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中國教授對東西方教育的深刻反思:我們的教材文化含量太低!
一位中國教授對東西方教育的深刻反思:我們的教材文化含量太低!
基礎教育太應試,大學教育與崗前培訓雷同
哈佛大學的一位校長曾說:「如果哈佛培養的學生只掌握知識和技術,那就是我們的失敗。」我很認同這個觀點。
如今,不少人呼籲大學教育應該結合市場和應用來設計人才培養規劃,這是很悲哀的,會導致大學教育變得功利、浮躁。
有企業家曾跟我說:現在的大學生動手能力差,燈管都不會拆,難道我們的大學教育不應該改改嗎?
對此,我的回答是:拆燈管可以去找農民工來完成,一個大學生不會拆燈管,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今天不會,明天就會了。上午不會,也許下午教他一下,他就會拆了。
在我曾經帶教過的一個大學畢業班,有個學生這樣問我:「老師,學校為什麼不開辦計算機打字培訓班?」
「類似的技能到社會上的技能培訓機構就能學會,而大學教育不是崗前培訓。」我這樣回答。
現在,我們的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基礎教育太應試,大學教育與崗前培訓雷同。
有人問我,一個大學教師為何來講中學教育?我想我是有底氣的,我曾經專門參與高考的輔導,一年內教了6本中學語文教材,還開設了「浦江學堂」。
我發現,我們在學習西方教育體系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西方教育是「兩條腿走路」,即學堂教育和教堂教育相輔相成的「兩堂」教育。而我國國民教育只有學校教育這一個體系,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我們借鑒西方教育體系引入了科學知識,取代了以往私塾的讀經教育。當然,這有非常大的好處,極大程度地促進的國家的發展,但是忽略了不少人文的東西。
在美國,中小學重視學生閱讀,小學生每年需要閱讀幾十萬字的文章,中學生每年閱讀上百萬字。對比來看,國內的中小學生每年面對的是那麼薄薄幾本語文教材,少得可憐。
有的家長和老師甚至反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因為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刷題。
我的孩子在初中時期,他的同桌成績非常好,一直是班級第一名。我問兒子:「你可以去請教一下同桌平日里都看些什麼書呀。」
「她平時不看書。」
「不看書怎麼每次都考第一名。」
「就是因為她不看書才有更多時間專註在課本上,才能考第一名。」
兒子的話令我震驚。不過,隨著年級的不斷提升,這個同學的成績就逐漸落下了。
現有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文化含量太低
「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就像一把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奶奶生病了,醫生說要多曬太陽。可是,天總是陰沉沉的,太陽公公上哪兒去啦?小林連忙給太陽打電話:「太陽公公,太陽公公,您在哪兒呀?奶奶要曬太陽,您快出來吧!」太陽公公說:「小朋友,我在這兒呢。雲遮住我了,出不來呀!」小林又給雲打電話:「雲姑姑,雲姑姑,奶奶要曬太陽,您請讓一讓吧!」「風不吹,我讓不開呀!」雲姑姑回答。……
我在鄭州考察的時候,看到我們的語文書里是類似的文章,真是氣不打一出來。我還看到我的孩子去背誦這些文章,就氣沖沖地去詢問他誰讓背的?!
這樣的文章沒有文化含量和積累的價值,頂多學會幾個漢字的書寫,我不明白為什麼要背誦並且要默寫。
猴子、兔子、松鼠的尾巴什麼樣子,難道不是看一下就知道的嗎?不能太低估我們孩子的智商。這樣的知識儲存在腦子裡,難道等到看到猴子、兔子、松鼠的時候,還會從背誦課文的記憶中尋找它們尾巴的形狀嗎?
這樣的語文課,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但是積累所得甚少。
南懷瑾曾說,讀的書一輩子有用。而現在,小學一年級讀過的作品,二年級就會忘了。
美國中小學教材中,集納的都是經典文學作品,在有限的時間裡,將一流作家的作品呈現給學生,這是美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底線」。讀過名著的孩子,其鑒別能力和心智發育程度是不同的。
我曾經去比較過法國中學生會考、美國SAT與中國學生中考作文題目的差異。法國和美國的考試作文題目,相信絕大多數中國學生都不見得理解其蘊含的意思,更不要說寫篇文章了。
這其中的差距,就在於我們的教育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心智,反而成了阻礙的力量。教材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太低幼化了。
我們學習西方,在大學教育中也實行通識教育,美國學生閱讀更側重讀原著典籍,例如理想國、柏拉圖對話集等,而我國學生更多閱讀的是「概論」,或者名著的選段。「《論語》全集不過1萬6千字,《道德經》不過5000字,別說學生,我們的語文教師有多少能全文讀過這些名著的呢?」其實,閱讀名著也有「講究」,應該閱讀完整著作,才能體現出文學的體系性,單憑閱讀幾則選段作用很小。
不少家長問過我,老師,為什麼要讀《論語》?這其中蘊含的意思就是,《論語》中考、高考不考,找工作也不需要,讀來有什麼用?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問題。好歹我們在考試中還會多少涉及《論語》內容。
而在美國,每個人都要閱讀《聖經》,這是在考試中絕對不會出現的內容,但是沒人會問「讀《聖經》有何用?」。
這是兩國對學習理解的不同,美國認為學習是為了建構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讓人格成長。而我們有時候單單為了應試。
所謂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傳承前人積累的文化,並以此成為人生的依據。人文素養可以判斷是非善惡美醜,引領社會的精英一定是受到過文化熏陶的人。
教育承擔著兩個使命。一是傳授並發展人類的技術,二是傳承並發展人類的文化。普通學生畢業後憑藉技術尋求工作,優秀者可以發展技術並推動社會進步。但是,目前的教育過於重視技術到了罔顧其他的地步。至於教育的另一使命——傳承並發展人類的文化,這也是教育最原始的功能,而大學的不少理工學科、管理學科中,這一功能已經逐漸淡化。
人文教育,就是讓人有良知
孔子云:「君子不器。」在北京大學的一場演講中,有學生問我這句話的意思。我解釋說,「這是說假如我們僅僅懂得專業的技術是成不了君子的。有專業技術不能判斷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菜刀是「器」,可以用來切菜,臨時情況下也可以當柴刀去砍柴,極其偏激的情況下還能砍人。菜刀不會自己選擇,不能判斷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專業教育是教會人如何做,人文教育能分辨做什麼。
當年東西德分裂的時候,在兩者之間鑄就柏林牆。一名年輕人試圖從東德爬牆翻到西德去,被駐守在柏林牆上的士兵射殺。東西德統一後,軍事法庭因為這件事情對士兵發起審判。士兵辯解說:「我是一名軍人,履行職責是我的天職。」最終,法庭仍舊判定士兵有罪,因為他確實要履行天職,但是他有把槍口抬高1厘米的權利。
人文教育,就是讓人有良知。
前段時間浙江溫嶺一所幼兒園教師,用膠帶把孩子的嘴封起來,還逼迫兩個孩子親嘴,她將這些照片傳到了網上,引起嘩然。不少網友批評責罵該幼兒園園長:招聘的時候難道不考察教師的人品嗎?
招聘的時候,園長能做到的,頂多是考察老師的專業性,但無法考察良知。
這位教師的問題,是她的學校培養她時出現了問題。「教養」是由人文教育規定的,就算是規章制度也無法完全覆蓋。
我曾經遇到一個大學老師,說其在教禮儀課:如何接電話、吃飯主次秩序怎麼做。
我問:各地風俗習慣不同,要如何教?其實也很簡單,就要抓住其本質:「悲己尊人」。
我的孩子初中畢業的時候,我讓他把四年語文教材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課文,古文除外,全部列出來。結果他寫得出的現代文幾乎沒有,僅僅有幾篇魯迅的作品。因為只有經典才能被長存,其餘寡淡沒有文化的文章無法積澱下來。
我在太原考察時,看到一篇「西瓜大、芝麻小」的文章,差點沒把我氣死,難道這些簡單的道理孩子不知道嗎?
其實,《論語》共有20則,第一章只有590餘字,小學生每天背誦半個小時,一周之內可以背誦全部章節。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的《論語》可以用於今後寫作,還能知道古代人有姓、名、字、號、謚等,其中還蘊含了二三十個成語。
我的父親讀過3年私塾,背誦過《論語》。晚年時,他用毛筆在自己的拐杖上寫下一句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就是成語所說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為精鍊地表達了儒者對於出仕與退隱、入世與出世、進與退的政治選擇與人生態度。這不非常精確巧妙地表達了父親和拐杖之間的關係嗎?
不少人見過我的父親都說,你的父親是「紳士」,一定是非常有文化的人。我說,其實,他不過是一個老農民,但讀書改變了他的氣質,夠用一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教育,让人震惊,值得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教师怎样写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与创新--青青的博客
2017幼儿园园本教研计划(二)
平等待人,平凡做人,平常为人,也是人生大境界(哲思美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