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

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 张菊荣

有一天,在盛泽实验小学听课的间隙,正在苏州大学做朱永新教授访问学者的赵公明先生打电话给我,问我一个问题:新教育实验的“重点”是什么,我一时无法言说,盖因新教育实验是一个系统的宏大的教育实验,我怎么能一下子说清楚它的“重点”呢,我耍小聪明:“赵兄这个问题好象应该请朱老师来回答的。”谁知赵公明一点也不容犹豫:“请你现在就说,就凭你最深切的理解,最直接的感受~”于是,我不再犹豫,我说:“教师~我认为新教育实验的重点在‘教师’~”

人们常常喜欢将“新教育实验”与新课程改革、新基础教育实验作比较,朱老师曾说,新课程改革由教育部行政推进,影响深远,是“大哥大”;新基础教育实验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历时十年,成果卓著,是“大姐大”;而新教育实验刚刚起步,是“小弟弟”。三项改革都有一个从理念到行动的体系,但都有各自的“重点”,新课程改革的立意在“课程”,试图通过改革旧新课、实施新课程来为培植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基础教育实验是从“课堂革命”开始的,叶澜教授的一篇发人深省的《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可以视作“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宣言;而新教育实验的重点是在“教师”,“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是新教育实验的至为关键的追求。当然,新课程改革、新基础教育、新教育实验的全部内容要更为庞大,但“课程”、“课堂”、“教师”,我以为是他们各自的重点,也是他们为中国教育谱写的精彩篇章。当然,三项实验同时在中国教育界发生影响,他们之间更多的应该相互支持,相互借鉴,一起为中国教育撑起一片新的天空。

教育需要宏观的政策导向,教育需要伟大的理论指导,但教育真正落实到千千万万学生的时候,最后起作用的依然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已经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转为对“质”

1/18页

的急需,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今天,教师专业化问题更是成为一种强劲的思潮。

严格地说,“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更关注的是作为一种群体的“专业”,而后者更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性。但两者息息相通,因为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事实上,教师专业化的重点从群体转向个体是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

质起作用的依然是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越来越世界各国所重视,而新教育实验自2002年暑假正式提出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无数的教师在实验中成长,一个优秀教师群在新教育实验中崛起。我们有必要对“新教育实验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与进一步关注,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更多的新教育实验教师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一、实践智慧: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1、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让数学家陈景润教小学数学,他会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请一些理论大师从事小学教学,他们能不能同样的出色,曾经听说过一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教授扬言某小学特级教师的课毫无价值,他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上,并且还果真有一次在某地讲学的时候上了一节小学语文课,但人们的评价是:“与其说是作秀,不如说是出丑~”故事的真实性我尚有怀疑,但我们跳出故事本身,却可以看到:教师需要自己专业特有的专业发展,具有自己的专业特征~

曾经为一位教师“鸣不平”,那是一位发表了很多“论文”的老师,但在学校得不到“重用”,但当我“鸣不平”的时候,他们的领导说:“这样的老师,学生不喜欢啊~”我才恍然大悟,因为“纸上谈兵”式的老师不可能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我们需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智慧”。

2/18页

我也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些教师,他们似乎什么都会写,关于教育学理论,他们懂得的并不比别人少,但他们不能上好课,管理不了自己的课堂,他们的学生也不喜欢他们。他们甚至能够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很有深度,但他们依然缺乏作为教师最为重要的专业素养,因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养是“实践智慧”。

教师需要自己所教学科的丰富的知识,我们称这些知识为“本体性知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学科有广阔的了解。只有当我们站在学科知识的时代前沿来看我们的学科时,我们的教学才会深刻,才不至于鼠目寸光。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关于“教什么”的知识。

但教师不仅仅需要知识“教什么”,不仅仅需要“本体性知识”,他还需要知道“如何教”的知识,即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学科教学的知识等等,这些知识称为“条件性知识”。

然而,将“本体性知识”掌握得十分深刻,将教育学心理学背得滚瓜滥熟就算是一个好教师了么,就算是一个“专业教师”了么,如果是这样,教师的专业还真可以速成。

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学者们把“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都归于“学科性知识”的范畴,而教师专业知识中还有更重要的一块,那就是“实践性知识”。

理论界认为理论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为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形态,即普遍理论;另一种为个人或部分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私我和局部形态,即个人理论。而学科性知识是一种普遍理论,实践性知识则是一种个人理论。学科性知识的典型形态就是普遍理论,而实践性知识的典型形态就是个人理论。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普遍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借助批判与反思升华实践经验而得来的,它以学科性知识为基础,在教育反思与研究中形成,它是一种实践智慧~而这一种教育实践智慧,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正是区别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关键特征。

2、实践智慧有哪些特征,

3/18页

首先,实践智慧是个人私有的,具有个人性。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这种知识属于个人独有,无法遗传,也不可转让。他人也无法剽窃,我们日常所说的“本事是自己的,偷不去抢不走”就是指那种与生命俱在的知识。我们看到诸多特级教师的那种出神入化的实践智慧——课堂的调控、点拔、适时的评价、反馈艺术等等,都会随着生命的消逝而消失。教师的实践性智慧的个人性,还表现在他的独特性,实践性智慧总是烙上了个人性格、气质的鲜明特质,这种鲜明的特质往往是自己不经意地流露而他人无法模仿的。我们吴江市高级中学追求适合教师个性的教育研究,我以为是十分可取的。

第二,实践智慧是不可移植的,具有情境性。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从生命的高度来看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时光。其实,教育的全部也就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全部,教育的情境就是生命的时空。教育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等)中发生的,换一个情境,一切便变随之变化。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人不可能第二次跨进同一条河流。——教育的情境性就在于它的变化,这也正是教育的复杂性所在。情境性要求教师必须以实践性智慧来应对,而不能复制操作模式,优秀的教育是无法移植的,无论是一次个别谈话,还是一节精彩的课堂。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

第三,实践性智慧是无法言说的,具有内隐性。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言知识”或“言名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隐性知识又称为“缄默知识”、“默会知识”、“默然知识”等,指的是“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波兰尼证明隐性知识的经典比喻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也正是这种“认脸”的知识,一种无法言说的“内隐知识”,一种实践性智慧。

第三,实践智慧是难以解释的,具有整体性。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性智慧,如果细细分析,它一定包含着先进的理念,内藏着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真理。但

4/18页

当我们要细究究竟是属于哪一种观念符合哪一条规律时,却常常难以解释——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性智慧,是综合地体现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与理念,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实践性智慧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实践性智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育教学中直接地发挥其整体的作用。</P< p>

第五,实践智慧是未假思索的,具有即时性。有人曾说,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分钟都在采取行动。——这种行动随着情境的变化,特别要根据学生学情的

所以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即时的,那种行动是“未假思索的”,变化而及时地变化,

因为你不可能从此时中退出来细细地思索然后再执行。你只能在行动中反思。所以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一种机智行动,机智行动是一个“瞬间反思的行动”。这种未假思索的即时性行动的品质,是课堂能否成就师生精彩的关键。

3、教师的实践智慧从哪里来,

实践智慧自然是从实践当中来,所以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磨炼。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在从教之前所能独自获得的,任何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地享用他在教育实践之前“事先”准备的专业积累,其职业成熟存在着随时间延续而不断建构的过程。

但是“时间”只是教师实践智慧获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朱老师曾经批评过一种教师,他们往往是工作了一年,而重复了几十年。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龄再长也是没有用的。我们民间有一个笑话,说是一家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年纪,一个叫学问,两个儿子出去打柴,结果是:“年纪一大把,学问一点也没有~”从教时间与实践智慧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的实践智慧依赖于时间,“藉以时日”,但是,更重要的要看你的时间是怎么经历的,于是人们苦苦地寻找促进教师发展的模式。

传统的教师发展模式是“训练指导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很多的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1)单向性,主要通过专家、有经验的同事介绍各种理念与方法,或者由专家或极少数教师设计某种方案由教师来执行,教师只是专业发展方

5/18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阅读与教师专业成长
读书始觉相忆深
施杰: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改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运
国外教师校本培训的经验及其启示
行动学习:教师专业学习的新范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