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开东:每句诗的背后都藏着独一无二的一个人


如果我们学生能有香菱求学的一半赤诚,老师能有黛玉三分之一的水准,师生关系何愁不好?教育质量何愁不高?还担心什么教育生态呢?


香菱说她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黛玉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黛玉为什么告诫香菱千万不要学陆游?陆游这两句诗到底哪里不好呢?


黛玉有自己的审美,她认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词句要新奇;词句新奇也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在这种审美之下,“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纵然如工笔画,技巧纯熟,描摹细致;但也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诗歌背后没有人。


烧了一炉香,帘子没有挂起来,香气出不去;磨了墨,那就准备书写,怎么会没有人呢?


这里没人并不是真的没人,而是有人等于没人。因为这个人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换任何一个人都没什么不同。这个人不是文学画廊中的“这一个”。没有特殊的意境和情趣,不论你做什么高雅之事,终究只是一个俗人。


黛玉让香菱学王维、杜甫和李白。为何要选择这三人呢?因为这三人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


王维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其诗歌背后的“我”都是最鲜明的,诗歌就是性格,就是情感,就是旨趣。


黛玉教香菱学诗法门,大致是严羽的“入第一义,具正法眼”。学诗先熟读魏晋盛唐名家,追求“自然悟入”;作诗重在意境的营造,而不是在文字技巧上下工夫。


香菱学得很快,很快就有了心得。不妨赏析一下。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由此看来,香菱对于意境和情趣,对于兴发感动都有了自己的体会。诗歌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感动。一定要把真实的“我”放进去,感动自己,才能触动此情此境下的无数个“我”的情感。


诗句背后要有“我”。哪一种文字的背后不是要有“我”呢?


宝钗为何不教香菱作诗,这很值得玩味。有人认为这是热心肠的宝钗与冷心肠的黛玉之间的一次对比。作为香菱的小姑子,宝钗究竟为何不肯教香菱,可能还是要看字里行间。


话说: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这句话的背后是有“我”的。宝钗不教香菱,未尝不是慈悲为怀。宝钗说“作诗不是你的本分”。在宝钗的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何况香菱不幸嫁的是薛蟠这样的混球!


如果嫁的是宝玉,学学诗附庸风雅未尝不可,说不定还能加分。但嫁给了薛蟠大爷,他需要的不是作诗,而是做事。身体好、耐力好、会干活、会做人才是关键。


所以宝钗反复强调“不要呆头呆脑”,也就是要让香菱学会察言观色;“注意身体”,实质上就是被打一定要跑得快,打伤了也养得快。作为薛蟠的妹妹,宝钗对自己的哥哥太了解了。宝钗不教香菱学诗是有道理的。


和这样的混世魔王在一起,还怎么有闲情写诗填词,只要不作践死就谢天谢地了。


在宝钗的眼里,香菱一旦明白了诗歌,懂得了古往今来诗人的敏感,对于这个苦命的女人来说,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薛蟠也曾在喝酒中做过诗,行过酒令。

聚会中要求以女儿悲、愁、喜、乐来作诗。


薛蟠做的诗歌为:

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

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

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

女儿乐,一根 x x 往里戳。


行的酒令是:

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


想想看,跟这种素质的人在一起,吟风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不是明珠暗投是什么?


文字背后藏着人,写得最妙的还是凤姐。


大家都知道凤姐和秦可卿是闺蜜,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


贾敬过生日,这么大的事秦可卿居然没有参加。得知秦可卿病了之后,王熙凤说:“我说她不是十分支持不住,今日这样的日子,再也不肯不挣扎着上来。”但作为好闺蜜,王熙凤居然没有问一问秦可卿究竟是生了什么病,这背后大有深意。


旗帜不问病情,更要命的是,王熙凤反而和太太们说笑。书中写到凤姐:一句话说得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在最好的朋友重病之际,写王熙凤写得最多的就是她的笑,还有她的调笑。


等到秦可卿重病,快要死了。王熙凤去探望。探望结束了,王熙凤眼睛红红的,离开秦可卿。回去的路上。曹雪芹突然笔锋一转,写到:


“凤姐儿正自看院中的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


这句话让我虎躯一震,曹雪芹怎么能这样!但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伟大作家伟大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最起码有两个王熙凤,一个是面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一个是背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那个背对着秦可卿的王熙凤。“一步步行来赞赏”,这句话让我们后背发凉,寒飕飕的,这才是真的凤姐。所谓“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在这里有了最好的注脚。


好诗,或者好句,背后都有“我”“这一个”,而且隐藏着“我”的心里隐秘。这个心理隐秘未必为自己所知。


文字的奥秘在于此,人性的深邃也在于此。

 



只为苍生说人话,哪管湮灭与流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谁最博学?
【红楼梦阅读提要】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34)红楼梦简读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教师节 | 林黛玉:《红楼梦》中最懂教学的好老师
林黛玉跟薛宝钗的云泥之别
黛玉与香菱:人生何处不相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