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湘潭游子记忆: 城里头,有我儿时的记忆

湘潭游子记忆: 城里头,有我儿时的记忆

2017/06/15 阅读 692

  湘潭游子记忆 | 

城里头,如果你也曾在这里

  在微信中,读到一篇文章:湘潭游子的记忆——城里头,如果你也曾在这里。

我正是在这里生活过!这篇文章好像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的童年回忆,我马上把文章转发给我的发小,同样也在这里生活过的兰子,没有想到,兰子马上给我回了一篇短文,分享了她儿时的记忆,这时,我内心深处的那些隐隐约约的小事,好像一件件浮现在眼前,于是续写了“湘潭游子的记忆”。

我把三篇文章集中在美篇里,用以纪念我们逝去的童年,并以此怀念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城里头!

(一)微信原文:

城里头,如果你也曾在这里


出生的城市

地图上
只是南方一个珍珠小城
小巧玲珑,温润精致
既不繁华,也不冷清
湘江从城中蜿蜒流过
滋养着这座城市的脉络

湘江的西岸
现在还能窥见一片老城区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是这座城市最热闹的地方
老街在地图上
有个在很多城市街道中很常见的名字“城正街”
而我们本地人,都习惯叫它另一个名字
一个我小时候一直觉得很土气的名字
——【城里头】


老城的街道不长
大概为一公里
也很窄
人流量大的时候
两部的士都很难并排开过
特别是早晨菜市集中的那会子
小轿车开过
都得惊动各路卖菜大叔把自家的三轮车挪动挪动


老城区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
超市、菜市、县政府、县人民医院
文庙、湘潭市最大的基督教堂
以及教堂对面的曙光小学都有序分布着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出家门三步两步便能把要解决的事情都给搞定了


沿街遍地开花都有粉店
店面小,不清爽
味道也都差不太多
一勺猪油在碗底
米粉在大桶锅里大概半分钟便好
浇上辣椒炒肉或者木耳肉丝的码子
酱油同醋放矮胖白瓷茶杯里
吃不完的剁辣椒
萝卜皮、酸菜、空心菜梗随便自己加
堆成满满一碗
心里的满足感也像汤汁一样几乎要溢出来
出了湖南才晓得,外面的米粉都他妈难吃
两滴眼泪一落
以后从外地回家出了火车站第一件事情都是
——嗦粉去!


进入21世纪
生活在这里的
大多是老人
早晨7点的时候
一群老奶奶沿着湘江岸边走一圈
而后去清晨的菜市场讨价还价
买回今天打算做给自己或者孙子儿女吃的瓜果蔬菜
老人们提着鸡蛋和布袋往里走
正赶着上学去的孩子们往外走


傍晚五点
放学的小学生,初中生,接送小孩的老头老太
尖利吵闹的嬉笑和泼辣苍老的家常
晃晃悠悠穿过老城


回家做饭了
辣椒和蒜剁碎了
热锅冷油里一倒
满城都是辣香味儿


渔船要歇夜了
落日把余晖洒到湘江上
十四岁初中生蹭着栏杆拖着脚步走过
在作文里为此穷尽辞藻


音响又放到湘江岸边上了
最早吃夜饭的一批老头老太出来跳舞了
仔细点儿看,还有不少三四十岁的女人
一律马尾或短发,发质枯黄,神情昂扬
内扣梨花头女人,黑长直女人
栗色大卷女人,裸妆女人
一律不可能出现在这里


老城的人们
基本谁都认识谁
不需要约伴
路上自然碰到谁都能唠嗑几句家常
我今天买的这个白菜特新鲜
你昨儿个买的那个西瓜很甜
听说老王家的儿子前前些天讨了个漂亮媳妇儿
还有老李家女儿上周生的对双胞胎真是可爱极了


和现在的小区公寓很不一样的
是每家每户的大门都靠路边
不睡觉的时间基本都是敞开的
一天中不是非得待在屋子里的时间


老人们大多都搬条小椅子,坐在自家大门前
还有一些爱热闹的爷爷奶奶们一起坐在巷子口
老奶奶择菜、剥豆子、织毛衣
爷爷们就坐在巷口的石凳上围在一起下象棋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很多一件事一干
就是一辈子


巷子口靠摩托谋生的叔叔
从2块钱到现在10块钱
头盔下黑发在摩托车岁月驰骋的风里成了白发


炸葱油饼的大妈
几十年来每天早晨都会准时出现在菜市门口
目睹了这边座老城的风雨兴衰


街边理发店
还是5块钱可以减个发型
擦头发的旧毛巾晾挂在路边
见证着这条老街的荣辱变迁


我家的老房子
在老街一条幽静的小巷最深处
是父母亲当时结婚时爷爷奶奶亲手建的
不高的三层楼
在巷子口却可以一眼望到
前庭有个不算宽敞的庭院
小时候奶奶会每天搬出来一个木澡盆把我放进去洗澡
洗完澡坐在小板凳上
晒着太阳让奶奶给我掏耳屎
痒痒的,轻轻揉揉的
记忆里是这个世界上最甜的痒痒挠

楼顶上有很多爷爷奶奶种的花花草草
一年四季有丝瓜、南瓜、冬瓜可吃
冬天有橘子可摘
还有美丽的葡萄藤
和一些奶奶可以摘来熬药的我也叫不上来名字的草儿


也亲眼看过老城区被拆的模样
几个工人们在旧楼里拆铁扶手
旧楼抖了起来
散发着一股陈旧的尿骚味儿
老街的流浪猫儿狗儿们
也被老旧砖瓦的敲打声吓得四处逃窜


走在老城
时时刻刻都像是在电影里
深知韶光易逝
城市发展变迁太快
每次回来就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很多画面都想拿出工具拍摄记录下来
但我不想满足我的欲望
我只想不停地走下去
不断的刺激这种欲望


离开湘潭后
生活在其他城市
我的脚下没有根基
只有空气
湘潭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具实用性的工具
既钝实又厚
能替我击碎一切痛苦


长大以后的我
走过很多城市
领略美丽的风景
遇见有趣的人
试图想要弄明白很多人生的命题
回到湘潭
我仍然有许多不明白的事情
但我在此地永远能够得到某种比明白更重要的东西


后来也一直在想
这座小城这条老街带给我的究竟有什么
长大以后曾交往过一个北京男朋友
带他参观我的家乡时
他曾对这座城市的破旧与小家子气暗中嘲讽
与他分道扬镳后我才意识到
这片狭小而厚重的土地带给我的
恰恰是我骨子里的谦卑、柔和与温润
如家门口的湘江似血液般
始终流淌在我的身体里一生不息


不知道我离开湘潭
离开【城里头】
还会去向哪里
又会在一个叫什么名字地方
生活十年乃或是半生的时间
但将来在我的身体里
所显露出的对这个世界的柔情与热爱
一定是这片土地的美好时光所赐予我的岁月情深

|文字来源:边边岛 作者:忆琦

   (二)儿时的回忆 兰子


城里头,有我儿时的记忆。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叔叔姑姑在那里出生。

解放前,我的父亲母亲在家做槟榔生意,被日本鬼子一场火烧的精光,遂搬家至雨湖区的马家嘴(和平小学附近)继续做小本槟榔营生。槟榔壳子洗净晾干,妈妈侧身坐在一条安有刀子的长板凳上把槟榔切成一瓣瓣,然后用糖精水喷撒。我还没有上学之前承担每天到城里头买两角钱糖精的任务。我紧紧攥着买糖精糖的钱,赤脚在麻石路上,夏天骄阳似火,麻石路晒的滚烫,我几乎是跳着脚前行。父亲则每天用一个大腰蓝,装满妈妈制好的槟榔到15总轮船码头坐船下长沙太平街一带茶楼酒肆卖,养活我们一家。
现在槟榔已成为家乡产业。城里头的路也由柏油路取代麻石路。父母已作古,我也年过古稀,但儿时的这段记忆深入脑海,清晰储存,挥之不去。


  (三) 和兰子:我儿时的回忆 老纪


城里头,也有我儿时的记忆。

我们家住在齐家牌楼,那里,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女孩:伍素泉、药铺的喻曼君、还有王木匠的女儿等等。我们常常在一起玩,元宵节时,我们几个扎个草把子龙灯,家家户户去舞龙,讨几颗糖果什么的。我常常是龙尾,因为我妈妈给我织了一顶后面尖尖的帽子,正好像大人舞的龙灯尾巴。
我的伯父也开了一个小小的槟榔店,我常常去那里要点槟榔边子吃。到了八月朝南岳的时候,常常有一队一队的朝拜队伍经过。这时,我便站在柜台上看热闹,只见那些人穿着黑衣或蓝衣,系一条用红布滚边的兜兜,下面都打了绑腿,脚踏草鞋或布鞋。背上背着一个包袱,双手捧着一条“麻拐凳”,凳子上插着香,他们唱着不知什么小调,走几步就跪拜一次,非常虔诚。这是我最喜欢看的热闹。
我还依稀记得你的奶奶邱大娭毑住的地方。那是在齐家牌楼的斜对面,临街有一张麻石砌的大门门框,煞是威严。进门是个天井,好像还有点盆栽,然后就是大堂屋。我好像没有再往里面去过,也没有邱大娭毑的印象,不知是否见过她老人家。但你爸爸妈妈的样子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你妈妈比较单瘦,常常穿一件父母装的衣服,蓄着短发;而你爸爸比较胖,有时也和我们小孩子说几句话,我好像还记得他老人家的名字。
一晃而过七十年了!父辈们都已作古,但城里头的记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那是我的出生地,那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亭古码头群,见证千年名镇的繁华
湘潭这两条老街,你真的了解?
【怀旧馆】20张老照片带你找寻湘潭记忆
这是湘潭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从这里走进湘潭记忆深处····
湘潭市概况
毋忘我,浓浓乡愁的老广州(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