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却道天凉好个“夏”:以诗词纳凉

五黄六月,烈日炎炎,椅席炙手,热不可耐。持一蒲扇,携一躺椅,挑拣一阴凉处,沐着绿阴,听着蝉声,品读诗书,安神定心,宁静致远,清凉消暑。

文:箫雪隼,本文首发于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诗人顿悟春天已逝,夏季既临,来得那么悄无声息。“火轮杲[gǎo]杲悬中天,下铄大地生青烟”,古代先贤如何纳凉消暑?笔者闲暇穿行于浩如烟海的诗林中,得知古代先贤避暑纳凉方法诸多。他们写下大量有情有景、有趣有味的诗文,那种恬淡闲适的生活跃然纸上。

闲读古诗人生动有趣的纳凉诗,不仅可了解古人巧思奇趣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纳凉消暑,还可在闲情逸趣之中增添丝丝凉意。古人纳凉避暑诗腑首可拾,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三九隆冬把冰雪藏储起来,到夏时纳凉用。《屈原·楚辞·招魂》中亦有“挫糟冻酎清凉些”之诗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消暑》:“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使人仿佛看到诗人端坐院中,室空心静,迎着临窗的徐徐清风,自得其乐的纳凉画面。

唐代柳宗元的《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心牍。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描写了临窗案几上取凉午睡的情景,茂林修竹,枝叶葱茏,绿荫遮窗,加上四周静寂无声, 难怪难使柳河东凉意顿生,睡个好觉。

宋代杨万里的《暑热游荷花池上》:“ 细草摇头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描写了流连于荷花池纳凉的情景。荷花深处,一片浓绿,静谧而安宁,的确不失为一个清凉世界。 苏东坡也乐于水边纳凉,曾留下:“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名句。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繁华似锦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诗人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诗人的乐观豁达跃然纸上。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绿叶茂盛,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他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多么幽静清和。当微风吹动水晶般的帘子叮叮作响的时候,架上的蔷薇也正在满院飘香,又是多么沁人心脾。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诗人欹卧于竹席之上,隔帘闲望榴花。正午光影透过树阴洒落满地,一地清凉。睡的正酣时,一声莺啼将诗人闹醒。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拂面之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吃过梅子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小小池塘中,水草随风猎猎作响,雨后荷花的清香弥漫小院,井中凉水冰镇的李子和西瓜如冰雪般清凉解渴。躺在方形竹床上,谁还会想拿起针线?汗已消,午后小憩何等惬意!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可见一斑。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绿阴在我脸上漾开,碎成露珠的阳光在我身上起舞,舞袖轻拂,带来阵阵凉风。

临水亭榭,荷花池畔,碧波粼粼,轻风阵阵,历来是赏心怡情,纳凉消暑的好所在。

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专此吟咏:“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宋代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暑夏月夜,倘徉于碧波荡漾的莲池小径,清风拂面,荷香沁脾,笛声悠扬,这种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赞慕。

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在池边乘凉,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上》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细草微风,莲花遮面,幽深而宁静,不禁使人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那种逸趣盎然的情景。

绿树葱茏,万木荫蓊的山中俨然天然空调世界。唐代陆希声有“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的诗句。

王维描写在林茂竹盛处纳凉的诗, 更是一幅美丽的乡情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诗人姚合的五绝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赏景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

元代释英的《山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人口稠密,热不可耐。而山林之中荫凉风爽,两相比较,恍若凉热两世界。

宋代梅尧臣喜欢在古寺中纳凉,并写下《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居此纳凉品茗,自然烦热全消。宋代诗人真山民喜欢避暑山亭里,他的《山亭避暑》写道:“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身处有风吹有景赏的山亭,确是远离暑热烦燥的好所在。

北宋葛元怀避暑时尤喜写景抒情,他的《夏日》诗写道:“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诗人在暑夏中欣赏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暑热顿消于无形之中。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更多的人选择在自家庭院纳凉。

“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一溪流水随荫绿,人立平桥话月明。”这是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另有一首写道:“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从诗中可以看出乡间两老在林边赏鸟、溪头私语,心情悠然自在,精神愉悦爽快。赏读此诗,似感清风拂面,给人以心灵的清凉。无怪乎有诗描绘这等妙趣:“惟就意所适,扇簟消清暇。我心玉壶冰,足抵千金价。”是啊,面对“夏蒸笼”也好,“秋老虎”也罢,不要心浮气躁,要宁神静气,心静自然凉是消夏的千古妙方。

古诗人以身感受,以眼细察,以情促笔的一首首别有情趣的消暑纳凉诗,好比一幅幅情趣盎然的暑夏纳凉图和消暑风情画。徜徉在古诗词里,清凉之气从胸中溢出,微爬上心头,心静自然凉的境界与我撞个满怀,真是惬意至极。

微信订阅号: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涵盖诗词歌赋、国学经典、风俗礼仪、文化知识等,欢迎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消酷暑,无风自清凉
炎炎夏日苦热诗
【美文共享】消暑诗词,无风自清凉
请跟我在古诗中避暑纳凉
炎夏入伏经典古诗词赏阅
心静自然凉[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