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塑造
从群体仪式和媒介仪式传播两方面提出如何利用传统节日这一每年轮回往复的时间资源重塑民众信仰,构建精神世界,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中国传统节日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充分体现了中华先祖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相贯一气,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时序安排上来看,在一年当中,各个传统节日犹如一条因自然节气而串成的“文化珍珠”,镶嵌在中国人的生命履历之中,贯穿于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变化之中,成为文化与信仰传承的“精神日志”。一年之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依次而至。在这些节日里,国人不仅收拾身心,尽情欢庆,还要祭祀先祖、慎终追远。夏日里的端午节,人们佩艾采药、驱邪避毒,凭吊屈原,祭祀伍子胥和曹娥,以满足结夏安居、身心康泰的心理诉求;秋高气爽之时,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至沓来,人们在劳作与收获之余,乞巧、放灯、赏月、登高,同时祭奠亡灵、祈福纳祥;严冬时节,腊八、小年、除夕等节日再次润泽与整肃国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在这些节日里,人们进行社火游街、送灶祭祖、谨慎守岁等节庆活动。
中华民族从远古开始即以农立国,传统节日与自然时令自此就有了密切的关系。在《荆楚岁时记》的岁时节令叙事之前,传统节日主要按照《月令》等文献,依据天象、物候变化来叙述、记载民众的生活。而中国传统文化从《易经》开始,即彰显了融自然宇宙、社会人事、个体生命于一体的宇宙观、生命观和认识论。在传统时令节日的特定“时间阈限”里,人类生命的节奏与自然的节奏相合,将天地信仰融入生命仪式中,形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敬信上天的天命信仰。随着时间的演变,儒家等先秦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融入传统节日之中,生成新的节日信仰。其中出自儒家文化的“孝悌思想”和“忠义思想”对传统节日的内涵影响尤深,因之而逐渐形成了“慎终追远”的祖先信仰。
譬如寒食节的拜火信仰和改火习俗逐渐被纪念介子推的忠孝节义所代替;起源于百越民族原始龙图腾信仰的端午节,后来与屈原投江、伍子胥殉国、曹娥救父的儒家忠孝故事结合;而中秋节的祭祖仪式、拜月仪式也是祖先信仰和天地信仰传播的载体,在宋代刊定的十三经之一的儒门经典《周礼》之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记录了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先秦开始,祭祀仪式已经被当作与抵御外敌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礼记·大传》记载,“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可以说,先秦儒家的“仁义”与“忠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源头与核心。所谓“百行孝为先”,慎终追远、续祖连根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存在。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各种祭祀和庆典仪式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生命活动。此以春节与清明节的祭祀为例。春节祭祀很早就形成了两大祭祀文化传统:一是为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如祭祀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恩;祭祀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敬畏(《易经》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祭祀井神、河神,是对自然馈赠以生命之水的感恩。这些祭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沟通交流的方式,是虔诚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信仰追求。二是因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延展出追寻生命源头的尊祖情怀。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皆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宗族家长们率领儿孙虔诚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生养恩德,祈祷祖先在天之灵庇佑儿孙,并心怀敬意地倾诉出儿孙们的承诺和告慰。这些仪式程序、仪式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敬畏生命的精神传统。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节气最初是与天地气象有关,后逐渐与上巳节、寒食节节庆祭祀活动融合,形成独特的祭祀信仰。清明节的主要文化人物介子推,自割股肉以奉君主晋文公重耳,后辞官,因晋文公征辟,背负老母躲进绵山,被晋军的烧山大火所害,素有“华夏忠孝第一人”之称。因此,清明节祭祀扫墓,不仅具有慎终追远的信仰内涵,也蕴含着对忠孝精神的敬仰与传承。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透过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来涵养敬畏心、感恩心与自省心。清明既是回溯生命源头的重要日子,也是自我省察、孝义教育与爱国教育的特殊时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
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

关于传统节日仪式传播研究的尝试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仪式、媒介的理论阐释,以及对传统节日的仪式传播实践的描写与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展现,将有关民族文化的种种想象落到实处,以期形成文化的想象共同体,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

此外,本书也通过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与建构,期望超越多年来传播学领域以西方的理论概念为主诠释中国本土问题的情形,建构本土的理论解释学。



作者简介



郭讲用,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新闻传播教育20多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数项。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传播与仪式传播。



目 录



自 序

前 言

第一章 仪式、媒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第一节 仪式的媒介内涵

第二节 仪式对共同体文化记忆的建构

第三节 仪式、媒介与中华文化记忆传承

第二章 传播仪式观下的仪式与传播

第一节 传播仪式观理论要点
第二节 仪式的传播性
第三节 传播的仪式性

第三章 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建构

第一节 仪式、传播和信仰
第二节 中国当前社会信仰的现实情况
第三节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的信仰内涵
第四节 现实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传递观下的线性传播
第五节 传统节日群体仪式传播与信仰的消解和重塑

第四章 传统节日媒介仪式与信仰重塑概述

第一节 媒介仪式的世俗转换与传统节日信仰消解
第二节 传统节日的媒介仪式与信仰再建

第五章 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与功能转变

第一节 春节仪式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到媒介仪式
第二节 春节仪式传播内涵:从神圣到世俗
第三节 春节仪式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到娱乐大众

第六章 信仰共享与文化转换: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比较

第一节 信仰共享与消解:中韩端午节组织仪式传播差异…
第二节 传统接续与文化转换:中韩端午节媒介仪式传播比较

第七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凝结:清明节仪式传播

第一节 慎终追远:清明节仪式传播的信仰内涵

第二节 家国同构:清明节仪式传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第三节 续祖连根:清明节的生命交流仪式与意义重构

结 语

参考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祭祖的文化心理
清明扫墓千万别做这3件事,老祖宗留下的“禁忌”,很多人不注意
探究 | 阳原传统民俗的发展与演变,还有这些你不了解的历史
春节是怎么来的?春节在历史上存在多久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祭祀有关,你知道原因吗?
文化内涵是传统节日的灵魂 ...作者:张春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