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通过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通常指在某一教育教学领域,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实践能力,并且拥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育教学专家等称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通过研修培训等形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名师工作室无疑是促进和造就名师的重要方式。其实,名师工作室不仅对于名师,并且对于参与工作室的全体教师都是非常有益的。随着名师工作室这一教师研修方式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我们已经很难给它的内涵作一个统一的界定。在这里,笔者仅从工作室的类型、工作室的功能、工作室的核心要素等方面作简要阐述。两种类型两种风格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目前全国的名师工作室类型大体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以某一名师为核心组建起来的。这类工作室往往由某一名师的名字及其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来命名。通过研究、保护、传播名师的教育教学特色或思想,用名师的品德、能力、个性品格和风格等去带动参加工作室的教师,以及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类工作室中,根据核心目标和主要任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侧重研究名师、侧重名师带队伍与侧重辐射服务等类型。侧重研究名师的,往往是为了研究、提炼出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而组成的研究团队。这一团队中,除了研究人员外,也应包括一线教师他们在学习、研究名师中获得自我发展。侧重名师带队伍的,往往是名师带领其他教师形成学习团队,在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中,或在观察分析团队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或在名师引领团队共同阅读学习中,促进专业发展。侧重辐射服务的,往往是名师和工作室成员组成不同层次的团队,以深入到更多地区为教师们上公开课、作讲座、互动交流等,发挥辐射服务作用。在服务的同时,工作室成员无疑在师德、能力等方面也将获得发展。当然,这3种类型相互之间只是侧重点不同,研究名师、团队学习、辐射服务又常常是整合在一起的。实际上,很多名师工作室都兼有上述几方面特点。

第二类是骨干教师团队组成的研修工作室这类工作室不是以某一名师为核心组成的,而是因研究主题凝聚在一起。简单地说,在这些工作室中,骨干教师基于工作实践选择共同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形成研究共同体,经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最终形成工作室的集体成果和骨干教师富有个性的成果。同时,这些成果在实践中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北京市在2008年至2010年进行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就采用了“名师工作室”模式。以“形成具有一定教学领导力的教学研究型骨干教师团队”为主题,通过“研修工作室”营造共同研究和学习的环境,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究、资源集结、提炼经验、教学改革实验等活动,提高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的研究能力,提炼他们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特色,使其由“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研究型”教师转变,并提高骨干教师团队的教学领导力,使他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专业引领交流提升其实,无论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名师工作室,它们都是由教师组成的学习团队,可以被视为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在专业引领下,通过交流、合作和分享,以研究、实践、学习、服务等活动来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名师工作室一般具有如下几种功能:

第一,促进工作室成员及更广泛的教师成长,培养和孕育优秀教师。

第二,提炼名师的教育教学特色和思想,形成名师及其所带团队的“品牌”。

第三,在工作室中形成的各类成果,将有力地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有效促进教研和培训的深入。

第四,滋养一方教育“水土”。工作室所营造的学习、合作、交流氛围,教师团队的精神面貌和事业追求,为当地教育教学提供的服务,将改善教师的成长环境,为当地教育教学的改进作出重大贡献。和而不同良性运转如上所述,名师工作室是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它应具有学习共同体的一些核心要素。

第一,要有共同愿景。主持人应该建立工作室的共同愿景,并取得所有成员的内心认同,这是工作室存在及良好运行的最核心因素。共同愿景的形成首先基于大家对于名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特色的认同,或者是对于共同研究的专题的认同。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基于大家有着共同的人生追求和专业理想。目前,在一些名师工作室的运行中,存在着方向不明、认同感不高的现象,工作室成员往往受上级指派加入工作室,并不了解名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理念、特色或研究主题,更谈不上认同了。因此,如何真正建立工作室的共同愿景,以共同愿景激发成员的个人愿景,是工作室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意义,而不是行政意义或功利意义。

第二,要有“和而不同”的氛围。有了共同愿景并不代表着大家要消除差异,成为统一的形象。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著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从形象上区分了“学习共同体”的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共有同样的叙事、同样的言词、同样的祈愿,实现同样的学习的共同体形象。在这种形象中,每一个人的差异被消解,探求‘普遍的人’构成了共同体成员的实践。……另一种类型是,每一个人的差异得以交响的共同体。正如交响乐团运用不同乐器演奏成一曲交响乐那样,每一个人的经验都能获得充分交流的共同体就是‘交响式沟通’。”要建立这种“和而不同”的共同体,真正使教师具有归属感,并最大限度地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分享他人的智慧和情感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第三,要有合理的规划和运行机制.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三点:一是规划和机制要合理,要实事求是,不要过高过大,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这些规划和机制应是工作室成员认同的,最好是大家共同制订的。三是要重视对工作室的考核,但是考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片面追求所谓成果或活动的数量与规模,而要重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内部和外部考核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第四,要整合资源。注重发表和转化成果。名师工作室要具有开放性,要尽可能整合优质资源,并积极对外交流。同时,还要注重及时整理、形成、发表和转化成果,以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和辐射功能。(作者为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名师工作室”

现在,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建有“名师工作室”,意图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证明,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笔者认为,若要将名师工作室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还应该注意:

“名师工作室”要成为“民”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不是专家的实验室,也不是农民的温室大棚,无论是成员层次的组成、成员地域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运用,它都应该成为从科研成果到实践运用的纽带与桥梁,更好地、更多地为“平民”教师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服务与保障。

1.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要来源于教育教学一线。无论是领衔人还是工作室成员,都应该直接从事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包括一部分普通教师或青年教师(非名师),从而体现工作室组成人员的层次性,为工作室研究主题的深入和有效开展提供最直接的师资保障。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参与,会在这些成员周围(或各自所在学校内)形成一个非团体性质的、松散型的研究组织,随着工作室研究活动的持续展开,其效应必将被不断扩大,从而产生辐射。

因此,这种师资组成,除了工作室的核心型成员之外,在其外围还会有松散型和辐射型研究队伍。当然,为了实现理论的引领,各个工作室也可聘请一些专家作为工作室的顾问。

2.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要实行条件准入制。也就是说在确定工作室成员条件后,组织人员应该通过答辩、课堂实践、案例评析等方式对志愿加入的申请人员进行考核、认定。

首先,从条件上看,领衔人应该做到理念先进,能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艺术,教育教学质量高,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工作室成员至少应该有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愿望。

其次,从形式上看,在报名之前要让其认识到参与工作室的目的,以及对所研究主题的了解程度或参与兴趣;要考虑其所处地域对本专业、本主题的需要程度,例如,常州市相当一部分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就来自农村学校。

3.名师工作室要坚持草根化研究、行动研究。正是因为有了一线教师的加盟,有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参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才可能成为草根化研究——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实践中来,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及时地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检验、实践、推广研究成果。这样的工作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而不仅仅是研究室、观察所、望站。

“名师工作室”要成为“明”师工作室。

教育要面向未来,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目标自然也要着眼于教育的“明天”。因此,名师工作室从研究主题上、从工作制度上都要着眼于教育、教师未来的发展。

1.确定研究主题——体现前瞻。有人说,名师工作室是点的凝聚,夯实底盘;是线的延伸,内化结构;是面的辐射,共享智慧。那么,维系工作室的点、线、面又是什么呢?是着眼于未来的研究主题。因为名师工作室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批新名师,更应立足于长远的教育事业。因此,我们认为,研究的主题要有前瞻性,应该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应该关注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关注新时期学生发展的动向,关注本地区教育教学、本学科亮点或存在问题。这样的一些主题,能极大地促进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效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2.明确发展职责——和谐共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体现了层次性,工作室应该成为培养未来名师的摇篮,普通教师要努力成为骨干教师,今天的成员要成为明天的领衔人。因此,在工作室内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工作制度,形成工作常规,促进整合发展。例如,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的基本制度有:导师培养制,即为青年教师量身制订成长方案,促使工作室成员成长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名教师;二是项目领衔制,即确立一项研究课题,开展教育科学专题研究;三是成果辐射制,即将工作室成果以各种形式进行介绍、推广。同时,领衔人与教育行政部门、领衔人与成员都要签订协议,加强过程与结果的考核,做到真正的制度保证。以上制度实则体现了工作室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吸收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带动一批、扩大一批、影响一批的思想,实现研究进程、工作开展的延续性。

“名师工作室”要成为“鸣”师工作室。

1.名师工作室对内要倡导民主。也就是在研究过程中,不能搞“一言堂”和“绝对权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发出,允许有不同的见解产生,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争论、争鸣之中才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因此,工作室要经常开展论文研讨、专著交流、学术沙龙、研究报告会、教师论坛、公开教学、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实践、总结、反思、批判。只有这样,工作室的研究水平才会整体提升,研究方向才会不断走向科学。

2.名师工作室对外要积极宣传。首先,工作室要积极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如组织主题观摩、成果论证、研究网页、专题汇报等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员关注或参与,形成工作室内外互动的研究局面,使研究形式更加多元,研究过程不断生成。

其次,名师工作室要对外求得行政支撑和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要积极提供平台,及时提供培训研修的机会,进行人才交流与输出,从而形成辐射、扩大影响,促使工作室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运作。

用虚拟名师工作室———促进教研深入开展

作为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两年前我在市教研室建立了名师工作室。由于距离学校远,以及仍然沿袭传统的教研方式,效果很不理想。

两年来,我借助市教科研网开展了虚拟名师工作室活动,感受到了网络教研平台神奇的功能和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下列做法:

低门槛注册,打造“和而不同”的争鸣平台。为了创设宽松和谐的探讨氛围,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其中,我采用了匿名化注册方式。由参与教师自主设定登录账号,自行设定登录密码,无须我的审批。消除了身份确认的顾虑后,更多教师愿意以“隐身人”的角色来到虚拟名师工作室,参与各类教育教学热点焦点问题的争鸣,工作室也由此成为我收集一线教育教学真实情况的重要“载体”。

在线交流经常化,打造学科教研的“抢滩阵地”。虚拟名师工作室要发挥学科教研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挖掘交流共享功能,多方位创设与教师的对话渠道。我的工作室主要由“学科主页”、“教研博客”与“学科QQ论坛”3个板块构成。为了让教师参与度“火”起来,周一、周三,我重点参与“学科主页”的跟帖引领,对老师们上传的原始教学案例、课堂实录、备课心得等进行评点与指导,并把其中那些有参考价值的材料以“精华”标志置顶公示;周二、周五,我主要对老师们上传至“教研博客”的教学论文、札记、叙事和反思等进行批阅,利用回复功能加以眉批、旁批和总批,并积极推荐适合的刊物发表;周四和每个晚上,我投入到“学科QQ论坛”中,和老师们在线研讨课堂教学、学科备考、班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积极听取大家的意见。必要时,我还会开启视频对话功能,开展面对面的远程交流。

订单式服务,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孵化器”。在我的虚拟名师工作室里,“虚拟课堂录播展示点评”功能为教研员进远程课堂诊断与矫正提供了便利条件。该功能采用三分屏课件形式,能够对教师的课堂展示视频、多媒体和黑板演练视频、师生课堂表达音频等实施即时立体远程输送,让另外一端的评课者随时进行指导、点拨或反馈。另外,我还设有“成长之路”、“骨干风采”、“名师踪迹”等板块,专门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远程订单式服务,力求为教师走向专业成熟与成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共建共享,打造优质教学资源“集散地”。作为主持人,我除了及时上传自己的最新教研成果、积极推荐他人的创新成就和超级链接学科主题特色网站外,还对“学科主页”、“教研博客”等项目所辖栏目实施了任务驱动机制,原则上要求每一位参与教师每周要在对应的栏目上传一个优质教案、一篇优秀作文设计、一篇学生范文,每月还要上传一节优质课堂实录,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格局。另外,我还实施了栏目主编选聘制度,把积极参与相关栏目网络教研的骨干教师聘为栏目主编,授予相应权限,明确相应任务,负责搞活所辖栏目。通过一段时间运作,老师们“光顾”和下载引用教学资源的次数日益增多,很多语文教师纷纷把虚拟名师工作室设为开机主页。随着实践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将会大有收获。(作者为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教研员)

用流动名师工作室———激发教师各展所长

我校从一所企业子弟学校改制而来,师资水平整体上比较薄弱,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很少,被外界誉为名师的教师几乎没有。但是,少教师有特长。有的人班级管理有一套,有的人写作水平挺不错,有的人课上得很实在,有的人篮球打得真是棒……为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特长,激发大家的生活热情,凝聚工作力量,我校制订了学校的“名师评选制度”,还印制了“名师工作室”标牌。不过,我们的名师工作室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地方,没有固定的人员,也没有固定的内容,教师人人都可以过一把名师的瘾。

流动的名师。名师工作室里的名师不固定,根据教师个人申请,结合管理者平时管理过程中的发现,随时推荐名师工作室里的名师名单。一月一申报,一月一授牌,一月一小结。评选简单,任期时短,人人能争取,个个都珍惜。凡是被推荐的名师,学校为其在每月第一周教师大会上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校长亲自赠与“名师工作室”的牌子,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与鼓励。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接牌的“名师”将大显身手,开展一系列活动,带动和引领教师进步。

流动的内容。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内容由教师自己决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内容,有的是上一节展示课,有的是开一次讲座,有的是教老师们拉二胡,有的是带老师们去野外写生。丰富多彩的内容,老师们期盼,名师跃跃欲试,每次活动都能带来别样的感受。

流动的地点。名师工作室没有固定的地点,它随教师的工作环境而随时变动。体育教师要教老师们打篮球,名师工作室就转到操场上;语文教师要给老师们讲写作,名师工作室就搬到多媒体教室里。不同的名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地点,都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我们的流动名师工作室没有鲜红的印章,也没有诱人的经费,更没有绚丽的表彰,但它开放、实在、简单,教师们敢于参加,乐于接受,真正成了全校教师的一个大“家”。(作者为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

用草根名师工作室———推动团队自信成长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像一些名校那样拥有一批在相当范围内具备很高知名度的名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

两年前,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了学校草根名师工作室,制订了入选名师工作室的条件。教师只要具有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或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单独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年龄在45周岁以下,并在一线任教,都可以成为工作室的主持人,即“名师”。同时,学校还对主持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每周组织同学科组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或培训,每月结合业务学习和自己的学习心得,写好一篇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每学期至少要写一篇代表自己较高水准的文章。

我们的草根名师工作室成立后,充分发挥了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了同学科组教师的共同成长。通过示范课、观摩课,“走出去”、“引进来”与“二次培训”等形式,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草根名师与同学科组教师交流无障碍,相互之间更容易沟通、学习和借鉴。

现在,我校的草根名师工作室已由最初的5个,增加到现在的11个。学校从没有地市级教学能手,到现在拥有2名地市级教学能手、21名县级教学能手。这种从实践中提炼、感悟而来的原生态方式,学生喜欢,效果也不错。虽然我们的草根名师团队没有耀眼的学术光环,没有高端的职务职称,甚至有时与大家心目中的“名师”根本沾不上边,但工作室的主持人们无论是上课还是治班,都能对其他教师起到充分的引领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林省名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教师成长的孵化器
头条 | 决定一所学校高度的是什么?看海南中学的“教师战略”
名师工作室建设要在“三有”
对话·合作· 共享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3项修炼
三年专业成长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