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珠峰新高度上,人类首次拨出5G电话
在去年上映的电影《攀登者》中,演员张译饰演的登山队员在 1950 年中国人首次攀登珠峰时,因为弄丢胶卷,未能在登顶后留下影像证据,让 " 中国人登顶珠峰 " 的事实遭受到西方媒体的怀疑。
60 年后,相似的情节没有再次上演。5 月 27 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对珠峰高度重新进行测绘,这是继 1975 年、2005 年之后,中国测量登山队第三次开启测量行动。此前,原国家测绘局测得珠峰高度为 8844.43 米。
传统珠峰测高的方式叫 " 三角大地测量法 ",用的是几何学中 " 勾股定理 ",通过山脚下的定点与珠峰之间的水平距离,再加上与峰顶之间的角度,推算出珠峰高度。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了精确测量珠峰高度,测量队员还要动用卫星 GPS、气象探测等技术反复核准数据。因此,从核准数据到最终公布,珠峰的新高度还要 2-3 个月才能面世,
除了再次登峰测高外,中国登山队员还完成了另一项任务,在珠峰峰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 5G 通话。
大图模式
中国登山队员在珠峰峰顶打出人类第一通 5G 电话。图片来源:华为荣耀
能打 5G 电话,意味着珠峰需要 5G 网络的覆盖,就需要在人迹罕至的珠峰上搭建 5G 基站。4 月中旬,华为联合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陆续在珠峰开通 5G 信号,为了展示 5G 能力,几家运营商还推出了 5G 直播,24 小时展示珠峰景象。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5G 上珠峰的举动。由于应用场景有限,即使是在一线城市,消费者对 5G 的感知都不强烈;另外,在海拔 6500 米的珠峰搭建 5G 基站,是一个极为艰难的项目,低温、狂风、缺氧 …… 所有不确定因素累积在一起,做这么一件看似商业回报有限的事情,值吗?
5G 上珠峰有多难?
在接受 36 氪视频连线采访时,华为拉萨交付与服务业务部主任工程师张勇正在海拔 5200 米的珠峰大本营,进行基站产品的最后交付,这些设备即将运往 6500 米处的前进营,那里是普通人能够抵达珠峰的最后一站,再往上,就是 8300 米高度的冲锋营。
由于珠峰信号不好,加之狂风大作,张勇的耳机中一直持续着呼啸的风声," 天气突然不好了 ",张勇说,又简单介绍了几句,连线便由张勇的同事接管。
大图模式
张勇在珠峰上与 36 氪连线采访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搭建 5G 基站,运输、低温、狂风、高原反应,成为摆在华为工程师面前的四大难题。
5200 米珠峰大本营,是车辆能够到达的最高距离,一旦离开大本营往上走,所有东西都要依靠人背和牛驮,一头牦牛的配重为 40 公斤,而搭建 5G 基站,需要的物资多达 8 吨。
" 很多设备其实是超过 40 公斤的,比如光纤一般是 500 公斤,又不能截断运输,只能分成一卷卷,再由多头牛和多个人协同起来背上去。" 华为拉萨交付与服务业务部部长王波对 36 氪说,由于运输难度过大,有一头牦牛中途被累死,还有一头牦牛把发电机摔了下来。
大图模式
牦牛将 5G 设备送往珠峰海报 6500 米处。图片来源:华为
低温和狂风是对基站设备安装环节的两大考验。华为在珠峰 5G 网络中采用了 5G AAU(极简站点)设备,重量只有 30 公斤,在业内属于最轻,可以在零下 40 度的天气下正常运转,但在安装过程中,基站的搭建需要光纤焊接(俗称 " 熔纤 ")完成,低温就带来了难题。
" 零下 30 度的时候,光纤一掰就断了,而且是里面断了,外面的胶皮还完好。怎么办呢?只能先放在阳光底下晒太阳,或者在帐篷里点上暖灯,等温度高起来再开始熔纤。" 王波说到。
王波已经在华为工作了 12 年,但在珠峰上,每一次操作都是新的经验。由于珠峰上风力极大,基站底座又因为考虑环保,不能用水泥浇筑,固定基站四周的抱杆就需要压低重心,同时把基站底座设计出更大的空间,方便将石头铺在上面,增加重量防止被风吹倒。
为了防风,华为工程师还需要尽量减小 5G 基站体积,他们在业内首次将射频设备 RRU 与 5G 基站 AAU 分离,把 RRU 搬进了机房,再将两者用光缆相连,这种将设备模块化、小型化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室外的 5G 基站体积。
大图模式
华为 5G 极简基站。图片来源:华为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客观难题还能想出解决的办法,那工程师面临的身体考验,只能用意志去抗衡。
不是所有人都有登上珠峰的资格,王波告诉 36 氪,华为有近 30 名员工报名珠峰项目,但经过年龄、体能筛选后,只有 12 位可以到大本营,最终只有 6 位可以登上 6500 米的高度,完成最后的基站搭建。
从 5200 米大本营到 6500 米,虽然海拔相差一公里,但进入高海拔区域后,每隔几百米都需要身体重新适应。
" 以前看一些高海拔地区的生存纪录片,以为(高原反应)多少有点演绎成分,上去才发现完全是真实的。" 王波说,他的一位同事在海拔 5800 米处出现了头晕、咳嗽的症状," 几个小时内就不行了 ",随后立刻被送往海拔 4000 米的日喀则,因为救治及时没有出现昏迷,否则会发展为脑水肿,进而成为植物人。
王波最怕两种缺氧的状况:一种是爬坡时的咳嗽," 会根本止不住,肺都要咳出来,就是喝水的时候呛到的感觉 ";一种是晚上睡觉,会突然感觉到窒息后猛地坐起来," 这是你身体的器官告诉你,你‘溺水’了。"
" 我们晚上必须要两个人一起睡,能相互有个照应,听到同事的呼噜声才能安心。" 王波说。
不挣钱,为什么还做?
5 月 4 日,华为联合中国移动宣布在珠峰 6500 米处完成 5G 基站的搭建,27 日,中国登山队在登顶珠峰后,用荣耀手机打出了人类史上第一则 5G 通话,还在不同海拔测试了网速,这意味着 5G 信号已全程覆盖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珠峰峰顶。
为了这通 5G 电话,华为有近 20 名员工在珠峰待了 46 天,总筹备时长达近半年。
这笔投入几乎看不见商业回报。珠峰人迹罕至,每年只允许接待 300 人登山,若从 5G 用量上来看,不论是华为还是运营商,收入不过是沧海一粟。
对于 5G 上珠峰的目的,任正非早有回应。2019 年,在被问及当初中国移动与华为联合在珠峰建设 4G 基站时,任正非说:珠穆朗玛峰上没几个人,能赚什么钱?但可能有网络就能挽救登山者的生命。
在基站开通之前,珠峰大本营信号极差,只有在天气晴朗时搜到一两格信号,如果云层很厚,手机就完全打不出电话。由于交通闭塞、天气情况复杂,曾有多位登山者命陨珠峰。2015 年 4 月,在尼泊尔 8.1 级地震引发的雪崩中,珠峰大本营有多名登山者死亡,包括 33 岁的谷歌 " 隐私与安全 " 团队主管弗雷丁堡。
为了将信号铺满珠峰,华为从 2007 年就联合中移动开展 GSM(俗称 2G)网络覆盖工程;2012 年,在海拔 5300 米的中国境内大本营部署 3G 基站;2013 年,完成 4G 基站部署;2019 年,5G 基站也被搬了上去。
对于华为来说,珠峰也是 5G 技术的天然练兵场。
此次华为将 5G 基站搭建在了珠峰海拔 6500 处,可距离最高峰 8400 米仍有 5.6 公里的直线距离,这意味着五公里外的基站要将信号对准峰顶。如果因为风大等原因稍有偏差,5G 信号就无法覆盖珠峰最高处。" 你就把信号理解为一颗子弹,我们要朝峰顶去瞄准。" 王波对 36 氪说。
为此,华为在 5G 基站中采用了一种名为 "Massive MIMO" 的算法产品,使得发射出的信号波瓣更窄,但信号增益更强,也更适合山顶场景的信号接收。
珠峰项目带来的影响力,与 5G 技术上的积累,有助于华为在全球的 5G 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此前,华为已宣布获得科威特、阿曼、印度尼西亚、突尼斯、马尔代夫等国家的 5G 订单,共计在全球已获得 96 份 5G 商用合同。
但随着 5G 竞赛在全球加剧,加上近期国际形式的不确定性,华为在个别市场也遭遇到挑战。
今年 6 月初,加拿大最大的两家通信公司贝尔、Telus 宣布,将与瑞典爱立信和芬兰诺基亚合作搭建 5G 通信网络,而华为无缘参与该项目;另外,英国政府预计将在 7 月底前发表反馈,做出有关华为能否继续作为 5G 设备供应商的决定。
华为需要更多筹码赢得海外市场的 5G 订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攀登者!华为助力运营商送5G上珠峰顶背后的故事
今天,中国5G“登顶”珠峰!
8个中国男人的冒死直播!
​我曾用5G照耀珠峰
等你云登顶看珠峰!三大运营商5G信号覆盖珠峰大本营
华为立功! 移动、电信将5G信号覆盖世界第一高峰: SA NSA双组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