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导学案,用是为了不用

编者按:认同导学案价值的一方表示,“课改不谈导学案,费尽心机亦枉然”,相反的观点认为,“过分依赖导学案,买椟还珠成教条”。导学案该不该用?怎么用?不用行不行?用了还能摆脱掉吗?我们需要以发展性的眼光客观地给予回应和科学的解读。随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导学案也再一次成为了新课堂话语系统中的热点话题。

 

 

声音:随着导学案在课改学校中的广泛运用,部分教师因为对导学案的认识不到位而产生误读,对导学案的使用不科学而走入误区。

一股声音认为,导学案绑架了教师,绑架了学生,绑架了课堂,学生从受教师的控制走向受导学案控制,根本上没有改变“教”的牵制。随之而来,导学案的预习任务前置到课前,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学习变成了处理导学案上的几道题。

另一股声音以为,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文本退居二线成了配角,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只围绕导学案展开,脱离了课本这一经过精挑细选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不能深入探讨,入宝山而空返。

(声音来源:互联网)

 

观点

@原绿色:导学案是一座桥

如果一个老师上课离不了导学案,他永远成不了一个优秀的老师。

 

教案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使用的预案,学案是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下学生使用的预案,导学案则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过渡的课堂师生共用的预案,所以导学案是一座桥,是课堂改革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要架这座桥,也就是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为以教师“教”为中心和以学生“学”为中心像两座各自独立的山峰,中间隔着很难逾越的鸿沟,要想 “天堑变通途”,教师不再唱独角戏,不再满堂讲,把学习还给学生;学生不再被动听,不再光接受,而主动、积极、愉快地学,又会学,就必须借助导学案这座桥。这座桥既是教师导学的“施工图”,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实现课堂以学生“学”为中心的一个“规范”。有这么一个“规范”,师生会从被动逐渐走向自觉,从必然逐步走向自由;不用这个“规范”,受习惯思维和动作的影响,师生很容易滑落回原先的轨道上去,或者跌落到“四不像”的深渊中。 

这座桥要怎么建,也就是导学案要怎么设计?这要从教师素质、学生情况、学科要求等因素具体分析,要分学科、分学段、分层次统筹设计。比如语文、英语类学科,教师的示范不可少,数学类的点拨启迪更容易见效,音体美等学科学生的练习当然更多。比如小学低年级要呵护学生的天性,维护学生活跃的思维,注重学习习惯养成;中高年级适宜用问题启迪思维;中学就可以给学生更大的驰骋空间了。另外,班内学生自学程度的高低、自律能力的强弱,也都要相应和对称。导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师生学习目的更清晰,路径更具体,效果更好。所以,一般学校都会让教师集体准备通用的导学案,教师上课前再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加以调整,上课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进程灵活操作。

这座桥要怎么走,也就是导学案要怎么使用?这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导学案的作用是明显的,但如果把导学案看成包治课堂弊病的“神药”,机械地去用,那就是教条主义。导学案毕竟只是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教学的总目标才是课程标准。如果课堂不从学情出发,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是为了完成导学案,那这种行为就是地地道道的“懒汉行为”。要时刻记住,导学案只是手段、载体,培养人才是根本目的。所以,不要为完成导学案而使用导学案,不要让导学案成了课堂的主宰,要关注学情,关注生成,关注育人总目标,关注生命,一直到学生学会为止。绝不能不能丢掉育人的根本,丢掉教材,偏离育人方向,舍本逐末。

这座桥要建多长,也就是导学案要用多长时间?这要看桥的结实和精美程度。桥的长短因“人”而异,完全取决于师生自己的观念、素质和行动,直接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和效果。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时间的长短决定桥的长短。导学案设计的科学与否,使用的效果如何,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快慢决定使用导学案时间的长短。学生拥有了学习能力就走过了这座桥。导学案在课堂改革之初是必不可少的拐杖,但一个人如果一生离不开拐杖,他一定是一个残疾人。

导学案就是学走路的扶手,丢掉拐杖自己走路才是目的。在安阳市殷都区课堂改革之初,曾有一个体育教师一手吊在单杠上,一手拿着导学案看流程。我们表扬了他的这种精神,但如果一个老师上课离不了导学案,他永远成不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在学生自学能力没形成之前,使用导学案会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当师生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流程,有了学习能力,导学案就可能会变成废纸,完全可以放弃了。在课堂改革中,我们借助导学案,但最终培养出会学习的人才,是不再用导学案。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中国小屯教育集团总校长)

 

观点:

@赵平:导学案好比拐杖

一谈到“以案代本”我们就认为这是异端,就一棍子打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就不自然的走上了一个极端。

 

导学案的终极目标无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编制、使用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具体→粗放→无招胜有招,即在课堂改革的不同时期,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导学案的编制应该有所变化。说得形象一些,导学案好比是拐杖,利用拐杖走路,并不是要它伴随终生,而是尽快地丢掉拐杖达到健步如飞的目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专家们编制的教材更多的是提供给教师教的材料,而不是学生学的材料,即使现行的课标教材有这个意图(引导学生学习),但是也肯定不是对全国各地的每一所学校都适用。因此,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对教材进行二度整合、创作,比如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深入理解教材,同时补充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材料以及点拨学习方法等。

总之,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使学生学会学习才是导学案的终极目标。另外,由于我们考试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对导学案不能正确使用,上课的着眼点停留在本堂课的知识上,关注学生的知识记住了没有,而不是探讨学习方法是否高效。这样的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就很难达到“具体→粗放→无招胜有招”的层次。

须知无招的前提是有招,不但有招,而且一招一式都应该是非常清晰的,练得非常扎实的。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上,首先应该看“招”使得对不对,而不是看这“招”能够打倒多少敌人,所以说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这也正是很多老师、学校虽然在操作高效课堂,但是学生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导致最后夭折的原因。

最后谈谈本人对“以案代本”的看法。任何一个事物我们全盘肯定或是全盘否定显然都是不对的,所以一谈到“以案代本”我们就认为这是异端,就一棍子打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前文谈到的教材以及对教材二度整合再创作的问题,我校的数学学科就做得非常好。

他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努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材,真正实现了“以案代本”。他们认为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他们把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后形成导学案,学生在学习时就不用再使用教材了。

这样做的优势很多,这里只说两点:一是学生的学习方便快捷,即在学生学习时不用又看导学案又看书,那样就导致什么也看不好、什么也学不精,走马观花;二是使具体操作、探究活动能够真正落实。我们看到,教材确实也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操作活动,但是学生往往不去认真做,而是在看书时直接看最后的结果,这种无过程而直接拿结果的做法也恰好是学习方法的缺失,是一种弊病。所以说“以案代本”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作者系河北省围场县天卉中学教科研主任)

    

专家观点

@本刊特约观察员于春祥:导学案问题急需诊断与矫正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在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效课堂在全国的广泛推广,其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到过全国100余所学校进行过课堂调研,所到之处,导学案都会成为一个关注点。调研中发现,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现分述如下:

满“案”“题海”战不休

不少导学案受功利主义影响,信奉“练出效益”,错误地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赤裸裸地变为“以练为主”,导学案大多呈现这样一副面孔: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最后达标题。如果把导学案的冠名去掉,俨然就是一张课堂测试卷。这样就把以往的考试战题海,变成了如今的天天战题海,堂堂战题海。导学案如是,性质就变了。决不能允许应试教育的“题海”,假借导学案而还魂。

课堂原本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实现从“试题化”向“问题化”的转型,是导学案改革的当务之急。

以“案”代“本”令人忧

所谓“以‘案’代‘本’”,指的是在一些课堂上,以导学案代替教材文本的现象。导学案就其实质而言,不妨理解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文本”。当然,我们不反对对教材文本的改造与整合,但是,我们依然要保持必要的“教材文本敬畏”。完全脱离教材文本,仅仅凭靠“一张纸”,甚至,宁信“纸”,不信“本”,可就本末倒置了。

课本上有的东西不要再大面积地搬运到导学案上。导学案的任务就是搭好“脚手架”,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教材进行学习。好好读书永远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导学缺位成死穴

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看起来貌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作为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的角度,与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的少之又少。

教师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尤其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支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有“怎么学”出招。

容量超载课难收

每节课导学案的容量究竟多大才合适?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现状看,容量超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有些导学案的案卷长度比教材文本还长。致使许多课都在课堂达标环节不了了之。

建议实施导学案瘦身计划,每节课导学案卷长以16K正反一张纸为宜。问题和练习都要精选。

另外,诸如,导学案层次性不清晰,评价标准不具体,印刷浪费现象等,都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透导学案,方可为师矣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
谈课说道之二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心得体会
学习名师,成就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