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成为读懂人心的整理师?(上)

整理师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容器,而不仅仅是掌握技术。

第1整理术联合具有十年临床个案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许鹏,以及他心理咨询师团队,联合开发全国首个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贴身指导的“整理师督导体系”。2018年,我们会一同创建“整理心理学”专栏,提供针对整理师的心理学进阶课,帮助爱整理的朋友解读内心,忠于内心,关照自己,关爱他人。

今天的文章,通过心理咨询师许鹏老师的视角,深度解读整理与心理的逻辑关系。文字来自2017年12月18日第1整理术“整理师督导小组内部会议记要。语言相对口语,有些犀利,因为想原汁原味呈现内心想法。所以未做文字修改。


写给上门整理师

整理师上门去整理,你会感觉到,每个人对你感觉都不一样。请你来的人,对你挺好挺热情。其他家庭成员呢?有没有虎视眈眈?有没有充满敌意?

对于整理师来说,首先自己是否需要保护呢?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你上门,被别人冷遇,你不知道为什么,你也看不出什么缘由。那么,你可能就会焦虑,内心念叨:清场!无关人员统统退场!

但是,一旦整理完,客户的家庭成员回来了,过两天就恢复原样。因为这是很随手的事。你整理一天,人家花三天给你整回去。这时,你又再上门......变成挂了整理师头衔的高端阿姨。

那么,什么是指导者?什么是专家?就是你能通过事物表象.看到规律。不然的话,你只学了技术,一些死板的知识。那不叫专家。那就是阿姨。因为你只是在帮客户做一些事,却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整理的能力

如果我们去到客户家,发现只有喊你来的人是友善的,其他人都对你充满敌意,往往只有一种情况:他们的家庭关系不好。这个敌意不是针对你的,而是针对喊你的人。家庭成员会想:这个人怎么这么多事儿?干嘛喊陌生人来家里?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老公觉得,太太你就是一个家庭主妇,你不就是干这个的吗?为什么找个人来?喊你来的人,在家庭里没有价值感和地位。这都是问题。

当我们作为整理师上门时,需要先把自己修炼好。自己站得住。这样的话,客户(的家人)才会觉得,这个人是有能量的。即便我对她有敌意,她也不会被影响。这就要求整理师首先需要成为一个容器,而不仅仅是掌握技术。

就这一点,在我看来,只有做过临床心理学的人,才能具备这个能力。

古话说:做事前,先做人。做人,并不是说搞人际关系,而是先搞明白自己。

所以,对于第1整理术公众号的读者,我建议你们想一想:

*你当初学整理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达到了吗?

*如果达到,我是否还要当专业整理师?

*我上别人家,帮别人整理的动力是什么?

*我如何处理这个动力?

*别人不接纳,不认同我的时候,我如何处理内在关系?

其实,无论你从事任何职业,做销售,做整理师,做咨询师,做医生,早早晚晚,都会碰到这类问题。有个专业词:职业危机。你肯定会碰到。其实还是越早碰到也好。越早碰到,越不用花多余的精力。

很多人并不信仰自己的职业。因为他的动力根本没有那么强。我觉得做一个(整理)专家,你肯定要做自我修行。而心理学,恰恰是用一个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一个人怎么做自我修行。其实佛学里也会讲“修炼”、“自我觉察”,其实都一样。

学习整理,一个很大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打理自己。一个人内心是混乱的,他的外在很容易投射这样的混乱。一个人内心是刻板的,他的衣着、家庭布局,往往都是偏灰色的,偏单调的。

有的人喜欢整理,但把家里搞得很刻板,和家人发生冲突。我们说整理术层面的冲突,其实是内心更深冲突的表现。比如觉得“家人怎么这么烦”、“我老爸天天袜子衣服乱扔,好想锤他”。其实老公没有感觉。这个时候,如果整理师有些心理学常识,不仅可以从整理技术层面帮他,还可以陪客户讨论下:夫妻两性格之间的差异化。其实,没有谁对谁错。

整理师应该建立一个观念:当你用技术来衡量,容易有对错。我们放在一个大的格局来看,没有对错。只有我们从小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而已。

一个刻板的人觉得,家里的东西,都需要“在这儿”、“在那儿”,不然就会觉得混乱。一个自由成长的、散漫的人,会觉得“干嘛这样?累不累啊?反正东西随手都能够到?够不到就找吧!”往往这样两类人容易结合在一起,因为人人往往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想要,但是不曾有的东西。所以冲突是婚姻的必然和常态。走得久的婚姻,往往是冰与火的结合,而不是冰与冰、火与火的结合。

妈妈们为什么爱学整理?

接着,我们说说亲子的部分。这点也非常重要。很多人学整理,是因为当了妈妈,觉得不能像单身时候那么散漫。另外,孩子慢慢长大,你也想让他规矩点。这时候,学整理术,就有一个心理学上“传承”的意义。

你自己如何把自己家,在有限的资源内,变得规整、好看,本身就需要非常强的空间管理能力。孩子从这里学到的是“内在秩序感”。

我们说自由成长、散漫的人,有些时候,会散漫到所有方向。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没有学到建立秩序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不知道怎么处理,太过随意。这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妈妈该怎么做呢?首先,需要自己内心有秩序感。很多妈妈生完孩子后,没有建立起太强的秩序感。这个一定会影响到孩子。

第二,通过整理物品,可以锻炼我们解决冲突的能力。孩子也可以学习。

以上两点就是整理术与传承的密切关系。

我们说囤物狂也会传承。有些爸妈喜欢囤东西,把家里搞得像一元店。孩子不学吗?孩子肯定会学。价值观就这样传递出来。人的三观,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被孩子习得。

我们在整理外部世界的时候,整理自己的内心,也是为了让孩子学习接触到内在的有序世界。而这个内在世界,很多时候是可见的。

整理学和心理学逻辑链

整理学和心理学的逻辑链,是可见的。首先,我们的内在,造成了我们的外在。我们通过去改变、修复你的外在(居家空间),慢慢去改变你的内在。这是一个反向的过程。

这个反向过程,我们心理学上也运用。上次在第1整理术线下沙龙也讲了,我们运用到沙盘治疗。

12月2日,《整理收纳达人》讲座E班学员,有幸聆听到许鹏老师的加场讲座《整家整心》,满意度100%。

玩沙盘,可以让孩子,让成人获得很大的秩序感,团队一起玩,还可以促进彼此的关系。

其实都一样。我们通过物品来了解对方,无论是象征性的玩具,还是真实的家。真实的家,是立体的,放大几百倍的沙盘。谁的东西占地多?谁的物品最多?谁购物?谁来扔?谁来囤?孩子的东西有没有空间?这些里面全部透露着家庭成员密切的关系。

那么,我们首先从行为治疗角度讲。你帮人整理外在(居家空间),就是整理内在。无论你懂不懂心理学,只要你有行为。行为一定会影响人的内心。

在心理学上,我们还有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建立秩序感。一个非常强迫的人,往往通过行为治疗,让自己不那么强迫。比如每天要锁门半小时,可以和心理医生签一个约定,每天只锁10分钟行不行?尝试着去降低焦虑程度。

同样,我们帮人整理家。原来非常混乱,降低到没那么混乱好不好?原来囤满,可不可以减少1/3?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修复人的外在,建立某种秩序感,最终,他的内心就有秩序感。他的行为就被固定下来。

整理师通过外在物品的训练,帮助客户整理内心的秩序感。这样就真正帮助到客户,哪怕长时间不联络,没有每天盯着,他自己的秩序感强了,内心的焦虑感降低。

整理成为了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写在最后

以上刊登的文字内容,仅仅是我们内部讨论会的10分钟。未来,一朵会继续梳理出中篇和下篇,并期待更多与读者互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斐乐蒙课程】资深学员分享精选(一)
心理学:选择一把钥匙,打开你的内心世界!
【潘燕华公益微课】沙盘游戏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逐字稿+音频
一沙一世界
孩子不上学怎么办?我用了数字心理学孩子不逃学了
你为什么不快乐?心理学给你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