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派艺术浅谈与演唱技巧

程砚秋简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派艺术的特色


程派唱腔,有较为独特的发声方法,尤其在“嗽音”、“脑后音”的运用上,形成了程腔沉郁、凝重的艺术特色。“嗽音”,是一种气顶喉头振动声带的发音,原本在旦角唱腔中很少使用。

 

程先生在老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嗽音”到旦角唱腔中,使腔在嗓子眼里转悠,含而不放,耐人寻味。“嗽音”运用是否得当,全在于气的控制气小,“嗽音”出不来,过了,就会形成“砸夯”。


所谓程派的“鬼音”,在于发声方法与演唱方法上。所谓“鬼音”,属于共鸣范畴,多使用于闭口音,共鸣位置往后移,也就是所说的“脑后音”。程先生吸收了老生“脑后音”的特点,共鸣位置移后,用气提起来唱,增强了唱腔的力度、厚度和凝重感。

程先生并不是一味地闷着唱,而是运用气的力量与发音部位的控制相结合的演唱方法,使声腔凝重、深沉,具有一定的立音和厚度,找出共鸣位置,再适当地加以抑扬顿挫、吞吐收放,形成独特的程派艺术。

程腔的特点:(1) 悲剧人物哀怨、坚贞、缠绵; (2) 发声方法、吐字行腔独具匠心。
程派唱腔中,完全可以使用亮音,但使用时必须注意,亮音要有厚度和力度,不能虚飘贼亮,这样的亮音才能与程腔沉郁、凝重的风格和谐统一。

王吟秋饰演红拂女

气:


程派的唱,非常讲究用气,即用丹田气托着唱,不宜用胸腔呼吸的方法,着力点不在喉头,声带必须保持松弛状态,疲劳点在于用气上面。一出戏唱下来,要感到后颈发麻 (脑后共鸣),小腹空荡(丹田用气),嗓子并不觉得如何疲劳。


程腔强调气的运用,不仅高腔要气足神满,就是低腔,尤其是那种细若游丝、绵绵不断的长腔,完全仗的是充沛的丹田气,音调虽低,但所费之气,却比高腔有过之而无不及。缺少或较少只用丹田气,往往难于体现程腔的美妙化境。
演唱时一口气不能无限,在行腔中必须留气口, 要换气, 偷气。程腔在气口上很讲究,换气、偷气不能明显,要使人难以察觉,好象一口气绵延不绝, 以保持唱腔和情感的完整、流畅和圆美。

以下介绍几种练习气息的方法(通用)


1、软口盖练习法

最常见的是“闭口打哈欠”,即打哈欠时故意不张开嘴, 而是强制用鼻吸气、呼气。
2、压腹数数法
平躺在床上,在腹部压上一摞书,吸足一口气,开始从1往后数。这是对气息输出作强制训练,以达到增强腹肌和横膈膜的控气力度的目的。做这个练习时,开始阶段压的书可少些, 逐渐增加,即循序渐进。为了不占有工作中的时间,可利用睡前做这个练习。
3、气声数数法
先吸足一口气,屏息数秒,然后用均匀的、低微的、带有气息的声音从1开始数数,就像是说悄悄话一样。和压腹数数法一样,在开始阶段可数得少一点。不过应注意,数数时尽量不撒气、不漏气。
4、跑步背诗法
平时跑步出现轻微气喘时,可背一首短小的古诗。开始训练时可两人配合进行,并肩小跑,一句接一句地背下去。背诵时,要尽量控制不出现喘息声;一首诗背完后,要调节呼吸,然后再继续进行。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激烈运动时不可进行此项训练。
5、偷气换气法
选一篇或一段长句较多的文章,用较快的速度读下去;在气息不足时,运用“偷气”技巧,读后确定最佳换气处。所谓“偷气”,是指不要边发声边吸气,而是要用极快的速度,在不为人觉察时吸入部分气流。而换气,宜口鼻并用,以鼻为主,掌握时间差,使气流充沛有力。


迟小秋饰演薛湘灵

图源:大鹏老师

程先生对自己的唱腔,一向要求'圆”。他力求保持整个声腔的浑然一体,不见棱角,天衣无缝,流畅自如。程先生的“圆”,不仅对唱腔,就是念、做、舞、打,以及水袖等,都要求“圆”美一体。那种见棱见角的表演风格,一向是程派艺术所不取的。

字:


处理好程腔字与腔的关系,就要在四声准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唇、齿、喉、舌、牙五音部位,把字咬准,再加以吞吐收放、抑扬顿挫,务使字中含腔、腔中有字,两相吻合,音调分

明。
字的演唱分头、腹、尾三个部分。字头未出口前,气要先上,暗暗蓄势,用气领字音,放出字头。至字腹,则气放足而音全出。字尾则徐徐提气,归韵收声。有的字,特别是喷口字,则需要运用气阻的方法,把气先提上去,蕴含不放,到一定程度时,带着字音,冲口而出。

程先生特别注重字正腔圆,尤其忌讳”倒字”。
所谓倒字,简单的说就是把字的发音或者音调弄错了,不过这是以京剧的湖广音、中州韵为标准的,而不是现在的普通话或北京话。原来对这个是很讲究的。但是一些唱词如果谱上了曲的话,难免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非要按照标准来,就会觉得腔很怪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言菊朋。倒字的也是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到底是以字生腔还是以腔就字,现在也没得出个结论。所以我们现在还是以程先生老唱片为准,尽量避免倒字的问题,同时做到腔圆、委婉动听。

张火丁饰演张慧珠

京剧中的上口字与尖团字


上口字是京剧中指按照传统念法念的字,某些字跟北京音略有区别,如‘尖、千、先’念ziān、ciān、siān,不念jiān、qiān、xiān;脸念jiǎn,不念liǎn;‘哥、可、何’念guō、kuǒ、huó,不念gē、kě、hé。至于上口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多听录音唱片多记,多练,通过老师的悉心教导,上口字还是可以掌握的。


尖团字属于上口字的一种,下面附一篇文章,方便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


京剧尖团字浅淡(摘自《京剧知识》作者:水

底鱼帽儿头)

凡接触京剧特别是学唱京剧的人,都会涉及尖团字的如何识别问题。对于尖团字的概念以及如何认定尖团字的问题,业内人士颇有争议。笔者查阅了多种书籍、资料,力图从实用角度说清一些问题,以供参考。归纳各种京剧字韵专著对尖团字的表述,大体有两种说法,笔者将其冠以“狭义尖团说”(简称“狭义说”)和 “广义尖团字说”(简称“广义说”)。

一、“狭义说”所指的尖团字:在声母为j、q、x的字中,通过对其中的部分字经过反切,变成声母为z、c、s,韵母为i、ü或带i、ü韵头的韵母的字,这就是尖字。例如“将”读jiang,反切后读尖音ziang;“清”读qing,改切后读尖音cin;“相”读xiang,改切后读尖音siang。其余未经改切的以j、q、x为声母的字称团字。这里有几个要点:
(1)尖团字的区分局限于声母原为j、q、x的字的范围内;
(2)尖字以z 、c、s为声母,团字以j、q、x为声母,除此以外不属尖团字;
(3)尖字一定是“齐齿呼”和“撮口呼”字,即韵母为i、ü或韵母带韵头i、ü,“开口呼”和“合口呼”家不存在尖团字问题;
(4)不是所有j、q、x的字都可以改切为尖音字,而且可以改切成尖音字的,其同音字也不是都可改切成尖字的,例如“精(jing)”可改切成zin音,但同音字“京(jing)”却不可改切,即只能是团音;
(5)尖字属方言字,可以说是上口字的一部分;
(6)反切成尖音的字,不改变原有的四声字调。尖团字的“狭义说”比较“正统”,认同这种概念的占大多数,特别是前辈艺人,其所称的尖团字一般属“狭义说”范围,业内人士常说的尖团字一般也是这个概念。
二、“广义说”所指的尖团字:凡以z、c、s为声母的字称尖字,包括不经改切的属普通话序列的以z、c、s为声母的字;凡以j、q、x和zh、ch、sh为声母的字称团字,前者称“轻团”,后者称“重团”。这种说法把尖团字的范围大大扩展了,而且打破了方言和非方言的界限,同时已不局限于“齐齿呼”和“撮口呼”,而是涉及全部“四呼”的字了,京剧界对尖团字概念的争议主要反映在这里。不过,笔者认为以这个概念标定尖团字,并非有害。有一种说法,强调区分尖团(“狭义说”)是针对北方语系不分尖团来说的,然而南方特别苏南一带语系存在“子支”、“次痴”、“似是”不分的问题;因而同理,以“广义说”强调z和zh、c和ch、s和sh发音的区别,对土生土长在苏南这一带的京剧爱好者学好京剧也是有好处的。
对尖团字持“狭义说”观点的有杨振淇先生的《京剧音韵知识》一书,持“广义说”观点的有徐慕云、黄家衡先生的《京剧字韵》一书。撇开学术上的问题,这两家的观点,笔者认为不存在对立问题,相反,完全可以兼容。储晓梅先生在其《梅兰芳唱腔选集》中对唱词尖团字的标注以及包幼蝶先生在其《太真外传》曲谱中对唱词尖团字的标注都是广义概念的,非常实用。当然,也要记住什么是“正统”意义上的尖团字,以免概念混淆。
三、如何区分尖团字,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归纳了几种不成熟的方法,供参考:
1、记住字的声母。从“广义说”角度,凡声母为z、c、s的字为尖字,凡声母为j、q、x和zh、ch、 sh的为团字,其它声母的字与尖团无关。区分声母为z和zh、c和ch、s和sh的字,许多人感到比较困难。这一方面可以借助汉语声韵配合规律来分辨,例如ua、uai、uang这三个韵母只跟zh、ch、sh相拼,而不跟z、c、s相拼,也就是说,这三个韵母的字没有尖字;另一方面可以记住以z、c、s为声母的少数几个代表字,然后以此类推来记住其它字,《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中列出了60多个以z、c、s为声母代表性字(“广义说”尖字):匝、责、则、足、卒、祖、兹、资、孜、子、自、龇、哉、载、早、澡、造、奏、左、坐、赞、脏、曾、宗、钻、尊、策、慈、此、次、采、莱、操、曹、搓、挫、崔、翠、参、仓、层、从、窜、色、啬、苏、素、窗、司、思、斯、丝、四、似、叟、唆、锁、遂、散、桑、松、酸、算、孙、笋。记住这些字,对类推、区分尖团字很有好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记住字的韵母。“狭义说”中的尖字,只有“齐齿呼”和“撮口呼”两类,只有八个辙韵、38个音节:(1)衣齐辙6个音节,ji(挤)—zi、qi(妻)—ci、xi(西)—si、ju(聚)—zü、qu(娶)—cü、xu(须)—sü;(2)梭波辙3个音节,jue(爵)—zio、que(雀)—cio、xue(削)—sio;(3)摇条辙3个音节,jiao(焦)—ziao、qiao(悄)—ciao、xiao(宵)—siao;(4)由求辙3个音节,jiu(酒)—ziu、qiu(秋)—ciu、xiu(修)—siu;(5)言前辙6个音节,jian(箭)—zian、qian(浅)—cian、xian(纤)—sian、juan(朘)—züan、quan(全)—cüan、xuan(宣)—süan;(6)人辰辙6个音节,jin(津)jing(精)—zin、qin(亲)qing(清)—cin、xin(心)xing(星)—sin、jun(俊)—zün、qun(逡)—cün、xun(循)—sün;(7)江阳辙3个音节,jiang(将)—ziang、qiang(枪)—ciang、xiang(厢)—siang;(8)捏斜辙5个音节,jie(姐)—zie、qie(且)—cie、xie(泻)—sie、jue(绝)—züe、xue(雪)—süe。这里中东辙的ing韵归入了人辰辙,发花、怀来、姑苏、灰堆这四辙则没有尖字(“狭义说”)。
3、记住字的偏傍。什么字可以改切成尖字,什么字不可以,确实一下子难以掌握,对此有的书籍推荐了用记住字的偏傍进行类推的方法。有下列字根或偏傍的字可以改切为尖字:焦、青、小、旬、肖、千、相、前、秀、将、戋等。
京剧界有“反尖为团不算错”的说法,这种说法源于前辈艺术家王瑶卿先生。意思是当演员对某一个字吃不准是否尖字时,可以作团字处理。这种“许可”显然限于“狭义说”范围内,因为这个范围内的尖字本来就来自于团音字,在对个别字吃不准的情况下,不改切,唱念团音,应当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在“广义说”范围内,涉及到声母为z和zh、c和ch、s和sh的字时,按原理既不能反团为尖,也不能反尖为团,否则就算出错。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说这样的要求难为了业余京剧爱好者,即便一些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难以做到一点不出错。比如余叔岩先生平时讲话,按北方话发音,zh、ch、sh和z、c、s是分得清的,但在唱戏时,却把大部分zh、ch、sh念成z、c、s;马连良先生也是这样,例如把“是”读成“似”、“尚”读“丧”、“周”读成“邹”,等等。但不管怎么说,不能以此作为不重视尖团区分的理由。
尖团字的记忆和区分关键还是要靠多实践,多听、多记、多研究、多请教。我们说,尖团字毕竟只占京剧用字的较小一部分,只要用心留意,基本掌握应当是不成问题的。
初学者了解了尖团字的理论知识不必死记.在学唱时明白所学唱段里的尖团字别搞错就可以.慢慢积累,时间长了你就会举一反三熟练掌握.需注意的是,拿不准的要用团字处理,宁团勿尖。还有个规矩叫'轻念尖重念团'.另外,两个尖字或几个尖字遇到一起时千万注意不要全念尖字,如'战樊城'伍员问下书人'新进相府久在相府?'如都念尖了很难听,要有尖有团的念.要按'轻念尖重念团'的规矩把尖字念轻一点. 还要注意的就是“音同字不同”尖团也不同,比如“剑”和“箭”一个是团的一个是尖的。刚开始学念尖字时,只要出字头时把舌尖抵住下齿内侧就可,但注意有介母的尖字别把介母念重。

附载一篇张继安老师于2006年发表的文章


浅谈唱好程派的体会


我从1988年开始接触京剧程派艺术,进而着迷。1991年拜程派名师李文敏为师,93年起追随程派艺术家王吟秋先生学习程派,96年拜在王吟秋先生门下,成为关门弟子。在学习程派的过程中,还曾经得到张曼玲、陈宝贤、陈琪等程派名家以及夏邦琦、应嘉夫等人的指点,使我在研习程派艺术中不断进取。十八年来,对程派艺术的钟爱和痴迷,使自己对程派艺术有所感悟。现在根据自己的领悟想谈谈唱好程派的非常肤浅的体会,和程派爱好者同道一起探讨程派艺术的真谛和精髓,有不当之处,请同道不吝指教。
要想唱好程派,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程派,了解程派唱腔的特点和掌握程派唱腔的演唱技巧。
一、正确地理解程派
程派是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创始的,风靡几十年的京剧艺术。其唱腔“挺拔秀丽、柔里有刚、刚柔相济、藕断丝连、若断若续”,深受广大程迷的喜爱。
那么为什么说要“正确理解程派哪”?因为现在有人学习程派不听程砚秋,就象有人学裘派不听裘盛荣一样。有人学习程派肆意地夸大程派的喉音,就象有人学习马派,就一定要大舌头。现在许多学习程派者把程砚秋大师唱法技巧中某些微妙的特色随心所欲地夸大、拉长、加重、加强,刻意地使用喉音和嗽音,一味地求粗求响,故弄玄虚,制造怪癖,标榜这是程派的正宗原味,反而把程先生自然流畅、声情并茂的唱贬成了不象程派。你可能喜爱某些演员甚至是其追星族,但你要是真正的喜欢程派,首先就要研究程砚秋,去“寻根求源”。我的意思不是不让你听别人的唱 ,不让你去模仿别人,是让你正确理解程派是什么。
以前艺术流派的出现是艺术昌盛的标志,也是京剧发展之必然,流派的形成正是由精到通,由通到变进而创新。流派产生如是,学习流派也如是,掌握要领是根本。走江湖的三、四流演员,往往夸大流派的缺点,哗众取宠。如尾音砸夯是梅派,闷着嗓子唱是程派,扭腰摆胯是荀派、露胳膊挽袖子是尚派,即使举动惟妙惟肖,只有外在形态,缺乏内有创造,也是没有角色气质的。因此,学流派切忌这种华而不实,糟蹋艺术的恶劣作风。个性张扬是流派的特色,但是流派艺术绝不会是个怪物,不要把它唱的怪怪的。
冯牧先生和程砚秋大师私交很深,在94年一次程派活动中,亲耳听到冯牧先生说:有些摹学者虽刻意标榜“程派特色”却不甚规矩的演唱时,程先生曾十分生气地斥责道:“这不是在捧我,而是在糟蹋我程某人,是在骂我”。如今,程先生辞世已48年之久,所幸我们尚能通过世传的音像资料亲见其风采,窥视程派艺术精髓之所在。应该明确地讲,从程先生本人任何历史阶段的演唱中,都听(看)不到那种往往被片面夸张和歪曲了的所谓“程派特色”。特别是从大师留下的若干珍贵的唱念录音资料中,更明晰地反映出程砚秋之程派在唱念技法上对于演唱规范的讲求与强调。
唱好程派应该把最美的音色亮给听众,而不是故意闷着嗓子,把声音憋粗,瓮声瓮气的。

  二、程派唱腔的特点

程派声腔艺术以独树一帜的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创造了风格含蓄、以深邃曲折、亢坠断续取胜的唱腔。程腔虽以幽咽婉转著称,却于柔美的旋律之中,别具一股刚劲之气,锋芒咄咄逼人,更有强烈的感染力。
1、柔里带刚,刚柔相济,似低回实明爽的唱腔,和他那出神入化的精湛表演,觉得别有一番风韵,使人回肠荡气,余味无穷。虽然以幽咽婉转、曲折低回见长,但唱来并下是纤弱无力;而是刚柔并蓄,在幽柔的旋律之中,蕴涵有一股犀利苍劲,锋芒逼人的内在力量。即使表现人物郁闷、幽怨的心情,在那如泣如诉的哀怨声腔中,这股刚劲、浑厚的气势,依然是扑面而来.正是程腔中这刚劲、清新的无形气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如:《贺后骂殿》老王不幸把命丧······一段
2、除了“柔里有刚,刚柔相济”之外,程派唱腔的另一个特点是声音大小、气息强弱的控制和多种气口的运用所形成的“藕断丝连”、“若断若续”的情调和韵味。其表现在发音是:先收后放,先虚后实。
比如,在《春闺梦》里张氏梦见出征的丈夫回来时唱的那段[南梆子],气息的控制就特别好。每一个比较长的腔,都是先收后放;唱尾音的时候,气还绰绰有余,可以很饱满地收住。“算当初曾经得几晌温存”一句,“算当初”的“初”字,使了一个小腔和下面的唱词连接起来,中间有一个小停顿。这就是程派音断意不断的地方,就像是书法和写意画中的飞白(笔断意不断)。正是这种“音断意不断”造成了程派唱腔“若断若续”的风格。在这段唱里,演唱和伴奏配合得很巧妙,可以说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程砚秋在设计唱腔的对侯,总是连胡琴伴奏谱也一起设计进去,还亲自教给琴师,使演唱和伴奏在感情的处理上完全协调一致。《春闺梦》里的这段[南梆子]可称得上是程砚秋代表作中的一个珍品。
3、用气引声,以字行腔,以腔传情。
什么是用气引声?就是在发音时,出口要细,而后慢慢放响,尾音再收缩转细,好像橄榄一样,两头尖、中间宽。
什么是以字行腔?行腔是唱的姿态,就和花一样,同是一样的花朵,但是各有各的姿态。同是一样唱,腔调各不同,如果唱出来,没有腔,就好像花没有艳丽姿态一样,花也就不成为花,唱也就不成为唱了。程砚秋先生对音韵学钻研有素,每个字的阴阳平仄、清浊尖团、湖广韵、反切音(就是注意交待字的头、腹、尾)都十分讲究,以字行腔的结果是唱腔的大大丰富。
什么是以腔传情?这好像比较虚一些,就是通过你的演唱,充分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充分表达剧中人物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腔唱准确,别慌腔走板不搭调。
比如:《文姬归汉》中的“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中的“哭”字,程先生就在唱腔上前后有变动,使之更加符合当时蔡文姬见到昭君墓时的感情。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留心就会体味到。
4、“慢板难于紧、快板难于稳、散板难于准”,这又是程派的另一个特点。
程砚秋根据自己的体会阐释的是:例如慢板之紧,他说不是把慢三眼唱成快三眼,而是要求严谨,要有纵控,唱得敏活流转。不要拖,拖了太温。还是如:《文姬归汉》中的“见坟台”一段的唱腔, “你输我及生前得归乡井,我输你保骨肉幸免飘零”就不能还和“你本是误丹青毕生饮恨,我也曾被峨嵋累苦此身”,一个速度,要加快一些,介于慢板和快三眼之间的速度。快板难于稳,是说别为了快,唱的交待不清楚,慌里慌张,快板就是听字,不着重于耍腔。如:大家全会唱的《锁麟囊》春秋亭的5段流水,速度是不一样的,大家反复唱,才能体会更深。又如散板之准,他说不是指板槽之准,而是语气之准;行腔的轻重、快慢和高低,要适合字音和剧情,要自然而合乎逻辑。如:《珠痕记》“婆媳讨饭在外游,铁石人闻也泪流”。这句是婆媳二人向观众交待她们的境遇,要慢些,款式些,有书法中“疏可跑马”的感觉,和后面的滚板“密不容针”形成鲜明的对比。程砚秋先生以其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治学能力,把前辈“只可意会”的艺术口诀,变得“可以言传”,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实用。
三、程派唱腔的演唱技巧
你的演唱让人听起来象是白开水寡淡无味,而不是象开坛的陈年佳酿醇香味厚,那就要下功夫,较好地掌握演唱技巧。我体会要让别人觉得你唱出了程派的韵味,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掌握演唱技巧。
1、程派的发音
程派的发音和梅派、张派等的位置是一样的,全是靠前的,决不是有些人说的是靠后的。你唱的时候要时刻感觉到你的头顶上有一根无形的线在提着你的音,使你的音掉不下来,有这种感觉才是对的。真正的程派绝不能发音靠后,又粗又闷。梅派、张派唱是,气托上来,用气把字送出去,很少用反切音唱,擞音也是瞬间完成的。程派是用气催声,反切音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他们的发音位置全是靠前的,切忌靠后。
谈谈脑后音的问题:流行的说法是程派发音多是脑后音,许多程派初学者为追求脑后音不得要领而很郁闷,我也曾为脑后音苦恼过。一次我和王吟秋先生学戏时问:程派的脑后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师父说:什么脑后音?我师傅(程砚秋先生)自己全不知道,其实就是发音的位置不同,你多唱就知道了,不要钻脑后音的死牛犄角尖。所以我劝告大家,不要单纯去追求“脑后音”,唱多了,方法正确了,效果自然就出来了。不要为脑后音而郁闷、苦恼。
2、字正腔圆
程派的演唱上要讲求方法,吐字发音准确,节奏鲜明;行腔新颖、感情细腻;外柔内刚、音藏味厚;突破'高亢扬放'的传统,特别在行腔中婉转低回若断若续,如泣如诉,语言美与音乐美融为一体。
吐字发音要准确,要讲究,字不能倒。程派尤其讲究反切音,通过向王吟秋先生学习,我理解反切音就是要把字头、字腹、字尾交待清楚,如:《武家坡》的“多蒙邻居对我言”的“对”字,“他那里问一声我回答一言”的“问和回”字。在程派唱腔中这种反切音只要你注意,随处可见。
收音归韵,是很重要的一环,唱了半天不收音归韵,形成了有字无韵,你嗓子再好,也是白唱了。程派收音归韵要把尾音提起来,轻轻一顿,收紧,收饱满。如:《六月雪》“为开言思往事心中惆怅”的“言” 字,你不收音,不归韵,字就倒了,成为“爷”字而不“言”字。如:“春秋亭外风雨暴”,你不归韵,不收音,所唱出来的就没有力度,形成有肉没有骨头,唱出来的音是趴着的,音没有立起来。这样的演唱就没有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柔里有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了。
尖团不混,上口分明。京剧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戏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和昆曲、梆子同台演出,逐渐衍生出来的,是以湖广韵和中州韵为主的剧种。所以它的吐字发音不能用北京话代替。如:《女起解》中,苏三的道白:“想我苏三遭此不白冤枉,直到今日————”,用北京话来表演,整个一个评剧,寡淡无味,用尖团上口表演,就有韵味了,也打远。所以我们在演唱时尽量分清尖、团、上口字,但分不清时,宁可唱团字,别闹笑话。分清尖、团、上口字,就要靠多听,多唱,多问。要有心 ,就能唱好。如:同样的“那边厢”、“相告”和“梅香”北京音全发音xiang ,但“梅香”的香是团字;“小姐”是二个尖字,晓得的“晓”就是团字。“箭攒胸,刀断臂”的箭和相见的见全发音jian ,但相见的见是团字。这些就要靠大家多积累了。
秀气,是演唱程派时应该注意的。现在有些唱程派的由于发音位置不对,太靠后,以求宽,求粗。这样的演唱完全没有了程先生的原始风范。程派也是表现古代妇女的京剧艺术,他的精髓不是外露张扬的粗旷,而是内在含蓄的秀气。
口形,对于没有髯口的旦角演员来说,至关重要。口形关系到你的吐字发音的准确性,唇、牙、舌、齿、喉五音分明。演唱时一定要注意口形的美,千万别呲牙咧嘴,面目狰狞。口形的美不光是程派的要求,唱任何旦角 全要求口形要美。
3、劲头、节奏
劲头是指演唱行腔时的轻重缓急,高低错落有致。你演唱没有旋律的起伏,给人以平淡的感觉,不能感人,一定要把劲头唱出来,才能感人。不是声高音大就能感人,高腔容易唱好,低腔很难唱好。低声虽不必响亮,而字面更须沉着。凡情深气盛之曲,低腔最多,能表现沉郁不舒之情。故低腔宜重、宜缓、宜沉、宜顿,这就是所说的低腔重煞。如:《文姬归汉·见坟台》中 “我也曾被峨嵋累苦此身”的“此”字,共一口气要拖8拍,(拖4拍也可以)很见功力,这和气息控制也有极大的关系。
节奏是指演唱行腔是的快慢。节奏是根据剧情来的,如《六月雪》禁婆子拷打窦娥时窦娥的演唱就不能慢慢腾腾的。《贺后骂殿》上场的四句二黄散板和紧接下来的四句散板节奏是不一样的。《锁麟囊》《归宁遇水》一唱戏,熊承旭老师说:目前的演员我还没有看见一个这场演出在节奏上掌握的很好的。这说明节奏的掌控不是太容易的,要多听、多看、多体味,才能较好地掌握。
唱好程派必须要把劲头 、节奏掌握好,控制好,才能感人。
4、用气和控制
气是音之帅。为什么这么说哪?平时我们讲话也要用气力。比如:二个人见面打招呼,甲:(气足)乙:(气虚)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底气足”和“有气无力”。
通晓了控制气息、发声、加强了节奏感,就会使得你的演唱产生了一定的魅力。
程派唱腔讲究气息控制,我们在学习时一定在运气、缓气、换气等的运用方面掌握得非常细致才行。如《贺后骂殿》第一句“老王不幸把命丧”一起音就比较高,你就要在过门儿时就做好运气的准备,气运到节骨眼才能开口就是高音。“老王”之后要缓气,气缓舒服了,接下去再唱才不抢不松,恰到好处,差一点都不行。又如“你自为王”一句之后的长拖腔,就要有个运气、缓气、提气、再运气,控制、再控制的过程,否则就会前边有气后边没气,前紧后松。有的人说:“腔太长都没气了。”我认为不是你没有气了,关键是运气要得法,气运的合适,节奏才合适,气不匀,声就不准,颤动摇拽出花腔;气不贯,有头无尾,收音无力;气不控制,放出去收不回来。如何放,如何收,如何才能声断气不断?有的人认为低音腔使不上劲,哼哼叽叽就能带过去。程派的低腔多且动听感人,关键是用气托着唱,气不断达到声似不断的效果,这是程派一绝。如:《文姬归汉》见坟台一段的“累苦此身”的此字,使字、腔、声、气、节奏、感情、声腔韵律、表演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的境界。
5、唱腔和伴奏的关系
不管你唱什么全离不开伴奏,对不对?评戏、越剧、唱卡拉ok,京剧也是如此。京胡的伴奏用拉、衬、托、带、补、垫各种技巧把演唱者托住,使演唱者的演唱生色、悦耳、受听。高明的琴师裹着你的唱,俗话说:傍的特严,你唱着极为舒服。那就是琴师拉的旋律有时是双的,把你唱的衬托的很丰满。这样问题也来了,有的初学者,就把胡琴拉的旋律也唱了,这叫费力不讨好。据说以前有个演员特爱唱胡琴,人家琴师说:求您了,给我留口饭吧!程派唱点琴谱问题不大,但不能老唱。唱琴谱首先影响你的气息,你的肉嗓子怎么也比不过钢丝弦;其次也不好听。如: “一霎时”, “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和胡琴一定要达到水乳交融,达到完美的结合。
总之,掌握了以气催字、先收后放、先虚后实、重放紧收、含蓄收敛、收音轻提,尖团不混,五音分明,喷口、气口、反切音、发音部位、口型等,在结合劲头轻重缓急、节奏急缓有致,感情充实饱满,那你一定会唱好程派。
顺便说一句,学京剧一开始切忌贪多,开始学习就像搭积木,要把基底打牢,基础打好了,搭起的积木就稳当,基础不瓷实,着急搭也没有用,下面是空的,不会有好的结果。我认识的票友中,有的人会唱好多段,可没有一段没有毛病的。那还不如少而精,会唱3、5段全很不错,让听者觉得非常舒服。别你一唱大家全起堂了。建议学一段《骂殿》的二黄慢板,这段全是发花辙的开口音,不好唱,也可以练一下口形。学一段《文姬归汉》的“整归鞭”西皮导板、慢板转散板。打下基础,再学别的。(完)

整理编辑:宿思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程派唱腔的演唱艺术与技巧
四大名旦唱腔及表演特点
第56~58期京剧答疑解惑-李广富
京剧程派知识
【程韵悠悠锁麟囊】
琴师眼里:程派演唱十大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