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B站9.8,笑到哭泣,抢救式拍摄,这国产良心,吐血安利!


绍兴东浦。

每到夏天,一位戴着草帽的老头儿,总会骑着电动摩托,挨家挨户,搜罗破烂儿。

不过,他只收一件东西,就是用过的酒坛。

事实上,一个新坛子,不过15块钱。

而一只旧坛子,讨价还价下来,顶多,少出几块钱。

等到骨碌骨碌,一大车摇摇晃晃,到家了,还经常会出意外:哐当,碎了。

这不是一个抠门的老头儿。

他图的,可不是省。

要旧坛子,是因为,它有包浆。

拿来做酒,更稳当。

这个老头儿,叫沈佰和,是曾被NHK采访过的酿酒大师。


石家庄上京村,毗卢寺。

它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1200多岁了。

不可多得的明代壁画,让它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文物修复师李晓洋,在这上班四年了。

连续四年,他每天上班时上一炷香,下班敲一下磬…

他手头做的工作,是要修复一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水陆画。

历经几百年,壁画的矿物颜料和金属颜料,依然色彩鲜艳。

不过,颜料层龟裂,有些部分脱了妆。这种常见的病害,叫起甲。

100多平方米,需要针管,一点一滴修复,为了保证质量,可能每天,只能完成0.5平方米,无异于墙面绣花…


四川岳池县顾县镇,91岁(2019年,下同)的陈功完,刻了70多年章。

现在用章的人少了,老爷子只是习惯性地,坐在工作台前,看看书、做点小活…

他住在文物建筑,过着领低保的生活。

屋顶破了几块瓦,漏下来的光线,是屋里白天主要的光源。

老头说:年纪大了,手没有力气,磨不动了。

老伴儿贴心道:慢慢磨,别着急。

刻过的印章,他都留存在一个小本上。别看数量多,他记得每一个印章的主人…

许久没做,刚刚,有人来找他,刻一个“八万”,因为他们的麻将牌里,少了这一张…

《一百年很长吗》,2018年曾公映同名纪录片电影。2019年,9集剧版上线。

网友评论:温暖、泪目,太好看了!虽然过来人告诉你,一百年并不长。但是置身于自己的命运、每一个幽暗时刻,仍然需要自己奋力度过。怀着热爱走过的路,就不嫌漫长…

导演萧寒,执导过《喜马拉雅天梯》和《我在故宫修文物》,担当本片撰稿的,则是专栏作家绿妖。

出过书、当过电影编剧的绿妖,文采飞扬,写下了相当多暖心的佳句…

导演:萧寒

很有意思的,萧寒本人,同时担当了本片的旁白。不同于专业的抑扬顿挫,《一百年很长吗》,语调相当慵懒,配合片中浓郁的烟火气,相得益彰。

《一百年很长吗》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手艺人…

72岁的李兆霖,做了55年琵琶。

他拿20多年的大红酸枝做文章,在锉刀、刨子、圆凿子、月凿之间灵巧转换…

跟工厂统一的标准化不同,手工琵琶,讲究的就是亲手把控…

琵琶内膛的弧度、面板的温度;粘合面板、背板的,猪皮胶浓度、多少…

文物修复师李云鹤,刚进入敦煌研究院,不过23岁。

他曾开创性地,对壁画受损严重的洞窟,整体搬迁、异地复原保护… 

现在80多岁的他,上20米的脚手架轻轻松松,都不用看脚下。

受李云鹤影响,他的儿子、孙子、孙女,一家三代,现在都从事壁画修复…

哈萨克族人,66岁的阿合提,还在做马鞍。

30多年前,他亲手做出第一个马鞍,卖了550元,买主至今还在用。

做活时,他经常要和当地的铁匠搭配。

除了发自内心的互相吹捧…

阿合提还会惋惜:现成的工具把人都变懒了,如果我父亲和你父亲都还在,他们一定能做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道理大家都懂:手工制作的局限,就在于,没办法大规模生产。

而真愿意,花上生命和时间,深耕于一个必须沉下心的领域,并不容易。

做这些事,急躁没有用,不能立竿见影,只能等待水滴石穿。

比如,酿酒。

开头提到的老沈,收完坛子,他先要把酒缸滚到院子里晒太阳。

差不多二三十天,专业的说法,叫露缸。

煮酒糟…

前发酵、后发酵…

榨酒…

每一个环节,都工序复杂,每一个步骤,都依赖老沈的经验、细节把控:

前发酵时,老沈会睡在酒缸附近,就像看护半夜啼哭的婴儿,随时查看发酵情况…

吊烧烧酒时,火候是关键,不能太猛也不能太弱,细致到灶里,每根柴的高低,都得微调…

老沈还自制了榨酒工具:发酵后的米,装进布袋,摆在木榨上,另一侧压上千斤石,利用杠杆原理,榨出酒液…

比如做琵琶。

灯光下,娇艳的深红色木屑,静静洒落,梦幻唯美…

然而,一把琴耗去的,是制作者将近一年的生命。

由于长期手工打磨,李兆霖患上粉尘职业病,鼻子做过两次手术,已经没有嗅觉。

值得一提的是,《一百年很长吗》并没有程式化地,呈现制作工艺。它敏锐地捕捉到,独属于手艺人的傲娇、幽默,严苛又自娱。

比如,在老沈的酒窖,所有酒缸上,都贴着他的招牌;即便外出帮别人做酒,他也会在封口签上自己的名字…

有时,他特别挑剔、难伺候…

在关键的环节,他不让人插手:你放着别动…

蒸好的坛子,手不能拿坛口,有细菌的…

比如,制琴师李兆霖,他和买琴的人之间,不像是生意。

得知客户的妻子中风,老李说什么也不肯收修琴的钱。

如解说词所言:这是手工制作,才有的温度。

音乐不只是阳春白雪,它以乐器的形态在人间走一遭,带着无数人的命运,也因此,有了人世的温度。

在《一百年很长吗》,有很多,看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

酿酒师老沈,不仅挨家挨户收坛子,他还会花大工夫,去修补一个,价值不过5块钱的酒坛。

到拆迁的废墟上,拣木板,做装酒的木箱…

值得吗?

这从来,不是手艺人要去考虑的问题。

拿老沈的酒坛子来说,那不只是5块钱,更是他酿酒时,并肩作战的战友… 

人投入情感的东西,是没办法去计算性价比的…

老沈酿出来的老酒,是时间和大自然的共同运作。     

黄酒、香雪、烧酒用剩的酒糟,反复互相利用,里边透着朴实的自然环保观…

古时,百工要熟悉每道工序,老沈继承这个传统,自己补坛子、做木箱子,自己蹬三轮车发快递,这是一个人的队伍。

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有自傲的资本。

活了千年的文物,经修复师的手,就能重焕生机…

一把手工琵琶,可以传世,活上,几代人的时间…

但吊诡的是,手艺人却过得平凡,很少有人会在乎,自己的名字会不会被记住。

对他们来说,手艺已经融于他们的生命。

有人拿手艺养家糊口,就像一件烂棉袄,不见得能让你风光体面,却能在最冷的时候,遮风挡寒。

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赚不到大钱,但少不了两餐饭吃…   

睁开眼,就开始做;

天冷了,没地方去,一家人被堵在屋里,闲聊的同时,手不停地忙活…

做手艺,成了无意中的生活日常。

苏州西百花巷四号,养闲草堂,苏州绣娘穿针引线,绣片辉煌于方寸之间,针走游龙…

手持针线的绣娘,均已面色苍老。

对她们来说,工作更像社交,不在于收入多少…

有意思的,我从这些老人身上,看到只存在于武侠世界的情义和豪气。

李兆霖,卖出去的所有琵琶,都自带GPS功能,出了问题,终身保修…

阿合提做马鞍前,会念叨一段话,去店里买东西之前也要念叨,还要洗干净手再进去,说是尊重店神…

他总去一家相熟的店进货,尽管被坑过,也还是愿意再次光顾,他从来也不还价,进城带了1000块钱,几分钟就掏出了9张…

在雾凇节的集市,马鞍子无人问津。老爷子冻得伸不出手,但对于每一个来看马鞍子的人,他都摘下手套,热情地握手…

别看结婚40年,阿合提仍然张口就叫老伴:我的美人…

去县里买皮子,临出门前,他吩咐老伴:给我做碗汤饭吧,我肚子饿了…

即使只有一辆电动三轮车,也要让美人坐在副驾…

添置转场要用的物品,阿合提为老伴挑了一副眼镜,以防她的眼睛被风沙吹到…

还有味道浓烈的香水、酷酷的墨镜…

回家时,俩人就像雌雄大盗,一样拉风…

一百年很长吗?

一百年,是人的一辈子。

但没有捷径、也异常枯燥的民间手艺,让个人生命,融入了无限的时空。

对有些人,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带着祖先的庇护,是生活下去的力量源泉,是热情与梦想,超越平凡生活的支点。

片中有一幕,李云鹤被博物馆邀请去,从100平方米的壁画,找巴掌大小的缺口,拼贴一块碎片…

碎得毫无规律的土坷垃,不明头绪的人只会感觉头疼…

比对着原有照片,李云鹤完成了这一工作…

这么难,他却意犹未尽:再多一点就好了…


点亮
“在看”,致敬了不起的手艺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希望这「匠心之作」一直拍下去,追100年也可以
不到500人看过,吐血安利这部新出国产良心片
为了这4个小时,一群中国人用一年,走了十万公里,这片值得9.0分
【2023高考·百日会战】“匠人·匠心·匠艺”主题素材拓展与运用
能支撑人一生的无非两样,深爱的人和热爱的工作
“穿越”的手艺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