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498季 湿地·晋然:中考干货--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阅读与理解”

中考干货 : 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阅读与理解”

【卷首语】

语文中考试卷结构,阅读与理解占有半壁江山,地位不可谓不重要,分值不可谓不高。那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复习就成为重中之重。或许,你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复习时,感到困惑;或许,你一时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怎么办?不要急!林学安老师针对“阅读与理解”的复习策略会让你掌控中考阅读局,一览试卷众山小!

初中语文“阅读与理解”之复习策略

文/林学安

众所周知,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还要讲究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随着考试时间一天天的临近,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收到更好的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遵循“尊重教材,删繁就简,有的放矢,举一反三”的复习原则,其中尊重教材是基础,删繁就简是策略,有的放矢是方向,举一反三是目的。在此,我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动向,重点谈谈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把握试题动向,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把握中考语文试题中“阅读与理解”这个部分的内容与考点,我们将广安市近五年的中考语文试题进行了统计整理,大家从中可对考试题型、题量、分值、考点窥见一斑。从近五年中考语文试题和近两年的考试说明来看,阅读与理解部分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那就是“三大文体平分秋色,文言对比已成定格”。

记叙文大多选择课内一些写人或状物的具有代表性的散文或小说,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感知,综合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去年的考题《芦花荡》就很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从主要内容的概括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再到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社会热点的看法等,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记叙文阅读的基本功。

说明文一般选用网络报刊等媒体中关注度较高的有关节能与环保、安全与健康的事理性科普文章。去年选用的就是中科院官网文章《毒胶囊有多毒》,主要从信息提取到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再到问题解决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查,意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技能,触类旁通地去学习说明文。

议论文一般选用杂志评论等课外读物中与人们学习生活、历练人生密切相关的立论性文章。去年的阅读材料《“微公益”行动》就选自当年5月11日的《人民日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重点考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文体要素的把握,重点句子的理解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文言文已经明确为课内 课外的对比阅读方式,其中课内古文多为八、九年级的教读课文,课外古文一定是与之相关的短小文段。主要从释词译句,节奏句式,情感领悟等方面进行考查。另外就是古诗词的赏析,大多为课外唐宋名家作品,主要考查词句赏析和情感把握。

二、复习讲求实效,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考试范围及考点已经心中有数了,接下来就是安排如何复习了。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中考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很多教师都在使尽浑身解数,煞费苦心、不遗余力地进行全方位的复习,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翻出所有教材,从头至尾滔滔不绝讲过没完,生怕漏掉了某一个细节,复习课成了地地道道的新课;有的找来各种复习资料,让学生从早到晚做个没完,生怕哪一个题没有做到,复习课成了不折不扣的练习课;有的虽能讲练结合,但由于过分注重面面俱到,常常顾此失彼,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虽然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源自于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但中考前夕的科学指导、有效复习也是不容小视的。那么,复习课到底该如何上呢?其实,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复习”二字去设计教学流程,你会发现,原来复习课也是有章可循的。就拿阅读复习来说,只要我们做好五个环节就行了,这其中包括:知识梳理、考点提示、练习点拨、实战演练、巩固提高。

1.知识梳理就是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抓住重点,对一些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提纲挈领,建立网络体系。这里注意不应求全,关键是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通过图表等简洁的形式建立知识网络体系,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考点提示是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近年来的考试动向,让学生明确这部分内容主要考什么,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3.练习点拨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这部分内容怎么考和怎么答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先自主练习,看看这部分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探讨,甚至争执,教师再不失时机加以点拨,以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和技巧。这其间,如果教师偶尔来点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精妙的点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实战演练环节,教师可以选择近几年来有代表性的中考题进行练习,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中考题的题型和难易度,以便他们更好的进入考试状态。

5.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应选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焦点热点话题进行练习,以此巩固所学知识,预测考试动向,提高应试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指导有方,复习得法,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答题讲究规范,做到有分必争

在平时检测中,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试题本身并不难,该讲的我们都讲过,该做的学生都做了,可一旦分数下来,总是不如人意。经仔细查看,方恍然大悟,原因大多是因为答题不规范所致,要么一不留神导致能做对的写错,要么粗心大意致使所答并非所问,要么太过自信以致答题要点不全。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做阅读题是“不读就动手,跟着感觉走。阅卷时一看,满纸信天游”。那么,面对价值不菲的阅读题,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我认为我们应鼓励学生敢读、敢想、敢做。阅读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不同的材料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对于课内现代文的阅读,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采用“倒读法”,也就是跳过文段先读问题,再根据问题去找到相应的句段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然后分析理解,按要求答题。文言文的对比阅读中,课内文言文并不多,我们可以缩小范围,锁定目标,分类指导,如写景游记、人物传记、趣闻论说等。对于课外文言文很多学生是望而止步,不敢去读去做。我们应告诉学生课外文言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它与课内文言文一定有着某种联系,我们可以采用“联系法”和“猜测法”,只要大家找出其中的联系,结合文下的注释和后面的问题,大胆的去读去做,相信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对于课外文段的阅读,我建议采用“顺读法”,将原文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可以浏览文章,细读问题。主要是感知文意,明确问题,因为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何况这些问题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问题的提示语就是对某个问题的暗示。第二遍可以带着问题,细读文章。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明确这些问题主要根据文章的哪些句段来回答,必要时在不影响卷面的情况下可做上隐形的标记。如文章的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总结句、关键词等,因为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第三遍就是抓住问题,选读文段。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就是要研读题目,弄清要求,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题相关的各种信息。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二是命题者的话。现在的命题者大都很具人情味,他们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考生就可以根据提示,找出问题点,锁定答题区,抓住关键词句,认真分析揣摩,提取答案信息,何况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尤其是一些开放性试题,其题目不仅有材料提示语,还有答题导向语。我们就得提醒学生答题时一定要紧扣提示语,顺着导向语,站在命题者所“问”的角度去“答”,问什么答什么,力求答题完整,语言规范,字迹工整。切忌不答、乱答、漏答,即有问不答,答非所问,答而不全。在试卷做完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还要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主要检查写字有无笔误,问题有无疏漏,表述是否得体,避免过失失分。

四、平时注重训练,做到临考不乱

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还得从平时的教学做起,扎实抓好每一步。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议大家做好“五个一”:

一课一检测:每一堂课结束前留几分钟进行一下小检测,主要考查上一堂课的知识点学生是否掌握,方法可以多样,但必须落到实处。

一天一练笔:每天让学生坚持写心情笔记,这是我们学校语文作业的特色,从06年我们的作文课题研究开始,至今已经坚持了近8年,不管节假日,从不间断。

一周一段话:教师可收集一些精彩语段交给科代表,每周由科代表选择一段话抄在学习园地内,其余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摘录在笔记本上,每堂课之前教师组织学生齐读或背诵一遍,周五通过抽背或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

一月一美文:教师每月向学生推荐一篇精短美文,印发给小组,学生抄录背诵。

一期一本书:学生每学期根据教材后面推荐的名著导读,选择1-2本书利用假期进行阅读。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最适合自己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面对日益临近的中考,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时间,一步一步脚印,扎扎实实复习,注意删繁就简,有的放矢,劳逸结合,有张有弛,让学生轻松复习,自信迎考,相信今年的六月又将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备战中考|名著阅读、现代文、古诗文提分方法
初中语文高分是怎样炼成的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干货福利,建议收藏 | 长沙语文中考进化史第二辑(2003年-2019年)
中考复习备考的几点做法梳理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