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15太阳病,下之,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注】

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硬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集注】

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柏辰浅注】

太阳病外不解本不可下,然今误下后,气上冲,是为邪未因误下而入里,仍在肌腠,故仍用桂枝汤解之;若气不上冲,则邪已内陷,不在肌腠,不可用桂枝汤。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注】

病如桂枝证,乃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也。今头不痛,项不强,是桂枝证不悉具也。寸脉微浮,是邪去表未远,已离其表也。胸中痞硬,气上冲喉不得息,是邪入里未深而在胸中,必胸中素有寒饮之所致也。寒饮在胸,不在肌腠,解肌之法,无可用也。痞在胸,而不在心下,攻里之法,亦无所施,惟有高者越之一法,使胸中寒饮,一涌而出,故宜吐之以瓜蒂散也。

【集注】

程应旄曰:痞硬一证,因吐下者为虚,不因吐下者为实。实邪痰饮填塞心胸,中、下二焦为之阻绝,自不得不从上焦为出路。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汪琥曰:伤寒一病,吐法不可不讲,所以仲景以此条特出之太阳上篇者,以吐不宜迟,与太阳汗证之法相等,当于二三日间,审其证而用此法也。

沈明宗曰:素有痰饮内积,稍涉风寒,引动其痰,即外如桂枝汤证,但无头痛项强,知非风邪中表矣。

张锡驹曰: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邪挟寒饮从太阳之气而上越也。

【柏辰浅注】

病如太阳证发热恶风而汗出,然头不痛项不强,可知邪不在太阳之经。胸中者,太阳之气出入之所,今胸中痞硬,是表寒内陷于胸中,寒痰凝结而为痞硬。“胸有寒”是有寒痰也。“寸脉微浮,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是寒痰阻遏于胸中,阳气不得外达而冲激于咽喉,要知胸中乃为太阳之气出入之所,今被寒痰阻隔,故气上冲,此证汗下均不可,惟用吐法使邪气一涌而出。瓜蒂苦泄以涌其寒痰,香豉以散寒,赤小豆以除湿,一吐而冲逆止。但忘血家及素体虚弱之人则为禁例,恐亡血家一吐之后引动其救疾。虚羸者亦不胜吐法,正气不支也。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服,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注】

此总释结胸与痞硬之因也。中风阳邪,故曰病发于阳也。不汗而反下之,热邪乘虚陷入,因作结胸。伤寒阴邪,故曰病发于阴也。不汗而反下之,热邪乘虚陷入,因作痞。所以成结胸与痞者,以表未解而下之太早故也。病发于阴,不言热入者,省文耳。然病发于阳而误下者,未尝无痞;病发于阴、而误下之,亦时成结胸。良由人之气体不同,或从实化,或从虚化也。

【集注】

张兼善曰:风邪入里则结胸,寒邪入里则为痞。然此皆太阳病之所由来,非别阴证阳证也。

【柏辰浅注】

不论中风或伤寒,凡太阳病,外不解不可下,此为常例也。若下之过早,则或为结胸之证,或为痞硬之证,盖人之禀赋不同,邪或从实化,或从虚化。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跻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按】

“数则为虚”句,疑是衍文。

【注】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邪脉也,数则为热邪脉也,动则为诸痛脉也。头痛发热,太阳证也。热蒸于阳,阳虚则自汗出,热蒸于阴,阴虚则盗汗出,阴虚当恶热,今反恶寒,故知此非阴虚之盗汗,乃表未解之盗汗,微微而出也。表未解当解表,医反下之,遂使动数之热脉变为寒迟,盖动数乃表邪欲传,因下而逆于膈中,故不传而脉亦变也。表客阳邪,乘胃空虚,陷入胸膈而拒痛,短气不能布息,烦躁,心中懊恼,心下因硬,径从实化而为结胸矣。法当以大陷胸汤主之。若不从实化,不成结胸,但头汗出至颈,余处无汗,则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泻也,热湿合化,故身必发黄也。

【集注】

成无己日:动数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分,脉不得而沉也。

朱震亨曰:太阳病,表未解而攻里,里已虚矣。虽见浮而动数之阳脉,一经误下,则必变为迟阴之脉矣。胃中空虚,短气躁烦,虚之甚矣。借曰:阳气内陷,心中因而可迅攻之乎?大陷胸之力,不缓于承气,下而又下,宁不畏其重虚耶!即阳病实邪下后,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者,亦以栀子豉汤吐胸中之邪可也。况太阳误下后,明有虚证乎?

方有执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亦传也。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客气,邪气也。短气,促气不能布息也。懊恼,心为邪乱而不宁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以里虚因而陷入,故曰内陷。自若不结胸句至末,以变之轻者而言也。

【柏辰浅注】

“数则为虚”当是衍文。脉浮则病在表,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微盗汗出”即是微汗出,若果为阴虚之盗汗,则不恶寒反恶热,故仲师特在后加一“反”字,示人此为表未解之证,然医者不知其为表证而反下之,则邪气内陷“动数变迟”,此迟脉非虚寒之脉迟,乃是由于邪气误下而阻遏脉道,脉不易出则变为迟。胸中为正气往来之路,邪气因入,则正邪相争,故“膈内拒痛”,且误下之后胃中必定空虚,正虚而邪胜,邪踞于膈中,膈上是心肺,主呼出之气,膈下是肝肾,主吸入之气,今邪气阻遏呼吸之路,故见短气烦躁,心中懊恼。误下之后,水火交结于心下,则为结胸。大黄,芒硝,皆为苦咸之品,配甘遂直达胸间,则结胸之证自愈。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小便不利,则是邪陷于太阴湿土,湿热相搏,水无去路,则必身黄,此宜茵陈蒿汤。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另碾)一钱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证治也。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津液伤矣。不大便五六日,胃府燥矣。舌上燥渴,胃中干也。日晡潮热,胃热盛也。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谓胸腹之中上、下俱满结实大痛,手不可近,故以大陷胸汤主之无疑也。

【集注】

《内台方议》曰:“日晡所”作“日晡所发”。

方有执曰:此明结胸有阳明内实疑似之辨。晡,日加申时也。小有,微觉有也。盖不大便,燥渴,日晡潮热,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皆似阳明内热。惟小有潮热,不似阳明大热之甚。所以阳明必以胃家实为主,而凡有一毫太阳证在,皆不得入阳明例者,亦以此也。

程知曰:太阳结胸兼阳明内实,故用大陷胸汤,由胸以及肠胃,皆可荡涤无余。若但下肠胃结热,而遗胸上痰饮,则非法矣。

吴人驹曰:一腹之中,上、下邪气皆盛,证之全实者,其脉常沉伏,不可生疑畏,惟下之,而脉自渐出也。

【柏辰浅注】

太阳病汗下不得法,则病不出,徒伤津液,津液亡于上则舌上干燥而渴,亡于下则不大便。日晡所发潮热,“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则似阳明胃家实之证,但其潮热不甚,则非阳明证,若单以大承气汤下之,恐遗胸上之痰饮,不能四面周到,故以大陷胸汤涤荡胸及肠胃之邪,此亦双解之法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三部六病臧东来先生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伤寒论》“六病时位辨证”探究
医学摘粹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的具体应用
拨云睹日“已”为“巳”
紫尘阁《伤寒论》条文解读第130-131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