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孙子兵法的另类教学法
3.英雄集结中的孔由--实而备之
X

孔由的难点在于,地处中原,四面都是强敌。孔由的人才都是文官,根本不是带兵打仗的料。但政治能力不错。因此,唯一的选择,是两面巴结,与左边的曹操与右边的母丘俭结盟。然后,实而备之,专心搞内政建设积蓄力量。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魏太强大,不断攻伐周边势力。我军利用跟魏国的同盟关系跟着攻城,等最后一刻补刀,魏军辛辛苦苦打了半天,而胜利果实却被我所摘取。我方实力太弱,无法以正合,不能堂堂正正对敌军硬碰,只能出奇兵制胜,投机取巧。等吸收了孙权的力量,统一江东之后,则统一全国可待矣。
当我军统一大部分势力时,已经绝对强大。但奇怪的是,却有很多弱小势力竟敢主动来犯。这让我纳闷。攻相对守来说,是占劣势的。为何他们喜欢以弱犯强呢?我军必然是隐藏了真正实力,故意示弱。兵法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也就是说,我故意摆出弱弱的形,让敌敢来犯。我必以小利,给敌军尝到甜头,让他一步步冒进。
来看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长平之役,赵国四十几万士兵被活埋。历史课本告诉我们,是因为赵括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当我看完中国人史纲以后,才发现原来大有文章,里面表现出的智谋让人五体投地。同时,一肚子怒火与恶心。都说以史为鉴,学历史的意义,是学习成功经验与汲取失败教训。但课本一句书呆子就带过了,请问,除了让我们笑话赵括是个傻逼,记点碎片化的知识,还有什么意义吗?这种历史课本只是一堆垃圾罢了。赵括人很聪明,满肚子货,只是缺乏实战经验,有点自以为是罢了。但绝大多数人不会比他做的好。因为赵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绝不在赵括身上,而是秦国太厉害。首先,散布流言,让赵国君主撤掉赵国名将廉颇,一个经验至为丰富的老将,让赵国以为秦国只害怕赵括(秦国很了解赵括的为人)。接着,动员全国所有兵力,做最强劲的一击。但却隐藏实力,尤其是彻底封锁白起是统帅的消息,因为白起是各国最害怕的名将,假如被赵军知道,他们就不敢攻,而是守了。白起先是摆出弱弱的样子,让敌从之。接着,故意败退了两次,
这就是予之,以利动之。给予赵国甜头,让赵括大意,轻视秦军。而赵国君王听到胜利,也一定会要求他加大战果。然后,秦国发动奇袭,把赵军分成几段,切断他的粮道,然后围守。这就是以卒待之。不可胜者,守也。防守是最省力的,只要敌军粮食耗尽,不攻自破。兵法云:重地吾将继其食。交地则无绝。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就是说,要让部队首尾不断隔,相互照应,尤其要注重粮草等物资的补给。但赵军却忽略了这点。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白起正是运用了这个战略思想。活埋赵军四十万大军以后,还故意放出几百个活口出去宣扬秦国的威猛,让其他国家以后一听到秦军就脚软。可以说,秦军从君主到属下都太厉害(原过程精彩很多,让人拍案叫绝,详见中国人史纲,这才是真正让人明智的历史书)。
4.三顾茅庐中的刘备--强而避之

兵法云:强而避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绝地无留。因魏军实力太强大,而且后期吴军也会趁火打劫杀过来。因此,放弃新野是唯一选择。又云: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而哪里虚呢?就是图中标注2刘璋的地盘,即现实中的蜀地。虽然刘璋城多兵多,但刘备将领素质强太多,赢得胜利并不难。接着再入主汉中,吸收马超的力量。即标注3地区。再按4,5,6的顺序攻击,从地形上形成与吴的战略同盟,一起对抗魏军。统一全国就很轻松了。
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面迎敌的大部队就是正,综合国力就是正,拼的是实力,正面较量。对应的,从侧面进攻,以谋略,以偷袭等方式就是奇。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这就如道家的阴阳,讲究阴阳结合,不断转换。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又是阳,阳又是阴,相生无穷。如此,达到不可胜的境界,极尽灵活。假如死守新野,也有获胜的可能,就是把奇发挥到极致。兵法云:敌虽众,可使无斗。游戏设定中可以使用伪报与扰乱计谋,让敌人失去战斗力。我军智将出色,尤其是孔明,智商冠绝全雄,把智将分成500人一组,分出多组不断对敌人丢计谋,使其失去战斗力。这就是用奇,拖住敌人获得发展内政的时间,以求有正合的资本。若干年后,正奇结合,拿下附近的宛城,然后一步步向汉中,蜀地扩展。正奇结合,威力能发挥到至大。在游戏中也有很好体现。你有1万兵,3个将领成一队,那只是正。若2个文官各率2千当奇兵,无论放火也好,还是用计谋也好,然后另一个武官率6千兵作为攻击力量,威力绝对比单支1万人的部队要有杀伤力。
魏蜀吴三国之所以强大,除了有大批勇猛的武将以外,还有大批智力极高的文官。孙子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老子也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战争一定会流血,而且耗资巨大,不得已才用。最厉害的兵法,不是在战斗中打败敌人,而是通过计谋、外交等文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文官的威力往往要大于武官,这点在游戏中有很好的体现。比如第一招:登用(即挖人,招揽人才)。玩弱小势力,其中一个最头疼的地方,是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将领,轻松被别国挖走,我出敌入,瞬间造成两倍损失。第二招,流言。兵法云:亲而离之。可多用流言,降低敌国将领的忠诚度,然后把敌将挖过来。有时运气好,挖的是对方的太守,还能不费一兵一卒取得敌军城池。孙子极重视间谍的运用,尤其是反间。历史上,汉楚之争就有个著名的陈平之毒。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陈平收买很多人在楚军中不断制造流言,让项羽怀疑其属下的忠心,离间他们的关系。其结果造成项羽手下几个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不再被信任,被他称为亚父的智将范增的离去。这是项羽由巅峰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可见流言的威力之巨大,怪不得陈平说,这比毒药更厉害千百倍(详见司马辽太郎写的项羽与刘邦)。第三招:劝降。王阳明很喜欢用这招,效果甚佳。曹操率军攻打吕布,也是先送劝降书。吕布出战败退。被曹军围困几个月之后,吕布手下将领纷纷叛变投降,还绑了吕布的军师陈宫送过去给曹操。这都是攻心,伐谋与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应用。
5.张鲁打法--不可胜者,守也

张鲁的根据地是汉中。汉中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城。刘备号称汉中王,汉高祖刘邦也是由汉中发家的。汉中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因此,张鲁虽然会受到南面刘璋,北面马超,东面蜀或魏的三面攻击,但依然能轻易守住。这就是不可胜在已,不可胜者,守也。古代由于军事能力的限制,地形对胜负的影响巨大。反面例子如开封曾经作为一些政权的国都,但全都以被屠杀作为结局,就是因为开封周围没有一个天险,敌人可从四方八方长驱直入直抵城下。孙子在多处论地形的重要性。如第十地形篇,第十一九地篇。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争地则无攻。就是讲,对于天险的必争之地,我军要去先占据,为我所用。若敌先占领了,那就得先撤退。
兵法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如图:像线路1,2,3,就是敌必攻之处,或用防御设施卡住路口,或用一支小队伍卡住关口,让敌不知所攻,有力无处使,很容易守的牢固,这就是善守者,所以张鲁如此弱小的势力,能同时抵挡强大自己几十倍的三个势力永不停歇地进攻。
若从4或5处进攻,这通常是张鲁不会守的地方,能够至于无声,就如天兵突然降临一样,打张鲁个措手不及。这就是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是善攻者的策略(游戏设定下,默认是敌人行踪永远可见,所以不可行。但现实中是完全可行的)。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当力量不足时,先守。守只能处于不败之地,但不能取胜。可胜者,攻也。等力量有余时,就可采取攻势。等兵强马壮,趁马超与魏军打的火热的空隙,突然向北偷袭,消化马超势力以后再南下入蜀,灭掉一直攻伐我军的刘璋,安定后方,则统一全国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6.严白虎打法

严白虎是最让我头疼的开局。试过N次,都迅速失败。因为严家兄弟政治太低,跟两家结盟静待发展的路子根本走不通。魅力极低,又地处蛮荒,招不到人才。再加上地势平坦,完全没有天险可据守。搬家又没地方可去。面临三个势力的攻击(遥远的吕布也在觊觎严家这口大肥肉),想尽各种策略都没可能守的住。无奈之下,只能网上寻求攻略。这类似于刘备请孔明,当自己身在困境中,无法打开局面时,最好的办法是请高人指点。看了几句话,顿时有了思路,大呼精妙!从中看出光荣公司设计的厉害之处,充分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兵法精髓,自己最优势的是什么,敌最弱势的是什么?然后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其实游戏提示中也有暗示,讲明了严家必须先以战斗打开困境,因为他们是武将,率兵打仗是他们唯一擅长的。目标选择上,必然是取南方的王朗开刀,因为王朗全是文官,兵力也比北方的刘繇弱些。而且,王朗所在的位置在最角落,完全没有后方之忧,地形上很好守。时间上一定要快,因为邻近的两家都有内政能手,发展速度很快。所以,一开局就率领大部队向王朗杀去。留一部分兵力在城中防守,是为了拖延被敌攻陷的时间。因为这个城一定是守不住的,但必须要我军拿下王朗之后才可被攻陷,否则就亡国了。我军擅长水战,所以由水路进攻,攻取敌方港口之后,用火球反复火攻,把敌城拿下。拿下王朗以后,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利用王朗那批文官,全力发展内政。等兵强马壮时很轻松就把刘繇拿下,然后再统一江东,利用孙权的人才向全国开进。
第二个困境,竟没想到却是当我军横扫半壁江山之时。因得势时推进太轻松,所以我军有点过于自负,不再深思策略,而是凭借绝对优势的综合国力蛮力的干,见城就攻,领土扩张迅速。结果,犯了兵家大忌。在任何一种打法中,都得思考如何与最少的势力作战。尽量避免多点开花,多处作战。兵法云: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孙子是提倡集中优势兵力,以求对敌形成绝对优势。前期我军之所以能推进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我一直是集中优势兵力,我专而敌分。但越到后面,与我军接壤的势力越来越多。这被孙子称为衢地,即同时跟几个势力接壤之地。衢地则合交。衢地,吾将固其结。就是讲,在衢地,要注重跟各势力搞好外交关系,避免同时跟几国开战。但我仗着综合国力,藐视各国,认为他们都是我嘴下的美食,根本懒的花精力跟他们搞外交,于是,悲剧发生了。兵法云: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举例,我与敌各有十万兵。但敌有10座城,因不知我要攻击哪,所以每城都得分兵把守,一城放1万兵。如此,我随意攻击一城,都是以十攻其一的优势。反之也是如此,虽然按单个势力而言,我比任何一个都要强大数倍。但每国都把我当靶子,我城池又多,就得无所不备,无所不备的结果,就是分一为十,处处薄弱,所以打的异常辛苦,不堪其扰。到后面,诸国竟然宣布结成战略联盟来对抗我,合纵在游戏中上演(不禁再次为光荣公司点赞)。这就是居安不思危,高贡我慢的后果。虽然还是能取胜,但却犯了兵家大忌,也违背了最轻松取胜的游戏原则。所以玩到这我自我宣判失败。无论是从地域接壤角度,还是外交方式,只与一家开战,这样才符合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的原则,即我以最集中的优势兵力,攻击敌分散的兵力,形成我众敌寡的先胜而后求战局面。不要总幻想着以少胜多,以奇胜正。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投机之法,不踏实。
孙子兵法是极为灵活的一种思想体系,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切都是“因利而制权也”,根据当下具体的利害关系灵活应对。所以兵法云“不可先传也”,不能按事先传授的法则按步就班,而是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上面列举了6种打法,都是根据各自的利弊,做不同对应的典范。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有很多相通之处,故说孙子是学道家的。如: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无形有两层含义,一是隐藏的很深,敌看不见。二是看见了,却看不透到底玩什么把戏。因为无,结果就是最厉害的间谍也无法探知我军底细,最厉害的谋将对我军也无计可施。这就是无的好处。道家喜欢静的状态,无的状态。孙子也追求无,跟老子的无为,无言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这里的无,并不是0,不是没有,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大有的无。独孤九剑的无招胜有招最能阐释这种思维模式。但凡再精妙的招式,摆出来必然有可破之应对法,但独孤九剑没有起势,没有固定的招式,既然无招,何从破起?就如无言,我话都没说一句,你如何挑我话里的毛病?但是,这里的无,却是能生出万有的无,而不是赵本山小品里“这个真没有”的无。无招是敌不动,我不动,敌动,则根据敌人的招瞬间化为千百万招去制敌。无为,无言,无形也是如此,因敌变化而取胜,根据具体情况,根据需要,再做出相应的为,言,形。道家追求太虚,太极,就是无的状态,万剑归一的状态。在没必要的时候,我处于无的状态。一旦需要,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兵法也云: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平时不断丰富我的有,不断思考,积累战术,智谋,却只在需要的时候动一下,给予致命一击,达到效果后马上又归于无的状态,让你看不见,看不透。这就是道家思想无的精妙之处。
2017-6-18 于惠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子兵法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哲理
孙武著兵书助吴败楚
《孙子兵法》读后感
活用孙子兵法与经商《二》
《孙子兵法》30句经典名句,讲的不仅仅是权谋,还是人生!
孙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