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学的发展(二)
 

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氏为四川名医,家乡盛产药材。他医技高超,深入群众,为人治病,往往不计报酬,只求良方,从而搜集了大量古今单方、验方。他治学广泛,学识渊博,整理了经史百家246种典籍中有关药学的资料,在《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的基础上,于公元1082年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方例是药物功能的直接例证,每味药物附有图谱,这种方药兼收,图文并重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又有所进步,且保存了民间用药的丰富经验。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他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保存了《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佚书内容。本书不仅切合实际,而且在集前人著作大成方面作了极大贡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本书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与完备,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证类本草》沿用500多年,从大观2年(公元1108年)出版的《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简称《大观本草》、政和6年(公元1116年)出版的《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简称《政和本草》,以及南宋绍兴 29年(公元1159年)出版的《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绍兴本草》),直到金元时期(公元后1302年)出版的《经史证类大全本草》等,都是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稍加修订补充而成的官修本草著作。这些著作,历代不断地复刻重刊,直到明代《本草纲目》问世后,才逐渐地代替了它。作为本草学范本的《证类本草》,不仅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并为《本草纲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直到现代,它仍然是我们研究中药必 备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元代忽思慧于1330年编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物的烹调法、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都有论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这一时期药性理论发展较大,研究药性理性著名的医籍有寇宗奭的《本草衍义》、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及《珍珠囊》等。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由于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医药知识不断丰富,沿用已久的《证类本草》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需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肩负时代的使命,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参考了800多部医药著作,对古本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总结。他边采访调查,边搜集标本,边临床实践,经过长期的考查、研究、历时27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公元1578年完成了200多万字的中医药科学巨著《本草纲目》(简称《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其中既收载了醉鱼草、半边莲、紫花地丁等一些民间药物,又吸收了番木鳖、番红花、曼陀罗等外来药物,大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本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在文前编辑了序例,介绍历代诸家本草,证经史百家书目、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引经报使、配伍、禁忌、治法、治则等内容,全面总结了明以前药性理论内容,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其百病主治药,既是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又是药物按功效主治病证分类的楷模。本书按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 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6 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这种按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因而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它比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一书要早170多年。《本草纲目》中的每一味药都按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分别叙述。详细地介绍了药物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点。尤其是发明项下,主要是介绍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对药物的记载分析,尽量用实物说明和临床验证作出审慎的结论,内容精详,实事求是,突出了辨证用药的中医理法特色。本书在收集历代本草精华的同时,对其错误之处也做了科学的纠正,如对葳蕤、女葳二物而并入一条南星、虎掌一物而分二种以兰花为兰草以卷丹为百合等等都做了准确的更正。并通过他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对某些药物的功效作了新的概括,如土茯苓治梅毒、延胡索止痛、曼陀罗麻醉、常山截疟、银花疗痈等,都做了证实和肯定。由于本书不仅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而且还广泛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科知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范围,自1596年在南京印行后,很快风行全国,十七世纪即流传到国外,先后被译成朝、日、拉丁、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不朽的科学巨著,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在世界科技史永放光辉。

明代的专题本草取得了瞩目成就。炮制方面,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书中所述的雷公炮制十七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炮制方法不断完善 的同时,炮制技术也不断提高。明末的《白猿经》记载了用新鲜乌头榨汁、日晒、烟熏,使药面上结成冰,冰即是乌头碱的结晶,比起十九世纪欧洲人从鸦片中提出 吗啡——号称世界第一种生物碱还要早100多年。食疗方面,朱橚的《救荒本草》(1406年)为饥馑年代救荒所著,书中将民间可供食用的救荒草木,按实物绘图,标明出产环境、形态特征、性味及食用方法。本书既扩大了食物资源,又丰富了植物学、本草学内容,有一定科学价值。药用植物方面,李中立于公元1612年编著的《本草原始》,对本草名实、性味、形态加以考证,绘图逼真,注重生药学的研究。地方本草方面,兰茂(公元13971476年)编著的《滇南本草》,是一部专门记载云南地区药物知识的地方本草。

清代(公元1644~1911年)在《本草纲目》的影响下,研究本草之风盛行。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进一步补充修订《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由博返约,对《本草纲目》进行摘要、精减、整理工作,如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等;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明末至清代,不少学者从古本草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不少医家还对《神农本草经》作了考证注释工作,如《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为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按《本草纲目》16部分类,除人部外,把金石分为两部,又增藤、花两部,共18部。补充了太子参、于术、西洋参、冬虫夏草、银柴胡等临床常用药;及马尾连、金钱草、独角莲、万年青、鸦胆子等疗效确切的民间草药;同时还收集了金鸡勒、香草、臭草等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它不仅拾《本草纲目》之遗,而且对《本草纲目》已载药物治疗未备、根实未祥者,也详加补充。卷首列正误34条,对《本草纲目》中的错误加以订正。他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发展了本草学,出色的完成了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他是继李时珍之后我国又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以《本草纲目》为基础,删繁就简,切合实用的本草著作有刘若金的《本草述》(1666年)。全书32卷,依《本草纲目》分类法,集691种常用药,重点介绍药性特点及临床应用,引证各家论述,参以已见,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杨时泰将本书再次精减整理,编辑成《本草述钩元》。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年),全书8卷,从《本草纲目》选录478种临床常用药,概述性味、主治功用,附图400余幅,在凡例和药性总义中阐述汪氏见解,卷帙不繁,内容精炼,广为流传。吴仪洛的《本草从新》(1757年)为补订《本草备要》而作,载药721种,除介绍性味、主治外,对辨伪、修治也有论述,内容更加完善,深受医家喜爱。《得配本草》(1761年)为严西亭所著,全书十卷,附药考一篇,选自《本草纲目》647种药,除论述药性主治外,重点详述各药之间的相互配伍应用,是一部探讨中药配伍规律的本草。黄宫绣的《本草求真》(1769年),十卷,载药520种,上篇详述药物形态、性味、功用等,下编阐述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药物总义等内容,也是切合临床实际的本草。此外,王子接的《得宜本草》、黄元御的《玉楸药解》都是属于这类由繁返约的本草。

从历代医药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现行版本有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1799年),三卷,载药365种,取材于《证类本草》,并校以《太平御览》等,每药正文之后,增加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及其它文献资料,是一部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重辑本。顾观光辑本(1844年),四卷,也取材于《证类本草》,按《本草纲目》所载本草经药物目录编排,除考证书中条文外,对药物也作了一些校勘,虽不如孙本完善,但突出了用药原则,是本书特点。再有日本森立之辑本(1854年),三卷,考异一卷。书中药品次序、文字均系采自《新修本草》,并参考了《千金方》、《医心方》及日本《本草和名》等书而辑成,载药357种。因《新修本草》所收《神农本草经》的资料最接近原书内容,故森立之所辑原文也最可靠,同时所附考异一卷,引证广博而严谨,很有学术价值,这是迄今较为完善的辑本。此外,还有明?卢复、清?黄奭等辑本,对学习研究《神农本草经》都有参考价值。

注释发挥《神农本草经》的著作,明末(1625年)缪希雍即写成《神农本草经疏》。全书30卷,载药490味, 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互参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以《神农本草经》、《别录》等主要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注释、订正、阐明药性,多有发挥,并 附各家主治、配方、禁忌等内容,是部很有影响的本草学著作,故前人有经疏出而本草亡的赞誉。继《神农本草经疏》之后,清代有邹澍的《本经疏证》(1837年)、《本经续要》(1840年),作者以《神农本草经》为主,以《别录》、《唐本草》和《本草图经》为辅,取《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各书古方,交互参考,逐一疏解。他以经方解释《本经》,用《本经》分析古方,注疏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研究《本经》和汉、唐经方、古方颇有影响。张璐的《本经逢原》(1695年),四卷,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载药700余种,阐述药物的性味、效用、真伪优劣等,论述中选用诸家治法及本人治验心得,是部侧重实用、宜于临床参考的著作。张志聪的《本草崇原》(1767年),三卷、收《神农本草经》药物290种,每药先列《神农本草经》原文,然后注释包括别名、产地、历代医家见解、临床应用等内容,阐述纲要详尽,且多有发挥。此外,《本草经解》、《神农本草经合注》等,都是很有影响的《神农本草经》注疏专著。

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它是张仲岩将历代各家有关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而成,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又如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书中每种植物均详记形态、产地、栽培、用途、药用部位、效用治验等内容,并附有插图,为我们研究药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改良中医药中医药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口号风行一时,形成民国时期中医 药学发展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总特点是中西医药并存。虽然国民政府对中医药采取了不支持和歧视的政策,但在志士仁人的努力下,中医药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继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名著简介
(其他)第十五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草纲目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当代著名本草文献学家尚志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