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冷门但含金量极高的一本书
userphoto

2024.01.20 辽宁

关注
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直接看红字或者加粗字体,也ok~

我们一直都是lucky的,在很多个边缘都恰好成功。但我们也要时不时停下来检查自己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以及如何延续成功的幸运。

即便最努力的人,也会陷入两种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让他们更舒适的学习方法)

大家好,我是小游。

开门见山,《认知天性》,个人觉得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最厉害的书,对破解假努力有奇效。

最开始是被一个国外博主推荐的,原版是《Make it stick—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这本书在美国特别火,评分也很高。所以我把原版也买了,对照了内容发现是1比1还原,所以就放心阅读了。

这本书的价值在哪儿呢?在于祛魅。

否定了自我感动式学习和工作。比如过往失败了,往往会认为是没有用心或者投入时间少,但真实情况是即便按照理想情况这么做了也可能不成功

真实的原因是自己从来没有按规律办事过。

那么我们要把努力剥离开,谨慎地防止那些努力为名的浪费时间,按规律办事

(我先展示学习部分。这本书后文还有对工作和生活的建议,但我认为学习部分够精彩而且可以通用。)


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学的好,什么时候学的不好,而事情的进展也往往如此。

如果感觉这个过程又慢又难,似乎毫无进展,我们就会转而关注那些看似更有成效的方法,但没意识到这些方法往往并不会带来持久的效果

而且我们一般认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时间足够长,就能够牢牢把它们印在记忆深处但事实并非如此。

但研究发现,反复阅读一本书往往是白费力气,这么说肯定会让大家大吃一惊,毕竟这是多数人的头号学习方法。


因为随着对阅读文本越发熟悉,以为已经掌握了内容,还花好几个小时反复阅读,看起来是刻苦,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总结书中所讲的这些不好的方法有哪些呢?
1.集中练习。短期给大量的记忆任务填鸭式不理解学习。
2.直接反复看书,事先无思考也无预习,期待熟能生巧。

这两种传统方式被作者称为天性懒惰所形成的思考模式。

那么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
下面介绍学习方法。

1.主动回想事实,概念或者事件
又被称作检索式练习(而不是反复直接看书)。比如在一堂课后,只需要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自己,就可以巩固强化记忆效果比重读知识点或复习笔记好很多。而定期主动回忆,将阅读或者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问题制作成问题清单或者卡片(又叫抽认卡)随时思考,是记忆、保存知识效率最高的办法。


2.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
而不是集中练习。简单说就是不要依赖熟悉的学习模式,连续几小时相同频率学一门课。而要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检验相同的知识,比如更换场景,从读到写,从看视频到做题,从听讲课到自己给别人讲课。
因为实际学习效果已经检验,按照最熟悉的方法一直坚持下去,往往由于放松或者麻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并不会带来特别好的学习效果。
而如果不在那个熟悉圈中,而要倾尽全力用多种方式,用不熟悉的路径去理解,那么,不仅对于知识本身会掌握到最好——一旦你能熟练地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也就是规则,你就更有希望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3.针对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往往在进行机械式的重复学习会发生这种情况,就是反复看一门课或者读一本书,满目都是熟悉的知识,认为自己的脑子早就被塞满了,没有必要再学了——但实际要么是有遗漏,要么是理解深度不够。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第一个方法是,主动找麻烦,不要沮丧。
传统观点认为,做这件事情更快更轻松效果就最好,但这也被证明是错误的。

当我们感觉到更吃力时,效果往往更好。对学习来说,几经波折的记忆才更长久牢固,理解和掌握的才更好。而且自我感觉往往不准确,有一句话叫“那些不给自己出题的学生,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对学习的掌握程度。”


最糟的情形是对未知的未知,根本感知不到困难的存在,就没有之后的解决了,所谓不得要领就是这样。

所以有必要主动检验和采用自己最不愿采用的方法,一开始往往表现比较糟糕所以能够大量发现问题

比如主动建立体系化知识,用自己的大脑和右手去还原书上的章节(这种方法,我和朋友的大学老师都反复提及过,而我们老师干脆将这种方法认为是学习的捷径,也就是最快方式)。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是要主动浏览复习知识三小时,还是自己输出还原知识,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二个方法是,细化知识法。
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的知识表达出来,越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新旧知识关联越多越有助于检验自己的学习程度,从而加深理解,彻底让学习上一个层次。


4.显著提高记忆的学习法:
间隔学习 主动回忆(检索)。
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重复多次回忆,而且回忆之间要有间隔。作者将这种方法比喻为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通过间隔了一段时间记忆已经模糊时主动回忆、回忆不起来再看书,阻断了遗忘。

而这样的结越多,会造成间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就能破解边学边忘的问题。

因为学习阶段刚结束不久时,依靠的是短期记忆所以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长期的能力和条件反射,不会轻易随记忆而消散,就需要这种方法


5.采用最经济的方式。
举个例子。球员要如何熟悉战术呢?他是要把战术带回家在头脑中复习演练——如果全是消耗体力的内容,很快就会把人累垮。
最应当注意的是没有意义的重复。
但在事先脑中模拟练习的过程,将自己最熟悉的动作,和先往左再往右的没意义动作省去,就会省去重复的和不必要的东西。

比如学民法,本身就是由常识组成的。可能老师讲了十个点有七个点都是懂的,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完整复习课程吗?会发现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些内容仍然非常熟悉(因为当即就是懂的),但是会发现那么一两个知识,自己脑中的印象和正确答案是相反的。那么这才是精力投入的重心。

那么长时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检索找出漏洞吗?从头到尾看书是,再看一遍90小时的课程是,亲身模拟战术也是。如果将这些时间和体力作为检验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我也查找不完...

老师讲人的思考过程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再简单。就像简洁流畅的表盘,内部是显微镜一样精微的结构。如果不能收放自得,那么就会陷入这些大部头的汪洋大海中...

最经济的方法是自己按照知识的体系和提纲在大脑中依次回答,非常熟悉的过程就略过。


以上,依据我的回忆,给大家介绍了这本书中提到的主要学习方法。当然不是穷尽式列举,但到此为止,就足以表达这本书的核心。

那就是对传统方法的推翻,对我们可能的学习困境的合理解释,基于大脑的运转规律提出有效的记忆方法。
不得不承认,在遗忘面前,真是没有主观能动性可参考。我想,这本书中提到的脑科学规律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所在
按规律办事似乎才是那个破题的钥匙。

最后引用我们老师讲过的一段话结尾:
“为什么我们说只有少数人能成功呢?因为少数人不会做大多数人会做的事——大多数人只会选择做自己舒服的事情。
自己动手默写这么慢为什么不简略地去背诵?自己写主观题又没有人看到没有人判为何不直接看解析?自己主动回想知识有可能会想错了还很痛苦走弯路直接知道正确答案不好吗?
记住,我没有说这样做是错的,我只是说大多数人会这么做,而大多数人是失败的。
成功必然属于少部分人,你以为淘汰只是在那场考试吗?是在一次一次磨人的经历中完成的淘汰。
顶住压力,对自己坦诚,去做少数人会做的事情,那么你必然能成为走到最后的那几个人,去赢得注定只属于少数人的荣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成绩不好?从小学会这些七大复习方法,轻松成为优等生!
复习记忆规律揭秘
怎样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进行记忆? - sally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利用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公务员:省考复习老是记不住?六招教你提高记忆力!
怎样让你的孩子学会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