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是空言去绝踪 - 谈徐志摩《云游》与林徽因《你来了》二诗 .
来是空言去绝踪 - 谈徐志摩《云游》与林徽因《你来了》二诗

廖钟庆

一、

1802年4月15日星期四,诗人华兹华斯与妹妹多罗茜外出访友,他们沿着乌斯瓦特湖(Ullswater)湖畔格林可因湾(Glencoyne Bay)散步回家途中,在高巴罗公园(Gowbarrow park)树林里,看见水边长有几株水仙。他们想,这一定是湖水把种子漂到岸上,这小小的群体就此繁殖起来了。可是,当他们再往前走见到却越来越多。最后,在他们休息的那棵树的树荫下面,他们看见,沿着湖岸约有乡间公路宽的一长条地方,长着他们从所未见过的那么多的美丽水仙。它们和长满青苔的岩石点缀在一起,有的把花靠在岩石上,仿佛枕着枕头在休息。有的摇曳、摆动,舞蹈着,就像是迎着从水面上吹来的湖风在欢笑。它们看起来是那么欢乐,光彩夺目,千姿百态,这里一丛,那里一簇,再高处还有零零落落的几株,不过也只有那么几株,并不破坏那条热闹的大道上的单纯、协调与生机。路途中,他们休息了几次。格林可因湾起了风浪,他们听到远远近近以及如大海中央传来的阵阵涛声,此起彼落。当前的大自然美景深深地触动了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心,可是,他却要等待到1804年才把当时所见、所思、所感写出来,这便是英国浪漫派异常著名的一首诗,诗名叫做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水仙花》),诗写成后,还要等待到三年后1807年才刊布于世。

1921年的四、五月间,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的徐志摩,与随着父亲林长民先生到英国上中学的林徽因,他们二人因为受到英国浪漫派诗歌的影响,决定投身于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于是,百年多前也在剑桥求学的前驱 - 英国浪漫派诗歌的奠基人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这两位诗人便成为了徐林二人的学习模楷,而华兹华斯的这一首名诗《水仙花》中的“云”与“湖水”的关系,更成为了徐林浪漫派诗歌系统的拱心石!这个“云”与“水”的投影关系,首先出现在徐志摩1926年5月所写的《偶然》一诗中。“云”是林徽因,“水”是徐志摩,“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种投影关系所散发出的生命的姿彩与爱情的火花,具体地是指徐林当年一见钟情的初恋故事。《偶然》一诗中的“我”指的是林徽因,而“你”则是徐志摩。假如不能如实地掌握这层关系的话,那么,大部分的徐林诗作势将无法如实了悟,这是我敢断言的。徐志摩其后写的《再别康桥》以及这一首《云游》都是用了此一投影关系,而在林徽因诗作里,前期的《笑》、《仍然》,中期的《城楼上》、《深笑》、《你来了》、《藤花前》、《红叶里的信念》、《山中》以及后期的《十一月的小村》、《死是安慰》等诗,莫不将此一投影关系精巧地包含在这些诗歌中。在诠释《云游》与《你来了》二诗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这两首诗。

《云游》

徐志摩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只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

《你来了》

林徽因

你来了,画里楼阁立在山边,
交响曲由风到风,草青到天!
阳光投多少个方向,谁管?你,我
如同画里人掉回头,便就不见!
你来了,花开到深深的深红,
绿萍遮住池塘上的一层晓梦,
鸟唱着,树梢交织着枝柯, ─ 白云
却是我们,悠忽翻过几层天空!

发表于1936年12月《诗刊》第三期,《你来了》为《空想•外四章》中第一首

二、

徐志摩《云游》一诗是一首描述自由恋爱初恋的甜美与失恋的悲伤的抒情诗歌,诗歌的明确主题则是期盼着对方的回心转意。全诗通过“你”与“他”的对偶性的架构去展开诗意。

诗的第一个四行节描述那天“你”在空际翩翩地云游,因为“云”是林徽因,那么,诗中的“你”当然就是林徽因!这第一诗行剩下来的问题就是:“那天”究竟是哪一天?接着诗歌本身对“云”有进一步的描述,那就是:自在、轻盈、愉快与逍遥。这都是描述“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盈愉快、逍遥洒脱。“云”既是如此畅然无滞地飘浮在天空上,那么,自然地就会导出“云”断然不想停留下来,也就是说,不会想停留在天的那方,也不会想停留在地的那角!

诗的第二个四行节直接进入“云”与“水”的投影关系,并且描述这种投影关系对“涧水”所产生的明确作用。“云”只是“过路”的,所以“云”不经意地投影在卑微的地面的一流涧水上,于是便点染了“涧水”的空灵。“云”的明艳,让“涧水”惊醒过来,想要将“云”投影下来的倩影紧紧拥抱着。

诗意由第一个四行节发展到第二个四行节,继续转进至最后一个也就是第三个四行节。诗的第三个四行节直接描述了“涧水”的忧愁苦恼,因为,“云”的美不可能在风光中静止,“涧水”却想要“云”停下来,然而,“云”已离开了“涧水”,已飞渡了万重山头,已飞渡到更阔大的湖海去投射影子了,这就是“涧水”的悲伤,所以诗上说,“涧水”不但不能抱紧“云”的倩影,相反地,“涧水”所抱紧的只不过就是忧愁而已!“去更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使用了一个感叹号,是不是暗示了“涧水”的哀叹?这个哀叹,似乎等于是“涧水”向“云”发出悲伤的追问:你为什么这么忍心离弃我呢?

诗意最后逼向最后的二行节。诗的最后这个二行节清楚地描述了“涧水”在为“云”消瘦,他只是无能地继续盼望着“云”会飞回来,停驻在一流涧水上,继续投影在涧水之上。这个二行节,统合了前面三个四行节的完整诗思,“盼望你飞回!”又是一个感叹号所代表的也就是全诗的主题:期盼着对方回心转意!

三、

林徽因的《你来了》发表于1936年12月《诗刊》第三期,是《空想•外四章》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的形式特点,我在《一寸相思一寸灰 - 谈徐志摩的〈山中〉与林徽因的〈山中〉二诗》一文中的第三节已经说明了,它是一首四行节(quatrain)诗中的Omar Khayyám Stanza体裁的抒情诗歌,(注四)每一诗行均为抑扬五步格(iambic pentametre),而韵脚是aaba。林徽因在每一个诗行采用了意顿去贴近抑扬五步格的音步(feet),明显地是深悉中文非拼音文字,不同于西方语文。《你来了》一诗中这两个四行节本身也分别担负了各该四行节诗之诗意的演进上起承转合的功能,每一个第四行节的最后一个诗行分别是该四行节诗的结句,而将这一节诗的诗意总合起来,这是此种诗体的大体上的形式特点。以下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的内容方面的特色。

《你来了》是一首由想像与回忆交织而成的抒情诗歌,主题则是歌咏人与自然和谐相入相即所呈现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迷恋执着。这种美,如诗如画,也像美好的乐章。诗的一开始“起”与“承”这两个诗行,展现出诗歌主述人所期待伫候的人来了 - “你来了”,来到这如诗如画的美好地方,这地方,秀丽如同画,画里有立在山边的楼阁,有此起彼落如交响曲般的阵阵风声,更有一望无垠翠绿的连天芳草 – “草青到天”。南唐的李后主在他的《清平乐》词里说:“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是不是当初远去的人正像空际上翩翩的一片白云一样,乘着风,顺着这无穷伸展的如茵青草渐渐地消失在天的尽头?是不是那同一朵白云她已厌倦了那无休止的漂浮空际又决定重新返回到那一流冷涧的怀抱?在这里,我,一流冷涧,期待着、伫候着你的归来。你的归来是不是正好从天的尽头处乘着风顺着这如茵的青草反方向地奔向着我?如此美好的地方,又再发生了如此醉人的事,这“想望的境界”竟真能充尽地实现!这让人不期然地兴起了以下的问题:究竟这个美好的地方在哪儿?诗歌主述人所期待伫候的那一个“你”究竟又是谁?是风把云带回来吗?是阳光让云彩投影在一流冷涧上成为可能吗?诗的第三个诗行是“转”句,诗意便从原先的“云”与“水”的亲密投影关系急速地引向彼此相异的方向上 -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然而,投影关系既已再次形成并且也已发展成为了一个永恒的图画,那么,谁会再去管它阳光向哪一个方向投影?诗意便缘是导向于“合”,整个四行节要表达的竟然只是由“画”到“画”!(由最初你的归来的美好地方洵美如画,到最后呈现的永恒的图画。)你与我,也就是云和一流冷涧都已成为了这一幅永恒的图画不能或缺的部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再也分不出了彼此!

诗意还没有完整起来。诗的第二个四行节重复着你的归来 – “你来了”。你的归来,在“花开到深深的深红”时节,是五月春天的季节吗?林徽因在她的《年青的歌 – 一串疯话》一诗中说:“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在春花盛开、开到深深的深红的季节,终于盼望到了你的归来,池塘的水面上皱起了像鱼鳞似的锦,翠绿的浮萍随水飘来,又遮住了水面,四面里辽阔便如同晓梦一般,这不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那幅永恒的图画吗?在图画里,树梢互相交织着的枝柯上有鸟儿在鸣唱,你与我已不再能分隔分离,都成为了图画的一部分,停驻在一幅永恒的图画中!空际上的云与投影在池塘水面上的云于是便幻成为了一整片,再奔向空际,最后全成为了这一幅永恒的图画上天空中的远景……。

四、

也许有人认为诗人华兹华斯《水仙花》一诗最后的几个诗行是画蛇添足之举,因为你就算不写出来,读诗的人一样能体会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颂美。但是,英国浪漫派诗歌的主要见解正在于以下两点,华兹华斯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并且,这些好诗都“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所以,华兹华斯之所以这样写正好是体现“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而不是把当前强烈的感情直接诉之诗歌而任由一己的感情泛滥。他经过两年多的沉思想像,将原初的强烈感情,经过了一个不断锤炼消融的历程再重新铸造出。诗人在诗中特别指出,当他处于空虚黯淡的心情的时候,这养育了他的绚烂诗情的英国西北湖区,这大湖上面的片片浮云,以及这一簇簇的水仙花,就会呈现在他的回忆中(inward eye),这些大自然的美景便会去帮助他渡过他生命中的困境。所以,当人们陷入无助的时候,也同样可以通过个人的“回忆”(recollection)去感受大自然曾经赐予你的美好记忆,甚至于可以进而使用日常的语言将此发而为诗歌,让自己从生命的困境中走出来!(注五)

徐志摩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曾说:“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一张轻淡的药方,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从这一方面来看,显然地,徐志摩深受他的前辈华兹华斯的影响。1924年之后,林徽因已果断地与徐志摩彻底地分手,这对徐志摩来说,无疑是生命中最大的打击与挫败!是否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徐志摩通过不断地写诗,在他的诗中又不断地回忆起他在剑桥贴近大自然的种种,难道这正是一种“疗伤”的历程?是不是他寄望于他的诗歌能把自己从生命的最大打击与挫败中解脱出来?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他的《云游》一诗中所追忆的剑桥拜伦潭的“云”与“水”的关系,一方面是他不能忘情于初恋且依然沉醉于当初初恋的甜美,而另一方面则正是他要让自己从失恋的悲伤困境中走出来!

假如我们上面的分析为不误的话,那么,徐志摩《云游》一诗中的“云”与“水”确然无疑地启发自英国浪漫派奠基者诗人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一诗,当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则可以得出,诗中的“一流涧水”指的就是康河,以及诗中的“云”指的便是徐诗《再别康桥》中他要“作别”的“西天的云彩”。也就是说,“云”与“水”的投影关系,对徐志摩来说,原初只是剑桥大学美好的自然景观而已,但在后来因为得自华兹华斯《水仙花》的启发,再进一步用来表述他与林徽因初恋的投影关系,于是这个“云”与“水”的投影关系便整个演变而成为一幅永恒的图画。依据客观的材料判断,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剑桥堕入爱河当在1921年四、五月,后来林徽因在1921年十月由英返国后的感情转变并导致徐志摩失恋伤心欲绝,这个“云”与“水”的投影关系事实上已然瓦解,但是,因为这早已形构成为了一幅永恒的图画,并常呈现在徐志摩的心中(后来也经常出现在林徽因的心中)。所以,徐志摩正是通过“回忆”将之重现,1926年的《偶然》,1928年的《再别康桥》以及1931年的《云游》便是他把心中所呈现的永恒图画具体地表而为美丽的诗歌。

1931年7月徐志摩写出《云游》一诗,当时诗的原名是《献词》,依我个人的推断,这首诗是紧接在7月7日写成的《你去》一诗之后完成的。从诗的标题“献词”来看,他正是要把这首诗献赠给林徽因,并且明确地表示希望林徽因回头再爱他 – “盼望你飞回”。可惜的是,他也明确地知悉这种可能性实在太低,所以,他在诗中表示了他自己只是“在无能的盼望”罢了。明明知道对方不可能“飞回”来,以及再次投影在“一流涧水”上,而依然“在无能的盼望”,这说明了两点事实:第一、他对林徽因的爱依然像当初一样强烈而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他对林徽因仍不死心!第二、他经由回忆,透过“云”与“涧水”的投影关系重回英国剑桥的美好的自然景致,重回自然去感受自然曾经赐予他的美好回忆,这不正是他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所说的“不完全遗忘自然”此一治病疗伤的良方?不正像华兹华斯《水仙花》一诗中“常在心灵中闪现”的水仙花一样帮助他从空虚无助的人生困境中走出来?华兹华斯在《我的心跳荡》(My heart leaps up)(注六)一诗中说他自己是成人了,每次看到天上的彩虹都像儿时看到一样兴奋,即使想望到了年老时也依然如此。我常想,“云”与“一流涧水”这一投影关系所形成的永恒图画,对于徐志摩来说,不正像“水仙花”与“彩虹”对于华兹华斯一样?每一次当“云”与“一流涧水”闪现在徐志摩的心灵中时,是不是正好就是他努力地从人生困境中试图走出来与重新出发?剑桥的自然景致对徐志摩来说,就像英国湖区(Lake District,华兹华斯成长的地区)的自然景致对华兹华斯一样。这岂不正是他们创造浪漫派诗歌的主要泉源?这岂不正是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疗伤良药?此一浪漫派诗歌的创作之根本方向,以及如何面对人在空虚无助时的自处之道,基本上正由英国浪漫派诗歌奠基人华兹华斯所创立,而为中国浪漫派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严格地遵守。假如不能洞悉此一紧密的传承关系,我想,对徐林诗作中的真正意含便很难如实地掌握!

五、

依据梁从诫先生《倏忽人间四月天》一文转述他母亲诗人林徽因的话说,“母亲告诉过我们,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小诗《偶然》是写给她的”,这个说法是真确无疑的,我已在《玉箫声断人何在 – 谈徐志摩〈偶然〉与林徽因〈藤花前〉二诗》一文中论证与阐述了这个说法的正确性。并且,我也进一步指出诗中的“云”是林徽因,“水”是徐志摩,所以诗歌主述人“我”并不是徐志摩本人而是林徽因!也就是说,徐志摩在《偶然》一诗中让林徽因变成了“我”,而让自己变成了“你”。很多人不明白这一层转换,所以会曲解了《偶然》的本意。林徽因《你来了》一诗,也是用了相同的手法,在诗中,林徽因让自己化身为徐志摩,所以,诗中的“你”指的是林徽因,而不是徐志摩,反而诗中的“我”才是徐志摩。呈现在诗中美丽如诗的景象其实就是剑桥。在这美丽如诗的剑桥,诗人林徽因想像着徐志摩一直在那儿伫候着她,在剑桥一望无垠的如茵青草 – “草青到天”,飘浮在空际上的翩翩白云–“你”,终于飞回来,再次投影在“一流涧水”之上,这让“想望的境界” - 投影关系,最后竟能充尽地实现!这是《你来了》一诗的确切意旨。这个确切的意旨其实来自徐志摩散文《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最后的三句话,文章上说:

“我自己也是深感这浪漫的思乡病的一个;我只要
        草青人远,
        一流冷涧……
    但我们这想望的境界有容我们达到的一天吗?”

《吸烟与文化》发表于1926年1月14日,相隔一天,徐志摩接着发表了他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前者谈论的是牛津、剑桥两所英国最高学府自由自在的学生生活,事实上,徐志摩真正要讲的是他自己在剑桥留学期间的生活和思想转变。他在英国剑桥学习两年,在此之前,在美国也学习了两年。文章里对这各别的两年做了一个比较对照。他说:“但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在美国有整两年,在英国也算是整两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龈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如其我到美国的时候是一个不含糊的草包,我离开自由神的时候也还是那原封没有动;但如其我在美国时候不曾通窍,我在康桥的日子至少自己明白了原先只是一肚子颟顸。这分别不能算小。”难道徐志摩在剑桥“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就能让他脱胎换骨?当然不是,最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发生了他们那一个时代被认为很了不起的自由恋爱,以及这段自由恋爱的故事触发了他由商科经济政治转变成文学家诗人,他真正继承剑桥的是,他终其一生戮力以赴地承接了他的剑桥前辈英国浪漫派诗歌奠基人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的诗歌风格创造出中国浪漫派诗歌!《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与《吸烟与文化》不同的是,前者他纯粹在谈论剑桥。但是,两文都有一共通点,徐志摩在这两篇文章里真正要倾诉的对象是林徽因,并且都在文章的结尾处表达出来,不细心读真的很难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结尾。《吸烟与文化》中表达了“想望的境界”是“草青人远,一流冷涧”,《我所知道的康桥》则是“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我在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的诠释文章中已经指出“星子”、“月亮”、“莲花”、“桃花”、“云”、“云彩”都是指林徽因本人,所以,徐志摩在黄昏一望无垠的剑桥青草地上伫候着林徽因的归来。林徽因也在1936年夏末《冥思》一诗中作出了回应,她说:“偶有一点子震荡闪过天线,/彩霞边一颗星子出现。”这两篇文章的结尾都异常费解,但是,只要你明白他倾诉的对象是林徽因的话,那么就会相对地容易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子说。正因为他倾诉的对象是林徽因,所以,在徐志摩逝世后的翌年1932年年初,林徽因写给胡适之先生的信上就说:“日前,Mr. E.S.Bernett来访说Mrs. Richards有信说康桥志摩的旧友们甚想要他的那两篇关于《康桥》的文章译成英文及给他们,以备寄给两个杂志刊登。The Richards希望就近托我翻译。我翻阅那两篇东西不禁出了许多惭愧的汗。你知道那两篇东西是他散文中极好的两篇。我又有什么好英文来翻译它们。一方面我又因为也是爱康河的一个人,对康桥晚春景子有特殊感情的一个人。又似乎很想‘努力’‘尝试’(那是先生的好话),并且康桥那方面几个老朋友我也认识几个,他那文章所引的事,我也好像全彻底明白……”是不是正因为她全彻底明白徐志摩所说的“草青人远,一流涧水”正是徐志摩“想望的境界”,才会有《你来了》一诗的创作?然而,可悲的是,1936年12月林徽因写这一首诗时,徐志摩毕竟已经逝世整整五年!如此一来,就现实世界言,1936年12月不单止徐志摩绝无可能在剑桥伫候林徽因的飞回来,重新投影在一流涧水之上。事实上,林徽因除了1921年曾赴剑桥外,终其一生,并未曾重访剑桥。那么,《你来了》一诗中所言种种,无非就是林徽因纯然的想像!难怪这首诗的正标题就叫做《空想•外四章》,并且,《你来了》正是这“空想”中的第一首诗!空想?生命的悲哀莫此为甚!

六、

庄子在他的《人间世》中记述颜回向孔子辞行说要去救卫国,并且引用了孔子自己的话来说明为什么他要去的理由,他说:“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意思是说,我曾听老师说过,已经治理很好的国家可以离开,正处于混乱的国家则应当前往,这就像医生的门前总有很多病人似的。我希望能根据老师平时的教导想出一个救治卫国的方案来。这个国家或者可以有救吧!颜回的行动被他的老师孔子劝阻了,孔子并且详细说明了为什么不能去。我常想,救一个国家这种大事,也许不是常人所能,我们大可以暂时把它忘掉吧!但是,就个人来说,确然无疑地徐志摩是真的相信华兹华斯那一套自救疗伤的方法,无论如何,这也算是一种觉醒。我透过细心研读他的诗文,也清楚地洞悉他的确认真笃实地将之付诸实践。我也透过细心研读林徽因在徐志摩逝世后她的中后期诗文,发现原来她也严格地奉行华兹华斯的学说而无所违。她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一方面向我们倾诉她的绝望悲伤,而另一方面事实上她正以此来自救疗伤。在徐林诗歌的深层结构里,英国浪漫派开山祖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以及人面对空虚无助时的自处之道,明确无疑地扮演了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性。也许有人会说,徐志摩的《云游》与林徽因的《你来了》分明只是“空想”,太不切实际了。但是,觉醒就是觉醒,虽然他们进行的并不是什么严肃的人类自救运动的最后觉醒,然而,这个觉醒对个人与当时新旧交替的社会言,都深深地具备着积极意义。尤其是徐志摩,他认为通过新文学运动的启蒙思想,一方面就个人言,能将人的自然本性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而另一方面就整体社会言,则能改变当时暮气沉沉的中国。他自信他奉为圭臬的英国浪漫派诗歌是健康的、清新的与积极的,并且也是当时中国所亟需的。所以,他义无反顾地戮力奋斗了整整十一年。1931年11月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也自觉地承接了当年他们在剑桥所立下的盟誓继续发扬浪漫派文学,她的奋斗一直持续到1937年倭寇入侵中国而止。唐君毅先生生前常说:“人,自觉有所承担,总是痛苦的。”是不是正因为这“痛苦”,人类创造出新文化、新思维才有其真实可能性?是不是人必须自觉才有可能觉他?人而为人,难道只满足于做一个自了汉?我们都知道,华兹华斯的精神家园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有趣的是,徐志摩在他这两篇散文的结尾处都特别提到了“思乡病”,剑桥的自然景致不正是徐志摩创作诗歌的活水泉源?林徽因的诗歌岂不也是植根于剑桥的自然景致?那么,我们说剑桥正是他们两位的精神家园实不为过!华兹华斯经过年轻时代在大都会伦敦、法国、德国等地漂泊过,而最后能回到那曾长期滋润了他的幼小心灵与养育了他的绚烂诗情的湖区定居,让他的诗歌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好诗一首接一首地出现,每当我背诵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句时,我便常常陷入深深的思维中,同时也为他深觉庆幸!相对言之,1928年初秋,徐志摩曾重访他的精神家园 – 剑桥,也许这短暂的“回乡”可以慰籍他思乡的情怀吧!然而,林徽因自1921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剑桥了,究竟她会不会也像徐志摩一样的有这种特别的“思乡病”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从她的诗歌里(特别是她的《无题》一诗!),以及她写给胡适之先生的信里说“一方面我又因为也是爱康河的一个人,对康桥晚春景子有特殊感情的一个人。”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她也应该会有的。诵读徐林的诗歌,让我们惊觉,在这一个飘忽的人生孤独的途程中,也许我们正一直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的樊笼,同时我们也讳疾忌医,不愿意去面对。难道精神家园只不过就是庄子《逍遥游》里所说的“无何有之乡”?假如不是的话,那么,你可曾问过自己:我的精神家园究竟又在哪里?


华兹华斯《水仙花》的原诗如下
飞白 译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像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志摩《再别康桥》试释 廖钟庆
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 (转)
徐志摩《客中》倾听诗人对林徽因爱而不得的哀愁思念
徐志摩概说
商昌宝:徐志摩真的伤心太平洋
【西散原创】李新作品 | 星河斑斓:徐志摩与剑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