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宝典:课堂龙头与凤尾艺术让你成为优秀教师

 

 

课堂开头行为七式:

组织教学首先要抓好教学的开头,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在讲课前做短暂的讲话是必要的,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使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课前采用何种方式开头,才能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呢?这里列举如下几种方式:

(1)表扬式

所谓表扬式,就是教师在讲课前,能够及时地抓住当前学生中好的倾向,给予肯定,使学生在听讲之时,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使学生始终具有学习活动的良好心境。如:有的教师在讲课前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一走进教室,就感到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我希望在我讲课的时候保持下去。”也有的教师是这样说的:“咱们班同学的作业比以前做得都好,这是大家上课认真学习的结果。”短短的几句表扬,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鼓励式

所谓鼓励式,就是教师用启发性的、激励性的语言去鼓舞、感染学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上好这节课。如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这样说:“我们班每节课都很好,我相信这节课也会很好。”还有的教师这样说:“前排的同学纪律很好,已经准备上课了,我希望其他同学也像他们这样。”

(3)提示式

所谓提示式,就是教师在预备铃打响后,就站在讲台前,并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的科目。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这对组织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4)检查式

所谓检查式,就是教师在课前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准备情况,如所用的教科书、笔记本、笔、尺等,与这节课无关的东西是否拿走;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检查或自己检查准备情况。及时地表扬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重视。

(5)竞赛式

所谓竞赛式,就是讲课前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展开学习竞赛,看看哪个小组(或哪个同学)守纪律、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学得好、课堂作业完成得好。老师要给这些同学发小红花。”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行为往往受直接动机的支配,竞赛式的目的是调动小学生的直接动机。

(6)引导式

所谓引导式,就是讲课前告诉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意义以及学习方法、过程,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7)命令式

所谓命令式,就是教师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学生,如:坐好、守纪律、注意听讲等等。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何种方式开头去组织教学,应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求多样式、避免单一,多给学生以新异刺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结尾设计八法:

引人入胜的开头,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求知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更是余味无穷。如何设计一堂课的结尾,山东马玉宝、肖永得老师总结了如下方法:

(1)轻松结尾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进完了。”此种方法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时就不必再多说一些;二是学生近日各科学习任务较重,需要得到休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再多说一些,倒不如来一紧急煞车,嘎然停止好些。

(2)章回小说法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问题等下一节课接着讲。”此种方法宜在教学任务较重,需要两课时以上的情况下适用。这就要把教学任务像章回小说那样分成“几章”(几课时),但不一定死搬参考书,要根据教材实际而分,要善于找个“节骨眼”,像章回小说那样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刹车”,造成一种悬念。这样有力于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3)总结重点法

这也是当老师习惯使用的一种方法。每讲完一节课之后,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反复强调一下,强化记忆。这种结尾的好处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一节新课之后,对主要内容和重点,能做到眉目清晰,记忆牢固。

(4)编顺口溜法

实际上这是总结重点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讲完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牢固记住本节所讲内容,如果只列出一、二、三……若干条,恐怕学生不易记住。如果老师稍微动动脑,根据教材内容编成几句顺口溜,使学生们念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记,条理系统。有的顺口溜能使学生终生不忘。

(5)留有余味法

老师在讲课时,有些要重点讲,有些要略讲,有些则故意不讲,只做简单提示,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刻苦钻研的习惯。如一道应用题有几种解法,在课堂上老师只讲其中常见的一种或两种,其余方法留下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

(6)稳定兴趣法

假如一节课上得好,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这种兴趣表现得还非常强烈。“打破砂罐问到底”“鸡叫等不到天明”是这种兴趣的表现形式。但如果缺乏引导,这种兴趣是极易变动、衰退的,若要把这种兴趣引向稳定,就需要当老师的加以引导,进行培养,把本节课的兴趣迁移到后面。

(7)表扬鼓励法

喜欢表扬,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更加如此。一节课结束后,总结一个成绩,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特别在某一章某一节即将结束的那节课的结尾,或是在一次测验之后的评卷课的结尾,运用此法,定会显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8)布置作业法

这也是一种较常用的结尾方法。在一节课的结尾布置预习下节课或是完成课后作业和补充作业,目的都是巩固本节所讲内容。但要适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就能完成。否则,作业布置太多,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造成负担过重,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课堂结尾行为十五式:

(1)总结式

它通常是指教师和学生对所教的课进行系统地总结、概括的一种教学结束方式。它又可分为:

第一,归纳总结式。它是教师和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全面地、系统地总结出一篇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教学结束方式。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可以用这种方式总结课文: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知识丰富的农家少年)作者抓住了他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抓住了他的外貌、语言、行动等特征进行描写的)这样,就全面地总结出了这篇课文的重点知识。

第二,演绎总结式。它是教师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来总结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束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能扩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蛇与庄稼》时,可以采用这种总结方式: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复述什么叫事物的简单联系?什么叫复杂联系?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何重要意义,然后要学生思考:在我们身边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联系?哪些是复杂联系?弄清这些联系对我们有何帮助?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知识面延伸到书本之外。

(2)练习式

内容讲完了,可以安排适当的练习来结束教学,巩固所学知识。练习一般应是书面练习,而是最好安排需要学生思考的主观性测试题,数量、难易要求适中,以求架起一道知识通向能力、接受通向操作的桥梁。比如学了“描写”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写一段景、一个人的肖像或一个小场面;学习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的知识后,可以选一则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提炼出一个观点。通过练习收尾,时间固然要长一些,但其效果是很好的。

(3)畅想式

如《穷人》有个戏剧性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针对这样的结尾,教师一般这样结束课文: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渔夫看到酉蒙的两个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神态?他会说些什么?桑娜会说些什么?他们会做什么安排?以后又为两个孩子做些什么?以《桑娜拉开帐子》为题,要学生展开想象。

(4)悬念式

教师在结束课文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思索。如《凡卡》教学结尾,可留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接到了凡卡的信,他会接凡卡回乡下去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脑际,使他们深深关心凡卡的命运。

(5)联系式

这是一种把知识勾连贯通加深推广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做结尾,教学显得自然活泼。常用的方法有首尾联系,新旧知识联系,课内外联系等等。

第一,首尾联系。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中间、结尾常常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因而,收尾就必须与开头的导语呼应,并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比如在讲《荔枝蜜》时,导语是:“大家很害怕蜜蜂,因为它能蛰人,蛰了人很疼痛。那么,我们能不能因蜜蜂蛰人而在心里贬斥它呢?为此,我们看一看散文家杨朔同志对蜜蜂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吧!”收尾时我们是这样与之呼应的:“学习了《荔枝蜜》这篇散文,使我们深受启发,作家对蜜蜂的认识是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其最终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蜜蜂蛰人是它的防卫本能,正因为如此,方显出它的个性和力量,也才显得可爱。更可贵的是,蜜蜂能够酿蜜,为人类做贡献,精神崇高。因而我们要爱蜜蜂,更要向那些像蜜蜂一样酿造生活的人学习。”这样,照应了开头,前后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时即嘎然而止,学生沉浸在对蜜蜂一样的人的敬仰之中,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第二,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结束时,把与此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讲解,“温故而知新”。比如在讲《六国论》结束时,就再一次提到《过秦论》;讲《论积贮疏》结束时,再一次联系《过秦论》和《六国论》,让学生在“温故”中理解“积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讲《过秦论》结束时,引出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文章,让学生理解“论”“说”这类文章用记叙、描写蓄势,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表现技巧。此法对语文这种“螺旋式”学科的教学来说是十分适宜的。

第三,课内外知识联系。就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大到课外,用课外来弥补课内的不足,从而增加学生知识的容量。比如在讲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后,又介绍了作家的《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万卡》《第六病室》等小说的梗概,使学生了解契诃夫创作题材广泛的特点。讲了莫泊桑的《项链》后,联系生活结束,让学生把玛蒂尔德与自己所见所闻的人加以对照,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普遍意义。

(6)激发式

收尾时用极富魅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收尾并不意味着把知识滴水不漏地做全部交待,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回味、补充、延伸的余地和机会。这就要求结尾时不必把话说完,丢一半留一半。同时,语言也不能太直白,而应当含蓄、蕴藉,耐人思索。比如在讲完了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之后,问学生:“古人尚且为复兴故国,重振江山而不惜捐驱赴难,那么我们今天华夏子孙能不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努力吗?”用反问问句式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学生本身就被原诗塑造的形象所感染,这样一激发,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使之受到了教育。

又如在讲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场景描写之后,留下一个问题给学生:“作者写了样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悲惨情景,那么祥子的悲惨遭遇仅仅是自然环境造成的吗?”把问题引深,迫使学生思考课文更深一层的意义,也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的主题打下了基础。激发式收尾多用于文学作品,诸如诗歌、小说的教学。因为,这类文体具有情感强烈、语言优美、形象鲜明的特点,而且跳跃性强,具有较多的“空白”让人去补充、思考。收尾时顺应作品特点,让学生咀嚼、分析,往往容易养成思考的习惯。

(7)比较式

俗语云:“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学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寻异,找出各自的特点,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如在讲授《药》《祝福》及《阿Q正传》之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找出这三篇小说的一些共性,特别是各自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作品,编者为什么要把它们编在一册书中让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认识。又如在讲解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之后,从如下几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总结:类比论证的两事物(同类可,异类亦可)必须是以真实性为前提,并且除性质基本一致外,还要有可以一一对应的对应点,并由此推出被论证事物的新结论;比喻论证的事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有时还可以进行极度的夸张,而且同所论述事理的性质也往往不同,“只取其一点,不涉及其余”,主要目的是使道理浅显化,形象化,通过比较,揭开看似相似的面纱后,内部构造却大相径庭。同学们不但明白了其然,而且明白了其所以然。

进行比较式收尾要注意找好比较点。比较点的确定一般应选择本书课讲授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前后知识的联系点,也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

(8)点睛式

有些作品有文眼,而且常常在课文的结尾。因此,在教学终了时也来个“课堂点题”,揭示文章的主旨。特别是那些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散文,在课堂上可以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形象,咀嚼作品的韵味,进行蓄势,然后在结尾时或点透事情的意主或概括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或分析景中所寓之情,并尽可能与学生本人实际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起到引深的作用。比如在讲完《小桔灯》后,抓住课文结尾一句“我们大家都好了”结束整个教学:“这结尾的一句话表现了小姑娘所向往的,不就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吗?经过多少人的奋斗、牺牲,我们的祖国才走上了新的道路,我们才过上了新的生活。现在我们大家不是都好了吗?”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开启,情感的闸门为之打开。

(9)欣赏式

欣赏式是教师在课文教学完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进行课文听读欣赏,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欣赏能力,同时也不乏趣味性。这种结束方法一般用于抒情散文的教学。

例如《桂林山水》的课终可这样安排: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地方色彩的广西民歌,同时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美好动听的音乐,看着旖旎秀丽的画面,会给学生再创赏心悦目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会被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陶醉,与课文作者一道从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美啊!祖国山河美啊!”

(10)导入新课式

导入新课收尾法,就是把课文的结束作为引导学生预习新课的引子,使学生把前后内容、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为旧知向新知迁移打下基础。例如,学完《别了,可爱的中国》一课,可要求学生用比较法去预习同一组教材中的《第一场雪》,并给学生提示:前一课是描述作者在离别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坚强决心;而后一课的作者是通过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与上一课有什么不同?这样既激起了学生预习新课的兴趣,又提示了预习方法,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11)朗读背诵式

它是教师在学生深刻领会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背诵,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结束方式。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12)考查式

考查式是指教师在结束时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的习题,让学生作答,以考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这既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

如教完《赤壁之战》,可当堂给学生出下列考查题:

①____的时候,周瑜用____方法在____仅

靠____军队打败了号称____的曹军。

②火烧赤壁的过程,哪些地方说明周瑜、黄盖对这次“火攻”计划考虑得十分周密?

③赤壁之战,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强大的曹军为什么会惨败?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13)评价式

评价式的课终教学是指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对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写作方法等说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评价。经常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等能力。

如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后,引导学生评价,说法各一。有的说,《宿建德江》不愧是古诗杰作之一,因为它写得情景交融,意境深幽,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说,这首诗用词高妙,一个“愁新”、一个“天低”和一个“月近”就写出了诗人孤独无援、忧愁寂寞的心理;有的说,诗虽写得好,但诗人那种因为官途不顺而忧愁、伤感是不足取的,我们对生活、对前途应该始终充满信心和乐观……这样引导评价,而又不做定论,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认知个性。

(14)引深式

引深式就是在结尾时把所讲内容引深、拓宽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其做法有二:一是沿着文章原来的思路进一步开掘,找出其潜藏或隐含的内容;二是从文章的思路相反的方向去思索。例如,讲完《项链》后,能否给予玛蒂尔德以肯定的评价?这样,问题就深入了,拓宽了学生的视角。引深式可以从多角度引深,诸如,从定向引至不定向,从一维引至多维,从课本引至生活,也可以从分散引至集中,从个别引至一般,方法殊异,不一而异。

(15)快乐式

快乐式就是把内容讲完后,学生感到疲乏时,或讲一个故事,或说一个笑话,或做一个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但这些故事、笑话或游戏最好与所学的内容相关,否则,就会有为娱乐而娱乐之嫌。例如学习了《谈骨气》之后,讲一些古今志士仁人在金钱、名利和死亡的引诱和威胁下,坚贞不屈,保持铮铮铁骨的故事,用以补充课文的论据。在学习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对对联。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可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在轻松愉快中结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及结尾的妙法
结课技能六:让语文课的结尾也结出“味”来
教师课堂必备妙招——课堂精彩结课篇
05新课程为什么突显教学的生成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