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疼爱孩子莫要“包办青春”

  日前,在西安市某人才市场上,一对8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替孙子找工作。老人称孙子能力不错,但因性格内向暂时失业在家。抛开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老话题,单就耄耋老人为孩子找工作一事,再联想到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中国式家长”一时间成为反思家庭教育的网络热词。

  一味迁就、纵惯溺爱,看似是对孩子“完整的爱”,其实会间接地延缓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在古代,中国人的育儿理念暗含着一种朴素的“防老”需求,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始自襁褓而终于长大成人。而现在,父母的关爱似乎更加漫长,甚至包办了孩子的整个青春。当“防老”变成无休止的“啃老”,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健康成长。中国的年轻人应该明白,温室终不是久留之地,越挫越勇才是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与中国父母试图对孩子“包办就业”不同,英国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却显得格外谨慎。在英国,大学生毕业时都会收到一本就业指南。在这本书中,注册心理师丹尼斯·泰勒提醒父母不要“过度帮助”孩子,并对家长提出了15项“做与不做”。泰勒的理由是,如果父母把孩子照顾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哪还会出去找工作?

  培养孩子在挫折面前的防御能力和免疫能力,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父母而言,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放手”去爱。“放手”并不是不管不顾,而是要恰当地处理好“喂奶”和“断奶”的节奏与关系,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对孩子无言的鼓励和磨炼。相应地,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强化孩子的劳动习惯,鼓励孩子的独立决策,这些都构成了“放手”去爱的基本路径。“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既是个体融入环境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在人群中识别自我、发现主体性的心理认知过程。

  “放手”去爱,其实就是教给孩子“学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强调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其中,培养个体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必备条件,也是“学会生存”的重要内涵。

  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并不是强行灌输,也不是主题先行,而是建立在强大的心理认同和生活方式维度上,因此更容易进入心理认知的深层结构。

  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不单单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更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伦理,内化在孩子的意识深处和行为深处。在西方的家庭观念中,孩子学会自立自强,这是孩子对父母非常重要的回报。在美国,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是美国价值的一部分,具体表现为对个体主义价值伦理的普遍尊重。在中国父母这里,让孩子深刻认同并实践“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孩子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个人责任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许你正在阻碍孩子的“社会化”
孙火腿聊家教:教育孩子从做家务开始
【家长课堂】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社会规范学习与个体社会化
散文《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茉莉花开
【智慧父母岗位任务及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