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度河谷古文明遗址系列

印度河谷古文明遗址系列:(资料来自网上)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於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但早于商朝

之一 Lothal:洛塔古城


洛塔古吉拉特文:???? lo?t???l)是古印度文明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座落於現今古吉拉特邦巴夫那加爾縣內,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2400年。洛塔在1954年首度被發現,1955年2月13日至1960年5月19日由印度考古局(ASI)開鑿出土。

洛塔擁有全世界已知最早的船塢(这个观点可以探讨,河姆渡和良渚的船制造历史也很早),將城市與薩巴爾馬提河古河道相連接,能通往信德省哈拉帕索拉什特拉半島之間的貿易航線——當時今日的喀奇沙漠仍是阿拉伯海的一部分。它是古代極重要、蓬勃發展的商貿中心,其串珠寶石及貴重首飾交易尤其頻繁,最遠可抵達西亞非洲一角。洛塔曾率先發展出獨特的串珠製造和冶金技術,後為世人沿用超過4000年的時間。

洛塔位在阿默達巴德縣多拉克內,鄰近薩拉瓦拉村(Saragwala)。它的西北方六公里處即為洛塔-波卡火車站,屬於亞美達巴德-巴夫那加爾鐵道路線的一環。洛塔亦可透過全天候公路,駛往阿默達巴德、拉傑果德、巴夫那加爾和多拉克等城市,其中後二者是距離最近的城市。遺址的開鑿於1961年復工;考古學家在土墩的北、東、西三側山緣發現古代開挖的溝渠,找到了連接船塢和河流的水灣航道。遺址由一座土墩、一個鄉鎮、一個市場及一個船塢所構成。印度政府隨後在遺址旁建了一座考古博物館,陳列許多印度境內最著名的哈拉帕時期文物。

考古學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範圍和主要城市

洛塔在古吉拉特文中意為「死者之丘」,和另一個重要城市摩亨佐-達羅信德語的意思相同。住在洛塔附近的鄉村居民,自很久以前便知道此地存在著一座古城以及人類遺骸。1850年,船隻始可航行直至土墩。1942年,木材自海港城市布羅奇進口,經由土墩運往薩拉瓦拉村。



之二:

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 An Ancient Indus Valley Metropolis)


西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稱「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會」之稱,[1]該段時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克里特文明。學者多认为它是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前由古印度达罗毗荼人所締造的都市文明。

摩亨佐-達羅的考古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 与哈拉帕文明并称为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重現與發掘

摩亨佐-達羅約於公元前2600年興建,約於公元前1900年棄置。1922年,由印度考古考察部(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的Rakhaldas Bandyopadhyay發現摩亨佐-達羅的遺址。一名僧人帶領他到一個(他誤以為該地為窣堵坡)土丘。1930年代,約翰·馬歇爾、K. N. Dikshit、Ernest Mackay及其他考古專家帶領,進行大量的發掘工作。[1]發掘遺址主管所用的車子是由約翰·馬歇爾借出的,目前仍放置於摩亨佐-達羅博物館內,展現出他們發掘工作的艱辛及熱忱。後來的發掘由Ahmad Hasan Dani及Mortimer Wheeler於1945年進行。

最近期的一次大型發掘於1964年至1965年由G. F. Dales博士帶領進行。之後,由於風化對出土結構的破壞,導致發掘工程遭禁止。自1965年以來,考古計劃僅限於對出土文物的拯救、地面勘察及遺址保養。儘管禁止了主要的考古遺跡計劃,在1980年代,由Michael Jansen博士及Maurizio Tosi博士帶領的德國及意大利調查隊伍結合了建築文物、地面勘察、地面挖掘及探測等技術,以找尋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線索。[1]

文字及印章

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了大量印章,这些印章有玉石,有铜,刻画了数百个字符图形,1930年代匈牙利考古學者發現这些文字復活節島的文字有某些类似之处,这些文字至今仍然未能释读成功。

之三: 哈拉帕文明(harappa)

古印度文明時期,也称哈拉帕文明(harappa)时期,是指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約公元前3300年至前1300年之時期。哈拉帕(Harappa)是位於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原拉维河流域、屬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座防御性城市遗址,位於萨希瓦尔以西约24公里處。現代哈拉帕的村落與遺址相距約6公里。

由於哈拉帕是考古學家最早發現的、屬於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遺址,因此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稱作哈拉帕文明。哈拉帕遺址的歷史時期大致於公元前3300-1300年。

據考古學家推算,在哈拉帕最鼎盛時期(公元前2600-1900年),城市佔地達1.5平方公里,居民達23,500人,為當代一個大規模的城市。哈拉帕與另一城摩亨佐-達羅類似,有著劃分作市民居住的區域、平頂的磚屋和設有堡壘的行政或宗教中心。哈拉帕人並未能使用鐵器,因此他們的文化尚處於青銅時代。他們除了能冶煉銅、青銅器,亦能以棉花編織衣物、加以染色;並種植小麥、稻米和多種蔬果、馴養瘤牛等多種動物。哈拉帕人亦有不少沿著印度河的貿易路線,最遠更達波斯灣和美索不達米亞。

在英屬印度時期,由於要建造連接拉合爾和木爾坦的鐵路,不少來自遺址的磚塊被用作道碴,令哈拉帕受到嚴重的破壞。在2005年,當地更有計劃在哈拉帕建設遊樂設施,計劃在建築初期因為出土了許多考古文物才予以廢棄。遺址在考古學家艾哈邁德·哈桑·達尼向巴基斯坦文化部請求下得以修復。

印度河流域文明被認為是南亞地區最早的城市文明, 文明的中心位於今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和旁遮普省。她有著發達的社會經濟結構,並與美索不達米亞南方的蘇美爾進行過商業貿易。此文明亦擁有以反映繁育動物為主的藝術形式。於1953年,英國學者Sir Mortimer Wheeler認為,約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從中亞入侵印度河谷地區,引致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亡。然而,不少學者均漸漸質疑此說法。時至今日,許多學者認為文明是因為乾旱和對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的貿易減少而衰落。古代印度河文明的不少因素被後來發展的印度文化所吸收。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IVC)

考古专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摩亨約达罗哈拉帕两个古代城市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印章农作物遗迹,估计城市人口都在4萬以上。

兩個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土墩,作用未知,考古学家猜测这可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築以衛城為中心呈網格狀分佈,有市政建築、市場、作坊、儲存區、民居和神廟。每座民居都圍著一個院子建成,有幾個房間、一間廁所和一口水井。建築用基本材料是從燒木頭的窯裡製出的土磚。在摩亨佐.達羅的衛城上建造了一個大浴池,有私人浴池、會所等。

印度河流域的農民種植大麥小麥棉花、瓜和椰棗。他們還馴養大象水牛在田裡幹活。這一地區有許多手藝精湛的製陶人,他們用陶輪製作陶器,這在當時是一項嶄新的技術。哈拉帕人使用石器,並用青銅製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們建立了發達的廢物處理系統,包括有蓋板的排水系統和倒垃圾的斜槽。

印度河文明持續了800年,尚未有人知道它是如何結束的,但是有幾種說法:河水泛濫瘟疫、貿易或經濟或國內秩序崩潰等等。

文化

更多資料:印度河文字

在两个古代城市遗址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无人能夠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

印度河文字(英语:Indus script)是在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成熟哈拉帕(Mature Harappan)时期使用的古字符,约为公元前26世纪至20世纪。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还只是一些符号。虽然科学家花费了很大的努力破解这些古文字[1],但至今仍未成功。同时也没有已知的可供对译的双语铭文

歷史

1873年,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卡宁厄姆在一幅哈拉帕绘画上发现了包含印度河文字的印章。此后,先后发现了4000余刻有这种古文字的物件,其中有些在远至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被发现。1970年代初,印度学者Iravatham Mahadevan出版了一部印度河文字汇编,其中收录了大约3700枚印章与417个图案详细的不同符号。铭文平均由5个符号组成,最长的则由17个符号组成。他还确定了符号的书写方向为由右至左。[2]

自1877年起,卡宁厄姆等一些早期学者认为印度河文字可能是婆罗米文的原型。G.R. Hunter、Mahadevan及其他少数一些学者支持卡宁厄姆的假说,认为婆罗米文源于印度河文字。不过现今大多学者认为婆罗米文源于亚兰字母.

西方學者認為留下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居民主要是當地的達薩人,他們是達羅毗荼人。現在這一地區還有母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布拉灰人。此古文明的居民與蘇美爾城市的居民做生意,也和印度和中亞部落的人做生意,這一地區與蘇美爾的文明有明顯相似之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章: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化)
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历史,你了解多少?不妨来看一下
01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
印度河文明考古概览——社科院考古所印度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
摩亨约·达路考古遗址
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古印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