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亲密关系》

有时候感觉为了对的起自己花时间去读也要好好写点读后。也是为了总结一下让自己组织好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书主要探讨了人与人之前的亲密关系的发展不同阶段,同时更多地专注在自己一方:如何让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认清自己,认清自己小的时候、家庭、父母给自己的影响以及会如何反应在长大之后的亲密关系里。通过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深入探索,来发现自己内心的防御机制,并希望通过不断地反思来重建一个拥有更优秀的灵魂的人。

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了四个阶段:

  1. 月晕现象

  2. 幻灭

  3. 内省

  4. 启示

而我认为作者着重讨论了前三个阶段,对于最后一个阶段作者只是给出了概念性的描述。

月晕现象

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爱与被爱』的需求。而这两个之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达成的方式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而这种『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激发了我们惯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于是,我们展开寻觅之旅,希望找到一个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因此,这个旅程就开始了,一旦我们找到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人,我们就着手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觉得对方只要一点点的帮助,就可以变成我们的The One,找到亲密关系的圣杯。

而不论是用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期望的目的是让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这同时、必然会发生:1. 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2. 如果 没有某个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

我们要求另人来爱我们,那就是不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觉得不被爱,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如此一来,不管伴侣提出多少证据来证明我们值得被爱,都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绝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对另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的欲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当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会因为梦想即将成真而感到兴奋。但当现实的因素出现时,我们原本飞上云霄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底。不管小孩或大人,需求不被满足时都会觉得悲苦,爱到不平等对待,并决定再也不相信那个应该爱他们、照顾他们的人。有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的是什么?』而当我们看到我们的真正需求的时候,只要愿意放手,就有机会发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心里,不假外求。

幻灭

从这个过程开始,是在我们感到的欲望,并觉得自己似乎错了。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的欲望,而幻灭的过程就是一个能让我们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有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和对方吵架不是为了去感受旧痛,对方所做的仅仅是让这些旧痛浮上我们的意识表层而已。我们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会把过去的旧痛也一并带去,这些会让我们产生一些限制性的信念,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而对并治好旧伤。所以我们需要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而不是怪罪对方伤害我们。

我们对对方发怒的原因有两个:1. 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2. 能让对方有罪恶感、以有效地控制对方的行为。而发怒的方式有三种:攻击、冷漠、被动攻击(假装不介意却处处隐约地批评与抱怨)。

但其实我们的生气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过去,而不愿意去承担。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不过是千百中角度中的一种,没有哪个是完全正确的。争执中的观点跟问题中心都是有距离的。所以我们要放下自己的产场,从对方角度来看,才能得到真相。

在一次危机中,双方通常都会扮演正方和反方两种角色,反方会先察觉到问题的征兆,但不一定愿意而对。反方虽能感受到多样的情绪,却不见得会感受到最重要的感觉;而正文希望不计代价地避免不愉快的场面,他们响应反方不快的方式就是把造成不快的刺激移除,希望这样就能让问题消失。这样就造成了双方的偏差:正方在不断地想办法把反方还不知道到的问题移除掉!而良好地做法是双方能尊重对方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反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讨论,正方则在聆听之后想出解决方法。然后反方会跳出这个解决方案中的问题,正方则在修正后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方案。两人不断重复直到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为止。在这过程中,反方会变的愈来愈乐观,正方也变的愈来愈实际。这样,亲密关系便取得了和谐的平衡。

内省

在生命中,我们早晚会了解到,真理并不在『外面』。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爱的伤负责。

在人类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会采取三个角色『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我们同时会存在三个角色,一方面我们责备自己,来获取内心的对等、一方面我们又需要给自己以教训。而拯救者在其中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而其实拯救者才是让受害者软弱,迫害者脾气放纵的原因。

而我们如果把这个关系带入亲密关系之中的时候,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开始质疑『付出』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是出自义务感的牺牲?当人们为对方扮演受害者角色时,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得不到真正的喜趣味或平静。牺牲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亲密关系:1. 觉得自己是被迫的,而感到愤恨。2.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3. 心力交瘁,一走了之。

而想终止牺牲的模式,就需要自觉以及对自己负起全责。因为如果为了伴侣牺牲,那反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而牺牲好在于它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行动,也就是说做着同样一件事,是否有牺牲的经验完全是由心态决定的。

家庭困境与依附情结: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就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痛苦,并且觉得自己一定是不够好,才没有人爱。于是就会放弃一大部分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父母会喜欢的梯子,而发展出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而我们需要认清这一点,在亲密关系中做真正的自己。在弄清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愿意接受伴侣不必当你的供给者这项事实时,意向就能实现。

我们常常对别人有很多的意见。有时候是赞赏,有时候则是尖锐的批评。好像我们越了解一个人,对他的意见就越多,不管是好是坏。这是『认识』别人的过程的一部分。基本上,我们对别人的意见,是在观察他的行为,并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之后形成的。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论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

经由内省,我们得到了检查内心的机会。这时我们心中的小我为了阻止了解真正的自己,采取了一个武器『怀疑』。在我们面临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怀疑的心理会把过去的创伤投射到未来。而我们需要认识到,怀疑就仅仅是让我们看到问题,能明察带我的本质,并做出最好的选择而已。所以我们要专注在真理上,不管遇到什么状况,我们的心都会引导去找出对每个人都好的解决方式,然后我们就会明白,怀疑就只是一个『把关者』——它让我们更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灵魂最关心的不是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样做才能让我们了解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我挺认同月晕和幻灭两个阶段的看法,对内省持保留,对内省来说,有太多的作者想象,是纯粹的观点输出,我没有特别多的经验佐证,而对月晕和幻灭来说,还是比较踏实的分析为主,相信各位也都有自己的经验来阐释

最近读的书主要集中在沟通与人际关系、关于个体的心理学方面,所以下一本书是《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等我读完再来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密关系秘诀解读:希望你学学怎么维持亲密关系(爱人朋友家人)
亲密关系既是地狱也是天堂?
教你如何与爱人相处—《亲密关系》
建立亲密关系的四大步骤,一步都不能少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三个阶段:月晕现象、幻灭、自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