可见关于史书对嬴姓族源的认定是可靠的。商族与嬴姓同为鸟图腾氏族,早期应是东夷的一部分,为少昊后裔,其强大后分立为子姓,甲骨文(前6213、乙4642)记载,祭祀时“帝黄奭三羊”和“贞用于黄奭佑三牛”,说明黄奭是商族先公,根据现代商朝氏族齿序排列研究,后卜辞有“王固日,其于黄尹告”(甲骨文合集7.323),又有卜辞“贞:叀黄令口方”,说明黄是商代重要的官员可以号令口方,都说明商有同姓黄族。卜辞有“王在潢,贞王其星大兑”,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是后人祭祀先公黄尹,可见古潢(黄)国是商之同姓国,是商时期的重要方国,它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而融洽的联系。

赢姓远祖当为东方部族的少吴氏后裔,至舜、禹之时,其近祖伯益(伯翳)与偃姓的皋陶同时受封于山东和淮河中下游地区,为赢姓,秦、徐、郯、莒、黄、江等方国同祖同宗。赢姓部族与东方其他部族被夏人、商人和周人视为东夷,黄国原为夏商时期活动于淮河流域的黄夷,在夏商的军事压力之下西迁至安徽与河南交界处,这便是周代时黄国的前身。

黄国从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存在了1500年黄国国君大廉字太康约延续繁衍50代子民。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存在了一千五百年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中华民族中的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

地理位置

以黄国都城为中心的黄邑地区,地处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农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鱼米之乡。

据历史资料记载,颛顼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阶段,社会总人口少,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所缴的赋税和贡品不足于统治者的特殊生活费用。帝王的子孙人数太多,必须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孙到全国各地为小王侯,食邑当地,由当地人民的赋税和贡品,供给王子王孙的特权阶层的生活。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

正在加载河南省 潢川县 黄国故城 卫星图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

,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国春秋
【蒋国的世界】009 周边:西边的黄国和东边的蓼国
楚文王的故事:战争与美女
楚国缘何迁都寿春浅析
春秋战国130余个国家之095【弦国】
黄国黄城与黄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