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诗 189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独不见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益昌学圃

【注 释】

乔知之:武后时为右补阙(掌讽谏之官),后被武承嗣杀害。

独不见:六朝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十五收入《杂曲歌辞》时,就用此名。但其他一些诗集却用《古意》(如《历代诗选》)或《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如《唐诗选》)为题。

卢家少妇:古代少妇的代称。语出萧衍诗《河中之水歌》,其中有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在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女字阿候。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郁金堂:指堂中燃有郁金。郁金,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著名香草,块根有浓烈香气。这里所说的“郁金”,并不是我们常常看到的荷兰国花百合科郁金香,而是一种香料。

海燕:燕之一种,又名“越燕”,产于南方海滨古百越之地而得名。

玳瑁梁涂饰成玳瑁色的瓦梁。玳瑁为似龟的海生动物。其甲黄黑相间,半透明,极美,可作装饰品和眼镜架等。

辽阳:当时的东北边防要塞。

白狼河:又称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流经锦州入海。

丹凤城:此指京都长安。据《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飞降秦都咸阳城,故以“丹凤”为城名。后世人们称京城为“凤城”。

城南:唐都建筑布局是: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谁为:倒文,即“为谁”。

更教:更,还、犹;教,平声,使、叫。

流黄:说法不一,至少有四说,①黄紫相向的丝织品,此指帷帐;②杂色的丝绢。此指所捣之衣;③黄紫间色的绢。此指少妇捣的衣服或指室内的帷帐或机中织残的绢匹;④指织物的杂色。并引《古乐府·相逢行》云:“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这里应该指黄色的丝绢制成的寒衣。

益昌学圃

【背  景】

佺期作为御用文人,出生于文学世家,对唐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古、七古在唐代以前已有大量优秀作品,五律和绝句在初唐已俱雏形,唯有七言律诗经过初唐的漫长孕育。初唐时期,有两位颇负盛名的诗人,一位是沈佺期,一位是宋之问,人们并称为“沈宋”,他们两人的诗作更能体现初唐诗风的特点,为律诗发展和创新做出了贡献。在“沈宋”之后不久的盛唐、中唐,才出现了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沈佺期的《独不见》,同杨炯的《从军行》一样,是借古题来写新辞——离愁别恨。据《乐府题解》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其实,这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也是沈诗中的主要代表作,在整个唐诗中也不失为一首佳作。在形象塑造、音律运用和构思等方面,相比六朝那些靡丽之作,当时统治诗坛的宫廷诗,都是有所创新的。

这首诗不但在思想上有可取之处,更重要的是在诗体发展上的贡献。这首诗题为乐府,实则七律,是沈诗现存十六首七律中最为优秀的一首,也是初唐诗坛上较早出现的合格七言律诗。七律不仅在齐梁时代没有产生,就在唐初当时诗人中,也很少有人去写。比他略早的“初唐四杰”,也只长于五言律和歌行体,他们对七律,几乎没有去碰过;杨炯连一首七言诗也没有留下来。所以,从诗律史角度看,这首诗的历史价值就更大了,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七言近体诗。

七律在艺术上的真正成熟,是在杜甫手中才最后完成的。诗圣写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被评为唐诗七律之冠。杜甫在767年写这首诗的时候,沈佺期已经作古半个多世纪。

益昌学圃

【赏  析】

这首诗写闺中少妇怀念久戍不归的丈夫。以委婉缠绵笔调,借助于环境气氛烘托,深刻细腻地展示了少妇孤独愁苦的内心世界。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将一个少妇形象推至读者面前。少妇在堂屋燃起名贵的郁金合香,南来的海燕成双配对地筑巢,栖息在涂有玳瑁色泽的屋梁上。用“海燕双栖”同“少妇独居”作对照,兴起下文离情别绪。

首联用到了很多代表贵族奢华生活的词语,如“郁金”“玳瑁”等,尽显妇人生活的华贵。郁金合香的主要香料是郁金香,是从郁金花提取出来的香料,价格十分昂贵。加上其它一下香料配制成合香,具有行气解郁功效。少妇得不到夫君的消息而惴惴不安,熏郁金香以缓解情绪。

郁金香在古代诗歌中多有引用,最早写郁金香的句子,是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之后有李白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白居易有“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杜牧有“画裙双凤郁金香”。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深秋时节,砧声不断响起,总是思念久驻北方辽阳边地的亲人。“砧”(zhān),是唐代妇女捣衣用的垫石。唐代兵制规定,出征的战士要自备衣物。每到秋冬换季时,唐代妇女要向边地征戍的战士制寄寒衣。在缝制之前要将衣料加以捣练,以便缝纫。催木叶,用了《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是说急切的捣衣声似乎催得树叶也纷纷下落。从时间(节令、十年)到空间(从京城到边地)进一层地渲染了离愁。

思妇为远人送寒衣,是乐府体裁的重要内容,李白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木叶萧萧而落,寒砧阵阵秋风。这些声音一阵紧似一阵,好像在催促妇人抓紧时间赶制冬衣,不然就捎不过去了。丈夫戍边辽阳整整十年,年年这时候都要给他带去新衣新被,也只有通过这一种形式传递出彼此的牵挂和恩爱,那絮进棉服里的不是棉絮,而是无尽的相思。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久戍白狼河边的丈夫早断了音讯,住在长安城南的妻子秋夜思念不已,倍感夜长。

以上三联,诗人从“海燕双栖”写到“九月寒砧”,又写到“音书断”“秋夜长”,不着一个“愁”字,但“愁怨”自现,直至尾联,才最后点出一个“愁”来。

尾联“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无人能够了解我这个苦命女子,独处含愁,连夜赶制的黄绢寒衣,也无处寄送,是谁教你这个明月来相照呢?!在寒气逼人的深秋月夜,思妇对月兴叹,并流露了自己的怨恨之情,衬托出思妇极端孤寂的心境,离情别绪的气氛更为浓烈。

全诗情意缱绻,用词典雅,韵味悠长,富有节奏感,音律美,是新律中的佳作。明杨慎云:“宋严沧浪(严羽)取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俭期《卢家少妇郁金堂》(即《独不见》)一首为第一,二诗未易优劣。”被人誉为七律第一,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可见后人对沈佺期的这首诗作很是看重。

这首诗的主旨是离、愁、恨,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一个征夫之妇,从春到秋的愁思,对丈夫的深情厚意,充分表达了出来,令人感到深沉缠绵,委婉动人,摄人魂魄。“愁”是中心,“离”是根子,“恨”是结果,揭露与控诉了封建徭役制度的罪恶,这是一首颇具思想价值的佳作。

益昌学圃

【作 者】

沈佺期(656?—714),字云卿,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唐中宗即位后,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今越南荣市)。神龙三年(公元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

益昌学圃



【拓  展】

据统计,沈佺期现存诗歌一百四十多首,其中这首《独不见》因载于《唐诗的三百首》,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正是因为太出名,所以争议颇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题目。诗题《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宋人郭茂倩《乐府解题》下有七首作品,最早的一首出自梁代柳恽的“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所以归类于乐府诗题。但沈佺期最初给这首诗的诗题并不是《独不见》,而是《古意呈乔补阙知之》,这首七律诗是以乐府旧题写七言律诗,创新了初唐诗体,是律诗趋于成熟的标志。《独不见》这个诗题有可能是后人收录作品时改的。

第二,“律诗第一”之争。据明人杨慎云,何景明、薛蕙认为《古意》是唐人七律之“第一”〔《升庵诗话》卷10)。莫砺锋教授认为,其友人孙琴安先生对《古意》的论断:此诗虽然说不上“唐人七律第一”,“可谓初唐七律第一”。

益昌学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
观唐习律十一 沈佺期《独不见》是唐人七言律第一吗?
他的《独不见》,曾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用典
问天居诗词写作讲义第12讲:楚昭南(1521001148) 18:24:05
沈佺期《古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