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所谓的学,就是坚定专一地学一样就停留在这上面

6、所谓的学,就是坚定专一地学一样就停留在这上面

【原文】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1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学,老身长子,而与愚者若一,犹不知错,夫是之谓妄人。故学也者,固2学止3之也。恶4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5也。圣也者,尽伦6者也;王7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8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9,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10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11,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故,有知非以虑是12,则谓之惧13。有勇非以持是,则谓之贼14;察孰非以分是,则谓之篡;多能非以修荡是,则谓之知;辩利非以言是,则谓之詍15。传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谓合王制与不合王制也。天下有不以是为隆正也,然而犹有能分是非、治曲直邪?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于人,不能无损于人;案直将治怪说,玩奇辞,以相挠滑也;案强钳而利口,厚颜而忍诟,无正而恣睢,妄辩而几利;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此乱世奸人之说也,则天下之治说者,方多然矣。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

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周而成,泄而败,君无之有也。宣而成,隐而败,暗君无之有也。故君人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迩而君子远矣。《诗》云:“墨以为明,狐狸而苍。”此言上幽而下险也。君人者,宣则直言至矣,而谗言反矣,君子迩而小人远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译文】凡以为知道了,是人们的本性;可以去知道,是事物本身的道理。用可以知道人们的本性,来寻求可以知道事物的道理,而没有疑惑的,那么穷年累月也不能周遍所有的道理。他们之所以能贯通所有的道理,虽然成千上万,但也不足以通达万物的变化,这和愚蠢的人是一样的。虽然学了,但身老了儿子长大了而仍然和愚蠢的人一样,还不知道错误,这种人就称之为狂妄的人。所以所谓的学,就是坚定专一地学一样就停留在这上面。什么叫做停留在这上面呢?回答是:停留在足够使用上。什么叫做停留在足够使用上呢?回答是:通达事理。所谓的通达事理,就是穷尽事物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统治天下,就是穷尽各种制度;这两样都穷尽了,就足以作为天下最高的准则。所以凡是学的人要以通达事物和穷尽制度作为效法,如果以通达事理和穷尽制度作为法则,效法这些法则以寻求统一的类别,区分类别以专心致力于仿效这些人。朝着这个方向而专心致力,就是读书人;大致接近这个目标,就是君子;知道了这些,就是通达事理的人。

所以,有知识而不去思虑国家事务的,就称之为恐惧;有勇气但不去思虑国家事务的,那就称之为坑害人民;已经觉察到谁不对但分别于国家事务的,就称之为篡改;多才能但不以此来修整动荡的国家事务:就称之为仅有知识;能言善辩但不用来言谈国家事务的,就称之为多言。传说:“天下有两种情况,一是用非来分辨是,一是用是来分辨非。”说的就是符合王制与不符合王制的问题。天下难道有不以国家事务为隆重正确的,然而却能分辨出是是非非、能治理曲直的人吗?

如果有这样的学说,不分辨是非,不治理曲直,不辨别治理与混乱,不是治理人的道路,虽然掌握了但对人没有益处,不掌握也无损于人;他们只不过是追求奇谈怪论、玩弄花言巧语,借以混淆是非;他们只不过是强制别人而巧妙地为自己辩护,厚颜不惭而甘受侮辱,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而且恣意妄为,狂妄地辨别而稽求财利,不喜好谦让,不恭敬礼节,而喜好互相排挤,这就是乱世奸人的学说。而天下关于治理的学说的,方法就太多了。传说:“分析言辞而自以为明察,谈论事物而自以为能辨别,君子鄙视这样;广博听闻强行记忆,但不符合王制,君子也是鄙视这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办事无益于事情的成功,追求无益于结果的得到,忧愁担心无益于时机,那就全部地把它们抛弃,不要让它们来妨碍自己,不要让顷刻的干扰留在胸中。不羡慕过去,不忧虑将来,没有忧愁怜悯的心,适当时就行动,事物临头就应付,事情发生就辨别,治理和混乱是否可以,就清清楚楚了。

周密周到地获得成功,泄露真情而导致失败,明白的君主是不会有这种事的;公开真情而获得成功,隐瞒真情而导致失败,昏暗的君主是不会有这种事的。所以领导人民的人,事情周密周到那么谗言就会到来,正直的言论就会返回,小人就会来亲近而君子就会远离。《诗经》上说:“把墨黑的当作明亮,把狐狸看成苍色。”这说的就是上级昏暗而下级阴险的意思。领导人民的人,公开宣扬了正直的言论就会来到,而谗言就会返回去,君子就会来亲近而小人就会远离。《诗经》上说:“明明白白的在下,光明赫赫的在上。”这说的就是上级明白而下级就会得到教化。

【说明】本节仍然是在探讨蔽塞的问题,荀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论题,即人的本性问题。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弄得清,告子说:“食色,性也。”说的就是人的本性除了吃就是情,子思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意思是说,如果是自己诚信而后才明白,称之为本性;这就是说先相信这些道理是对的,是正确的,然后再在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逐一验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是人的本性。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人的愚蠢的本性。很多人确实也是这样,给他们说了许多许多,他们不懂,非要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才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愿意先诚信再明白也就算是不错了。怕的是有些人连信都不信,那就难办了。这种不信的人,也就可以称为违反了本性,这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心理障碍、心理偏差,甚至是心理反常。自己明白了而后诚信,称之为有教育。这种人就可以称为有理智,有智慧,对于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宗教、某一种主义,能够先弄明白了然后再去相信,那么也就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道路走下去,从而也就能很快地达到目标。所以,诚信就能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能诚信,这就是相互相承的道理。不诚信就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明其中的道理也就不能诚信。所以,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无论对待什么道理、什么宗教、什么主义,只有这两个办法,要么先诚信再去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要么先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去诚信,就是这样!不想诚信,或半信半疑,也不想弄明白,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必然也就是失败的人生。而荀子在这里所说的,就是很多人都是自以为知道了,这种自以为知道,也是人的本性的一种。其实我们人生面临的很多问题,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很少能够去挖掘事物深层的原理。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说,凡是看任何事物,看任何问题,对待任何问题,解决任何问题,都要追究到这个事物或问题的根本。不如此,便不能了解这个事物或问题。因此,要走好人生的道路,就要了解大自然的道路;要想知道人生的规律,就要了解大自然的规律。而只有了解、知道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的根本,才能了解和知道人类的道路和规律,才能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获得幸福与快乐。因此荀子说,用可以知道人们的本性,来寻求可以知道事物的道理,而没有疑惑的,那么穷年累月也不能周遍所有的道理。他们之所以能贯通所有的道理,虽然成千上万,但也不足以通达万物的变化,这和愚蠢的人是一样的。所以,自以为是的人,永远都是蔽塞的人,永远都是愚蠢的人。而不要让顷刻的干扰留在胸中。不羡慕过去,不忧虑将来,没有忧愁怜悯的心,适当时就行动,事物临头就应付,事情发生就辨别,治理和混乱是否可以,就清清楚楚了。

本节是最后一节,亦是全篇的总结,在解除蔽塞的问题上,荀子从人们的毛病就在于蔽塞在局部开始说起,说到人们偏爱自己积累的经验,惟恐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他们依据自己的偏见,来观察不同的方法,但又唯恐听到有人称赞它们。所以他们随从着治理的道路在走,可是自己却停止不前了。这难道不是被蔽塞于局部而失去正确的探求方法吗?然后荀子说到,欲念是一种蔽塞,恶念是一种蔽塞,只看到起始是一种蔽塞,只看到终结是一种蔽塞,只看到远处是一种蔽塞,只看到近处是一种蔽塞,只有渊博是一种蔽塞,只有肤浅是一种蔽塞,只看到古代是一种蔽塞,只看到现今是一种蔽塞。凡是万物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不互相蔽塞,这就是思想认识上的通病,这其实就是被知识填满脑袋的通病。我们为什么会被知识填满脑袋呢?就是学到了一点知识后舍不得放弃,舍不得丢掉。殊不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日日都在变,时时都在变,如果所学的知识一成不变的话,那岂不是很愚蠢吗?所以,圣人知道思想方法的毛病,也看到了蔽塞的危害,所以不只看到欲望的一面、也不只看到恶的一面、不只看到开始的一面、也不只看到终结的一面、不只看到近处的一面、也不只看到远处的一面、不只看到广博的一面、也不只看到肤浅的一面、不只看到古代的一面、也不只看到当今的一面,而是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在其中悬挂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互相不同的东西就不会互相蔽塞以至混乱了它们的次序。

就拿诠释先秦诸子百家著作来说,如果只诠释一家著作,对某个字的训诂你也许觉得很对,因为某个字也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但它不一定符合全文,也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思想,即使符合,也要对照整个社会背景来考虑,才能正确地解释这个字的含意。尤其是不能拿现代用字习惯来妄自猜度古人用字习惯,否则就产生蔽塞了。

荀子接着阐述了不蔽塞的方法,也就是虚心、专一、宁静的方法。这个虚,就是空,不把以往学到的知识、经验充满心中,看到新东西,就分析它了解它,先调节自己去适应它,最后解决它,这就是虚心。如果让充满心中的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首先来判定一个新的事物,那么就会被这些知识和经验所蔽塞。而专一并不是说只执着于一件事,只执着于一种思维方式,而是把全部心思、全部精神用来对付这件事,才能解决这件事。宁静,实际上就是要人们坐下来、静下来思索、思考。所以老子谈无为,孔子说空空如也,佛教也讲空,以及瑜珈的打坐静思,无不是让我们抛弃很多不该停留在心中的私心杂念,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归根到底,还是孔子说得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经常调节自己,难道不愉悦吗?如果不调节自己,总是想要别人来适应我,总是想要环境来适应我,那里来的愉悦呢?因为环境是不可能去适应某一个人的!

——————————————————

【注释】1.浃:(jia家)《荀子·君道》:“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也。”这里用为通达、理解之意。

2.固:《诗·鲁颂·泮水》:“式固尔犹,淮夷卒获。”《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谆,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韦昭注:“固,一也。”《礼记·中庸》:“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荀子·儒效》:“尽善挟洽之谓神。曷谓固。”《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广韵·暮韵》:“固,一也。”这里用为坚定专一之意。

3.止:《诗·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诗·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诗·大雅·緜》:“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周颂·振鹭》:“我客戾止,亦有斯容。”《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论语·微子》:“止子路宿。”《礼记·中庸》:“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这里用为停留、逗留之意。

4.恶:(wù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孟子·离娄上》:“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5.圣:《书·洪范》:“睿作圣。”《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诗·小雅·小宛》:“或圣或否。”《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说文》:“圣,通也。”这里用为通达之意。

6.伦:《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礼记·曲礼下》:“毛犹有伦。”《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荀子·富国》:“人伦并处。”贾谊《过秦论》:“廉颇赵奢之伦。”《说文》:“伦,辈也。”这里用为人与人之间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之意。

7.王:《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管子·霸言》:“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这里作动词解,用为统治天下之意。

8.极:《书·洪范》:“建用皇极。”《诗·小雅·菀柳》:“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诗·大雅·江汉》:“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诗·周颂·思文》:“莫匪尔极。”《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老子·六十八章》:“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司马迁《报任安书》:“立名者,行之极也。”这里用为最高准则之意。

9.师:《易·泰·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书·皋陶谟》:“百僚师师。”《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小雅·采芑》:“其车三千,师干之试。”《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维师尚父。”《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孟子·滕文公上》:“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玉篇·币部》:“师,范也。”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10.务:《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管子·立政》:“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论语·雍也》:“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战国策·秦策一》:“欲富国者,务广其地。”《吕氏春秋·察今》:“非务相反也。”这里用为专心致力于某件事之意。

11.几:(jī基)《易·小畜·上九》:“月几望,君子征凶。”《管子·形势》:“见与之友,几于不亲。”《尔雅》:“几,近也。”《庄子·天地》:“意几乎后言。” 《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韩非子·说难》:“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汉语大字典·几部》:“几,接近于。”这里用为“就要”、“快要”之意。

12.是:《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诗·小雅·六月》:“玁狁孔炽,我是用急。”《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诗·大雅·桑柔》:“好是稼穑,力民代食。”《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荀子·非十二子》:“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范晔《后汉书》:“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这里用为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之意。

13.惧:《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论语·子罕》:“勇者不惧。”《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史记·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说文》:“惧,恐也。”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14.贼:《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老子·六十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孟子·尽心下》:“乡原,德之贼也。”《荀子·修身》:“害良为贼。”《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说文》:“贼,败也。”这里用为伤害、坑害之意。

15.詍:(yi义)《说文·言部》:“詍,多言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第二·修身
荀子第二
荀子的“虚壹而静”
荀子注 卷一
2《荀子·修身》注解与鉴赏
《荀子》解析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