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自椟之篆》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前言

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讯(记者 汉兴)前后六易其稿,筛选400余幅篆书作品,辑录900余字的1700余种篆书写法,《刘自椟之篆》近日由西安出版社出版。

三原籍耿庆义、张应选、杨贵琦先生用近五年时间,搜集刘老传世真迹,整理出版此书。是继编纂于右任先生相类字书之后的又一成果。

全书由三部分构成。序言部分由雷珍民、何挺警、赵熊先生及编者等撰写的随笔作为导引,再邀方家点评;作品部分是从1200余幅刘老书法作品中挑选400余幅篆书作品,包括诗词楹联、横幅斗方、匾额题词等;字汇部分辑录900余字的1700余种篆书写法,以便读者检索、临习。

刘老以《石鼓》为基,以《虢季子白盘》为体,以金文为用,吸取小篆优点,融会贯通,笔酣墨活,姿态横出,神采苍劲,气足神完,并以其一生的研学成就了独具风格的篆书形式。陕西民间则有“十篆九刘”的说法,意谓当代陕西学篆书者大多受先生的影响。

刘自椟,生于1914 年,陕西省三原县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名誉委员等。先生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文、词赋、历代典籍、关上文献无不研讨,其书法四体俱佳,尤以篆书为最。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

序言

雷珍民

刘自椟先生,生于1914年,陕西省三原县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联名誉委员等。先生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学,举凡诗文、词赋、历代典籍、关上文献无不一一研讨,其书法四体俱佳,尤以篆书为最。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

陕西是中国书法的故乡,也是一个书法大省;三原古称“池阳”,圣哲辈出,文风极盛。三位三原籍的编者,耿庆义、张应选、杨贵琦先生用了近五年时间,搜集刘老传世真迹,整理出版《刘自椟之篆》,实是一件幸事、大事、喜事。

所谓幸事,作为陕西书坛备受尊敬的大家,刘老以《石鼓》为基,以《虢季子白盘》为体,以金文为用,吸取小篆优点,融会贯通,笔酣墨活,姿态横出,神采苍劲,气足神完。正如沈鹏、谷谿先生所言:刘自椟以刚、柔、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然而,刘老遗作或为方家珍藏、或散见于各类作品集,实不便于后来者临习。这本字汇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空缺。其篆书从金文、石鼓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篆、邓完白线条得其圆融流动。

我曾有幸受教于刘老,他曾告诫登门求教的年轻人,不论学习哪种书体,都要找成熟时期的作品。刘老主张学习书法,要能入能出,首先重入,要惟妙惟肖,得其精髓,而后才谈得上出帖。他反对把自己临得不像的作品说成但求“神似”,谓为“意临”,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终经不起岁月的淘洗。

刘老曾于1948年在西安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作品被收藏一空;1957年发表论著《漫谈书法与篆刻》;其作品入选全国的一、二、三、四届书法展览,第一、二回中日书法联展,第一回中日二十人书法联展。1987年出版《刘自椟书法选》,2000年5月又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刘自椟书法艺术撷英》问世。这种每隔数十年一回首的审视,成为他“未必日日临池,但必日日读书”的绝佳注释。

2001年5月7日刘自椟先生病逝,享年88岁。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由陕西省文史馆主办的全面反映陕西书画艺术的重大书画展览《长安雅集·陕西书画三百年(1700-2007)》,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出了从清代“文盖三江、字冠中原”的东阁大学士王杰状元,到“西安终南印社”的陈泽秦、卫俊秀、刘自椟、宫葆诚、邱星及中国书协第一任主席舒同,直至今日活跃在长安书坛画界的实力派人物的精品佳作。三百年苦心孤诣,八百里画魂书香。心香一瓣,是为刘老七年之祭。2010年12月20日,由省文史研究馆、省书协、西安工业大学主办的“刘自椟陈泽秦书法艺术馆”在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正式开馆,刘老作品的厚重学养、博大气象,吸引了许多书法爱好者慕名而来参观欣赏。2011年5月29日,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了“纪念刘自椟先生逝世十周年——刘自椟书法作品展”。2015年1月10日,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了“百年自独——纪念刘自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展;三原县政协出版文史资料特刊《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刘自椟》。

佛语云:“法自缘以立,缘去法还灭,吾敬大沙弥,佛亦如是说”。回望我与刘老的过往种种,尤其是我继他之后担纲陕西书协主席岁月,刘老的大智、大笔,总能让我于繁华中沉静。能看到“挖掘抢救陕西书坛先辈艺术史料工作”不断前行,岂能不是幸事一桩?期待这本字汇编撰、选稿、校对、编印、出版能顺利推进。

所谓大事,是我从这本字汇中看到了汉字无穷的宝藏与乐趣,有幸得见一种文化传承与文化自觉。

如何以书写符号记录时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取径。印刷术问世后,拼音文字只需极少数量的符号就可以表示无穷的声音组合,以象形为根基的汉字渐被冷落。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乃至简体,一路走来,笔画由弯而直,形体越趋方正,慢慢失去了古代汉字的具象。尤其在今天,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让汉字与我们的缘分日渐淡薄。拿笔写字的机会少了,提笔写字错别字多了,实用主义让我们越来越远离生活之美。那些承载在文字符号中许多先民的优秀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乃至世界观与宇宙观——这些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信息正在流失。

细细翻阅这本字汇,笔笔字字,让我们惊讶他从容自在、珠圆玉润般的古典美,令今人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伟大而震撼。中国书法史源远流长,碑学的方正、劲健、拙朴,帖学的圆融、潇洒、飘逸,各领风骚数百年。每次当我驻足西安碑林所藏正始《三体石经》,总会想起捐赠这一文物的刘老,念及他“不学古人,是谓无法。纯学古人,何处着我”的高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是人的个性、修养的一种体现,刘老以“天地河山入画图”的篆书传承了历史,启迪着未来。

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的脉络来理解,刘老的字里行间重新勾勒了汉字演变的路径,方便读者以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字为什么长这样而非那样”。这种笔画间的挣扎与想象,“立道始求四勿,游艺可驾六如”,“逆进涩行,中侧交转,内宫极紧,外延放开,起笔落笔注意平衡,滚动起笔,使转飞白。集字选字胸中了然,传神审美至性纸上”。这种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哲学家熊秉明曾提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的一端传承着意义,传承着祖先和今人对文化的一种理解,另一端寄托着追求,寄托着华夏文明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兹事体大。关于这本字汇,2012年已有初稿,后又经陕西书画界、文化界多位同仁审阅、增补、修订,从刘老600余幅作品中遴选数千字结集,不着墨比较点评,意在问教后人,以待来者。

可喜的是,近年来,我省书法家在全国的重大展览例如“兰亭奖”、九届国展、草书展、隶书展、新人展、书学讨论会等当中获奖入选均居全国前列,显示了我省书法家的创作与理论实力。各类书法培训学校、书法展览、书法义卖等大量涌现,纠正书风、弘扬正气成为一种风尚,以传承为依托的出新正成为一个开放的自生系统。刘老的这本字汇,必为汉字及书法爱好者、篆书书法学习者提供一个极好的教材选择。

陕西省三原县城东南10华里,有一座建于明代的木质古塔——文峰木塔。塔共三层,六角攒顶,翼角高挑。远观,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玲珑俏丽;拾级而上,不同高度所见异趣。研习刘老的篆书,常让人不由想起此塔,每每令人心旷神怡。艺术总是与灵魂相通,与人的秉性相一致,睹字思人,大气、朴拙、润枯、高古,“大朴之门,淡然无极”。刘老作为一位经历繁复,生命绵长,有极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正如他答谢吴泉吐为自己装裱作品所作“爱向长安问土风”。

摩挲整本字汇,关于刘老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粒粒作品碎珠,正被串成一部关于汉字记忆、书法演变的发展史,那是对抱碑守帖的传承与突破,带给人们对于一段历史的崭新解读。

无限风光在险峰

文/何挺警

一部中国汉字演变史,基本形成一部中国书法发展史,清晰地记载着各种书体的形成、发展、鼎盛、衰落。从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大篆),继而演变为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随后魏晋字体向草书、楷书的大分化,篆书继商周秦汉时期之后在清代乾、嘉时期,又随着金石学兴盛又兴旺起来,一些越魏晋上溯周秦两汉的书坛骁将,接远古之正脉,开一代之新风,在篆书书艺上成绩卓著。事实上,篆书在清代的再度鼎盛发展,与篆刻在清代的大发展是分不开的。辛亥以后至当代,能以大篆书法名世的大家为数不多,刘自椟先生就是其中能以大篆书法驰骋书坛数十年、享誉海内外的一位名家。

刘老的篆书,早年受章法疏朗、结体紧凑而活泼多变的《虢季子白盘》影响很大,后来博采众长,特别重视从最新出土的金文资料中不断吸取笔法、结字、章法的趣味。他主张“出新”、“避熟”“学进去,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常用浓墨起笔逆入重按,出锋时纵笔疾行,自然形成渴笔飞白,墨的节奏感和笔的变化动势融为一体,形成了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美的形式。

刘老的篆书,晚年从金文、石鼓得其沉雄、劲健,从秦代小篆得其圆融流动。其结字自有匠心独具的特点,他将来自小篆均衡、对称、稳定、平正的特征融入金文大篆,而又将大篆旁逸斜出、活泼的特征在均衡、稳定的原则下加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完成了他篆书精美的形体构造。刘老的篆书还参以清代篆刻家篆刻笔意,创造了不少篆书新形式,使古老的大篆焕发了新意,字形古拙老道,圆中见方,生动活泼,以圆转道劲、厚重取胜;章法平中见奇,整体和谐统一,作品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很强。刘老篆书的另一特点,现代常用字中大篆无有乏通假的,或者在金文笔画繁多或与楷书字形差异过大的字,刘老能参照小篆甚至楷书的字形而用他独特的大篆笔法书写,创造了一些略懂书法的人都能看懂的篆字。我认为这在传统书法创作书写大篆书法作品时,是可以采用的上种方法。书法前辈王福庵、商承祚也在大篆书法作品中用过这种办法,这种解决问题的精神,不能认为是怪事。

我和刘老是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成立前夕,在我妹夫方济众处相识的。刘老生前曾数次来过汉中,我作为石门印社社长,1993年石门印社曾经邀请终南印社来汉中举办《终南印社书法篆刻展》,当时委派专人赴西安接刘老来汉中参加展出活动,展览在汉中引起很大轰动,社会各方面舆论很好。我也多次到西安拜访过刘老,特别是陕西省举办首届篆刻展和终南印社二十周年纪念展,我曾偕石门印社年轻同志参加展览,拜访刘老,这样石门印社和刘老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何挺警:终南印社顾问,陕西省书协会员、石门印社社长。2011年7月仙逝,享年97岁。)

向传统文化致礼

文/赵熊

这是一部因情而聚的字书,所谓情者,一是乡情,二是友情,三是书法乃至文化之情。

书的编纂者是三位耄耋长者,86岁的张应选先生,75岁的耿庆义先生,谢世时75岁的杨贵琦先生。三位同为陕西三原人,而他们所辑录的篆书的作者刘自犊先生也是三原人。是为乡情。

三位编纂者虽因机缘不同,与刘自犊先生的结识与交往或有先后之分,但他们长期以来对刘先生俱以师为尊、以友相待,而在三位之间则更是友谊深厚、砥砺有加。是为友情。

三位之中,张应选先生长期研习书法,学有专精;杨、耿二位也自幼喜好书法,内心的向往根植久远,退休后更是精勤翰墨,自强不息。这部字书的编纂前后经历了十年,此中所寓寄的岂止是对书法的热爱与挚着,其本质是对文化传统的崇敬与礼爱。其间,杨贵琦先生于2014年先归道山,夙愿未竟,令人唏嘘!是为书法乃至文化之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文字由实用而艺术,成为世界文明史中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化符号。自汉代许慎编撰《说文解字》以来,诸多字书层出不穷。如果说历代字书多以解字释义为宗旨,那么自新时期书法中兴以来,出现了大量以书法艺术为目的的各类字书。这类书籍在研究书体流变、书法规范、书家风格诸方面给当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并因此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在陕西,《自犊之篆》是继编纂于右任先生相类字书之后的又一成果,它不仅对三秦一地,乃至对全国、对汉字文化圈诸地域都将有所影响和裨益。

刘自犊先生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书坛最富影响的书法大家之一,其诸体皆能,尤以篆书最负盛名。钟明善先生称誉刘自犊先生是“熔铸古今的书法大师”;新加坡书坛名宿潘受先生诗赞刘先生“瘦硬通神老不枯,别开生面继三吴;刘郎才气何精悍,古篆名声冠古都”;日本书法大家金泽子卿则评断为“绝伦妙笔凌秦汉,自独名声海外知”;日本书道杂志更赞誉刘自犊先生和他的篆书为“现代中国的大家”“当代篆书第一”。陕西民间则有“十篆九刘”的说法,意谓当代陕西学篆书者大多受刘自犊先生的影响。此说或有些夸张,但足见刘自犊先生的艺术地位与篆书魅力。刘自犊先生的篆书源自西周金文,下及石鼓、小篆,并以其一生的研学成就了独具风格的篆书形式。一部《自犊之篆》既是对这位艺术大家的纪念,也是编纂者和所有喜欢“刘篆”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对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致礼!

丁酉仲春 后学赵熊谨识于风过耳堂

后记

作品春长好,字是善业泥。从起心动念到编辑成书,数易其稿,历时一秩,《刘自椟之篆》终于要付梓了。

此刻的心情是欣悦,是忐忑。欣悦的是,这本凝聚众多同仁心愿的书籍终于出版了;忐忑的是,以这样一种单字图片的形式,是否容纳了刘自椟先生篆字的精髓?不管怎么说,能为读者案头提供一本研习刘老篆书的索引,总归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溯源篆字,悟其虚实;参之行书,以尽其变。刘自椟先生的篆书独具一格,其艺术表象与内涵关乎美与善,共性之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觉解。作为汉字实验性的珍贵“孤品”, 刘老篆体书法已有公论,自不赘言。

《刘自椟之篆》由三部分构成。序言部分是由石门印社何挺警先生、三位编者及主要参与本书资料搜集、拍照、整理、校订等工作的同志撰写的随笔作为导引,未再邀方家点评;作品部分是从1200余幅刘老书法作品中挑选的400余幅篆书作品,包括诗词楹联、横幅斗方、匾额题词等,未严格按照书法作品格式或年代排序,以期后来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字汇部分辑录了900余字的1700余种篆书写法,以便读者检索、临习。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骨”,汉字像一位老者平心静气一笔一划坚如磐石般深刻着历史。在搜集、拍照、扫描、编辑、整理这本书的历程中,脚步追随作品而走,心随横竖点画流动,感受每一幅作品、每一个字的视觉享受,本就是一场愉悦的寻根之旅。华夏文明正源的三秦沃土,始终洋溢着鲜明的民族审美气质,如此的生发一致、渊源有序。

由“追而习之”,到汇集各种字的电子版本,杨贵琦先生生前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他留存的PPT文档中,刘老篆字的“道”字有22 种写法,“大”字有46 种写法,“人”字有118 种写法。杖朝之年的张应选先生更是多次协调刘老亲属,多方奔走联络,审慎校订遴选。三原县政协几任领导多次协调搜集作品。溯秦文化雄风,探求汉字之源,承继基因之美,领略风骚之意,以最简洁、原生态的形式表达刘老篆书所想传递的信息和理念,成为本书所有参编者的共识。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在这场因编书而结缘的历程中,与刘老有过交集、或有藏品的各界同仁曾给予我们热心支持。陕西省原常务副省长、省决咨委原主任、省慈善协会终身名誉会长徐山林亲笔为字汇篇题写篇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书法家协名誉主席雷珍民为作品篇题写篇名并为本书作序……他们的热忱、助力,皆令我们感念不已,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自椟之篆》前后六易其稿,三次改编排版样式,在多次审定过程中,我们已尽力避免错漏、删减不清晰图片,因由图片数据繁复及我们对网络、电子排版等技术应用掌握有限,瑕疵自是难免,望贤达方家之法眼惠正。我们深知“习篆容易识篆难”,两千多年来,汉字几经演化,篆字对应繁体字较易,但转为简体极易出错。书中错讹和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真诚地期望广大书法爱好者,能着意于每一个点、折、横、竖、撇、捺的细节,用心体悟。所谓人生百年,时岁皆有足迹。刘老曾书“天地河山入画图”,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如同日晷串起了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视觉旅途中的蜕变,唯亲身临习,或才能去觉解那种无声隐形的智慧。

正所谓,同一个作品,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滋兰九畹、树蕙百亩,以期冀篆书艺术枝叶峻茂,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编 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谷雨自长安——崔宝堂篆书作品展将在宁夏沙坡头开展
时代名师 | 刘星:当代吴昌硕——回忆刘自椟先生
掌玩·鉴赏|刘自椟先生,取精用宏 根茂实盛
刘自椟:20世纪闪耀中国书坛的篆书大家
薛明辉 | 刘老不老 —— 记刘颜涛先生两三事
钟明善:刘自椟先生篆书艺术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