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新教育路上的一点体悟(下)

前  言

四个小故事引发的思考

第一个故事:关于虔恭

在此次慧心课复训期间,有不少是新教育学堂的堂主。有一天刘老师针对部分新教育堂主做了一次试验,检验你是否是真心向老师学习的。

试验对象都是随机的,谁想做就上场去做。

有一个堂主上场以后,他的面前站着两名家长代表,但是这两名家长代表看着他以后却不由自主地远离他,当这位堂主逐渐向家长代表靠近时,家长继续远离他。

还有一个堂主呢,则是一个家长代表愿意接近他,另一个家长代表在远离他。

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偶然因素呢?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当时上场做测试的部分堂主我是比较了解的,他们确实不是纯粹的新教育学堂,但是对外会打着新教育学堂的旗号去招生或者做活动,测试结果非常准确,家长代表就是远离他们的。

这是为什么呢?刘老师解释说,是因为虽然他们号称是“新教育学堂”,但内心里并没有真正恭敬自己的老师,内心还有怀疑,或者说半信半疑,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老师不“虔恭”。

不虔恭有以下三种表现:

有的人明明是听了山长的教诲,但对外却不肯承认自己的老师。而山长是如何对待给予自己智慧的老师呢?山长在提到道德经的时候经常讲,我的智慧来自于老子,老子就是我的老师,他内心是非常尊敬老师的。包括刘老师对待自己的老师“焦老师”也是一样的,恭恭敬敬,柔声细语。大家都看到他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老师的。如果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老师,如何能接收到来自于老师的能量呢?

有的人是听了山长的教诲,却不相信,抱着怀疑的态度。山长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所以很早的时候就说:“不要怀疑,5年内不要怀疑”。有的人跟随10年了还在怀疑。如果我们不是理性地去求证,而是一味去怀疑,如何能接收到山长的智慧呢?山长曾经讲过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佛陀很厉害吧,如果我们认为佛陀比自己厉害,那么听佛陀的话出错的概率总比较小吧?同样地,山长已经在各个方面给到大家实证,听山长的话出错的概率总比较小吧?如果抱着怀疑的态度,如何去笃行?

我自己也走过了这样的弯路。虽然山长也说,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就像我在第一部分分享的内容,这么多年以来我所做的一系列行为难道还不能说明我是很真诚地向山长学习吗?

但是通过这次观摩体验营,我才意识到,过去所说的“向山长学习”更多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嘴上说愿意,行动上看起来也好像是真的,但自己内心里并不真的是这么想的,内心里还有很多自我的东西没有清空,如何装得下老师的东西?如何笃行?

有的人听了山长的课后,回去做着新教育学堂,但内心却非常不服气,总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总觉得山长也不过如此,我比山长还厉害。尤其是在早年的学习者中,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当然志向高远是值得鼓励的,既然如此,可以自己创建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创建一套新的生态系统和教育平台。和新教育系统来对比,家长们会用脚来投票。时间就是一块试金石,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山长引领的新教育事业如火如荼,之前认为自己更厉害的人也没有什么声音了。

再回到慧心课上,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如果家长代表都远离,就意味着教师队伍不断流失,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减少,意味着办学艰难。怎么办呢?

很简单,既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就从根子上下手。检视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的老师,相信自己的老师,虔诚地跟随老师学习、践行。这样做,就能接入老师创新的新教育平台的能量,就能接收到来自于老师的智慧。当我们接收到来自于老师的能量支持,自己的孩子问题和小家庭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自己的学堂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虔恭这一点,不论是对于家长而言,还是对于堂主老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慧心课上已经清晰示现这一幕。

第二个故事:关于笃行

上面一点说的是“虔恭”,有的家长可能会想,你这么啰嗦了半天不就是讲恭敬吗?我们作为今日学堂的家长难道对老师还不恭敬吗?我们甚至把老师看得比自己还重要,我们愿意为这个平台做任何事情,难道对老师还不够恭敬吗?

我不说大家的行为,也不举自己的例子。大家觉得小燕校长对老师是不是很恭敬?

在我们心目中,小燕校长当然对老师是无比恭敬的,否则怎么会来到学堂当校长呢?

但是这次慧心课之前,小燕校长分享了她申请上慧心课的过程,才让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恭敬。

小燕校长并不是第一期就上慧心课的,她知道慧心课要敞开心扉所以有点担心,担心在那么多人面前吐露自己的秘密,自己校长的面子往哪儿放?情何以堪?

后来当她看到身边的人上完慧心课后的变化都非常大,她终于鼓起勇气跟刘老师申请说:她想要上慧心课?或者申请当个助教也行。

刘老师当时回答她说可以。

但是第二天刘老师对她说:我昨天晚上想了一下,为了让你有更好的收获,为了对你负责,你还是不能来上慧心课。等你能够真正地恭敬老师了才能来上课。

天呐,难道小燕校长还不够恭敬老师吗?为什么刘老师会这样讲呢?小燕校长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有一次上课刘老师带领大家做家排,小燕校长在场上做家排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抗拒的,不愿意敞开心扉,不愿意配合,当然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从这件事情之后,她终于明白,刘老师说她不恭敬究竟是什么意思了。

如果你真的恭敬老师,对老师的话就会“听话照做”,不会升起评判、怀疑,甚至抗拒,就会去“笃行”。当然这有个前提,你找到的这位老师是位明师才行,这个要辩证一下的。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内心非常相信自己的老师,内心非常坚定,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当我们做到第一步“虔恭”之后,就会走入第二步“笃行”。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以见到“笃行”之人,今日学堂的老师们就是这样一群知行合一、注重身教的人。

在今日学堂老师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我就是教育”这句话的内涵:一切的行为都是教育,我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教育的示范。老师的行住坐卧都是教育,老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这些不是刻意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你在与不在,老师都是一样的行为示范。

这个夏令营的主题是“做最好的中国人”,六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阐述一个主题,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更加理解今日学堂的教育理念。当我听完之后,我就产生一个信念:要做最好的中国人。而这种信念不仅来自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更来自于生活中老师的示范。理念不是用来喊口号的,而是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

还是举一个小燕校长的例子。

在最后一天观摩老师们给每位带课老师进行了排名投票,我和朱秀财老师以及小燕校长进行结果统计。统计完一遍之后,发现只统计了69票,而交上来的投票有70票,中间差了1票。当时看到69票的结果之后,大家都明白最后的那一票对最终排名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因为6位老师的票数相差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发现少统计一票之后,我们就征求小燕校长的意见,看是否需要重新计票。小燕校长毫不犹豫地说:再重新统计一遍。我们三个就又重新统计了一遍。当然最终排名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小燕校长对每一位投票者的尊重。我们总是讲尊重,要尊重别人,但是只有在毫不犹豫的那一刻,老师示范给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老师们把新教育的理念都刻在骨子里,一言一行之间都透露出“我就是教育”,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像今日学堂的老师们学习,笃行清一山长提倡的理念和价值观,真正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第三个故事:关于突破

第三个为什么是关于突破的故事呢?

新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和大多数人的常规做法是不同的,在“笃行”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阻力,会遇到障碍,这种阻力和障碍不仅来自于外部,更来自于自己。

新教育提倡经营者意识、至上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对治自己身上的惰性、贪性,对治自己的恐惧焦虑等各种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

比如,和别人对打的时候愿不愿意上场接受挑战?进行伙伴价值排名的时候,是不是愿意面对竞争?新教育家长纷纷在突破半马的时候,是否能够挑战自己突破自己?

即使是今日的老师,也是在不断突破中。今年的百人组手战,钟少鹏老师作为1.0老师勇敢接受挑战,成功守擂,赛后成为山长弟子,赐名“庄明鹏”。百人组手战就是钟老师的一次突破,经过这一战,钟老师在课堂上的风格和气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上课过程中轻松自然,不像是在讲解PPT,也没有刻意说教或教授知识,一切都是从身上自然散发和流淌出来,那些话语就像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一样。他上课时和山长太像了,动作、神态、语言各个方面都非常像。他往那里一站,就是教育的风范。此次突破对钟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突破,对于一些人来讲好像好容易,就像人生开了挂,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因为我们的习性太顽固了,往往需要经过多个回合的战斗。

我先举一个自己运动的反面教材,再举一个刘老师起床的正面例子。

先说我自己,老家长们比较清楚,我身上有很大的惰性,不愿意运动,山长提到如何成为万里挑一的人,其中第一条就是热爱运动,我在这一条上就输了。怎么办呢?

一开始,虽然知道运动很好,但就是不愿意动,只要能找到一个借口,就可以给自己一个不运动的理由。比如:今天太累了,今天起太晚了,今天天气不怎么好,今天外面刮大风了,今天要外出办事情了,等等等等,总之好像有找不完的借口。

但是内心里知道作为今日学堂的家长,这样肯定不行,怎么对治这个惰性呢?

后来我看到了“微习惯”,认为微习惯是能够帮助到自己的一个好方法,确实微习惯可以帮助我迈开小小的第一步,比如类似每天步行500步这样的小目标。

但是这些离新教育提倡的运动目标相距甚远,怎么办?

2018年夏天,数学突破班的孩子们在突破数学后选择了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长征徒步。作为家长,走还是不走,这是个问题。后来想想为了陪儿子,也因为机会难得,所以决定参加徒步。

对于我参加徒步的报名,老家长们感到诧异,说实话,我也诧异,感觉自己是不是哪根神经搭错了,平时不怎么运动的我,能走得下来吗?

事实证明,虽然我每天几乎都在队伍后面押队,也就是最后一名,但是每天都坚持跟队走下来了,通过这件事情,我看到自己还是可以走的。

走完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跑了。丁一苇他们参加泰国马拉松,2小时之内跑完半马。新教育圈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在突破半马,虽然2018年每天走30公里以上,但和跑半马还是两回事。平时跑步基本不超过一公里的,什么时候能突破半马呢?想都不敢去想。

机缘巧合,很快到了考验我的时候。

就在今年8月份,在参加完今日学堂的夏令营观摩之后,我去了开明学堂高老师那里。因为丁一苇和其他同学在那里备考SAT。在那一周里,正好赶上学堂为孩子们安排一次半马模拟测试。我跑还是不跑呢?

丁一苇最清楚他自己的妈妈了,头天晚上就跟我说,妈妈你别跑了,他担心我身体吃不消。其实我心里也在打鼓,也在犹豫。跑吧,很可能跑不到3公里就败下阵来,太丢人了;不跑吧,这个机会很难得,靠我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去挑战一下半马?

第二天早上,我特意穿上短裤,装出一副运动健将的样子。做了简单的热身就和孩子们一起起跑了。为了增加自己跑步的动力,我特意夹在孩子们队伍的中间,前面是女生,后面是男生,这样我就不得不跟随队伍整体前进。

一开始我跟随队伍一口气跑了将近6公里的时候,我跑不动了,于是退到队伍后面开始跟着跑,最终我跑到17公里的时候,因为其他人的特殊原因停了下来。虽然此次没有跑完半马,但是这个突破依然来得太突然了。第一,我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跑完5公里。第二,我有信心坚持跑完半马。对于一个几乎不跑步的人来说,一下子跑了17公里已经很不错了。当然,我不建议大家这么做,跑步还是要循序渐进比较好。

而经历过这两件事情之后我总结了一条经验,当我们内心产生一个目标的时候,千万不要东想西想,胡思乱想,七想八想,只管迈开腿去走去跑放手去做就好了。

可能有的家长会想,走路跑步这算什么困难呢?对有的人来讲跑全马都不是问题,对有的人来讲跑一公里都是问题。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是都有需要面对突破的问题。

当然跑步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因为办了学堂早上要陪孩子们跑步,好像也不需要经过思想斗争,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通过这个例子想告诉大家,在新教育的路上,每个人都面临不同需要突破的方面,可能需要好几个回合甚至好长时间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纳自己的状态,我们依然抱有信心,在机缘巧合的时候也许某个顽固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我本来说给大家举一个自己的反面例子,听上去好像不怎么反面,因为我是一个天生比较乐观的人,总喜欢多看到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看得少点。

当然上面这个反面例子指的就是我这样的突破速度太慢了,如果我们能够快速突破当然是最好的了,需要你有好的方法,需要你有坚韧的毅力。在这里讲一个刘老师起床的故事。

前面提到开学堂帮助我治疗了失眠问题,但是我还没有做到早起,一般都是跟随孩子们一起起床。如果你想要在早上4点就起床呢?怎么做到呢?

有的人会说早睡早起就可以了。不过如果在冬天,即使9点钟睡着了,早晨4点钟醒来的时候依然不愿意起床,为什么呢?因为被窝太温暖太舒服了,还是再睡一会吧。

刘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她如何突破睡眠做到每天4点钟起床呢?

为了减少睡眠的舒适度,她怎么办?她睡硬板床,在泰国的时候直接睡地上;

为了让睡眠更加不舒适,她不用枕头,怎么办?枕一本书;

为了避免被窝太温暖不愿意起床,怎么办?她盖薄被子,让自己被冻醒。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后,身体形成习惯,早上4点钟左右就自动醒来起床了。

当时我们听了以后很吃惊,不知道我们的家长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了早起这样突破自己。

这些年刘老师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有人认为是因为山长的帮助,固然山长的帮助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刘老师自己的精进,如何能取得这样的进步?

课堂上有同学问,回到家以后面临着日常琐事,如何用功修炼功法?

刘老师回答说,她自己平时在家就是一位家庭主妇,也要为家人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平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她什么时候用功呢?就是早晨早起后用功,晚上把该干的事情干好以后再用功,都是抽出时间来用功的。就像上课期间,当同学们7点开始早锻炼的时候,刘老师4点就已经起床,把当天要做的功课做完了。

这就是刘老师为大家展示的,如何在平时精进用功,如何快速突破自己。

当我们在笃行的路上需要突破自己时,不要向我这样给自己找很多借口,拖延很长时间,甚至需要靠机缘才改变,而要想想刘老师如何做到早晨4点钟起床练功,想到刘老师的案例,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升起突破的信心。老师都这样精进用功,我们做学生的又有什么理由不更加努力精进突破自己呢?

第四个故事:关于格局

关于格局,好像是老生常谈了。不过在这里还是谈一下。

为什么最后一个是格局呢?

我们是今日学堂的家长,今日学堂培养的是未来的精英,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公民。如果是其他学堂的家长,也许根本不用讨论这样的话题,但是作为今日学堂的家长,理解格局这个问题还是很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神”,当老师的话语和父母的话语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的时候,孩子听谁的话呢?肯定是听“神”的话,或者即使表面上听老师的话,心里也有摇摆,因为有父母之“神”在那里牵扯。

举个简单的例子。

今日学堂教孩子从小要有国际的胸怀和眼光,要成为精英,将来长大了要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而我们自己没有这样的志向,我们心里想的是孩子将来有个“美好的生活”就可以了。学堂已经带领孩子爬到了100层楼高的地方看远方,而我们还停留在10层楼的高度,用我们10层楼的眼光如何能够指导100层楼高的孩子?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境界本身就不够高,另一方面我们对学堂的理解也不够深刻。

今日学堂给了孩子更加高远的志向,更高贵的人格,对于这一点以前只停留在“我知道”的层面。

就像山长说我们要做最好的中国人,建设比肩哈佛耶鲁的中华大学。

嗯,我知道了这个事情。我也知道学堂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调整,甚至也有公开的教案、课堂实录等,我以为我已经了解了,但实际上不是的,只是朦朦胧胧的、隐隐约约的。

这次教学观摩揭开了那层面纱,今日学堂真正展现在你面前,才发现,原来自己对学堂的理解是那么肤浅,甚至可以说并不明白。

这次主题夏令营“做最好的中国人”,每个老师从各自擅长的角度去诠释这一目标,孩子们心中种下了这样的一颗种子,更不用说在今日学堂呆了几年的老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心向往之,就连观摩老师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要做最好的中国人”。老师并没有耐心去劝导大家要好好学习,要为国争光,要做最好的中国人,但是听完老师的课,你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要做最好的中国人”。有了这一念,大家就会自动自发地从各个方面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今日学堂的孩子选择将来当老师?为什么孩子们要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是不是被老师洗脑了?是不是老师要求这样做的?

参加教学观摩之后才发现,老师对你不做任何要求,只是告诉你道理,要不要走这条路,你自己选择,老师完全尊重你的选择。

所以孩子们有幸来到今日学堂,老师已经站在100层楼的高度在引领他们等待他们。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一开始,你还看见他的视线所及;渐渐地,他越长越高,已经完全超过了你所能企及的视野;再慢慢地,你已经看不到他所能看到的高远境界。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有担心,不要有牵扯,不要用你在10层楼的眼光去指导要求已经在100层楼高的孩子。既然我们有幸进入了今日学堂,就让孩子跟随山长的格局而成长吧。

而作为家长,我们唯有自我努力成长,唯有给予孩子深深的鼓励和祝福!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

第一,新教育家长快速提升的秘密是从“我要”模式转变为“我给”模式。

第二,感恩山长开创的新教育平台,珍惜这份幸运和幸福!

第三,四点体悟:虔恭、笃行、突破、格局。

再次感谢班委和大家给予我这次分享的机会,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谢谢!

END


-----------------------------------

今日学堂泰语班/阅读班|国际今日

和我们一起四个月突破一门外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教育路上——心的历程和新的看法
山长 清一:夏令营可以申请了@明德女塾回复某堂主的挑战
东海荐文:现代私塾之三重合法性暨其实践中的三权分立制
如何顺利开办私塾(二)
读经十年,细说从前——读经教育进入理性发展新阶段
现代社会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