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道养生探秘仙药
userphoto

2023.06.02 河南

关注

导读:道教与中医养生的联系。中医养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道教的道家思想,其在中医药自身领域内又得到了独特的发展。本系列讲座包括道家道教与中医养生、道教食养及《抱朴子》仙药、《道藏》九大仙药及其现代研究。由于道教研究不深,因此错漏难免,祈望同道教正。

一、道家道教与中医养生

(一)道的概念(道家、道教、道医)

何为道?按照一般的理解,道是道理、法则、规律,还包括事物的本体、本源。在中国历史上,道主要包括道家与道教两大体系。道家思想对道教的形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道家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其代表著作是《道德经》,全书共五千余字,分81章(道篇37篇,德篇44篇),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该书不仅对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对《道德经》做过高度评价,并应用老子的“三生万物”构思写作(正反合三段论)。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发展上经历了黄(老之学及魏晋玄学两个时期。黄老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陆贾、司马谈、淮南子等,而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嵇康、陶渊明、王羲之等。这个时期的道家学说已经涉及养生思想,如嵇康的《养生论》、向秀的《难养生论》等,纪晓岚曾对它们给出了“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八字评语。这些早期的道家养生著作,在强调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完善上,提出“长生久视之道”的思想,更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和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由方仙道和黄老道演变而来。两千年来,积累的大量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与道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道家是道教的源,道教是道家的流。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流派之一,道教是东汉时期形成的一种宗教,初起为太平道(代表人物是张角),继兴为五斗米道(代表人物是张陵)。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修道包括修炼道功、道术等。道功是指修性养神方面的内养功夫,如清净、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接命、存思等。道术是指修命固形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行蹻、胎息、辟谷、药饵服食、神丹黄白、符篆斋醮、丹道等。

自战国到先秦,黄老思想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十分显著,处于形成阶段的医药学(道医),当然也不例外。“仙医”是道医的先驱,如战国的扁鹊、齐王侍医王遂都是道医。汉魏以后,道医历代皆有,如西汉末年刘向撰写的《列仙传》中的崔文才,是学黄老而习医者;朱璜、黄阮丘等是道士为医者。晋代葛洪本人也属道医,其所著的《神仙传》中的沈建、沈羲、马鸣生、王遥、壶公、董奉、封君达等,南朝陶弘景,北朝徐謇,隋唐时期的杨上善、孙思邈、王冰,宋代王怀隐,金代刘完素,元代丘处机,明代王珪,清代傅山等。他们或由学老庄、黄老而习医,或原本为医而引道论医,都属于道医的范畴。历史上医道兼通的代表人物包括张道陵(“符水治病”及炼丹),葛洪(《抱朴子》,仙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乃“仙经道术所需”),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延命集》),王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以道释医,医道互通)。

(二)道与中医

常言道:“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道家三大贡献包括精气说、炼丹术、养生药。《内经》的阴阳术数思想直接受《道德经》《南华真经》的影响,老子的“对立统一、阴阳互(根”“天人相应、病机治则”“道法自然、恬淡虚无”思想在《内经》中也有明确的体现。庄子提出的“养生与恬淡无为”思想,以及“气”的概念,在中医基础与养生理论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伤寒杂病论》     的很多方药来源于道医的临床经验著作《胎胪药录》,《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其中的青龙汤、白虎汤以外,为“避道家之称”的小阳旦汤即桂枝汤、大阳旦汤即黄芪建中汤、小阴旦汤即黄芩汤加生姜、大阴旦汤即小柴胡汤去芍药、小朱雀汤即黄连阿胶汤、小玄武汤即真武汤,几乎就是“原方”。道家认为精、气、神是生命的根本,也提出了有与无、生与克、量变与质变等基本哲学思想,这也成为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三)道与养生

养生在《辞源》  中释为“摄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最早提出“摄生”,《庄子·养生主》最先提出“养生”,《吕氏春秋·节丧》有“动以养生”的论述。嵇康《养生论》首次对养生概念作出说明。道家思想是养生理论的源头。有学者认为,道家顺应自然、珍视生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内经》(养生理论的先导。真正的理论构建是以《内经》为标志,如《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内经》162篇中有40多篇涉及养生,首次从医学的角度专门论述养生问题。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长生不老的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道家及其后继的道教哲学,是中国本土诞生的重要思想流派,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在道论中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又以种种技巧性的道术实现其目标,如导引、按摩、食养等。在道家思想中,养生的思想基础是九守、十三虚。养生的目的是保全生命、延年益寿、得道成仙。主要的养生方法包括内丹(静功)、养神、养气(吐纳)、导引(动功)、养形(屈伸)、房中、服食(食养食疗)、草木之方(药饵)等。早期道家的养生思想对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炼丹术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但同时其服丹成仙的思想也导致了人们忽视社会、逃避现实,甚至中毒身亡的后果。科学的中医养生应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3个层面。其强调自然观、社会观及生命观。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社会观是指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生命观是指身心统一,人体整体。

(四)道与仙药

一直以来,仙药以其神秘的面纱,游移于传统文化民俗之中,与人类的生存信仰,尤其是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仙药以草木谷菜、鸟兽虫鱼等天地所生之物,调动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维护健康,甚至提升生命质量。究竟有没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延长寿命,增进健康,始终是人的强烈欲望,然而生长壮老已,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历代先贤只好把探索寄托在神奇传说之中。如何才能揭开仙药的神秘面纱呢?人的寿命有多长?经过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延年益寿是有可能的。

何为仙?《说文解字·人部》说:“长生仙去,从人。”《释名·释长幼》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其于外者也。”

庄子《逍遥游》载有“藐姑射之山”。《列子》载“列姑(射山”。《山海经》记载有“不死树”“不死药”。“仙”的基本概念与含义:

①原型是人,长寿非常,迁居山林,能力超常。②匡扶正义,扶危救困,惩奸除恶,治病救人。③仙中有药,药中有仙。④可以修炼,得道成仙。这些基本概念与含义反映出古人对生命理想国的憧憬,对改变生老病死的探索。道家认为人分为5种:凡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炼养术有三方法:导引、按摩、芝菌(服食药物)。

何为药?“治病草也。

凡物可以治病者,皆谓之药,古以草木虫石谷为五药”。大部分药主要是取材于草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汉书·平帝记》载“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抱朴子·内篇》载“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

何为仙药?《神农本草经》载:“紫芝······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饮食物中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奇特的功效,而且服食量少力大的一类物质历来被认为修道成仙的仙药。其大概根据两种途径:一是动植物或者矿物存在或者生长的环境符合道教思想所描绘的“仙境”;二是动植物或者矿物本身呈现道教理想的相貌,并且服食之后确有效果。道士们相信,灵秀之地必然生产精微之物,精微之物必定有轻身成仙之功。倘若服食之后,验之不爽,自然会被记载下来,流传后世。秦始皇时期,曾派方士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往渤海之东仙山(蓬莱、瀛洲、方壶、岱舆、员峤)求取长生不老仙药。中药方剂中不少以“仙”命名,如仙术汤、仙方活命饮、神仙巨胜子丸、神仙饵茯苓延年不老方、八仙长寿丸、青宫八仙膏等。

(五)岭南道教与中医药

岭南宗教的发展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医学的发展史。广东茂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道士为名的城市。潘茂名生于西晋太熙元年(290年),其医术高明,治病救人,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崇敬。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用他的姓和名命地名,所以高州史上曾称潘州,又曰茂名。潘茂名是岭南道教的先驱,以“立德行义、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舍已救人”的精神,被誉为岭南道教之父。隋代,罗浮山道士苏元朗最早提出道教“内丹”概念,此后内丹养生得到发展,外丹服石之风逐渐遏止。宋代,张伯端开创内丹南宗后,其传人四祖陈楠(博罗人)、五祖白玉蟾(海南人)均为岭南人。南宗内丹是相对于北方龙门派、全真派而言,注重内养修炼,对道教气功养生有重要贡献。南宋时,沈括记载“广南道人”(即岭南道士)发明“阴炼法”和“阳炼法”,用小便炼制中药秋石的方法,秋石功能滋阴降火,治骨蒸劳热咳嗽等。明代,潮阳方士盛端明曾为明世宗进献秋石等药物,医著有《程斋医抄》,汇集临床各科资料。清代,罗浮道士陈复正著有《《幼幼集成》,是中医儿科名著,反对过用寒凉治惊风,主张以“误搐、类搐、非搐”分析小儿抽搐,以免滥用惊风病名。

1.郑安期与石菖蒲

据清光绪《广州府志卷29》记载:“秦,安期生,琅琊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也。”方士云集岭南,在罗浮山、白云山一带采药,白云山蒲涧因九节石菖蒲而得名。广州白云山上有“郑仙祠”,为纪念先秦方士郑安期而建。传说当时岭南瘟疫横行,他为了拯救民众,跋山涉水,四处寻找仙草,在白云山采集九节石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老百姓根据其指引,寻找仙草控制了疫情。即使是痰迷心窍,神志不清,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以石菖蒲、生姜,共捣绞汁,灌服即醒。出于感激和崇拜,老百姓在其坠崖处建祠纪念,并以坠崖日为白云诞,人们通过登高祭祀,普遍得到平安健康。这一传说与神农尝百草一样,体现着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不辞辛劳的为民意识,二是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不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倡导的吗?每当经过白云蒲谷之时,闻清泉潺潺,看碧草葱葱,我们没有理由不由衷地肃然起敬。

石菖蒲品种很多,盆栽欣赏亦有其价值,诗云:“瓦盆犹带涧声寒,亦有诗情几砚间,抱石小龙鳞甲老,夜窗云气故斑斑。”九节石菖蒲在许多文学作品和医学著述中被誉为仙草。其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全株有香气,性微温味辛,最早药用见于《神农本草经》,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理气活血、散风祛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据《神仙传》载:汉武帝上嵩山,遇采药长者告之“闻中岳石上有石菖蒲,一寸九节,食之可以长生”。这反映出其在人民心目中的药用地位。石菖蒲在传统养生丸剂中多被选用,如彭祖延年柏子丸(《千金翼方》)、孔圣枕中丹(《千金方要》)、不老丹(《普济方》)、还少丹(《卫生易简方》)。我校在石菖蒲方面的研究课题很多,如“石菖蒲不同部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石菖蒲对中风病脑蛋白质组和神经元凋亡基因调控的影响”“石菖蒲β-细辛醚单体防治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理研究”“石菖蒲有效部位对中枢递质受体活性的影响”“石菖蒲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石菖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研究”“石菖蒲水溶性成分对癫痫模型大鼠神经肽Y的影响”“石菖蒲抗大鼠马桑内酯所致慢性癫痫的作用机理研究”“抗癫痫石菖蒲有效组分配伍冰片缓释片临床前开发研究”“石菖蒲治疗脑肿瘤源性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等等。

2.葛洪与青蒿

晋唐三大道教养生家之一的葛洪,为寻觅丹砂来到(岭南,后隐居罗浮山,著《抱朴子》,并发现常山、青蒿治疗疟疾的功效。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疟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青蒿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疟作用、抗菌作用、抗寄生虫作用、解热作用、免疫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等。

3.鲍姑与红脚艾

葛洪的妻子鲍姑,是一位值得称道的生草药专家,她采用岭南地区盛产的红脚艾(五叶艾、刘寄奴、珍珠花菜)为患者灸治疾病,疗效卓著,也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据《越秀三元宫历史大略记》记载:鲍仙姑井,又名虬龙古井,井边的红脚艾配井水作为医方,活人无数,用艾治赘疣,一灸即愈。红脚艾,也叫珍珠花菜,菊科艾属甜菜子,味微苦、辛、甘、淡,性寒无毒,内服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祛瘀明目,外敷热毒肿痛。红脚艾的主要用途:全草入药,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又是妇科常用药之一,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煮水洗浴时可防治产褥期母婴感染性疾病,或制药枕、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及虚寒胃痛等;其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制艾条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做杀虫的农药或熏烟进行房间消毒、杀虫;嫩芽及幼苗做菜蔬。红脚艾也是潮汕地区常用保健食品,早餐煮食配猪瘦肉或猪肝。

(六)现代中医养生的发展与展望

养生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从道家的养生思想开始,到现代中医养生学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从宋代医学开始,十三科分类中有养生专科。而中医养生学的内容首次于1987年进入高校课程。我从1990年开始为(《羊城晚报》《粤港信息报》养生保健专栏撰稿,为不少来信的群众解答了养生方面的问题。在对中医养生学进行了长期的专注研究过程中,整理了很多相关医籍的养生医药知识,并发表了多篇的研究论文与多本论著。我认为,饮食与养生存在重要的联系,所谓“民以食为天”是千古不变的话题,所以,利用食养食疗进行养生保健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现代营养学认为蛋白质、脂肪、糖(能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水为人体基本的营养素。而中医学认为,饮食养生的关键并非在于“营养要素”,中医的食养食疗需要根据个人体质来调养。程钟龄《医学心》有“七不”,即“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阖、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标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2007年,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启动仪式上,吴仪副总理强调了养生与治未病的重要性。在现代的中国,养生不仅仅是一种健身延年的保健方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品格、一种民族心理、一种思维方式。养生方法很多,从本能到自觉,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最具专业性的是养生本草,其核心是抗衰老,必须探索学术规律。

二、道教食养及《抱朴子》仙药

(一)道教与养生关系密切

源于中国的道家及其后继的道教哲学,是中国本土诞生的重要思想流派,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倡导“贵生”“养生”,即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追究健康长寿。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关系密切,如《道德经》“顺乎自然、道法自然”与四时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柔弱者生之徒”与导引、太极、八段锦等运动养生;“无为而无不为”“恬淡为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调畅情志,心理养生。道教对生命科学影响至今的有精气说、炼丹术、养生药。道教分为道论和道术,道家在道论中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又以种种技巧性的道术实现其目标,如气功、导引、按摩、食养、房中术等,对中医养生学影响尤为明显。历史上有许多医道兼通的代表人物,如张道陵“符水治病”及炼丹;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载汉代已能炼制适用于治病的矿物药,“医人有五毒之药”;葛洪《抱朴子》有专篇讨论炼丹,载有许多关于制药化学的实验,是制药化学的开端,同时载有仙药专篇;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言本草乃“仙经道术所需”;孙思邈《千金要方  》《养性延命集》也是医道兼通的著作;王冰则“弱龄慕道、夙好养生”,以道释医,医道互通。

(二)道教食养三大来源

道教养生术包括内修与外养。食养就是其外养的重要内容。食养,也称服食,又称“服饵”,主要是选用矿物、植物,也有少量动物类药和食物,经过一定的加工、配伍、炮制成丹药或方剂。食养肇端于战国时期的方士,除了服食一些矿物药外,还多喜食草木药,“百草花”“桃李葩”“兰韭根”“芝草”等。服饵之术被纳入道教养生体系并得到长足的发展。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养生家认为,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然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唐代发展达到高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都对服食之术趋之若鹜,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长期寻找和服食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积累了丰富的食养经验。其来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金石类矿物,现在已极少应用;一类是草木类植物,如五芝、茯苓、松子、松脂、柏子仁、胡麻、黄精、天门冬、地黄、白术、杏仁、石菖蒲、肉桂、槐角、黄芪、山药、菊花、枸杞子、麦门冬、楮实子、石韦、桃胶、五味子、远志、黄连、泽泻;还有一类是珍珠、龟板等动物类。后两类大多数已收入《中药学》教材。

(三)《抱朴子·内篇》仙药选介

道教养生的代表人物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已”,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葛洪《肘后备急方》最先记载疟疾特效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汁尽服之”,并使用艾叶消毒。在《抱朴子·内篇         20卷中,“金丹”“仙药”和“黄白”三章均论及服食之术,“仙药”卷载有上百种服食药物,且认为上药延命,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其中“服之不老”植物药有以下几种。

1.茯苓

茯苓别名云苓、白茯苓,有“仙家食品”之称。道教认为服食茯苓可成仙,将其列为仅次于丹砂的仙药之一。其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松等树根上。《本草纲目》载“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有滋补之功,久服令人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其性味甘、淡、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安神益智的功效。服食茯苓的方法有多种,一种是将茯苓煮烂,取粉和蜜蒸食,或以脂麻混和服。“茯苓······当削去皮,研为方块。银石器中清水煮以酥软解散为度······用其粉以蜜和如湿香状,蒸过食之尤佳。胡麻但取纯黑芝麻,九蒸九曝,入水烂研,更入去皮核研烂枣肉,与茯苓粉一处溲和食之,尤佳。”据《千金要方》所载的“饵茯苓方”,茯苓也可酒浸、磨成屑末服食。茯苓之核心附于松根者,称茯神或抱木神,主要用于安神。

2.松柏

松柏凌冬不凋,气香脂润,被誉为百木之长,其松叶、松实是养生常食药物。《仙药》载:“食松叶、松实,当时苦涩,后稍便之,遂使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本草纲目》转引《枕中记》  服松柏法:“尝以三四月采新生松叶,长三四寸许,并花蕊阴干;又于深山岩谷中,采当年新生柏叶,长二三寸者,阴干,为末,白蜜丸如小豆大·····以酒服下。”松子仁甘温,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日华子本草》   云其“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本经逢原》云其“甘润益肺,清心止咳润肠,兼柏仁、麻仁之功,温中益阴之效,心肺燥痰干咳之良药”。松脂又名松膏、松胶、松香,以松树干的分泌液炼制而成,气味苦甘温,无毒,《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仙药》称“长服松脂,身体转轻,气力百倍,登危越险,终日不极,年百七十岁,齿不落,发不白”。《千金要方》载有其服食方法。柏子仁与松子仁相似,性味甘平,功效为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载“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本草纲目》载“柏子仁性平二不寒不燥,味甘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

3.胡麻

胡麻又名乌麻、巨胜、黑芝麻、油麻,《仙药》载其“耐风湿,补衰老”,性平味甘,补益肝肾,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     将其列为上品之药,谓其“主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名医别录》    载其“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胡麻的服食方法有多种,既可以与米共煮成胡麻饭,也可经过加工后与酒共服,常服延年不老。《本草纲目》       谓“古以胡麻为仙药”。

4.黄精

黄精又称黄芝、鹿竹、救穷草、仙人余粮,性甘、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脾益气的功效,久服能强身延年。《仙药》称“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名医别录》曰其“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中载有以黄精为主要原料的服食方“黄精膏方”,即黄精经过打碎,蒸熟,取汁,加干姜末、桂心末,微火煎至微黄后,“酒五合和,服二合,常未食前,日二服。旧皮蜕,颜色变光,肤色有异,鬓发更改”。

5.天门冬(《仙药》称:“天门冬,或名地门冬,或名延名冬,或名颠棘,或名淫羊食服之百日,皆丁肚倍马吏于术及黄精也”。其性味甘,微苦寒,有养阴润燥、清肺止咳之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天门冬也被列为上品之药,称其能“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中载有三种“服天门冬方”:一为“曝干捣下筛,食后服方寸”;二为“捣取汁,微火煎”,再加白蜜、胡麻末、(大豆黄末和为饼,日服一枚;三为“酿酒服”。

6.地黄

《神农本草经》将地黄列为上品药,名为地髓,谓“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汉代起用地黄、蜂蜜煎膏服用以图养生长寿之风十分盛行。《仙药》云:“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手上车弩也。”地黄的服食方法有多种,一为以生地黄五十斤捣之,绞取汁,然后加白蜜、枣脂成丸,每日服三丸;二为酒泡晒干后,与甘草、厚朴、巴戟天、干漆、覆盆子各一斤捣下筛。食后酒后方寸匕。

7.白术

白术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白术性味苦、甘,温,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和安胎作用,为健脾要药,适用于脾胃虚弱诸症。《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药物,谓“术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仙药》也称“术饵令人肥健,可以负重涉险”。《本草汇言》言“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本草纲目》中则载有“服术法”。

8.杏仁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的干燥植物种子,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两种。自《神仙传记载“董仙杏林”的传说以后,使用越来越多,谓其能“令人轻健安泰”。杏仁性味甘苦,微温,有小毒,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功效。《云笈七签》    载有以杏仁炼制成丸的“夏姬杏仁金丹方”一则。

9.石菖蒲

石菖蒲为“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其性味辛,温,具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之药,称其能“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不忘,不迷惑,延年”。《千金要方》称其“益心智,长生不老”。《仙药》中有服食石菖蒲的记载:“韩终服石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冬袒不寒。又石菖蒲生须得石上,一寸九节已上,紫花者尤善。”《列仙传》也有类似记载:“但食术与石菖蒲根,饮水。不饥不老如此,传世见之,三百余年。”《本草纲目》载“石菖蒲酒,(治三十六种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10.桂

桂有肉桂、桂枝、桂皮之分,性味辛、甘,热,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功效。《仙药》云:“服桂二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举千斤。”《本草汇言》谓:“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壮命门之阳,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

三、《道藏》九大仙草及其现代研究

“九大仙草”出自唐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内容包括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其中不少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同时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饮食养生之道在取材上非常推崇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苓、苁蓉、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在现代养生保健中依然使用,其作用不断地得到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证实。

1.石斛补阴药

石斛为兰科多年生草本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美花石斛或马鞭石斛等的新鲜或干燥茎。其甘而微寒,入胃经,擅长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可用于热病伤津及胃阴不足。其又入肾经,滋养肾阴、清虚热,兼有养肝、明目及强筋骨的作用,可治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所致咽干而痛、虚热不退、筋骨痿软、腰膝酸痛、目暗不明。鲜石斛以色黄绿、肥满多汁、嚼之发黏者为佳,清热生津力强,温热病邪入营血,高热烦渴者适用;干石斛以色金黄、有光泽、质柔韧者为佳,以滋阴清补为长,热病后期,阴亏虚热者适宜。

石斛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多糖类、生物碱类等。现代研究表明其能促进胃液的分泌而助消化,-使肠道蠕动亢进而通便;能提高免疫功能,提高癌症患者外周淋巴细胞E-RFC的形成率;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对眼睛晶状体中的异化变化有阻止及纠正作用;对半乳糖性白内障有延缓及治疗作用。石斛碱有一定镇痛解热作用,其作用与非那西汀相似而较弱。石斛还可降低心率、血压,减慢呼吸及降血糖等。

2.天山雪莲祛风湿药

天山雪莲为菊科植物天山雪莲的干燥地上部分。维吾尔医称其能补肾活血强筋骨、营养神经、调节异常体液,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肺寒咳嗽、小腹冷痛、白带过多等。《新疆中草药》谓其“祛风胜湿,通经活血”。中医学认为本品性味甘苦,温,《本草纲目拾遗》载其“能补阴益阳,治一切寒证”。本品用治肾虚阳痿、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又能祛风胜湿,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胜者,可单用泡酒服;还能活血通经、调冲任而止血,治疗下元虚冷,寒凝血脉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带下。

天山雪莲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糖类、黄酮、黄酮苷类、香豆精素、木脂素类、倍半萜、生物碱等。现代研究表明有抗炎、镇痛、解痉、祛痰平喘、利胆、抗胃溃疡及增加心输出量、减缓心率、扩张血管、降血压、抗癌、抗自由基、抗疲劳等作用;此外还具有雌激素样作用活性,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中枢神经。

3.人参-补气药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其性味甘、微苦,温,是大补元气、救脱扶危、补脾益肺、安神益智之佳品。其补气范围广,而且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无药可代,为拯危救脱要药,最宜于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等所致元气虚极欲脱、脉微欲绝等重危症。《本草经疏》谓其“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纲目》谓其“治男妇一切虚证”。本品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等。

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适应原样成分。现代研究表明有强心、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抗缺氧和保护心肌作用、平衡中枢神经系统、双向调节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增强造血功能、降血糖、兴奋肾上腺皮质系统、促性激素样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促进大脑学习和记忆功能、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等作用。临床常用治疗高血压病、心肌营养不良、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性功能减退、神经衰弱、贫血、高脂血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4.首乌补血药

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生首乌补益力弱,且无收敛之性,功偏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多用于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及肠燥便秘等。制首乌甘涩微温,不燥不腻,入肝、肾经,长于补肝肾、益精血,且可收敛精气,为滋补良药,尤为治须发早白、脱发、早衰之要药,尚可强筋骨、化浊降脂,常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以及“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首乌含有磷脂、蒽醌类衍生物、二苯乙烯苷等。现代研究表明其所含的卵磷脂是脑组织、血细胞和其他细胞膜的组成物质,有促进血细胞新生和发育,增加肝糖原作用。首乌煎剂能增强免疫,对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为主;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抑制单胺氧化酶活力,抗衰老;还有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寒、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5.茯苓利水药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甘则能补,淡则能渗,善于利水通窍,为利水渗湿和治痰要药,常用于痰饮目眩、心悸怔忡等;且能健脾补中,渗湿而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故常用于脾虚湿盛之食少体倦、便溏泄泻;又能补脾而助气血生化之源,同时有养心安神之功,对于心脾亏虚所致的惊悸失眠等有良效。

茯苓含有茯苓多糖、β-茯苓聚糖、茯苓酸、三萜类、麦角固醇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缩力、抗变态反应、抗炎、清除自由基、抗皮肤色素沉着、增强胰岛素活性、增强免疫、护肝、降低胃液分泌等作用。临床用于水肿、胃潴留及慢性胃炎、妊娠晨吐、心悸、婴儿腹泻、梅尼埃病、脑血管病、肿瘤等。

6.肉苁蓉补阳药

肉苁蓉又称“马芝”“地精”,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其性味甘、咸,温,质润,入肾经,既补肾壮阳,又益精血,故可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其又入大肠经,能补益精血而润燥滑肠,常用于津枯肠燥便秘,对老人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者尤宜。

肉苁蓉主要含有葡萄糖、蔗糖、甘露醇、琥珀酸、β-谷甾醇等。现代研究表明其有降低血压作用,且能促进唾液分泌;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还能调整内分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代谢、增强记忆抗氧化、抗凋亡、抗衰老、利尿作用。肉苁蓉对阳虚和阴虚动物的肝脾核酸含量下降和升高有调整作用;有激活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的作用,可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的促黄体功能,提高垂体对LRH的反应性及卵巢对LH的反应性,而不影响自然生殖周期的内分泌平衡;所含的无机盐和亲水性胶质类多糖有通便作用。

7.灵芝安神药

古代用灵芝有“青、赤、黄、白、黑、紫”“六芝”之分,现代《中国药典》规定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其“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补中,增智慧,不忘”,“益脾气,安神”,“益肾气,通九,气香,药性平和,归心、肺、肝、肾经,既善补气、养血、安神,为治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多梦、健忘、体倦神疲,或虚劳短气、不思饮食等症之良药;又擅补益肺肾、止咳平喘,为治肺肾两虚、久咳气喘之妙品,尤其对痰湿型或虚寒型疗效较好。

灵芝主要含有多糖类、三萜类、核苷类、呋喃类衍生物、甾醇类、生物碱类、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类、倍半萜类、无机盐等。灵芝多糖具有免疫调节、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及抗肿瘤作用;三萜类化合物能净化血液,保护肝功能;灵芝多种制剂分别具有镇静、抗惊厥、强心、抗心律失常、降压、镇咳平喘作用;此外还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过敏、保肝等作用。现代为治疗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律不齐、急慢性肝炎及肿瘤之辅助用药。

8.珍珠安神药

珍珠为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科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圆珠状物。其味甘、咸,性寒,质重沉降,入心、肝经,重可镇怯,故有安神定惊之效,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甘寒益阴,善清心、肝之热而定惊止痉,用治小儿痰热之急惊风、癫痫、高热神昏、痉挛抽搐;且有清肝热、明目退翳之效,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之目赤涩痛、眼生翳膜等眼疾;清热解毒、生肌敛疮,可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溃烂、疮疡不敛。《本草汇言》   谓其“镇心,定志,定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证类本草》称“敷面令人润泽好颜色”,即有润肤祛斑之效。

珍珠主要含有碳酸钙、有机物等,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退热、抑制皮层电活动、促进创面肉芽生长、保护眼睛、抑制中枢、抗溃疡、促进骨形成、凝血、抗氧自由基、抗辐射等作用,眼科疾病(如白内障等)、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创伤中均有应用。

9.冬虫夏草补阳药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其性味甘,平,归肺、肾经,功能补肾助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为平补阴阳之品。其性平力缓,宜于病后体虚及肺肾两虚之久咳、虚喘、劳嗽、咯血及肾阳虚之阳痿、遗精、腰膝酸软。

冬虫夏草主要含有麦角甾醇类、D-甘露醇、虫草酸多糖醇、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多种核苷、维生素及生物碱等,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调节心律、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抑制血栓形成、保肝、防治肝纤维化、镇静催眠、抗衰老、抗应激、祛痰、平喘、抗炎、抗病毒、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作用,对性功能紊乱有调节恢复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性功能低下、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等。人工培养虫草菌丝体在抗衰老、抗应激、免疫作律失常、降血脂也有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养生讲座】第九讲 外丹——服食丹药以求长生的方法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
百岁前无必死之病,请用好这几味仙药!
萆薢的功效与作用
道家养生 道教 孙思邈孙 白玉蟾 张三丰 陈撄宁 养生 二十四节气 导引做功 健康法 修炼法 宣纸 ...
白日升天——黄帝成仙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