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凤姐、宝玉服装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形象

作者:王彬



服饰是人物形象的标志。

同样,服装也往往折射时代的光环。

第三回,黛玉来到荣府,拜见贾母之后,突然听见有人笑声说道:“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①在贾母面前,什么人敢如此放肆?黛玉很是惊诧,心下想着,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一人从后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②


同样是凤姐,在第六回刘姥姥的谛视之中,又是这样打扮:



那凤姐儿家常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红桃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筋儿拨火炉内的灰。


我们逐一分析凤姐的服饰。

第一处,在黛玉的观察中:

1.“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髻”,是一种固定头发的器物,类似弧形的发卡,因为是用金丝穿绕珍珠,镶嵌八种珍宝(玛瑙、翡翠、碧玉之类),故曰金丝八宝攒珠髻。

2.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钗”,是固定发髻的器物。钗与簪不同,簪是一股,钗是两股;“朝阳”,有向阳或阳光高照之意。可以是一个圆形小镜子,也可以是一粒大的珠子,周围装有火焰一类的饰品;“五凤凰挂珠钗”,钗上点缀五只凤凰,每一只凤凰嘴里衔着一串珠子。珠串会随着主人的走动而摇摆,简而言之就是步摇。

3.“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赤金制造的项圈,形状是盘螭的,上面镶嵌珍贵的玉石。

4.“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宫绦”,宫中制造,或仿照宫中制造的丝带,用来系玉佩、金饰等物。

5.“双衡比目玫瑰佩”。“衡”,佩玉上端的小横杠,“双衡”就是两个小横杠;“玫瑰”,一种美玉。比目鱼形状的玉佩,上端有两个小横杠。

6.“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裉”,指衣服的前幅与后幅的缝合之处,分窄裉和直。“窄裉袄”,即紧身袄;“缕金”,指金色的织物。凤姐的上衣当为紧身,在大红色洋缎的底子上,用金色的织物绣出蝴蝶与花朵的图案。

7.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刻丝”,指用彩线平织;“石青”,即天青,也作天青、红青,是一种黎明时分天空黑中透红的颜色;“银鼠”,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兽皮,可御轻寒,因为是在室内,故而没有必要穿厚重的皮衣;“褂”,分有袖与无袖、长褂与短褂等样式。简之,凤姐穿的褂子,里子是银鼠皮的,面子则是黑红色而带有五彩刻丝的图案。

8.“翡翠撒花洋绉裙”,“翡翠”,指翡翠绿;“撒花”,即碎花;“洋绉”一种略带绉纹,轻薄的丝绸。

黛玉的观察十分精细。从上到下,头顶是''髻”——“金丝八宝攒珠髻”、是“钗”——“朝阳五凤挂珠钗”;脖子上是“圈”——“赤金盘螭璎珞圈”;腰上是“绦”——“豆绿宫绦”;身上是“袄”,袄的外面是“褂”,即:“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与“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身是“裙”——“翡翠撒花洋绉裙”。

第二处,在刘姥姥的观察中:

1.“昭君套”,一种无顶的皮帽,戏剧中昭君出塞时戴此,故名。

2.“红桃撒花”,桃红色的碎花。

3.“灰鼠披风”,“披风”,即斗篷。“灰鼠”,松鼠的一种,它的皮毛很珍贵。

4.“大红洋绉银鼠皮裙”。“大红洋绉”,大红色有皱纹的丝绸;“裙”,有长短之分,如果是长裙,则可以从腰至踝,是旧时妇女常穿的服装。厚度上,有单裙、夹裙与棉裙之分。质地上,有布、绸、兽皮之别。旧时贫寒人家的妇女是“荆钗布裙”,以荆木为钗,以粗布为裙,凤姐是贵妇,她所穿之裙,不在此例,而是珍贵的丝织与毛皮了。

这是对凤姐服饰总体印象的分析。那么,凤姐的服饰折射出何种,或者说哪一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呢?

在黛玉眼中,凤姐的服装是:“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与“翡翠撒花洋绉裙”。在凤姐的衣着上“袄”与“褂”的关系是“褂”在“袄”的外面,也就是“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明朝以前,以黄色(明黄)为尊,朱元璋创建明朝以后,又增加红色,以红色(大红)为尊。在黄色与红色之外,清朝又以石青色为尊。依据清人规定,无论是帝后、贵族、大臣还是他们的夫人,其礼服的颜色必须是石青(或者蓝色),非如此则不可以显其尊。黛玉眼中凤姐的褂子与后面刘姥姥眼中的披风,均是石青色,从而折射出凤姐的身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袄与袍不同,袄是短衣,袍是一体的长衣。与清人不同,在对袍与褂的处理上,明代是袍子穿在外面,清代是褂子穿在外面。袍子长而褂子短,如果将褂子穿在袍子里面是看不见褂子质地的,反之因为褂子短,如果将褂子穿在袍子的外面,则可以见到袍子的颜色与质地。典型的例证是长袍马褂。这是明人与清人在着衣上的重要区别。

在清代,帝后贵族乃至官员的服装有:礼服、常服、行服、雨服。其中,常服,是平常穿的衣服;行服,是骑马时穿的衣服;雨服,是下雨时穿的衣服。礼服中最高等级的是朝服,即文武百官参加朝会大典之时所穿的衣服。其形式是上衣下裳,外罩礼褂。褂子被列为官服是清人的创造,之所以把褂子罩在袍服外面是因为增减方便,既可御寒而又便于骑射。褂子作为服装系列也分为四种,即:礼服褂、常服褂、行服褂与雨服褂。官员穿的礼褂,又称补褂、外褂和外套。礼褂的形制为圆领、对襟、平袖,褂身与袖子均要短于袍。近人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写道:“妇女制服,最隆重者为组绣丽水袍褂。袍则大红,褂则红青。即天青。妇女袍褂皆一律长的,不似男服之长袍、短褂。④又写道:“女褂有八团者,亦天青色,下无丽水,以组绣团光八个嵌诸玄端上下左右。⑤凤姐所穿的红色窄裉袄与石青色的褂子与崇彝记载“袍则大红,褂则红青。即天青”正相吻合,从而透射出清朝贵族妇女的着衣背景,但是曹雪芹一心一意要模糊时代背景,在图案的处理上刻意回避“八团”图案,而用五彩刻丝含糊带过。可是,即便如此,石青色的褂子依旧暴露出历史信息。而且石青色的褂子与石青色的披风在等级上也是不同的,与黛玉见面,凤姐穿石青色褂子,与刘姥姥见面只穿石青色披风,以此暗示客人身份之尊卑不同,以及主人的不同态度。然而,依崇彝所言:“妇女袍褂皆一律长的,不似男服之长袍、短褂。”如果是这样,黛玉如何可以看到凤姐褂子后面袄的质地与颜色呢?这当然属于叙事学范畴,不是这里的讨论话题。



宝玉的服装也集中见于第三回。

在那一回,黛玉离开扬州来到荣国府,拜见了贾母之后,只听得院外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早就听母亲说过宝玉,心内想到这个宝玉不知是怎样惫懒人物,不见也罢,正在疑惑之间,已经进来一个年轻公子,这就是宝玉。

只见那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1.“紫金”,是一种合金,含有金、铜、铁、镣等多种元素。宝玉的紫金冠嵌有珠宝,故曰“嵌宝紫金冠”。

2.“抹额”,也称额带、发箍、眉勒等,宝玉所戴的抹额是金色的,而且绣有二龙抢珠的纹饰。抹额原为避寒之物,明清以后多用于女性;“二色金”,指用不同成色的黄金打成金箔,再制成金线。在一件衣服上的不同部位采用二色金,从而在花纹上显示出微妙色差。

3.“箭袖”,是一种特殊服装,其形态是从袖根到袖口逐渐收紧。宝玉所穿的箭袖是大红色的,用两种颜色的金线绣出蝴蝶在花丛翻飞,故曰“百蝶穿花”。

4.“宫绦”,指宫中制造或者仿照宫中样式所编织的丝带。宝玉佩戴的宫绦有五彩丝攒花结和长长的穗子。

5.“排穗”,指衣服下缘缀有成排下垂的穗子,也称排须。

6.“倭缎”,又称东洋缎,原系日本织造,后来福建的漳、泉等地仿造日本织法制成的缎子也叫倭缎。倭缎在当时只被贵族使用而与平民无缘“石青”,上面已经说过是黑中透红的颜色。在清代,男性的标配服装是一袍一褂,女性也是如此。袍子的颜色,男性有蓝、酱、驼、灰四种,女性则是大红的颜色。

7.“八团”,指八个团花图案。由于八团凸出衣面,故曰起花。

根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的记载,男性的袍“以二则团花为敬”,“二则团花为大光,四则团花为小光。”⑦女性的褂子,“亦天青色,八团的位置是:“前后胸各一,左右角各一,前后襟各二。”⑧两相对比,宝玉箭袖的大红颜色与褂子的八团图案与女性相符,不符合男性。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在后面解释。

简之,宝玉的装束是:紫金冠、金抹额、大红箭袖,黑中透红的褂子和黑色白底的方头小靴子。衣着高贵,色彩华丽,而又不失沉稳。对于束发冠、抹额与箭袖,宝玉似乎情有独钟,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召见他时,因为是参加秦可卿的丧仪,故而宝玉的服装不同于常日,只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⑨冠是银冠,箭袖是白蟒,腰带是银带,只有抹额没有交代颜色,也应该是白色吧。第十九回,宝玉来到袭人家: “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⑩还是箭袖,只是颜色与图案不一样了。前两次,一次是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一次是白蟒箭袖,而这一次是大红金蟒狐腋箭袖。至第十九回《红楼梦》三次出现了宝玉的服装,三次出现了箭袖,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这就有必要对箭袖做些简单说明。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由于地处高寒,袖缘大多宽厚而容易上翻,从而简洁便利,利于骑射和劳作。而宝玉所穿箭袖的颜色,一次是白色,两次是大红;两次出现蟒的图案。蟒,是传说中类似于龙的动物,一说似龙而无角,一说似龙而少一爪。民间的说法是,龙五爪,蟒四爪,以爪的多寡作为判断是否为龙的标准。在明代,蟒袍并不在官服之列,只是内监、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⑪入清以后,限制放宽,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的官员都可以穿了,只是在颜色与蟒的数量上有所区别而已。无论是明或者清,两朝的官员们都将蟒袍作为参加礼仪活动的吉服。这一现象在《红楼梦》中也有曲折的反映。第十九回,宝玉去袭人家之前,参加了宁府在年底举办的看戏与观灯活动,这是一种礼仪活动,因此要穿大红金蟒箭袖与石青貂裘褂。



紫金冠是束发冠的一种,一如舞台上的皇子或者年轻将领,比如吕布所戴之冠的样式,明末内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云:“其制如戏子所戴者,用金累丝造,上嵌睛绿珠石。每一座值数百金,或千余金、二千金者。四爪蟒龙在上蟠绕,下加额子一件,亦如戏子所戴,左右插长雉羽焉。”⑫虽然是戏装,却为明熹宗也就是天启皇帝所喜。刘若愚说这个皇帝喜欢戴这样的冠“凡遇出外游幸,先帝圣驾尚此冠”⑬。这种打扮也为清代的乾隆皇帝所喜欢,来自意大利的宫廷画师郎世宁画过一副《乾隆雪景行乐图》。在这幅画中乾隆和皇子们都戴着红绒簪缨的束发冠。相对于明熹宗,他们的束发冠少了两支雉羽,也就是野鸡翎,多了一朵绛红的簪缨。这样的束发方式也被作者移植到宝玉的头上。一天,宝钗生病了,宝玉前去探望,过了一会,黛玉也来看望,薛姨妈很高兴。临别之时飘起了大雪,小丫鬟捧过斗笠:



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她戴上。那丫头便把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过别人戴过的?让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啰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栊住束发冠,将笠沿拽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⑭


戴这样的冠是要束发的,而清人是梳辫子的,怎么可以戴这样的冠呢?这就要说到宝玉的辫子。还是在第三回,黛玉在见过宝玉以后,贾母让宝玉去见王夫人,过了一会儿,宝玉再次回来时已然换了装束: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头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绿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⑮


换上了银红大袄、松花绿裤子、黑白相间的袜子。因为是家居,不需要多走路,故而鞋也换成了厚底大红鞋。紫金冠不戴了,相应的束发也改为辫子,只是这辫子不同于平常的辫子,而是将头部四周的短发扎结成小辫,攒至头顶,与头顶的胎发总编成一根大辫子。这样的辫子不是常见的辫子,常见辫子的编法是,先将头发分出左中右三束,将左边一束和中间一束交叉,之后再将右边一束和中间一束交叉,如此反复直至辫梢。清朝成人男性的辫子便是这样编成的。其发式是“半剃半留”,于额角引一直线,线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线后面的头发结为辫子垂于脑后。宝玉的辫子显然不是这样的,自然与清代的辫子无关,但不可否认他所有的头发最终还是栊在一起垂于脑后,类似成人的辫子,或者说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辫子。为什么要这样,这就涉及到宝玉的年龄了。根据《红楼梦》的内部编年,黛玉与宝玉初次见面时,黛玉六岁,宝玉七岁,都是六七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年龄,按照我国的古代习俗,男孩子的头发应该是自上而下披垂下来,称垂髫。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男孩子,则多将头发分为左右两部分,在头顶扎结成束,状若羊角,称总角。十五岁,便要行束发礼,拆散总角,把头发扎做一束,盘于头顶。二十岁的时候便要举行加冠礼了,称弱冠,这时的男子才可以戴上各种样式的冠。以此衡之,七岁的宝玉显然是不应该戴冠的。如果是这样,按照这样的年龄,黛玉与宝玉的初次见面时应该处于童年阶段,这样的年龄当然不会摩擦出爱情的火花。然而,作者不愿意为此虚掷笔墨,而是采取了出场就是青年公子与妙龄小姐形象,既然是这样,怎样解决这个矛盾——青年形象与儿童年龄之间的矛盾呢?紫金冠便这样出现了。戴这样的冠,既刻画了宝玉的成人形象,又回避了宝玉的真实年龄,因为紫金冠类于戏装,多见于舞台上的青年形象,就这样,作者在人物形象与年龄之间,戏剧与真实之间,寻觅到了平衡的支点,从而为自己留下创作余地,也为读者布下了猜想的空间。同样道理,为了维持宝玉青年公子的形象,又要不违礼节,作者才选择了那样特殊的辫子。

这样,对宝玉在第一次出场时所穿的大红箭袖,与八团起花的石青色的褂子,之所以进行女性处理,我们就清晰了。简单地说,箭袖是属于男性的,但宝玉毕竟还是儿童,因此在衣着的颜色与图案上要进行女性处理。这样,宝玉的服装便游弋于真与不真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真可以说是时代的炫服。然而,无论怎样苦心孤诣地精心设计,作者依然心存挂碍,故而在描写辫子时,又出现了寄名锁与护身符这些属于儿童的吉祥器物,这就说明作者始终纠结于宝玉的年龄,在年轻的公子形象与儿童的年龄之间踟蹰不已。而书内人物,对宝玉的年龄,自然是清楚的,所以贾母才会吩咐下人,让宝玉和她住在套间的暖阁,让黛玉住在同一房间的碧纱橱内,他们不过是六七岁的孩子,哪里有应该回避而分开居住的必要呢?


注释:

①②③⑥⑨⑩⑭⑮ 曹雪芹著、蔡义江校注《红楼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59042184246119 42页。

④⑤⑦⑧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 33333233 页。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乃下诏禁之。……然内官骄恣已久,积习相沿,不能止也。”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7页。

⑫⑬ 刘若愚著《酌中志》卷十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172172页。

男子二十岁才可以戴冠,但宝玉的年龄只有七岁,二者相差十三岁。因此只能以类于戏中的紫金冠为饰。男人之冠是和束发联系在一起的,在清朝,男人必须梳辫子,故而在摘掉紫金冠以后,只能采取辫子的形式。但是,宝玉的 辫子又不能是成人的辫子,于是便出现了一种特殊形状的辫子。


本文选自《红楼梦学刊》2021年第二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怡红公子的炫服与辫子(上)
浅谈《红楼梦》中人物服饰的审美效应
【享读】您0元购置的书已到!看《红楼梦》中的穿衣经
解读宝玉发型冠戴:梳辫子是明末清初儿童发式(图)
​王熙凤初见黛玉,穿了一套奇装异服,她为何要如此穿着打扮?原来暗含深意,原因不寻常
【采色红楼】之白色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