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大自然发生的事,人们不要贸然去调节的问题

3.大自然发生的事,人们不要贸然去调节的问题

【原文】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1之,太子晋谏2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3,不防4川,不窦5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阤6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则无夭、昏、札7、瘥8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9,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鮌,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神无闲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此一王四伯,岂繄多宠?皆亡王之后也。唯能厘10举嘉义,以有胤11在下,守祀不替其典12。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1314之心间15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1617。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若启先王之遗训,省其典图刑法,而观其废兴者,皆可知也。其兴者,必有夏、吕之功焉;其废者,必有共、鮌之败焉;今吾执政无乃实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王而饰之,无乃不可乎?”

“人有言曰:‘无过乱人之门。’又曰:‘佐饔18者尝焉,佐斗者伤焉。’又曰:‘祸不好,不能为祸。’《诗》19曰:‘四牡騤騤,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又曰:‘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民有怨乱,犹不可遏,而况神乎?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且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其若之何?

“自后稷以来宁20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21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难也如是。厉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祸十五其不济乎?吾朝夕儆惧,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22天休23?王又章辅祸乱,将何以堪之?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24神祇,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25其宗庙,而火焚其彝26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而亦未观夫前哲令德之则。则此五者而受天之丰福,飨民之勋力,子孙丰厚,令闻不忘,是皆天子之所知也。

“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无有异焉!《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将焉用饰宫?其以徼乱也。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类之民则,则非仁也。方之时动,则非顺也。咨之前训,则非正也。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亡王之为也。上下议之,无所比度,王其图之!夫事大不从象,小不从文,上非天刑27,下非地德,中非民则,方非时动而作之者,必不节矣。作又不节,害之道也。”

王卒壅之。及景王,多宠人,乱于是乎始生。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

【译文】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水、洛水激流相撞,将要冲坏王宫。周灵王想堵住谷水使不毁坏王宫。太子晋劝阻说:“不可以。晋听说古代为民君主的人,不毁山使低;不加高薮泽,不堵塞河流,不在水泽决口使水流出。那山,是土的聚积;沼泽,是动植物所生所归之处;河流,是引导通气的;泽水,是水的汇集。天地形成的时候,就在高处聚积,使物在低处生长汇集。疏通成为江河溪谷,用来引导通气。池塘、水洼、湖沼,是用来汇集滋润的效益;因此聚积而不崩塌,生物有所归集。气不沉积,也不播散到远处;因此民众生有财用,死有葬身之处。这样就没有夭折、早死、瘟疫和疾病的忧患,而且也没有挨饿、受冻、短缺、穷困的忧患,所以能够上下凝聚,准备对付料想不到的灾祸。古代圣王对这一点特别谨慎。

 “从前共工抛弃了这一点,安于淫乐,让自己过于骄逸,想堵塞众多的河流,削低高山来填塞低洼地带,使天下人受害。皇天不保佑,庶民不辅助,产生了许多起祸乱,共工因而灭亡。在虞舜的时候,有一个崇国封伯爵叫鮌的,放纵他骄逸的心意,认为共工的过失是对的,并加以实施,尧便把他流放到羽山。此后伯禹想到他父亲鮌法度不当,就修改法度,从天地那里取法,从众多事物中触类旁通,以民众的看法定标准,用是否有利于生育万物来衡量。做四岳官的共工兄弟的孙子辅佐他,高处让它高,低处任其低,疏通江河,清除障碍,引导流水,使水聚积,使物产丰饶,增高加大各处大山,开口子疏通各大河流,为各大湖泊筑堤挡水,使各大薮泽中的动植物生长繁茂,治理各大平原,使人民在九州之内安居,使四海之内道路通达。所以天没有潜伏的阴,地没有分散的阳,水没有沉积的气,火没有成灾的焰,神不与人相间杂,民众没有淫滥之心,时令没有相反的次序,伤害作物的虫害不产生。用大道和原则来衡量禹建树的业绩,无不是美好的功勋,能使天帝满意。皇天认为禹好,把天下赐给他。尧赐禹姓姒,封于有夏,是说他能用美好的福佑生育万物,使之殷实富足,以国土封给四岳,任命他为诸侯之长,赐姓姜,赐氏吕,是说他能做禹的手臂、大腿、腹心和脊梁,使万物生育,使人民丰衣足食。”

 “这位君王和这四位四岳,难道是受宠信的人吗?他们都是亡国的君王的后代。只是能治理好最佳行为方式,因而后代有继嗣,维持祭祀没有废弃常理常法。有夏虽已衰亡,杞国、鄫国还在,申、吕虽已衰亡,齐国、许国还在。只有美好的功业,才能赐姓封国受命,祭祀社稷山川,以至于领有天下。到他们后代丧失天下国家,必有怠惰邪恶之心隔断他与祖宗美好的功业,所以氏姓灭亡,倒下地去不能振作,后嗣灭绝没有主持祭祀的人,子孙沦落为仆役马夫。灭亡的人难道是不受宠信的吗?都是黄帝炎帝的后代。只是因为不遵循天地间的大法度,不按照四时的顺序行事,不估量对民众与神灵是否是最佳行为方式,不以养育万物的法则为准则,因而完全灭亡没有后嗣,直到现在无人祭祀。到了人们领有天下国家的时候,必定有忠诚信厚之心隔断怠惰邪恶之心。取法天地顺四时而动,与民众、神灵和谐协调,以养育万物的法则为准则,所以行为高明,结果美好,光明之显,显现长远。受命得姓,受赐得氏,随后就有美好的声誉。如果开启先王的遗训,观看其中的礼教、图象、法令,体察他们兴起灭亡的缘由,都是可以明白知晓的。他们所以兴起,必定有夏、吕的功劳;他们所以灭亡,必定有共工和鮌那样的坏事。如今我们的执政者莫非确实于先王的遗训有所违背逃避?搅乱了那谷、洛二水之神,以致他们争夺水道,妨碍王宫安全。王却设法阻遏它,恐怕不可以吧?”

“人们有俗语说:‘不从狂乱的人门口经过。’又说:‘辅佐烹饪官的尝到美味,帮助斗殴的受到伤害。’又说:‘如果不嗜好那个祸,祸就成不了祸。’《诗》上说:‘四匹雄马多强壮,鸟旗蛇旗舞翩翩。祸乱发生不平和,无一国家不混乱。’又说:‘人民贪乱因暴政,谁愿甘受此荼毒。’那看见了祸乱反而不警惕,所残害的一定众多,你越是掩盖阻挡,就会越是显明加剧。民众有怨恨作乱,尚且不可阻挡,何况神灵呢?大王将防止两河激流冲撞筑堤堵水保护王宫,这就是阻挡祸乱而帮助斗殴,那岂不是使祸乱加剧并且受伤吗?从我们先王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因贪而导致天祸以来,到现在还没有平息,我们现在又来使这种祸变为显著,恐怕影响长远贻祸子孙,周王室恐怕要更为卑弱了吧?这怎么办呢?

“自后稷以来平定乱事,到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仅能做到使百姓安定。自后稷开始打下安民的基础,经过十五王而文王才开始做到削平祸乱。十八王也就是到康王方能安定百姓。那困难就有这样大。厉王开始变更常法,到现在十四王了,奠定规律的根基历经十五王才开始平定;打下祸的基础历经十五王大概将不行了吧?我早晚警戒恐惧,说:有什么规律的修养,来稍稍光大王室,迎接天赐的美好。如今大王王却使祸乱成形促使祸乱发生,将如何受得了呢?大王请借鉴上世黎、苗的君王,以及夏、商的末年的教训,他们上不取法于天,下不取则于地,中不和协民众,不按四时顺序行事,不恭敬天地神祇,而蔑视废弃五项原则。因此别人伤害他的宗庙,焚毁宗庙里的宝器,子孙成为仆役,成为平民百姓,也不看一看那前代圣贤成就美好规律的准则。以此五项为准则就将受天赐的大福,享受民众的功力所造就的成果。子孙繁衍众多,美好的声誉永存,这些都是天子您所知道的。

“上天所尊崇的天子的子孙,有在田野里劳作,由于欲望扰乱田野里劳作的民众,在田野里劳作的人,有的到朝廷来做官,由于欲望他们想使民安定。这里没有别的不同。《诗经》上说:‘殷商所借鉴的教训不远,就在夏后的时代。’哪里用得着堵水以保护王宫?那是用来导致祸乱的。以天神来衡量,是不吉祥的征兆。用地物来比方,是不恰当的行为。用民众的准则来类推,就不是仁爱。用依时而动来评议,就不合顺序。拿先王的遗训来征询,就不是中正。拿《诗》《书》的话,和民间格言来参考,就都是亡国君王的作为。不论从上还是从下来衡量议论,都没有可以用来作为依据的,大王请图谋这件事。那大事不取法天象,小事不依从文明,上不是天的典范,下不是大地的规律,中不是人民所遵循的准则,不按四时顺序行动,这样去兴办什么事,就一定没有节制了。兴办事情没有节制,是通向祸害之路。”

灵王终于堵塞谷水。到景王,他有许多宠爱的人,祸乱就从这里产生。景王去世,王室大乱。到定王时,王室的地位就逐渐降低了。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周灵王与太子晋之间的对话,周灵王想堵住谷水而避免水灾,太子晋就劝说了一大通,但终于没有劝谏住周灵王,周灵王终于堵塞住谷水,他死后,周王室大乱,王室地位逐渐衰微。这是发生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事,此时孔子刚刚出生。这个故事也就说明了大自然发生的事,人们不要贸然去调节。这个思想其实是《周易》传下来的。《周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

【注释】1.壅:(yōng)《管子·明法解》:“有不蔽之术,故无壅遏之患。”《左传·宣公十二年》:“川壅而溃。”《荀子·法行》:“不壅不塞。”《韩非子·内储说上》:“壅离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淮南子·主术》:“业贯万世而不壅。”《广雅》:“壅,障也。”这里用为阻塞、阻挡之意。

2.谏:(jiàn)《书·说命》:“群臣咸谏于王曰。”《诗·大雅·思齐》:“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诗·大雅·板》:“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周礼·地官》:“保氏常谏王恶。”《管子·小匡》:“故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这里用为直言规劝之意。

3.薮:(sǒu)《书·武成》:“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度山林,鸠薮泽。”《尔雅·释地》:“十薮。”《国语·周语下》:“薮,物之归也。”《说文》:“薮,大泽也。”这里用为湖泽之意。

4.防:(fáng)《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周礼·稻人》:“以防止水。”《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町原防。”《管子·度地》:“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吕氏春秋·慎小》:“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礼记·郊特性》:“祭防与水庸。”《说文》:“防,堤也。”这里用为堤防之意。

5.窦:(dòu)溃决、穿通。《国语·周语下》:“不防川,不窦泽。

6.阤:(tuó陀)古同“陀”。倾斜不平欲崩溃的样子。《管子·版法解》:“众劳而不得息,则必有崩阤堵坏之心。”

7.札:(zhá炸)疫病。也指遭瘟疫死亡。《周礼》:“大札则不举。”《管子·五行》:“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左传》:“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列子·黄帝》:“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

8.瘥:(cuo)《诗·小雅·节南山》:“天方荐瘥。”《左传·昭公十九年》:“札瘥夭昏。”《国语·周语》:“无天昏札瘥之忧。”《说文》:“瘥,病也。”这里用为疫病之意。

9.虞:(yu)《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不迪率典。”《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诗·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管子·臣乘马》:“虞国得策乘马之数矣。”《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这里用为猜度,料想之意。

10.厘:(lí梨)《书·毕命》:“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诗·周颂·臣工》:“王釐尔成,来咨来茹。”《史记·作信饬百官》:“釐降二女于妫汭。”《书·序》:“帝釐下土方。”这里用为治理、处理之意。

11.胤:(yìn)《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左传·隐公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之胤。”这里用为子孙、后裔之意。

12.典:(diǎn)《书·皋陶谟》:“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周礼·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鹖冠子·王鈇》:“设年予昌,属各以一时典最。”《汉书·叙传下》:“释之典型,国宪以平。”这里用为法律、法规之意。

13.慆:(tao)《书·汤诰》:“无从匪彝,无即慆淫。”《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慆。”《左传·昭公元年》:“慆堙心耳,乃忘平和。”这里用为怠惰之意。

14.淫:(yín)《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管子·牧民》:“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左传·襄公二九年》:“迁而不淫,复而不厌。”这里用为邪恶、奸邪之意。

15.间:(jiān)隔开间隔。《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君请屏,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宫。”《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闲,地其动乎?”《列子·周穆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枫松相间。”

16.隶:(lì丽)中囯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栾郤、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隶。”《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列子·仲尼》:“隶人之生,隶人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哭。”司马迁《报任安书》:“视徒隶则心惕息。”汉贾谊《过秦论》:“甿隶之人。”

17.圉:(yǔ雨)养马人。《管子·小问》:“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管子·山至数》:“若其事唐圉牧食之人养视不失扞殂者。”《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谁扞牧圉?

18.饔:(yong)《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及季姒与饔人檀通,而惧。”《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汉书·杜周传》:“亲二宫之饔膳,致晨昏之定省。”这里用为做饭、烹煮之。

19.《诗》:指《诗经·大雅·桑柔》。

20.宁:(níng)《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考工记·梓人》:“惟若寧侯。”《礼记·月令》:“身欲寧。”《仪礼·觐礼》:“归寧乃邦。”《说文》:“寍,安也。”这里用为安宁、平安之意。

21.靖:(jìng)《诗·周颂·昊天有成命》:“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诗·周颂·我将》:“日靖四方。”《左传·僖公九年》:“君务靖乱,无勤于行。”《广雅》:“靖,安也。”这里用为安定、和平之意。

22.逆:(nì溺)《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管子·大匡》:“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这里用为迎接之意。

23.休:(xiū羞)《易·复·六二》:“休复,吉。”《书·大禹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书·洪范》:“休徵。”《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诗·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管子·小匡》:“休德维顺,端悫以待时使。”《尔雅·释诂》:“休,美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24.共:(gōng)古通“恭”。《诗·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维王之邛。”《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诗·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管子·弟子职》:“摄衣共盥,先生乃作。”《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卑杞,杞不共也。”《孟子·万章上》:“共为子职而已矣。”《韩非子·扬榷》:“上不与共之,民乃宠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共承嘉惠。”这里用为恭敬之意。

25.夷:(yí移)《诗·大雅·召旻》:“实靖夷我邦。”《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孟子·离娄上》:“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囯语·周语下》:“是以人夷其宗庙。”《尚书·大序》:“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这里用为伤害之意。

26.彝器: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左传·昭公十五年》:“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27.刑:(xíng)“型”的古字。《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书·尧典》:“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周康王的就职演说
儿部
《尚书》注译《多士》
第1212期 ||《诗经》课堂:周颂·烈文/薛红诵读/闻天语赏析
《中国战略通史》第6集
国语译注 卷三 周语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