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基础教育

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基础教育

          一、美国教育行政制度概要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教育权分属于各州政府及地方教育当局,但在形式上,美国教育行政仍然为联邦、州府和地方三级。联邦政府主要通过教育法案、经费补助等形式对教育进行宏观的调控和管理。

(一)联邦教育行政运作

美国联邦教育行政运作涉及美国的宪法规定,国会立法及教育部等三个方面。

1、宪法。联邦宪法修正案第十条明确规定:凡宪法未授予联邦或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皆保留给各州或其人民。据此规定可以知道,教育管理权实际上是各州政府的保留权利之一,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管理权不在联邦而在地方。

2、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国会的主要教育职能为确立教育法案。近三十多年来,美国国会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案。如一九六五年的《初等教育法》、《残障儿童教育法》、克林顿政府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小布什总统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等。由于联邦政府必须执行国会所通过的法案,因此,美国国会的教育立法对于美国的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教育部。教育部是联邦政府进行教育管理的最高行政单位。教育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二人,以下再分设教育研究及改进,民主权利、普通事务、立法及公共事务、高等教育、职业及成人教育,初等及中等教育,特殊教育及复健服务九个司。联邦教育部既不监管学校,也不制订教育政策,其主要职能为落实教育法案,并以拨款和资源援助方式协助地方教育,为地方教育管理服务(资源援助指协助地方开发教材,收集整理并提供各种信息资料)。

(二)州教育行政运作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州政府享有教育管理权。州教育组织机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为州教育董事会,一为州教育局(厅)。教育董事会为该州最高教育决策单位。董事或由州长任命,或由选民选举,或由地方教育董事会推选。州教育董事会的基本职责是制定本州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政策,以及州内有关教育立法。

州教育局是执行教育董事会决策的行政单位,教育局的最高负责人是教育总监。教育总监或由选民选举、或由州教育董事会任命,少数州由州长直接任命。教育局具体负责编写各年级教学大纲,并提供各类教材,统一考试标准,向各类学校发放联邦和州政府的教育专款,但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在美国,学校属于学校自己。

(三)地方教育行政运作

在联邦教育行政体系中,地方教育行政作为联邦教育行政体系运行的支点和枢纽具有自主能动的组织管理效能,是由地方学区、地方教育董事会和地方教育局三要素构成的双回路开放有序的教育行政指挥系统。

1.地方学区:美国地方教育行政体制为学区制。州下属的行政单位是县,县下有市或镇,居民居住的最小单位是市或镇,学校就设在市或镇里。但市镇里的每一所中小学行政上并不是由市政府或镇政府管辖,而是由学区管辖。学区隶属于县教育局。一个县设几个学区取决于这个县的大小和居民的多少。而每个学区的范围和规模大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学区只有一所小学,但大都市如芝加哥的大学区所管辖的学校就比较多。

2、地方教育董事会:地方教育董事会是美国地方教育行政的最高决策单位,一般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学区选民负责。董事会组成人员有社区代表、教育行政官员、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任期为四年。教育董事会主要负责审批学区经费预算,制定改善教育质量的策略,建立教育人事管理规章,定期评估学校办学绩效。此外,还负责选派或聘用教育行政官员,如教育局长(学监)。

3、地方教育局:地方教育局是地方教育董事会所作决策的具体执行单位。教育局最高负责人为教育局长,即学监。学监必须对教育董事会负责,总理学区日常事务,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地方教育局的组织机构根据各学区的规模而定。大型学区除了设教育局外,还设若干教育分局。各分局设有地区局长、副局长,而在副局长之下又设有助理局长若干人,主办诸如教学、人事、学生沟通服务、特殊教育方案、会计及设备购置等事宜。

综上所述,美国教育行政体制虽然在形式上分为联邦、州府和地方三级,但由于美国是地方分权国家,因此,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拥有极大的自主权,各地所推行的教育方案也常因地域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差异而各显异彰。这种权力下放,因地制宜的管理体制客观上营造了一种全民关心并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社会氛围,密切了教育和地方经济及社会生活的联系,造就了美国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形成了上虚下实、上下联动、耦合有序的开放性教育管理机制。

二、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初,美国就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现了普及中学教育。联邦政府规定6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在学校学习。学校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十二年中小学的分段因地而异,一般为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在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美国基础教育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办学形式灵活多元。美国是一个经济多元并高度发达的国家,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联邦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主要通过教育立法,经费援助等保障性措施对教育实施宏观调控,具体的教育管理权交由地方教育当局。联邦政府还积极推进多元化的办学模式,鼓励企业、财团、社会及宗教人士投资兴教,并从政策上予以充分的保护。一些著名学校也常常以最初捐助者的名字命名,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无论是公立大学或私立大学,它们不仅仅是学府,同时也是企业,在办学的同时还要投资经营股票生意,许多名校都拥有巨额财产和基金。因此,美国教育的办学形式十分灵活。从投资主体来分,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社区学校和教会学校;从服务对象来分,有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从学校性质来分,有职业学校和非职业学校。此外,还有一些极富特色的新型学校,如磁石学校、家庭学校、契约学校和特许学校等。这样,各类学校百花争艳,既扩大了教育规模,又丰富了教育形态:既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需求,又保证了教育与多元经济的协调发展。

2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在美国,基础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是一种服务所谓保护即保护学生的天性与童真,保护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谓服务即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走进美国的中小学校园,你会处处感受到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

小班化教学。美国的中小学规模不大。我们参观考察的学校中,最大的约2000人,最小的400多人。每个班的班额比较小,私立学校平均每班15人左右,公立学校平均每班约25人,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师生的教学交流和个别指导。

人性化的教育环境。美国中小学一般没有围墙,校舍朴实、实用、大方,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普通的工厂。学生上学、放学都有校车接送。在十字路口,其它车辆会主动给校车让路,加油站也会免费为校车加油。学校教学设施齐备,室内有暖气,所有教室都连通了英特网。教学用房四周大都摆放着计算机、图书杂志等,以便学生学习或查找资料;室内的布置各具特色,墙上花花绿绿,贴满了学生的作品;教室外的走廊上,为每个学生设计有橱柜,方便学生保管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学校的许多公共设施,如电脑教室、实验室、体育馆、图书室、实验工厂、冷饮机等都向学生免费开放,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免费享受学校提供的午餐。学校还设有专职的学生咨询师,即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私立学校一般每56个学生就有一名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及其它问题的教师。公立学校每200名学生设一名专职咨询师。学生在思想、学习、交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遇到问题和困难都可以找咨询教师倾诉和求教。美国学校十分重视学生隐私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学校和班级从不当着学生的面公布成绩,也不在班级或全校排名,他们认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对优秀学生学校专门设有高智班或资优班,给他们开小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跳级跳班。毕业时,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印有自己名字,由学校校长、教育部长和总统签名的“国家教育”奖。与此相对应,许多学校的校长办公室装饰简单,面积也不大。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接待室,部分学校的接待安排在学校图书室或食堂餐厅中进行,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豪华高档的多媒体报告厅或会客室。由此可见,美国教育是一种自然、生动、实在而又富于人本特色的教育,学校在创设教学环境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学校既有家的温馨与自由,又有校园的快乐与智慧,没有一点雕凿与粉饰,使人处处感受到一种校园与自然、教师与学生,教育资源与教学需求的和谐与完美。

3、管理模式学校自主。美国中小学管理是一种典型的“学校行为主义”模式即学校作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权。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更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均表现为学校内在的教育发展要求。校长可根据其办学理念、地域特点或地方经济优势聘用教师,自主选择并设计学科课程,还可根据教师智能结构选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师培训目标。教师则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分类指导、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如在一堂学生测试课上,我们发现教师的讲台上摆放着用不同颜色的纸印制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的测试题,做得快的学生,教师会给其另一份测试题,从而保证了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美国小学实行教师包班制,教师要负责一个班所有课程的教学及活动组织。该制度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教师的个性化风格也因此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小学,如果一位教师具有较深的音乐造诣或者对自然科学的某个领域颇有研究,那么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会更多地呈现出音乐的旋律和科学的色彩,再比如,初中以上的学生实行跑班制,教室就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师无另外统一的办公室)。因此,许多教室的布置因教师个性及所教课程的不同而各放异彩。自然科学课教室就像一座科学的宫殿,其中除了许多实验设施外,还张贴着著名科学家的画像,或者美国历届总统的画像;社会课教室简直就是一个模拟的超级商场……教师们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中小学教师非常敬业。小学教师一般从早晨学生上学一直工作到下午放学为止。中学教师平均每天要上5节课。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他们都有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因为选择教师职业完全是出于自愿,有些甚至是建立在热爱教师职业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在私立学校尤为突出。美国实行严格的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教师持证上岗,一专多能,素质全面。没有教师资格者不能担任中小学教师职务,即使是博士、硕士或者大学教授,也需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在美国人看来,仅有知识是可以替代的,只有了解教育规律,精通教育心理,具有一定教育思想和情感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在美国,要想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首先要获得综合大学本科文凭,再参加各州立大学举办的6门教学法课程的学习(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二年),此后还要进行为期10周的教育实习,并且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最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美国教师获得资格并被学校聘用后,政府便不直接干预其后续培训问题。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历进修完全是教师个人与聘用学校的事情。在加州,州立教育委员会只要求教师每5年参加不少于50小时的脱产学习与培训,学习的计划及时间、内容由教师自己安排,有的学校也定期给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和指标。由于教师的工资与学历和工作年限直接挂钩,因此,美国中小学教师为了保住工作,获得更高的报酬都会根据自身实际主动地参加学习,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机制。地方教育当局平时不干预学校行政事务,但每四年要对所辖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对社会公布。对办学绩效差的学校,地方教育当局有权提出黄牌警告,三年后复查,直至遣散该校的校长和教师;对不能完成岗位培训任务的教师则予以解聘。这种自下而上,上下一体,地方调控,学校自主的管理模式既调动了校长、教师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同时又保证了学校发展的方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的个性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4、课程设置贴近生活。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州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学生毕业时要通过检测性考试。必修课的核心课程有四门:即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四门功课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其余时间为选修课程时间。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贴近生活的原则,自行决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只要具备师资等客观条件,设计的课目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学校就可以设课,学生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自主选择选学科目。每所学校开设的自选课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一般包括电脑、驾驶、机械操作、建筑设计、无线电修理、计算机程序设计、摄影、绘画、音乐等。这些课程的要求不同于职业学校,只讲有关知识,学习最基本的技术和方法。这种自主宽松的课程设置形式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展示平台。学生在一种自由兴奋的心绪下,动口、动脑、动手,兴之所至,玩抚揣摩,既陶冶了性灵,又发展了能力,还可以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这种生活化的课程结构自然真实生动地体现了“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现代教育理念。

5、课堂教学民主开放。美国中小学不仅要求学生灵活地掌握老师所传授的基础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展。教师上课并不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必坐得规规矩矩,教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于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课堂上,学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其充分的自由度,如喝水、吃水果、离开座位去取其它相关的资料等。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谈话并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有一些课甚至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后老师会让学生写一些小论文,论文的客观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为了构建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常常改变学生座位的布置形式,课桌有的摆成行列式,也有的摆成圆形式或半圆形,有的甚至是师生一起席地而坐,非常自由。由于教学气氛充分民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空前高涨,他们思维活跃,往往表现出超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很多小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就开始使用地图阅读数据,开始研究诸如动物或昆虫等问题:四年级时能用地图、照片、图表来理解世界各地区及其气候的不同:五年级时能够列读表格,借助图书资料进行专题研究,通过作读书笔记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构的报告;六年级时能使用百科全书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完成独立的研究计划。我们所考察的87学区格兰巴德中学,26学区的沃特佩特中学都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让学生多走出课堂,到校外获取知识。上艺术课,学生常到博物馆参观;上生物课,去农村实地考察或到生物实验室去进行物种实验;上科学课,则赴公司实验室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中小学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校下午放学较早,放学后,学生或参加科技文体活动,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将来要当律师、医生、汽车修理工的学生,就利用下午课余时间到律师事所务、医院、汽车修理站去当案例助理、护理助理和机械助理等。在沃特佩特,我们看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自己设计太阳能汽车,自己加工零部件,自己安装调试;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奇思妙想在木工实验车间打制桌椅、橱柜等日常学习用具。在K5学校,我们还品尝了由学生烹饪小组烹制的具有地道美国风味的西餐,主要食品有沙拉、土豆泥和汉堡。为了这顿西餐,同学们整整忙碌了半天,从买菜、调料、下厨到招待客人,都由小组成员协调完成。这样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学到了烹饪学、电子学、力学、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等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美国中小学这种开放的教学形态中,教师角色实际上已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创设情景,设计矛盾,在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了主动研究的平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内源性改变,认知框架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体系。这种没有围墙的教学方式大大缩小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活的距离,其所蕴含的智慧与生命活力为学生注入了复合与兼容的特质,它所塑造的是时代所期待的社会公民,而非经过社会工程所制造的“零件”和“镙丝钉”,教育也因此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6、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认为学生是自己认知框架的建构者,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其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外来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认知结构的过滤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智能价值。这种价值的意义主要表现为是否具备探索未知世界的经验和能力。所以,美国的学校绝不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也很少要求学生做死记硬背的作业,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创造性上,让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在托克米克学校,三年级学生曾做过这样的论文《唐人街房屋建筑的特色》、《中国点心与美国点心的区别》。为了写好论文,学生除了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外,还跑到中国点心店、美国点心店去采访点心店的师傅和职员,系统地了解中国点心与美国点心在原材料、口味、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美两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有些学生甚至在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制作点心,体验点心的制作过程,亲自品尝点心的味道,到街上征求顾客的意见。由于学生充分占有资料,又有积极深刻的生活体验,其对中美饮食文化的异同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在美国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中,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将课桌合并成小组或其它形式,也不只是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分享他人成功的同时,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当然,他们在提倡合作学习的同时,也不排除讲授式或独立性学习,只是他们注重方法的变换,并随时随地因人而异。美国从初中开始,学生除了必修4门基础学科(数学、语文、社会、科学)外,还可以自由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即使是基础学科也存在科目与程度的选择,学生只要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进修高水平课程,其学分也可记作大学学分,可谓进出自由、丰俭由人。比如,你不喜欢数学,那么你可以只学代数、几何而不用学微积分。但是美国的一些大学,尤其是著名综合性大学,在录取时也会了解学生的选修课程。在中学,学校有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课,使学生既能发展兴趣又不至于太走极端。这种没有基准的优势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每天放学之后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行支配,他们既可以在实验室研究课题,也可以去打工赚钱,更多的则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式各样的科技、体育、文艺团体活动……这样一来,学习过程便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全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生不仅经受了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而且在情感与心灵的充盈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因此,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7、教育评价突出发展主体。美国基础教育特别强调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把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学生的不断完善和终身发展上。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身心、认知与智能的协调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清晰地思考问题;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理解社会、人类及环境;个人的生存能力。为此,美国中小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赋予了学校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主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在教育方式上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在学习方法上倡导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在培养目标上要求特色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在评价模式上强调模糊评价、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结合。学生高中毕业时,只需参加学业能力测试,这项测验主要考核学生的数学和语文程度,学生可以参加多次考试,取其中最佳成绩,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偶然性。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测验成绩外,还要综合参考学生的道德品质、兴趣特长、个人自传、教师评价以及社区推荐等有关情况。70%的学生高中毕业后都可以进入四年制或两年制大学学习,其余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报军事院校或职业学校(虽然美国也存在考试,但美国对考试功能的选择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淘汰功能,考试只是手段,面对考试结果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基础教育,由于评价机制完备,评价方法科学,学校教育为学生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因而美国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显示出较强的后发优势。

总之,美国基础教育以人本教育为宗旨,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其自主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而美国经济的腾飞又为基础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背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得美国的基础教育显示出勃勃生机。

三、中美两国基础教育之比较

比较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我们发现,两国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之下,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对教育的不同理解。

中美两国教育比较中,最明显的差异还是知识观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譬如,对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储存等方面得到了充分训练。美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中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中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似乎更有优势。

从发展创新的角度来讲,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立的发展创新品质,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科学求实精神。从美国人对学校教育的重视,以及学校教育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作用来看,教育个性化、生活化和人性化观念及措施为美国社会整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我国的教育由于太局限书本,社会实践少,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固守规范。基础好本来应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求实可以使我们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但也会成为跳跃性思维的习惯性阻力。这一切也许是我国教育至今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根本原因。

从总体上来说,美国教育不追求个体发展的近期效果,而是注重对个体长远发展的考虑,把对个体今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独立性、思考力、批判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个体发展的总的目标,让学生从小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立发展,表现个性的机能。美国教育虽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症结性问题。首先,教师对理论知识缺乏严密、系统的讲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学生疏于管理,缺乏一种严肃认真的学习风气;其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少时间浪费在漫无边际的讨论和毫无目的的活动之中,学科作业太少,训练强度不足,以致学生学业基础不牢;其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但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恶性膨胀,受不得半点委屈或刺激。所以,美国社会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学校中的杀人、吸毒、性侵害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当然,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应美国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社会。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课题。         

四、对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教育考察是一种亲历性学习和研究。此次考察虽然时间短暂,但美国基础教育在管理体制、投资模式、办学理念和教育创新等方面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文化背景、教育渊源、国家政体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两国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差异”并非“差距”。面对人文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美国基础教育,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应该理性地分析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具活力、更有希望。

1、要切实树立“优先”观念。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只有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全民的总体知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经济建设才会拥有取之不尽的人才储备。所以要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调整教育投资战略,将投资的倾斜面转向初等教育,以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国民素质教育工程的落实。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各项事业都要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关键是要依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教育客观规律,划分政府教育行部门与学校的办学职能,使政府对教育的管理由行政性微观过程管理转变为综合性宏观目标管理,从建设的布局和投资结构上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2、改革和强化教育经费的保障体系,建立合理的教育投资分配体制,逐步突出经济效益。当前的首要问题是采取坚决措施,落实已出台的筹措增加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措施,尤其要落实国务院郑重决策,并以法律形式得到确认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为此,建议采取如下政策措施:①要进一步强化财政主渠道作用,对各级财政每年的超收收入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预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切块划出用于教育。还要从地方扩大内需的基建投资中考虑大幅度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②建立各级教育基金,专门用于中小学校舍设备的正常维护或更新,填补公用经费缺口。教育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从城市维护建设费、预算调节基金地方分成部分、城市公共设施配套费以及各类违规罚没款中提取。③开辟绿色通道,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直接划拨教育行政部门,减少中间环节,防止教育经费流失。④改革现行办学体制,彻底改变由国家“包办”教育的状况,加快实现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教育资金的有效周转。为了从根本上摆脱教育经费的困境,应大胆地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非国有学校的收费管理,建立学校经费投放的平衡机制。即按生均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合理确定家长负担。教育行政部门应因势利导,加强制度和法规建设,保证过程的平滑和有序,鼓励更多的学校办出特色来。

3、稳步推进教育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不断扩大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人事、财政诸方面的自主权,建立并完善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以学校本位为基点,以有效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及校长、教师自我完善为目标,以新型政校关系和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政府管理模式应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具体行政性管理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教育要求的宏观服务性管理,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从目前各种难以应付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集中精力抓好那些真正属于教育行政职能范围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宏观、中观的决策、管理和调控作用,使教育发展走向依法治校的健康轨道。在学校内部要建立动态的教师管理机制,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效能为标准、以服务为宗旨,优胜劣汰、出进有序的教师职业人才市场,造就一支精干、高效、优质、敬业的职业教师队伍,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与此相适应,要理顺部门关系,转变机构职能,将教科研机构逐渐转化为课程研究、软件开发和师资发展中心,与教材出版部门及教具学具研制、生产、销售部门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在新的运行机制中逐渐从教育行政部门中游离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教育科研经费的多渠道筹措和教育科研市场的开拓,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向实践的转化,而且能在教育科学的指导下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现代化改造。

4、建立现代教育手段研究开发中心,加速教育系统的现代化改造,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减轻中小学教师越来越重的重复性劳动,促使教育系统更快地完成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性步骤,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地位,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5、大力弘扬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建立代表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要求的教育价值体系,彰显学校教育的生命性和发展性,使基础教育由单一走向丰富,由机械走向生动,由物化走向人化。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时代唯书本、唯知识、唯分数的教育价值观,尊重学生发展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生命的丰富性和主动性,保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不懈地提升学生的人性与智慧,把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主体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交往中自强,主动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真正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从而培养时代所期待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人格力量的社会公民。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要真正摆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其核心就在于成功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性,尊重兴趣,尊重情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综合学力为基础,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重点,重视知识内容及基本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高维的、网状的发散思维方式,从而形成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西方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因为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一旦不具备生命的意义,就会成为生命的负担。所以,教育不是占有知识,而是要生成知识。占有的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不具备生成性;真正的知识不仅包括储存与提取,而且包括应用与拓展。知识既具有过程性,也具有实践性。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关注的是知识的安置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学生的活动来对学生发生影响,“学”一定要突出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由注入转向启发,由封闭转向开放,由知识传授转向方法生成。与此相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实行三个转变:转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积极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热爱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与自信,并不断增长对社会的责任与爱心。

6、加强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构建教师自我成长的专业发展模式。教师职业是一项直面人生、直面生命的特殊专业,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既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努力与促进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职业理性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成功的经验方法结构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而且应该拥有一种“扩展专业特性”的意识、渴望与能力,能够通过系统的自我学习和研究,通过对科学前沿理论的实践检验来实现自我的提升。惟其如此,才能令教师感受到教学的快乐和自我发展的价值,教师职业才会变成最有内在魅力与活力的职业。这里包括四种基本模式:校本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教育行动研究模式。这是一种以参与合作为特征,以实践情境为对象的研究形式,它有三个显著特点,即“对教育行动”开展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其基本框架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解剖——确立假设——验证假设。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学习途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它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发展模式。案例研究模式。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它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很快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策略,从而缩短教学情境与实践生活情境的差距,是一种便于操作的研究模式。教例研究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参与研究的教师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部过程写成“教例”,然后围绕“教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教例研究报告”,最终通过对特殊教例的分析取得新的发现,或通过对同类教例的研究,概括出一般规律性的结论。这种模式的程序包括教例描述、教例分析、教例归纳、新教例的创设及专题研究五个环节。总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是教师由普通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由职务教师走向职业教师的重要分水岭。只有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变革过程中逐步实现专业成熟,在专业成熟的基础上又推动课程变革向深层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7、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改革传统德育教育浅表、空洞、泛政治化的教育弊端,建立以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标的系统整合的德育教育观。道德是人与人的规范和秩序,是人类追求美好的普遍价值取向,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它必须承担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的文化使命,让个体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用生命去体验社会道德规范,并最终形成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因此,道德教育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非纯科学的逻辑。学校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的生活范围为半径,在学生认知框架内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性的道德环境,既着眼未来,更关注现实,帮助学生学习社会生活常识,了解社会生活规范,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并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意志等品德素质的综合发展。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科学地预测和把握教育的未来正是为了创造和选择更符合人类理想和需要的教育世界的未来。教育不仅创造着自身的未来,而且孕育着未来的世界。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光辉业绩。

 20043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零距离接触美国教育
前沿丨美国教育改革30年
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
法国、德国、意大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改革调研报告(节选)
混合学习渐行渐近 ——国外K12在线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转载】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意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