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凡四训》精要摘编

《了凡四训》精要摘编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之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自古以来,一般人都被命运所控制而身不由己,只有明理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正所谓:贤达之人能安命也。《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精华所得。

“立命之学”是为了勉励世人奋发向上,不要自暴自弃,因为人生的气数,虽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运的好坏,却随着此生心性自己状态而改变。

“改过之法”,告诉人们,一般人都自认为自己的无过失之人,而不知改过行善。不知改过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为人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则功过相抵,等于没作。若诸恶不改,只是略行数善,则就只见祸不见福。因此说:改过是立命的下手工夫。

人若能知过能改,但不晓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劳无益的。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以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详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至,也能从其人乖戾的行为发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威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途径。这本书,详细向世人道出了改变命运的秘诀。

“升官发财、迟速有时,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但是,只要真心改过、积德行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云谷禅师语:“凡人所以不能成圣成贤,都是因为被杂念及欲望所缠。”“人若不能达到无心、明心之境,难免会被阴阳起运所控制,若被阴阳气运所控制,当然就有定数,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数,积善之人命运约束不了他,极恶之人命运也约束不了他。”“命有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事先都已经被上天所注定的,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按照命运去渡过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当中肯定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在遭遇每次经历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怎么去想,怎样去描绘自己的愿望,这种想法、信念,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被称之为“因果报应”。也就是说,如果你心中想的是好的事情,你做的事情是善事的话,肯定会得到好报。相反,一个人如果居心叵测,做一些恶事,肯定会得到恶报。人要有关怀他人的慈爱之心,这样的话,你的命运肯定会转变。人的命运虽然是天生就注定了的,但是并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上命运确实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得到启示: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多行善事,广积阴德。

第一篇 立命之学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安身立命,无非看自己存心何处而已,所谓“命自我作,福自我求”,也如《诗经》所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 一切都由命·半点不由人

2、 命有己作·相由心生

  命有己作,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为人若不反躬自省,从心而求而只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则就算用尽心机,也是双头皆空。

3、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血肉物质之身,假若必受生灭气运的影响,则重生的道德精神之体,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古有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也提过:人若能了悟立命之道,顺天之理,自然就能求得厚福。

——孟子立命之学说过:“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般人都认为夭与寿,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孟子为何说是一样呢?试想,人若能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命必然过得踏实,哪里还有啥夭与寿之分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只是在心存欲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生死就变成严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宁,永无宁日。

    人若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非分之念的“明心似镜、似光、似无”的境界,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为远,这样一切罪恶过失自然也就无踪无影,命运自然归于称心如意,全吉无凶之境,这才是真正利人利己,有价值的行为。

    还未达到此“无心”之境的人,只要时时刻刻持念“准提神咒”,念到滚瓜烂熟,有持如无持,无持似有持,连持咒之念头自己都没有感觉,类似画符之时,空灵难言之境则道必可得,心灵而福至矣。

——书经上说:“天难谌、命靡常。”又说“惟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天命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命运更不可能不变。

袁了凡感悟:“凡是说人生祸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说祸福凭心定,贤达能安命者,必是圣贤豪杰。”

·谦谦君子福可得

    人的命运虽然不可知,但只要运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逢到顺利的境遇,也当做拂逆一样的谨慎;碰到富足的时候,也像贫穷一样的节俭;就是得到别人的拥护爱戴,也不可趾高气扬;如果家世望众,也不可自鸣得意;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持,克己复礼,则德可进,道必可得。

    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重望,日日弥补父母之罪愆过失。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务必严格规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若一日安于现状,自认自己没有过失缺点,自以为自己是十全十美之人,则不进就是退。

  天下聪明人所在皆是,所以会有道德不修,事业不发达者,都是为了因循苟且,贪图安逸而耽误了一生

第二篇 改过之法

1. 改过三要素:知耻心、敬畏心、勇决心。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吉凶征兆,发源于人的内心,而表现于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相呈刻薄,行为轻佻者,大都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详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乖戾的行为发现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改过第一要素是“知耻”。孟子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做到知耻则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念之间而已。

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天地鬼神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盖得周密,做得很巧妙,也无法掩饰善恶心思所产生的意念,“意念”就仿佛像一道“波率”,而鬼神恰似无形的导体,这就是鬼神无所不在,人必须要有敬畏心的原因。

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恶,都有悔改的机会。古时有人一生作恶,临终前懊悔觉悟,发一善愿而得善终者,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恶也,就像千年幽谷涵洞,一灯来照尽去前年黑暗一般。因此说:“过失不拘大小,以能改为要”。

改过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气和决心”。人所以不能改过,只因为因循苟且误了大事,若能发奋图强,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速与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速与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则如《易经》所言:“风雷增益”之象,风起雷动干脆利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人若能具备上述改过三要,知过能改就像春日逢冰,必能消失瓦解。

2. 改过三阶段:

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个阶段,作法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

从事上改: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改的方法。这种只在行动上勉强压制的方法,很难达到改过之法。

比较理想的方法是从理上改。譬如想改杀生之过,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杀他养己怎能安心?再加以水深火热锅鼎之苦,必痛彻骨髓。

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气之运化,而不在物品之稀罕珍贵。何必折损自己的福分?再想,血肉之躯必有灵性,与人同体,怎可残害生灵,若能想到此理,则必见物怜惜,不忍杀生。譬如想改掉暴躁的坏脾气,道理也一样。就像人不可能一摸一样,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应该互相体谅迁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扰,对我也没有什么大的损伤,有何可怒可气的。

再说天下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更没有怨天尤人之修养法,怎么可以只求别人而不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称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求反省,如此一来,毁谤也会如举火烧空,必将自行熄灭。若听到毁谤就动怒,想尽办法加以辩论维护,正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

一般而言,人的过失有多种,但归根结底都是从心所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就不必逐样检讨,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一尘不染,就像太阳当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所谓“本立道生”之理,也是最正确的“从心上改”之法。

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断,叶也起摘。

心上改之法,即在治心,妄念一动即觉察,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是最好的方法。若做不到这种高深的境界,则只好明理以改过。若再办不到,就只好随事而禁。

能治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不知治心是笨拙的改过方法。

因此,发愿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或请神鬼为鉴,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验。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见仇人而不怒反喜,或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或梦见圣贤提拔引介,或梦飞步太虚,以及种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就表示消过灭罪,行而有征之象,但不可因此心满意足,自鸣得意,不再求进步。

第三篇 积善之方

    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所以为善要明理,否则不仅无益,还可能造业。

1.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古时候有一妇人颜氏,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是打听其祖上是否积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认为,只要祖上积有大德,其子孙必然会出人头地。

《易经》的坤卦有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2. 恻隐之心人皆有。至诚持善,一心向善,常怀恻隐之心。

3. 上天有好生之德。乐善好施,不求回报,上天有好生之德。

4. 心地光明鬼神钦。为人做事,心地光明,鬼神就会钦佩。

5. 行事要符合天心。

6. 敬神护法世代昌。

7. 为善不兴为恶昌盛

积善有真善假善,有端正之善与歪曲之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小之善,难易之善等之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是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而枉费苦心。

8. 因有真善与假善

打人骂人,一般人认为就是恶,敬人礼人,一般人都认为是善。其实这些行为都不一定就是恶或者善。必须进一步了解其行为的真动机与正目的,才能了解何者是善?何者是恶。

正确来说,有益于人群,则打人骂人皆算善。若为了自己的私利去尊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恶。

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

发自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

无所求而为之是真善,有所谋而为之是假善。

9. 行真善、正善、是善,去假善、伪善、非善。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而使事成善,则是正。

10. 阳善阴德天赐福。

善有阳善与阴德之分。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

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是浪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

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大有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

11. 大小难易看动机。

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公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

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己一样,必须从很艰难克服的地方先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倾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之善举,都是做别人不愿做,忍不忍所不能忍之难能可贵之善,这种难为之善,才是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这困难中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大。

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肥猪”。

12. 是善非善论影响

    凡人行事,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须看事情的结果;不可论个人的得失,必须看对大众的影响。

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例如过分称赞别人而迷人神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成大患……

13. 偏善正善看结果

    若行善心而使得事情结果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情结果成善,则是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14. 随缘济众,行善积德。

15. 半善满善凭一心

《易经》曰:“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身行持,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做到布施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布施其人,而像没有其人。布施了钱财,而像没有钱财布施出的心,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钱足以消千劫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回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是只半善而已。

·行善积德妙方十味

㈠与人为善: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彰显别人的恶意。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总之,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㈡敬爱存心:“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分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

㈢成人之美: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互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则就是宝贝。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就应该设法给予辅助,以成人之美。

㈣劝人为善: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诫他人,以解开迷惑。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做到不失人、不失信,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是最实惠的事。

㈤救人危急: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别人遭到不幸时,应当像自己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帮助,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屈,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这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㈥兴建大利: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救济贫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㈦舍财作福: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一般人当然难以做到此种境界,因此,为人若能看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舍财做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危急,则将大有助于修缮行持。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心旷神怡,而消除其他过失。

㈧护持正法: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予化育成长,难予脱离凡尘三界,难予维护苍生,救渡众生。因此,见到佛堂、神庙、或经典书籍,皆应敬重并加以爱护整理,至于宏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做。

㈨敬重尊长:就是尊重父母兄姊、上辈长官,凡是年高德重、长辈等都要敬重。侍奉父母应柔声下气,必恭必敬。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有刑于犯人时,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这是敬重尊长的道理。

㈩爱惜物命:古人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做到此种境界,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俱有的“有恻隐之心”。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因此说:为人若不能断肉吃斋,也应做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分智慧。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惟谦受福,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受辱不答,闻谤不辨,天地鬼神,犹将佑之。《易经》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一、 谦受益,满招损。易经上说:“上天对于骄傲自满的万事万物,总是亏损之,以帮助谦虚者。地的道理也一样,高处之山水,总要往下流,以填补低陷的地方。鬼神对于骄傲自满者,总要折损他,而庇护谦虚之人。人心也一样,骄傲自满者,必为人所憎恨,惟有谦虚之人,才受人敬重”。易经六十四卦,惟有“谦卦”六爻都吉,全部是赞颂之词。故曰:“谦受益,满招损”。试看清寒之士,将要发达成名之前,都必有一段谦容可掬之时光。

二、 恭敬温顺,虚怀若谷。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一切恭敬才能长久保持善根福德,所以从真实心中存有一份谦德尤为重要。古人曰:“惟有恭敬温顺、虚怀若谷、深深涵养的谦谦君子,才能获得大福”

三、 慧根一开,其福自来。

上天若拟赏赐于人,未发福之前,必先打开他的智慧,慧根一开,则虚华自实,淫威自敛,其福自至。

四、 造命在天,立命在人。道人曰:造命在天,立命在人,本立而后道生。力行善事,广积阴德,则人生没有什么得不到的。暂时不富贵,是因为德行不到,积德不够。

五、 吉凶祸福系于一念。人生在世,吉凶祸福,如何趋避,确是系于一念,人若能紧守一念之善,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谦卑的抑制自己,则天地鬼神必能时时照顾维护,以荫我人福祉。人若骄傲自满,恃才傲物,持强逞能,不但没有光明的前途,也成不了大器,纵有小福也是享受不了的。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明理的人、谦虚的人,才能接受别人的教导,也才有人愿意给他智慧而使其受益无穷。

六、 造化惟心,成败在己。“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寸有神明”。人若能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就能感动天地,因为造化为心,成败在己。

七、 修身立命,贵须有恒。佛家有言:“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人能立志,像树立根,立定志向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就能感动天地。因为造化惟心,成败在己。

孟子说过:人若能扩充自己的德性,将各人祈求功名富贵的希望,推及与众人,与人共享,与人同乐,则人生自必无忧无虑,和平安详。

可惜一般人为人处世,追求功名富贵,都只是一时兴起,一厢情愿而已,兴之所至则行,意兴阑珊则止,缺乏恒心,缺少眼光。

因此说:凡人修身立命,必须有恒,立定志向,广积阴德,加被十方,则命运也就拘束不了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给我的10点启示
《了凡四训》:命由天定,运靠人为
改造命运的方法(十)
《了凡四训》简介..
国学经典诵读:《了凡四训》全文难字注音版 朗读音频(建议收藏,常听常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