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的意义与功用/章衣萍(大师的作文课)

章衣萍(1902—1947),乳名灶辉,又名洪熙,安徽绩溪人。幼年人蒙堂馆,1908年赴潜阜读书后入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1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北大毕业后,在陶行知创办的教育改进社主编教育杂志,上海大东书局任总编辑,与鲁迅筹办《语丝》月刊,系重要撰稿人。1928年任暨南大学校长秘书兼文学系教授,抗战后任成都大学教授,南社和左翼作家联盟成员。著作甚丰,有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学术著作、少儿读物、译作和古籍整理等20多部,为现代作家和翻译家。


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呢?作文有什么意义和功用呢?人类有思想和情感,要表示出来,用嘴说的叫做言语,用笔写的叫做文字。把许多文字组织成一篇文章,叫做作文。
木匠用一块块的木头造成一只木箱,砖匠用一块块的砖头造成一堵墙壁。木匠的工具是木头,砖匠的工具是砖头。我们作文的工具是文字。文字同言语一样,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符号。
人类同禽兽不同的地方,是人类有文字而禽兽没有。人类能思想,思想是由“概念”构成的。禽兽只有“表象”,没有“概念”。禽兽看见一棵树一朵花,至多只有树和花在眼中和脑中的明了的印象而已,而人类却能用一种记号,作为树和花的象征。
这象征的概念的联合,在心里是思想,说出口来是言语,写在纸上是文字。思想是心里的言语,文字是纸上的言语。但文字和言语不同的地方,是表示的方法不同。言语是“占有时间性的声”,文字是“占有空间性的形”。因为言语不能传远,不能永久,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人类是先有言语,然后有文字的。人类的言语是从何产生呢?据近代科学家说,人类的言语,是从人类劳动的呼声产生的。人类工作紧张的时候,他的呼吸器和发声器不知不觉发生一种呼声,例如:街上挑担子的人,口里常哼着“杭唷”“杭唷”,这种“杭唷”的呼声,我们听见,即可知道有人在吃力地挑担子,即使我们没有看见挑担子的人。
这种劳动呼声是一种无意识的言语,是一种原始的语根。樵夫砍柴时口里哼着“哈—哈”的呼声,船夫背纤时口里哼着“呵—呵”的呼声,肩夫背着东西时口里哼着“哦嗬—哦嗬”的呼声,这种同一劳动中发生的同一呼声,同一的符号,是有社会性的,都是无意识的语根。无意识的语根不能算作言语,却算是原始的言语。
人类的原始语根不过二三十个,有这二三十个原始的语根,后来人类劳动方面逐渐复杂,社会的组织日益确立,经济日益发展,言语随着时代的要求而日益增加变化,才有今日千变万化的言语。(参看波格达诺夫《社会意识学大纲》第二篇)
中国的言语是最不统一的,一省有一省的言语,甚至于一省内各县的言语也不同。这原因是由于领土太大和交通不便的缘故。近数十年铁路和汽车路逐渐建立,交通发达,国语流行,中国言语统一的日子也不远了。
但使中国学生最麻烦的,是中国文字和言语的分歧。原始的文字起源于绘画,中国所谓“依类象形”即绘画的变态。其后“形声相益”,变化益多,乃成中国今日之文字。但中国的文字同欧洲的文字不同。“中国的文字是非拼音制(Non-spelling…System),欧洲的文字是拼音制(Spelling…System);中国文字是单音制(Monosyllabic…System),欧洲文字是多音制(Polysyllabic…System)。”
中国的文字因为这两种原因,固定了不能同欧洲文字一样随着语言变化。“数千年来语言自语言,文字自文字。”(参看刘半农《中国文法通论》第一讲第二节)学者尽毕生之力尚不能把文字弄通。有人以为中国科学的不发达,源于文字的困难,其言实有至理。
近十年来才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出来提倡白话文,才有钱玄同、黎锦熙一班人出来制定注音字母及罗马字母拼音,白话的势力渐要统一中国文坛了,罗马字母拼音的计划也快要实观了,中国文字的困难也不久可以免除了罢。但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期中,教授国文仍为今日中学教育中的难题。
从前刘半农先生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中曾“慨乎言之”地说:第一,现在学校中的生徒,往往有读书数年,能做“今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滥调文章,而不能写通畅之家信,看普通之报纸、杂志、文章者,这是谁害他的?是谁造的孽?第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似通非通、一知半解的学校毕业生:学实业的,往往不能译书;学法政的,往往不能草公事,批案件;学商的,往往不能订合同,写书信;却能做些非驴非马的小说、诗词,在报纸上、杂志上出丑。此等“谬种而非桐城,妖孽而非选学”的怪物,是谁造就出来的?是谁该入地狱?现在,我们离刘半农先生说这话已经十几年了,我不知道我们的亲爱的中学生们的国文程度究竟进步了多少。明眼的人自然会心里明白的罢。
中学国文标准应该怎样?目的是什么?从前胡适之先生在他的《中学国文的教授》中曾拟了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1)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3)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4)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中学国文的教授》,《胡适文存》第一集,一册)
胡先生很客气地说:“这些要求不算苛求吗?”胡先生那篇文章是民国九年三月间做的。现在离胡先生做那篇文章的时间又已经十年了。我们在最近一两年做过中学教员的人,当知道现在中学生的国文程度究竟怎样,同胡先生的“理想的标准”相去有多远。平心而论,中学生的国文在初中三年中至少是应该弄“通”的。学生进高中后,学商科、学农科、学理科的人是不应该多花时间来弄国文了。
正因为中国自古把文学看得太重了,正因为现在学科学的人也不肯在数理方面用功夫,所以中国到现在还只能产出一班空谈的“八股科学家”。学科学的人不会作诗,不会填词,甚至于不会看古书,读古文,都不算是耻辱!
正因为中国人把文学看得太重了,所以丁燮林在北大讲了几次相对论,谁也不肯注意,待到他的《一只马蜂》短剧发表以后,即刻名满天下了。中国的社会不睬科学家,科学家也不肯在研究室里用功夫,全走到街上来跟着文豪吟诗作曲了。这样混下去,中国的科学永久不会发达的。(上面所说科学,系指自然科学,中国今日最需要的是自然科学,因为我们的物质文明实在太不发达了。社会科学当然也很重要的,因为自然科学的目的在利用天然能力,社会科学的目的在改造社会环境。两三年来,社会科学的运气渐渐亨通了,虽然有名的著作出版还不多。总之,这种现象是可喜的。)
我常想:中国今日之是否真能得救,在于科学家能否发明物品,制造机器;文学家能否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小说、戏剧、诗歌;社会改革家能否真正投身群众中间,艰苦卓绝,努力革命。学术上的分工,精力上的专注,是很重要的。
鲁迅先生曾说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比喻,好像说,就是一只牛,也是杀了卖肉就不会耕田,耕了田就不能卖肉,卖了肉就不能再成只拿来祭孔。一个人能够革命,又能够造机器、写文章,原是很好的事。但实际上这样的天才是很少的。好多历史上有名的革命家,大都抱定理想,百折不回,但也有读书很少的。
革命家少读书不算是一件羞耻的事,正同科学家不会作诗也不算是一件羞耻的事。书本读得多的人,头脑太复杂了,顾此顾彼,思前想后,也许竟不能革命。中学生是在读书时代。教中学生丢去了书本全去革命是不对的。但中学生也不是小孩子了。社会的多故,时局的危急,世界的艰难,青年的中学生也不能不睁开眼睛来看看,自己将来究竟要做怎样的人。
希腊的哲人达勒思(Thales)说:“汝当自知。”这是中学生应该悬诸座右的教训。国文诚然是重要的工具,中学生人人必修的科目,但平心而论,胡先生拟的“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还未免太“理想”了。中学生不能看“古文书籍”,不能作“通顺的古文”,不能算是羞耻,假如他将来是预备学工、学商、学农的人,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那些“鬼书”,卷帙浩繁,普通中学生哪有工夫去阅读!所以普通中学生的国文标准只要做到胡先生所拟的第一条已经够了: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也许有人以为这个标准太低了。
但中学的国文应该以国语(即白话文)为主体,是“天经地义”“不容匡正”的。现在中学国文教学所以不进步,就因为一些教员不将“标准”放低,一些学生也不肯先将白话文弄得“明白通畅”,就作白话诗,写白话小说,想做新文豪!刘半农先生曾慨乎:“学生读书数年,能做‘今夫’‘且夫’或‘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滥调文章,而不能写通畅的家信。”…现在“今夫”“且夫”的文章也许没有人做了,但是“的”“了”“哟”“呀”的白话诗,“风花”“恋爱”以至“普罗”“革命”的白话小说,在讲堂中、自修室中“误尽苍生”也不少。
说起来,我们一班创作家(恕我自大一次)也有罪过。我并不是反对中学生写白话诗、写白话小说。我不会这样荒谬。但诗和小说都是文学(Literature)。中学生却并不是将来个个要做文学家。中学生最要紧的是先把普通的白话文(Language)弄“通”。文章的“通”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技巧,即字句文法没有错误;一方面是内容,即思想的正确。
所以依我个人的愚见,中学的国文课程,应以下列的原则为标准:
(1)我们应该知道文学同言语一样,是一种表示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中学生的国文教授,应该以白话文为主体,使中学生人人能用明白通畅的白话作文,自由表示思想情感,没有文法和论理上的错误。

(2)我们应该承认人的天性各有所近。学术上的分工是很重要的,应该使高中实科(农、工、商等科)的学生多花时间学习专门学科,(学科学的学生尝试一些文学趣味原是很好的,但眼前多数中学生的新文学热,轻视科学,实在不是好事。)并且应该使他们知道文学也是一种专门的学科,非有相当的天分和艰苦的修养,不能有所成就。
(3)我们应该使有志专门文学的中学生,知道小说、诗歌、戏剧是人类心灵的最高表现。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该拿经验作底子,应该多读多作,但是不应该滥作。应该先将普通应用文(记事文,叙事文,解说文,议论文)弄通,然后致力于小说、戏剧、诗歌的创作和练习。
我是一个爱文学的人。这本小书是为了有志爱好文学的中学生们做的。但我却不是迷信文学万能的人。杀猪的总说猪肉好吃是不对的,也许牛肉、羊肉比猪肉更好吃,更有滋养。我希望爱好文学的中学生们读了我的书(或者在讲堂上由教师讲授)能得着一些益处。至于那些将来有志于工、商、农或自然科学、社会革命的学生们,能牺牲一小部分时间看看这册小书,也许对于他们的应用文字上或略有用处。倘说看了无用,不看也罢了。
作文有什么意义与功用呢?什么是一篇文章呢?让我来下个简单的定义吧:作文是使人们能够用通畅或优美的文字自由表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一篇文章就是拿一些有组织的文字来表现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思想和情感。
(选自《作文讲话》,北新书局,1930年12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文无用论
名家 | 20世纪中外名家谈写作——朱自清
疑古玄同对古文的批判入木三分
朱自清的语文教育观
暑假让孩子跟着朱自清先生学写作吧 ——《写作杂谈》
陆胤专辑之一:国家与文辞 ——清季文学教育的制度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