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好這顆心,養生之根本
修好這顆心,養生之根本

老子說:「吾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老子以慈愛、儉樸、不做背離天道之事為原則,來修身養性以奉天命。

《樂天長壽辭》中說:「健康要道,端在正心。喜怒不縈於胸襟,榮辱不擾乎方寸。縱遇不治之疾,自有回天之功。」一個純正智慧的人,身體器官的各個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機體的免疫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更強大。

平日,縱使我們飲食有道,運動有方,也只是在追求養生之術,而非養生之道。唯有修心養性才能以道御術,回歸養生的根本。

從古代智者、精英的片言隻語中,我們可以獲取很多關於修心養生的靈感與啟示。

一、修心藥方

唐代著名禪師無際大師,91歲無疾而終,生前曾為世人開列十味奇藥:「慈悲心一片,好肚腸一條,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藥用寬心鍋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裡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須速戒之。」

無際大師的修心藥方,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修身養性的思想:敦倫盡分、行善積德、知書達禮,從容中道。明白了這一總的道理,且坐言起行,則人的心性也就安定了,心性安定則知享天命,故而身心安泰。

二、恬淡處世

古人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是指音樂、繪畫、對弈、垂釣等,可使人的性情受到陶冶熏陶,讓人知情識趣,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即一個心存貪念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己,而其自己也會終日魂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凡事留有餘地,有風不要駛盡帆,追求事業的同時,也要關顧自己的身心健康。病由心生,受世俗的影響,易心浮氣躁,妄念紛飛,心存怨氣,從而導致心氣神皆不順,容易致病。身處寧靜之中,保持心境澄明,必然有利健康。

三、「仁者壽」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點。壽,有兩層意思:其一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明卻影響深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四、「養心靠義」

漢代董仲舒指出「養心靠義」,「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高尚的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舍生取義」。孟子認為良好的修養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五、行善修心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

明代的《壽世保元》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

張景岳在《先後天論》中寫道:「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

醫學研究表明,人在做好事後,唾液中免疫蛋白含量大大增加,這是一種抵禦傳染病的抗體。

六、修養德行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明代醫學家孫志供認為:「德為福壽之本」

東晉著名養生家葛洪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言:「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经典嘉言二十八句
何为道德!
超强做人准则,绝对洗涤你的心灵
人人都不缺道、不缺德,缺的是道与德行(连载31)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健康養生長壽之道:德行是"養生之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