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访问汪剑大夫:蜀山“剑侠”话中医

采访:马涛、路广丽、陈曦初露

图/文:陈曦初露

题记:第一次约见汪老师,恰逢他从呈贡上课回来,我们约在地铁站碰头。汪老师从地铁站走出来,看着像大学生,很年轻,很随和,让人相信他大大的脑门装的都是智慧,聊起天来出口成章。两个多小时的访问更像是一堂精彩的课,大有“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之感。

“蜀山剑侠” 祛诸病苦作良医

问:汪老师,之所以称您为蜀山“剑侠”,是因为从您的博客“慈航中医”上读到您的一篇文章说“用方如挥剑”,还有您的学生说您骨子里有一种“侠客”精神。

答:不敢当。 

问:您最近您又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名字取为“蜀山医馆”,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

答:我是2012年5月开始在昆明坐诊,刚好4年过去了,从最初一个上午几个病人,到现在七十来个,一天上百个病人,病人累计有几万人次。我的一个从成都来跟诊的学生建议我开通微信公众号,说汪老师那么多好的医案,不记录太可惜了。于是有了这个微信平台,主要是面向临床中医和中医学生分享一些医案,平时由学生帮忙记录和维护信息。“蜀山医馆”这个名字的缘由,首先,我本人是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的粉丝,从小就有个“蜀山”梦;其二,我的故乡在四川省峨眉山市,蜀山就是峨眉山。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我出生在峨眉圣地,成长于德昌县另一座佛教名山螺髻山下,幼时曾读过不少佛经。普贤菩萨说的“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一直鼓舞我把中医坚持下去,尽力帮助病苦众生。

微信平台开通以来,效果还不错。一是来跟诊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外,一些同行反馈说受公众号中医案的启发,提高了临床疗效;甚至有出版社说将来可以把这些医案整理出版。

(与汪剑老师茶话中医)

奇书改志向 初入杏林不知返

问: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学医经历吗?

答:我并非出身医学世家。高中我读的是文科,从来没有想过学中医,当初的目标是中文、宗教、历史,大概在高考前一两个月改变了志向。由于我从小体弱多病,几乎每个月都会感冒,我的母亲希望我学医自救。恰在这个时候,我被一本书所吸引——陕西师大李卫东老师的著作《人类曾被毁灭》(又名《地球人是外星人的试验品》)。这本书涵盖了史前文明、历史考古、宇宙探索,等等,其中讲到中医很神奇,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周易……它认为中医是早熟的文明,不是地球产物,是外星产物!我对中医的热爱之情瞬间被点燃。于是,我毅然报考了中医专业。

1997年,我进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刚入学时,我还放不下我爱好的古典诗词、文学和宗教,但后来发现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相通的。特别是学到《医古文》和《黄帝内经》时,例如《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这些篇章的字句太美了,让我忍不住摘抄下来寄给我中文系的同学,你看我们中医其实也是文学,多美啊。从此我就安下心来学习了,学到方剂等内容后,越学越有兴趣。中医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把中国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中医,不是只局限在中医的小范围里,而是在学习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成都中医药大学有很多好的老师,他们特别重视古籍和文献阅读。我从大一上学期就开始读中医八大经典、明朝名医龚廷贤的《万病回春》,等等。我们现在学习中医的学生,很少是医学世家出身,不可能从小就背《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也不像古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像《周易》就讲阴阳,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学起中医来水到渠成。特别是理科生,一开始对于阴阳五行等理论很难接受。但是经过正确引导,有一些学生也热爱上了中医,有一些还很有悟性。所以说,中国文化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脉中,老师要把它激发出来。其实,悟性完全可以后天培养。譬如,通过广博阅读古籍文献,在临床上联想到古人是怎么治病的,突然灵光乍现,这不就是悟性吗?除此之外,悟性还可以通过感知自然提高。中医是天人之学,研究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的道理就是中医的道理。佛家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你从自然中感知到了,在临床上发现了,中医的道理就在自然之间,这不就是悟性吗?我经常跟学生讲,要树立信心,只要愿意学,路子走得正,每个人都能学得很好。

巧临名医世界 偷师学艺凭慧眼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西昌地区德昌县开始了临床生涯,去了后才发现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个传奇的中医世界。西昌地区在晚清民国时代出过巴蜀中医名家张紫衣、近代眼科泰斗陈达夫、会理扶阳名家后来南下云南的吴佩衡,都可谓一代宗师。而德昌县也出过三位四川省名中医,包括何志业先生、何克炽先生和唐老医生。这三位分别代表了伤寒、温病、时方三大流派。其中何志业老先生解放前就名列西昌八大名医之列,与陈达夫齐名。据当地老百姓介绍,何老先生年轻时拜当地高人隐士“六指先生”为师。“六指先生”一生只收了三个徒弟,各有所授,如传其女为草医,传何志业先生《伤寒论》。何老先生因家境富裕,只学了一半,大约学完“太阳病篇”就回家了。但仅半部《伤寒论》成就了一方名医,可见“太阳病篇”何等重要。何老先生因擅用伤寒桂枝汤,人称“何桂枝”。我到德昌中医院工作时,只有何志业先生还在世。虽然老先生们或仙逝,或年老,但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三位名老中医弟子们的方子我都看过,向来爱好的道家和佛家给了我一双慧眼。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方子属于万物层次,如果能合乎于道,追求比较高的层次,就能从中学习到好的经验,融会到自己开方的招式中来。

后来我下乡到德昌县热河乡卫生院,位于三县交界之地,非常偏远,至少需要5个小时车程。当地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危重病人常常难逃厄运。我记得我是9月1日开始坐诊,9月13日来了一个急性肺水肿的小孩,因吃野果中毒,又在私人诊所输液过敏,当时我用西医的方法把他抢救过来了。在当地一下影响很大,第二天就来了很多闻讯而来的病人,慢慢地还来了很多从十里八乡甚至周边乡赶来的病人。由于医疗设备的落后,而老百姓的很多病在大城市里见不到,千奇百怪,像迷信偏方吃水银中毒什么的。这些病西医解决不了,只能用中医的方法来看,这对于我是很大的历练。慢慢地,我成了当地病人最多的医生之一,在基层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收获挺大。

(汪老师所在的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对联里妙藏中药:“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天门东尽长春不复半夏已去何日君当归,侧柏叶黄泽泻绝流甘草渐枯余生我独活”)

问经儒释道 “大行”中医乐加勤

其实,下乡到这么偏远的地方,也有一段时期感到迷茫,我当时准备报考研究生,但尚无音讯。每天晚上没有病人的时候,我就读佛经,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药师经》、《心经》、《阿弥陀经》、《维摩经》、《楞严经》、《金刚经》、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收获挺大。还有道家的《黄庭经》,我还践行过经典,按照《太乙精华宗旨》教的静坐方法静坐过半年,收获非常大。它对提高灵机悟性,提高感知病人的能力非常有用。中医非常需要灵性,不培养灵性是学不好中医的。灵性也有先天、后天之分,后天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儒释道修养、修炼、修道的方法培养。培养灵性,也就是培养我们观测和感知自然界的能力,否则连摸脉都摸不准。

很多老中医说“中医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从古代名医的医案中就能看到,好的医生永远是少数。古代尚且如此,就更不能苛求现在年轻的医生。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医老师要多多呵护这些幼苗。过去很多名医不愿带抄方的学生,怕被学生学到绝活。我从来不拒绝学生跟诊,我觉得只有培养学生,中医才有传承,多多爱护中医学子,中医才有希望。

2005年我考取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跟过好几位老师,像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老师,自己从中医古籍也学到很多东西。2012年,初来云南坐诊时,因为看上去很年轻,刚开始病人并不多,但坐诊两个月不到,病人开始爆满。学生很好奇我是怎么做到的,甚至有个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说,要把汪老师以前的老师全跟一遍。结果后来他问,怎么汪老师跟他每一个老师的风格都不相同呢?其实,跟老师学习,要吸取老师们的长处并加以吸收,消化,提升,最后变成自己的。就像天龙八部的北冥神功一样,你把那么多人的东西都吸取过来了,如果你的心量比较小,最后可能会走火入魔;你只有心量比较大的时候(也就是道的层次),才能把别人的东西都学过来,为你所用。甚至可以超过老师,超过名医,这是完全可能的。我经常这样鼓励我的学生。学好中医,首先需要机缘,有时候好像冥冥中就有安排,能遇到某些事某些人在你心里种下种子,最后生根发芽;第二,要勤奋,既然选择了中医,就在中医上用功,行住坐卧不离中医。我经常被问到怎么才能学好中医。在教学上,我会因材施教。基础差的,教他们背方;有临床经验的,让他们读经典;悟性高的,启发他们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比如坐车的时候,路过青青山林或是原始森林,缭绕着白云,如果能联想到肝的生生之气,中医就入门了。中医的道理就在天地之间,随时去感知它,说话,吃饭,走路,行住坐卧,一言一行都想到中医,中医就一定能入门。这才是勤奋的境界,不是光背书考个高分,而是要勤思活用。有了机缘、勤奋和悟性,有了广博的知识,中医才能成就。中医要掌握根本,像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就善传根本之义,他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中说,临床疾病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大的纲领实则阴阳二字而已。搞清楚了阴阳,就能把中医繁杂的方药字法为你所用,何愁做不好中医?古人说中医是医道、自然之道、天地之道,学中医要带着悟道的心去学,才能学好。

(汪老师的诊室里挤满了跟诊的学生,这是最多的一天,18个)

问:您在博客中曾写道:对医道的追求,古人的终极理想是——儒家的仁德与兼济;道家的长生与修道,“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极”;佛家的行善与救度。这是您向学生回答学医的目的对吧?

答:对。我记得读大二时候有一次上自习,无意间看到教室墙上贴的字:“窥天地之奥,达造化之极”,当时一下子醍醐灌顶。想想当年,为什么读到那本“伪科学”的书后,就不顾一切抛弃之前的志向投向中医的怀抱?为什么小时候喜欢物理、地理、历史、宗教?其实是从小就有“窥天地之奥”的好奇心。刚才说到学中医要勤奋,一定要带着快乐去勤奋。学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学得很快乐。学中医不能学得自己一身的中医气、道气、佛气。大道无形,真正悟道是无色无相的。真正的中医应该像庄子的逍遥游一样:乘着自然的六气,翱翔于天地之间。中医一定要让你快乐!怎么快乐呢?我当初的经验是,刚学了方剂学就开始帮左邻右舍看病,帮别人解决了病痛,别人快乐你就会快乐。中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救死扶伤,普度众生。在佛教里,普贤菩萨是大行菩萨,“大行”就是实践的精神。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大白象,步履稳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实践中医就是“大行”。《华严经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恒顺众生”中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为老百姓解除病痛就是菩萨精神。勤奋,不光是头悬梁锥刺股,还要带着快乐去学习。佛教是出世间法,中医是世间法。所以,中医并不神秘,中医的道理就在身边,跟“提壶揭盖”,烧水做饭一样平常。不要把中医神秘化,中医是最朴实的学问。

 

观人观自然 五运六气应万变

问:可是中医讲的观气不也是神秘的吗?

答:不神秘。古代中医摒弃了解剖学,走的是元气论的路子,虽然没有解剖条件,但对人体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却能感知得到。一般现代人为生活、工作和名利奔劳,感知不到。如果静下心来,用古人修养的方法,就能感知气机的升降浮沉和脏腑功能的变化,譬如肝左升、肺右降,脾胃的升降,进而在临床上有目的地去调整处方,调整病人脏腑的阴阳平衡。这种感知并不神秘。由于社会的发展,后人的心性越来越不纯净,感知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所以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推演变化的方便法门,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五运六气学说。唐朝后才有五运六气,宋朝后子午流注针法才兴起。

这种高人现在应该还是有的。听我的学生说在昆明延安医院,有位针灸高手张沛霖,差不多90岁了,上海人,师出民国针灸大师陆瘦燕。老先生给一个膝关节炎患者扎解溪穴,用手一摸,发现此穴已经移位了,就往上摸,摸准穴位两针并刺,十多分钟后病人的脚就能抬起来了。另一个病人患肩周炎,手抬不起来,老先生摸其耳后穴位,刺后十几分钟,手能抬起来了。《黄帝内经》上说,人的经气是不断地运行的,昼行25度,夜行25度,会发生气血的盛衰,所以穴位的移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老先生的水平高于子午流注针法,他不用推算,直接用手去摸,去感知经气的变化盛衰,这才是高手。现代针灸,通常是按某个病配几个穴的机械方式,导致很多内科危重病治不好,而古代高明的针灸师是内外病都能治。

其实,古代真正的高手用不着五运六气去推演。《钱仲阳传》里讲,北宋名医钱乙精通五运六气,他中年后在京城做太医,为了学习五运六气,每天晚上出东京(开封城)爬到古代一位王侯的墓上,坐在乱坟岗上夜观天象。年老时,他问一位学者是否愿意跟他学,人家说不学,一来懒,二来太可怕啦(笑)。这也说明,五运六气如果只是坐在书斋里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去推演的话,是最低级的,善于运用五运六气的人,是善于观气和观测自然的。在临床上,很多传染病、流行病与气候有关,很多时候可以用一个方或一大类方去治疗,这和五运六气是有关系的。一个是对气象的感知,一个是对病人脉象的感知,脉象能很快很精确地反应出来气机的升降浮沉。人身是一个小天地,能反映自然的变化。有的病人咳嗽几个月甚至十几二十年,在我门诊上看好的很多。来跟我门诊的学生,如果跟的时间短,譬如半年,看我天天在开杏苏散,或者天天小柴胡汤,或者天天射干麻黄汤,或者天天升降散,可能一个月都在开同一个方;但如果他们能跟上两年左右,就能发现,我这一年的冬天和下一年的冬天不一样,这一个季节与下一个季节不一样,其实这就和运气有关系。我的经验就是对气候的感受,对脉象的把握,感知升降浮沉。举个例子,前年年底至去年上半年,我给咳嗽病人开的可能都是小柴胡汤加升降散,效果非常好;但是换到去年下半年就变了,天气非常寒冷,明显感觉到病人的脉象变成紧脉,收隐,广泛地应用射干麻黄汤效果非常好。所以说运气的变化非常重要。要善于观察自然,只有这样去应用,才可能学成一个真正纯粹的中医,虽然很难,但应该成为我们努力学习的方向。

学习《中医各家学说》也一样,明朝前期朱丹溪创立“丹溪学派”,提倡“滋阴降火”,善用知母黄柏,到了明朝后期又出现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站出来批判丹溪翁;到了清朝,叶天士“温病学派”又批评张景岳;到了晚清,“火神派”又批判滥用寒凉药、“滋阴降火”。这期间原因很多,其一,每个门派的祖师爷创立学派时是辨证论治的,到弟子、后人发展下来可能就走样了,因为辨证论治很难学,譬如丹溪翁的“气血痰郁”很多后人没学到,只学到一味地用“滋阴降火”,把病人脾胃败坏了;其二,我觉得还是运气的原因,这个运气的时候用这个方有效,下个运气又会变。所以我说,不管怎样都要学会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照妖宝镜,把握辨证论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根据运气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思路出方。这是中医的根本法门,否则就会被牵着鼻子走。今天流行“火神派”,明天流行“经方派”,后天流行叶天士,不知道到底该学什么。你说辨证论治很难学,难学也要学,只有这条正路。为什么老百姓辨不清中医孰对孰错,就是因为没办法进行辨证论治,我不能粗浅地教给你们一个判别方法,只有辨证论治这一条。如果中医爱好者希望深入地学习下去,那就是辨证论治,一条路要走很远很远。不要觉得辨证是技术,它也合乎于道啊。我给你看病,通过你外在的表现,这个叫“象”,去把握内在的变化,这个是“道”,从相去把握核心的问题,就是辨证。我在观测自然、运气的时候,今天我感到气机浮起来了,我能知道春气开始生发了,风热偏多了;或者感觉到阳气升浮起来,和去年的寒气交汇了,变成湿气了。这也是一个辨证的过程,用相去测知隐藏的真实,去测知道就是辨证。所以路要走正,才能学成真正的中医。

问:可以读哪些关于五运六气的书呢?

答:五运六气的书籍很多,但看了不一定能学好。天运无穷啊,坐在书斋看书是测知不出来的。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古代的气机升降学好了,自己来观测天道变化,这样做的话高于文字上的五运六气学说。通过观察大自然和病人,自然界和人体是相通相应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样才能达到惊人的效果。

(学生在感受与汪老师把脉的异同)

师恩难言表 传道授业一脉承

问:您的老师当中,哪一位对您的影响最大?

答:我的很多老师都值得我感谢,非要说影响最大,应该是我的硕博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和中浚老师,他主要做中医古籍文献、中医文物研究,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创始人。他为人谦和,包容大度,怜惜爱才,主动引荐我与郭子光老师跟师学习。老师深入研究中医古籍,锲而不舍,不为外物所动,引导我做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做眼科的文献,为我指明了研究和自学的方向,收益良多。老师是我们学校公认的忠厚长者,他帮助青年才俊,不分亲疏远近。我在老师身上学到了为人品行和自学方法,感激之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另外临床上的老师,像西昌的刘兰华老师是我的临床启蒙老师,还有郭子光老师,对学生很好,幽默,学术见解精辟,都是我的恩师。

问: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您是怎么突破它对中医的限制的呢?

答: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问题很多,在很多方面中医都被边缘化了。四大经典等纯粹的中医课程未得到重视,像我讲的《中医各家学说》,是讲授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非常重要,但课时却被一再删减,大学五年级才开,成为考查课。即便这样,我还是会争取把36个课时讲得很精彩。很多学生说:“直到大五最后一个学期,上了《中医各家学说》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才知道中医的乐趣所在,但我们就要毕业了。”我说:“没关系,只要你们在今后的临床上不断奋进,就像一颗种子留在你们心底,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对学生来门诊跟诊很开放。学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顾虑,经常把门诊室挤得满满的。在门诊上,我用郑钦安、李东恒等人的方法看病,告诉学生古代的医家有多么厉害,相当于把《中医各家学说》课堂延伸到了门诊上。

问:您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性的呢?

答:我在临床时才发现的。在德昌工作时,一旦遇到疑难杂症,教材上的方法解决不了,老师不在身边,通讯又不发达,我就把历代名医古籍往床上一摆,像《千金方》、《伤寒杂病论》、《张氏医通》、《先行斋医学广笔记》、《杂病源流犀烛》、《景岳全书》、《医宗必读》等,看看历代名医是怎么治这个病的,往往应用到临床效果非常好。就这样,不懂就去找古籍,在临床上摸爬滚打,不断地去验证和提升。

《中医各家学说》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临床经验、古籍文献研究功底和文化底蕴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每次我都一定会很认真地备课,争取不让一个学生走神,让他们对中医产生信心。其实,《中医各家学说》很有趣,讲医家生平,很多医家的生平跌宕起伏,很具传奇色彩,我讲起来很快乐,学生听起来也很快乐。

我现在还给大一的学生上《医古文》,也是希望引导他们热爱上中医,喜欢上读中医古籍。我注重案例分析而非字词句分析,因为多读其义自见。有篇课文叫《丹溪翁传》,我会重点讲其中的五个医案,让学生知道中医是有效的,从而找到中国文化的乐趣,对中医产生信心。还有涉及一些典故、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精髓的部分我会重点去讲,有时还会补充自己的医案去讲。课间休息我还会给学生看病,学生也经常到我门诊上抄方,整理出来的医案放在微信平台上,大家互相交流。所以说,门诊和教学分不开,都是传播中医。

 

鱼目混珠相 辨证论治宝镜照

问:对中医爱好者来说,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呢?

答:中医爱好者可以广泛阅读,但要善于鉴别,不要学浮夸、走火入魔的东西。带着快乐去学习,先看一些有趣的中医基础的东西,方药也可以看,相关中国文化的书也有益处。多和真正的中医接触,像一窝蜂敲胆经吃绿豆之类的论调太误导老百姓了。就像佛教里讲的,释迦摩尼快涅槃时,魔王波旬很开心,说天下就是我的了。释迦摩尼说,虽然我走了,但我的经书和正法还在人间。波旬说,我会派我的魔子魔孙穿上你的衣服,吃你的饭,说你的法,到你的内部去。释迦摩尼一听就流眼泪了。中医也是一样的,怕就怕群魔乱舞,鱼目混珠。中医是辨证论治的,对病因、病机要辩证,要对症下药,最根本的是阴阳辨证,不讲中医辨证论治的不是真正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不二法门,一定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认真地抄方的学生,他们能迅速找到复诊患者的开方记录)

问:现在市面上的中药质量不如古代,会影响中医的发展吗?

答:现在药的质量下降,很多药不是野生的,用激素化肥催出来的,与古时候的药不可比。这不是最可怕的,只要辨证准确了,即使用轻剂量的药也能起效,最可怕的是假药。有一次我自己咳嗽,在一家医馆抓的药,其中的黄芩,表面看漂亮干净,但一点苦味都没有,这样的药还有什么效果呢。如果国家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真的会导致中医的危机。

问:我身边有癌症患者的朋友,他们在寻医问药上比较迷茫,怎么样帮助他们?

答:癌症病人应该去找真正的中医。现代很多看中医肿瘤科的医生,可能开一堆所谓抗癌的中药,例如白花蛇身草、半枝莲、重楼等,而不加以辨证。很多病人原本做过化疗,已经很虚弱,再吃一堆抗肿瘤的中药,大都是清热解毒的,一吃脾胃坏了,精神垮掉,很快就不行了。当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人力可为的,但是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是有些病能解决的;即使不能根本解决,至少燃眉之急还是能解决的,比如在减轻放疗给癌症患者带来的痛苦,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命,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些方面,中医还是有所作为的。

后记:

汪老师的门诊室门庭若市,门口坐满了等候的病人,门里则挤满了跟诊的学生。有一些病人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汪老师担心病人等候太久,看病的节奏很快,即便这样,还要经常牺牲休息和吃饭的时间。汪老师开的药,价格很亲民,有一段时间太子参涨价,汪老师不舍得开只好用其它药代替。

在采访汪老师的过程中,从病人的口里,从学生门的脸上,我们听到了、看到了中医的生机和希望!

 

附:汪剑大夫简介

男,出生于1979,四川峨眉人,博士,在站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站博士后。

现任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主任,第四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云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任教于云南中医学院,主要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坚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从事中医内科、儿科临床工作十多年。

以发扬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扶阳心法、易水学派李东垣脾胃学说,并结合伤寒六经辨证为中医临证特色,运用扶阳法、理脾法治疗临床疑难病证。临床擅长诊治中医内科、中医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风湿、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发热外感类疾病、中医妇科、中医眼科等各科病证。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主编《脉诀汇辨校释》《目经大成》《谈允贤评按译释》等4部,均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主持各级科研课题7项,获得省人民政府颁发社科成果奖2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别让辨证分型禁锢思维
中医是可以寄托一生的学问吗?我的答案是...
跟师心得 —— 总结 (上)
伤寒论解读(连载一)
中医辨证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