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学习] “椎动脉夹层”的影像特点及典型临床表现(建议收藏)~~~

椎动脉夹层
影像表现

  椎动脉夹层(VADs)系内膜损伤、动脉壁撕裂及滋养血管自发性出血所致,继而形成内膜下血肿或壁内血肿。自发性动脉夹层可能与遗传性动脉病和结缔组织病有关,例如Ⅳ型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外伤性及医源性动脉夹层主要由钝伤(穿刺伤)、按摩推拿及血管造影引起。

  VAD与颈动脉夹层(CAD,参见例84)的影像表现相似,特征性MR表现有管壁增厚或壁间血肿、急性期新月形高密度征、血管狭窄等(图1)。然而有时夹层动脉瘤的形成也会导致管腔扩张。MRA和CTA均有助于VAD的诊断,而CTA在显示该病的细微征象时更具有优势(图2),例如小的内膜瓣和夹层动脉瘤。Lum等将V3段的VADs称“枕骨下壳样征”;他们认为有些椎动脉V3段的夹层影像上唯一改变是管壁增厚而管腔相对正常。

  椎动脉V1、V3段穿经C6~C1横突孔是VADs好发部位,其中V1段是最常见的(图3)。

  VADs常会有缺血性症状,伴血栓形成,累及血管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最常受累的是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V3段末端夹层能蔓延至颅内段,导致夹层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图4)。SAH是V3末端夹层最为危险的一种并发症,因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 

重点提示

VADs是导致大脑后循环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年轻的患者中。与颈动脉夹层(CAD)相比,由于椎动脉体积更小,VADs的影像表现通常更不明显。


典型临床表现

VADs典型表现是颈后部疼痛、脑干或小脑缺血症状。最常见的是小脑后下动脉受累,临床多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约10%的椎动脉夹层延伸到颅内,形成夹层动脉瘤,继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鉴别诊断

近端的VADs须与动脉粥样硬化鉴别。VADs通常是从远端向椎动脉起始处发展,起始处相对完好,而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处。

教学要点

V1、V2段的结合处是VAD最好发的部位。近端VADs通常不会累及椎动脉起始处。远端VADs延伸到颅内会导致危险并发症,比如SAH。椎动脉颅内段较颅外段的动脉外膜层薄,更易发生破裂。


图1右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MRA原始图像。(A)和磁敏感加权图像(SWI)(B)所见;MRA原始图像显示椎动脉管腔狭窄(箭);SWI显示低信号环影(箭)代表小壁内血肿形成

图2 MVA患者的增强MRA(A)和CTA(B)重建所见。MRA提示右侧椎动脉可疑夹层,尚不能排除伪影干扰(箭);CTA清晰显示右侧椎动脉严重狭窄,左侧椎动脉小夹层

图3 V1段VAD,是指椎动脉进入横突孔处(箭)的病变。注意:椎动脉起始处是完好的,这有别于动脉粥样硬化

 

A

B

C

图4右侧椎动脉夹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平扫CT显示广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A-B);DSA侧位显示右侧椎动脉局部管腔狭窄和小的夹层动脉瘤(C.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颅外到颅内:脑动脉夹层的全面认识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动脉夹层,发生在脑部更危险
高分辨率SPACE三维成像助力提升颅内动脉瘤诊断精准性­­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赏析
夜读:动脉的夹层,就仿佛是人生的夹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