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兰亭、国展双料状元”,扎根传统学“二王”,他有这些秘诀传授于你

他在70年代生于东北,自幼由画而入书,由“胡乱涂抹”转向“法度”之中;

学有所成,他开始追逐国展,曾一年内7投7中,3次获奖4次入展,却陡然沉寂;

再次出山之时,他连续夺得第十届国展、第五届兰亭奖两项最高奖,被誉为“双料状元”,名盛一时;

而如今,他厌倦了活在别人视线里,向往自由逍遥的生活状态,醉心于读书听箫,用笔墨记录生活。

他就是金泽珊。

金泽珊,号知镰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国家二级美术师。

2014年获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提名,2016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书法家代表大会代表。

作品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等全国性展览四十余次。

被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收藏。近年来先后接受《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央电视台数字书画频道、黑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刊物的报道和访谈。

曾在湖北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专著。

金泽珊作品《知镰庐十二札》册页(局部)

金泽珊自幼喜爱绘画,但一方面绘画所需空间较大,另一方面工具材料繁杂,诸多不便,无法让他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不过醉心于笔墨世界的金泽珊却并未就此彻底放弃,他注意到了画上的提款,觉得写字比画画练习起来更加方便,于是开始模仿画上的提款,可以说是“由画入书”,自此迈上书法学习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其父亲的介入,让金泽珊逐渐从模仿回归到了规范化的学习之中。与大多数人一样,他初学书从唐楷入手,并且经历了长时间的“法度”的严格训练,但这也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功底。

金泽珊作品《知镰庐十二札》册页(局部)

正所谓“物极必反”,长时间遵循严谨的“法度”让金泽珊觉得太过于束缚,于是不断想挣脱这种状态。抱着猎奇的心态,他开始寻求一些突破口,由此接触到了流行书风,并受其影响。

从1995年开始,金泽珊开始参与中国书协举办的一些展赛,并且收获颇丰,乐此不疲。并且他行草楷隶四体兼备,均有入展。尤其在2004年,他投了7个国展,7投7中,3次获奖4次入展。

但自此以后,金泽珊逐渐开始意识到,书法学习终归要回归传统。于是他一猛子扎入魏晋之中,回溯二王体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推翻了他过去很多错误的理解与认识,几乎是从零开始,这一闭关就是近10年时间。

金泽珊作品《知镰庐十二札》册页(局部)

2011年9月,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获奖入展名单公布,金泽珊的大名赫然列于优秀奖名单之中。2014年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名单揭晓,金泽珊再次名列其中,佳作奖一等奖被他收入囊中。一时间,“兰亭状元”、“国展状元”,“获奖专业户”等称呼铺天盖地而来,名盛一时,金泽珊虽享誉其中,但却未被盛名冲昏头脑。

金泽珊作品《知镰庐十二札》册页(局部)

近年来,金泽珊逐渐厌倦了世俗的眼光,他醉心于书法、绘画、古琴或是其它,且不为展览所累,一心只追求自由逍遥的生活状态。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笔墨把自己的经历、感受记录下来。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曾放下毛笔理智地去分析古人的经典作品,发现每一件经典作品都是无意中产生的,既是无意必从容自由,弱化了载体本身,删繁就简的同时注入了浓重的文化含量,无论是内与外都带有极强的随机性和不可复制性,起笔便是单纯质朴的书写状态,直抒胸臆,不计工拙,笔尖时而流露出的修养是看不到,但是能感受到的,那是自然的人文气息。”

金泽珊作品《知镰庐十二札》册页(局部)

金泽珊的书法博采众长,握住“二王”正脉的同时旁涉宋人手札如米芾、苏轼,以及近人书法如齐白石、郑孝胥等,甚至一段时间内对日本“三笔三迹”也多有研究。之所以如此,金泽珊自己也作了解释:“我在学书的过程中始终信奉一句话——风格是在对比当中产生的。比如你看到这幅字很秀美,是因为有雄强的风格,如果没有雄强也就谈不上秀美。某一种书体或许不是你专攻的,或者是你不喜欢的,但是你必须要站在它的角度去审视它,所以说包容是艺术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金泽珊作品《知镰庐十二札》册页(局部)

说到自然书写所产生的最具价值的书法作品,就不得不提“二王手札”,它是学习行书必学的范本。虽说《圣教序》是行书学习的入门经典,但因其为后人集字而成,具有更多的理性成分。而手札墨迹,则更多保留了原帖风貌,更好的体现了日常书写中的偶然性与情感性。与《圣教序》相比,其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更多,关系更加丰富,是书写者即时生命状态的显现。

金泽珊临《平安帖》

金泽珊说,王羲之的书法其实和古代其它书家不太一样,如果其它书家可以被称为单项冠军的话,而王羲之则是全能冠军。纵观整个书法史,二王的技法体系综合性最强,并且最符合中庸之道的。从三个方面去看:

一是用笔。王羲之的用笔并非后世书家那般大开大合,而是多变且含蓄的,潇洒中不失法度,严谨中又不会呆板。另一方面,王羲之的用笔的多变性也体现在笔法特点因时期的变化而变化,是循序渐进的。

二是结字。王羲之的结体特点更加中和,他并不以猎奇、求怪来表现个性,而是以最平淡的结体来体现不同字的面貌,平中出奇,这是一种很隐晦的高级,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

三是章法气韵。虽说王羲之的书法不能代表整个魏晋风度,但它却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当时魏晋士大夫所追求的面貌,可以体会到其中气息的涌动。

金泽珊临《游目帖》

我们临摹碑帖,根本上也是想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一是对毛笔性能的驾驭,通过过古代书法线条走势以及墨色的变化来判断、再现古人用笔的方式,来加以运用,锤炼,达到化为己用的目的。

二是结字法。汉字的可塑性太强了,每间隔一段时期就会有不同的写法,等于搜集素材。

三是气息的探幽,这点太难了,难在学养,是看不到,却能感受到的,大多书家止步于此。

但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复制当时的气息。从我们学习的环境背景来看,无论怎么模仿,都是东施效颦。所以,我们如何将它化为己用,悬挂入室,如何让当代与古代书法完美地结合,这才是我们需要去探究的问题。

金泽珊精解《得示帖》

为了让钟情于“二王”的书友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二王书法,进一步提高行书的临摹及运用能力,墨池学院与金泽珊老师共同策划了【行书体系课程:二王手札专题篇】。课程内容涉及了“二王手札”中17个经典手札作品,涵盖了王羲之早中晚三个阶段的风格面貌。

通过6周的课程视频的学习,以及配合相应的作业训练,能够让学员达到以下目标:

1. 体会二王笔法的丰富性,尤其是从古法用笔到新法用笔的转变过程;

2. 体会行、草书结合所形成的流畅潇洒与起伏跌宕,感受章法中疏密轻重造成的节奏变化;

3. 每一件手札都是一副完整作品,能让临习者初步体会行草书创作规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田小华行书册页《岳阳楼记》赏析
他以“二王”手札为抓手,坚守30年笔耕不辍,获二三五届兰亭奖
价值1.9亿的《心经》你见过吗?当单字放大细看时,会颠覆你对赵孟頫的一切偏见!(果断当字帖收藏)
张裕钊书法作品选刊,“南宫体”精彩
兰亭得主自曝《集王圣教序》临创训练秘籍,3个关键点开辟行书创作之路
他不光是国展评委,更有三十余次国展经验!王羲之手札精髓都被他挖出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