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农业农村“双碳”实践与展望

中国有机肥协会

提供最前沿的行业信息

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要打赢这场持久战,须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总的来看,当前农业农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是减排固碳,即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稳定并提升固碳能力。

践行藏碳于地,稳定提升农业固碳能力

对照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任务,农业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方面潜力可观。秸秆焚烧是农业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推进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不仅有利于减少因焚烧而产生的农业碳排放,也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强固碳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建议,推进秸秆科学还田,提升耕地土壤有机质。在东北黑土、南方酸化土等重点地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秸秆还田固碳长期定位实验站,开展不同秸秆、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等因素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影响评价,分析土壤碳库容量动态变化情况,构建秸秆科学还田决策系统,为我国农田土壤碳汇扩容提供有力支撑。

“活跃脆弱的草原碳汇系统具有相对的可塑性,蕴含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如果采取有效的科学管理,可以极大地影响草原有机碳含量,提升草原碳汇能力。”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卢欣石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施退化草原修复2.3亿亩,以每修复一亩草地固定0.1吨碳计算,草原固碳潜力巨大。

敕勒川草原,因人工种草修复而重生,每年每公顷固碳1.5吨左右,释氧量2.8吨左右。它与我国2.645亿公顷草原一起,每年实现固碳量约6亿吨,在增强生态系统碳储量、促进全球碳循环及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内蒙古蒙草科研团队在修复退化沙化严重的敕勒川草原时,混播豆科和禾本科植物,进行多样性建植,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的方式,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最终,敕勒川草原从荒漠、砂石滩,变为绿草茂盛的草原,60多种植物和一大批动物、昆虫回归草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固碳能力大大提升。

卢欣石认为,草原围栏封育、免耕补播、休牧轮牧、草畜平衡、栽培草地、自然保护地建设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草原保护措施。随着草原政策行动和草原技术行动的持续深入,我国草原的生态状况将不断改善,其碳汇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有力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发展碳汇渔业意义重大。山东省威海市探索推广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14万亩,年固碳量在11万吨以上,固碳量相当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15万公顷。“山东省海水贝藻养殖年均产量450万吨以上,每年可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25~30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110万吨二氧化碳,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10亿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小虎指出,“碳汇渔业”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以收获、沉积等方式形成碳汇,是渔业绿色发展和拓展渔业碳汇的重要方式,对加快实现“碳达峰”这一国际承诺和宏伟计划,服务“碳中和”目标具有巨大意义。

如今,碳汇交易不仅为农业固碳拓展了空间,而且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今年5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白交祠村交界的初心使命馆里,全国首批农业碳票发证暨农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举行,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此次发放并交易农业碳汇共计3357吨,被厦门银鹭食品集团购买,用以抵消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部分碳排放。

“此次设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将提供农业碳汇开发、测算、交易、登记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农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黄茜介绍,接下来,该中心将把碳汇交易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市乃至周边城市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力争打造“农碳交易+乡村振兴”的厦门样板。

优化用能结构,让农村经济与减排“双赢”

“光伏电站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2500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1260吨。”广西田林县渭密村光伏电站的项目经理贾晨光说。

2021年,田林县委县政府在渭密村立项建设60兆瓦平价光伏发电站项目。如今,渭密村周围一座座山头上,一块块光伏板排列开去,占满山头,宛如一片“蓝色海洋”。这片“蓝色海洋”,不仅降低了碳排放量,同时给当地带来了约300万元的税收,实现了经济与减排的“双赢”。

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改善农村用能结构。目前,我国农村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农村生活中“非商品能源”消费的比例依然很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量较少。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认为,在“双碳”战略下,化石能源既难以支撑乡村振兴建设和快速发展,也给美丽乡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强乡村清洁能源保障,提高农村绿电供应能力。推动农村能源绿色转型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而且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村里现在慢慢热闹起来,游客变多了。很多人来此专门去看光伏项目。之前店里的营业额每天大概只有500块,现在多的时候能到2000块。”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农家乐老板傅万海说。

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海宴镇经济发展焕发新生机。2021年底,海宴镇500兆瓦渔业光伏发电项目首期工程成功并网。建成后的渔业光伏电站成了海宴镇一道别样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打卡”。据介绍,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可提供5.43亿度清洁电能,节省标煤约1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3.4万吨,相当于大湾区约7.5万亩森林的碳汇量。

如今,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实现“双碳”目标与要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须在能源低碳转型上下大功夫。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吴吟认为,清洁取暖是落实“双碳”目标、加快能源变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双碳”目标下,清洁取暖是农村能源低碳转型的前奏,仍然需要积极稳妥推进。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积极推进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建设,推行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工程,让广大农村地区告别传统烧煤取暖方式。2021年,仅在昌乐县就有9984户村民通过冬季清洁取暖项目通上了天然气,实现了洁净取暖。“原来烧煤,这里又脏又乱,墙壁给熏得黝黑,天天都得添煤。现在好了,只要一按开关,这个冬天的取暖问题都不发愁了,不烧煤,家里也干净卫生了。”山东省潍坊市方南刘村村民王美琴说。

在“双碳”目标下,农业农村清洁供暖技术路线很多,其选择也应因地制宜。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认为,以空气源为介质的热泵,以地下水或土壤为介质的地源热泵,均是可供开发的热源。此外,在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与屋顶光伏计划相结合,并加入一定的储能技术;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海上风电资源进行供热,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供暖的清洁性。

精确“双碳”路线图,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据相关研究显示,农业农村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左右。目前,农业农村“双碳”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思路和方法尚不完善;现有相关技术力量、技术成果支撑力不足;减排激励不足,激励工作的基础条件尚需完善等。为此,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应时而生。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文件作为“1+N”政策体系中的“1”,发挥统领作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则组成政策体系中的“N”。2022年,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成立。同时,作为“双碳”重点的农业农村领域同步探索。

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发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这是首次以减排固碳为主题发布的农业农村领域相关技术模式。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将承担起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行动部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2022年,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牵头成立国家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盟,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协同创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业农村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明确路线图与精细时间表。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农业农村“双碳”路线图、时间表,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尽快摸清农业农村“双碳”工作底数,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的集成创新研究;完善农业农村领域减排激励机制。

“应把'双碳’目标尽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之中,出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构建监测评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科研、推广、教学、生产、加工等主体间的合作,推动农业农村'双碳’目标真正落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辉县市裴寨社区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则建议,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低碳行动。把农业节能减排及碳汇指标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探索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按政策给予补偿。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保障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预测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和达峰时间,评估减排、固碳与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潜力和成本,研究提出农业农村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技术路线图。”日前,在九寨鲁能胜地低碳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主题活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再次呼吁,尽快制订颁布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建立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政策和考核制度,通过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稳定与可持续。同时,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支撑,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设立专项,开展农业农村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研发相应技术装备,并成立专门的农业农村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机构,承担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监测、核算与第三方评估工作。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成色足”也要有“底色绿”。相信伴随着农业固碳能力的不断提升,农村用能结构的不断改善,以及农业农村“双碳”路线图的进一步精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将越来越绿。华夏大地上,一幅幅天蓝、地绿、水清的乡村壮美画卷,在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农科院赵立欣:围绕种植业和养殖业减排,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生态振兴:山青水绿乡村美
重构!「森禾智慧农业」切入生物质航油新赛道,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农林生物质发电还有机会吗?
农业碳排放、低碳农业和我国低碳农业挑战
农业绿色低碳正当时!万亿级赛道,政策和标准化加速出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