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协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这样培养医生的

协和医院的张孝骞教授(1897 年~1987 年),是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现代医学的泰斗,他曾讲述过两个患者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有一名中年外国人到协和医院求诊。病人入院时症状非常紧急,气喘、心痛、呼吸困难,很像心脏病。


张孝骞给他诊断过,虽然觉得心脏病依据不足,可一时也下不了结论。后来,他病情稍有缓和,便要求出院。


不久,他突然休克,抢救不及,去世了。做尸检,发现是肺动脉栓塞所致。


这时,张孝骞才明白,发生栓塞的原因是由于他患有静脉炎。但当初问病史时没有问出来,也没有去翻他的老病历。


张孝骞说:「这个例子,我曾向许多人谈过。要求一个医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重要的是能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绝不能固执己见。既要勇于坚持真理,又要勇于修正错误。对自己已经做出的诊断结论,一定要用怀疑的眼光,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随时准备在新的事实面前改变原来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


一个病人痰中带血,下肢浮肿入院,化验结果是尿中有红细胞。主管医生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征。


张孝骞参加了会诊,在对病人做了初步检查后,也同意这个诊断,并且拟定了治疗方案。


但张孝骞回到办公室,始终放心不下,唯恐诊断中会有疏漏。经过反复思考,第二天,他又到病房为病人做了一次检查,发现病人的腿部静脉有点异常。


根据这个线索追踪下去,果然证明病人患的不是肺-肾出血综合征,而是移形性血栓静脉炎。这种静脉炎,造成了肺、肾等多种脏器损害,给人一种假象。「疾病好像是一个小小的宇宙,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这两个和患者的故事,是张孝骞提到「如何做个好医生」时,讲述的「向病人学习」的例子。


晚年的张孝骞在「医学概论课程上亲自亲自为那些刚进本科的学生讲课,其中就包括了这个古老的命题:如何做一位好医生? 


让我们来看看,在上个世纪,协和的几位前辈们是如何理解这个命题的



张孝骞
戒、慎、恐、惧

如何做个好医生,张孝骞对这个问题的演绎是「戒、慎、恐、惧」。


「如果说我行医 60 年,有什么经验可谈的话,这 4 个字大概可以算作第一条。对每个医务工作者都能适用。」

 

张孝骞对临床医学的定位是「服务医学」,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在他看来,为病人诊断和治疗就像公安人员破案一样。千万不能满足于一次诊断,更不能认为成竹在胸。

 

「医学不像其他学科,可以通过定律进行推导,通过公式进行演算;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可以说,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研究课题。」


张孝骞和他的病人


医学虽属于自然科学,但却带有社会科学的成分。构成疾病的因素十分复杂,因为人不只是生物的人,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素质。


张孝骞说:「在病人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这不是故作姿态的谦虚,而确实是经验之谈。不管我们如何想办法使自己的诊断符合疾病实际,都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阶段病情的认识。」



杨秀玉
从每个病人身上体会

杨秀玉于 1964 年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之后便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


作为协和的妇产科副主任,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她感到,一个好医生,必须从每个病人身上体会,今天这里体会到一点,明天那里体会到一点,加以集合提炼。


她举了协和妇产科绒癌化疗方案如何改进的例子。


现在大家都知道,绒癌化疗在使用 5-氟尿嘧啶时,需大剂量静脉匀速滴注 8 小时。但是怎么发现的这个方法呢?实际上是从病人那里学到的。


最初,给病人做化疗,用的都是静脉推注,像打针一样把药水推进去,由于是静脉推注,所以剂量不可能上去,同时病人的药物反应很强烈。


当时,协和妇产科副主任宋鸿钊医生在一次查房时,听到一个病人无心地说了一句:今天护士给她推得很慢,所以她感觉比较好,反应也轻多了。


宋鸿钊立刻把全病房所有的医生护士叫到一起开会,后来经过研究,把静脉推注改成了静脉点滴,又找到了 8 小时点滴是最佳化疗时间,副作用最小,效果最好。把推注改成点滴后,大剂量化疗才成为可能。


可以说,绒癌化疗方案的改进,是从查房的那位病人身上体会的。



吴瑞萍
耐心、同情心、不耍态度

吴瑞萍在 1933 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之后出国深造。1940 年回国后,在协和担任儿科医生。


他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预防、科学研究、医学教育工作中作出了成绩。特别在小儿百日咳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瑞萍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人。一个 10 岁的女孩,拟诊为颅内肿瘤。为了明确诊断,上级医生提出应做气脑造影术(气脑造影术在 1918 年应用于临床,在 CT 和 MRI 应用于临床后已较少使用)。但这种造影术有一定危险,可能会发生意外,需要和家长谈话告知这种风险。


家长听完后不同意做,并决定出院。但就在家长办理出院手续时,女孩的病情急转直下,迅速恶化,昏迷不醒。这可能是因为颅内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发生的危象。


在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措施后,女孩最终还是去世了。家属因此怀疑医生未经他们同意,私下进行了造影术,和医生争吵不休。


吴瑞萍耐心地向女孩的父亲解释了近两个小时,说明发生这种突然变化的可能性和原因;医生绝不能做、也绝不会做违反院规和法律的事情,如果不信,可以通过尸体解剖来查明有没有做过这种造影。


女孩的父亲终于表示相信,不再深究,但也不同意进行尸检。


事态到此,本已平息,但这时女孩的姑妈又来到病房大哭大闹,非说是院方害死了女孩。


这位姑妈前一天来病房看女孩,因为当时不是探视时间,所以值班护士不让她进来,便争吵了起来。当时护士没有耐心解释,态度有些过激。姑妈得知女孩死亡的消息后,赶来质问: 为什么前一天不让探视,才过了一天,小孩就死了呢?


正在姑妈哭闹时,女孩的母亲到病房取剩下的东西,她说,她亲眼看到主管女孩的医生,在整理遗体时,不住地流眼泪,可见医生是富有同情心的,对工作也很认真。如此这样,才说服了哭闹的姑妈。


这件事使得吴瑞萍深有感触:医生的耐心解释、富有同情心和对病人不耍态度,这三点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必备条件。



吴英恺
公、勤、严、廉

吴英恺是中国心外科的开创人之一。1940 年,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实施了中国第一例食管癌手术,并在 1950 年到 1956 年间担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教授。


吴英恺的一生经历过中国知识分子的艰辛和悲伤,虽多有坎坷,但对医学矢志不移。他一生主持创建了 3 所医院、2 个研究所,5 个心胸外科,并在 1955 年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曾说:「学医不难,学成良医则不易。」


关于好医生的标准,吴英恺是这样回答的:


「好坏医生的分水岭就在于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新中国成立前,我在协和医院工作,当时的外科主任是美国人,他一辈子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学术贡献,但他工作勤勤恳恳,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关心病人,关心全科工作,了解所有工作人员的情况。这样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他在开创安贞医院时,为医院提的院训是 4 个字——公、勤、严、廉。在他看来,这就是做医生的标准。

1996 年吴英恺院士为北京安贞医院提写院训


「公」就是公私分明,至少是先公后私;「勤」就是勤学、勤干;「严」是学术上的严谨,工作上要严格,做事要严密;「廉」就是廉洁,不得以医谋私。




写在最后

如何做一位好医生?这个古老的问题,从有了医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那些希望深切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思考者。


吴英恺的「公、勤、严、廉」,张孝骞的「戒、慎、恐、惧」,是老一代医学大家对如何做一位好医生的回答。「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这样的话,虽然听来简单朴素,但在今日医生的实践中却步履维艰。


医学改变了世界,医学也改变了医生和病人,变化的世界同样也改变了医生和病人。但是医生面对提供医学的对象——病人时,一切理论都应该回归最初的本质,去思考一个最朴素的问题:如何做一位好医生。


本文作者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名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系。本文内容节选自常青《协和医事:协和百年纪念版》(2017)一书,由出版公司「湛庐文化」授权,责任编辑单人加整理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做一位好医生?
这组协和老照片,让我大冬天热血沸腾
致敬!看看协和大医张孝骞的56个小本本
“协和三宝”背后的传奇密码
诊治病人
揭秘“协和三宝”之教授:汇集众多院士,屡创医学先河,对病人关怀备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