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练】




答案:

1、C

【题眼解析】《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整理。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考订,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354个腧穴。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沿用至今。

【知识拓展】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被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人们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炙,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以痛为输”,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当人们积累较多经验,发现有些腧穴有确定位置和主治病证,并给予描述和命名,这是定位、定名的第二阶段。随着对经络及腧穴主治作用认识的深化,古代医家逐步将腧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定位、定名、归经的成熟阶段。


2、ABD

【题眼解析】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故选A)。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故选B)。足少阴肾经腧穴主治前阴病,妇科病,肺、肾、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故选D)。

【知识拓展】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至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人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阴心经的支脉虽然经过咽喉,但其治疗疾病以神志病为主(故不选C)。


3、AB

【题眼解析】手阳明大肠经证: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鼻衄,肩前臑痛(故选A)。手太阳小肠经证: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故选B)。

【知识拓展】手少阴心经证: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以及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故不选C)。手厥阴心包经证: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故不选D)。


4、B

【题眼解析】商阳,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定位:是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故选B)。

【知识拓展】鱼际,手太阴肺经腧穴,定位: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故不选A)。孔最,手太阴肺经腧穴,定位: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故不选C)。中府,手太阴肺经腧穴,定位:胸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胁间隙处(故不选D)。


5、C

【题眼解析】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且为大肠募穴;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腹胀、便秘等肠胃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故选C)。

【知识拓展】盲俞,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疝痛,小便淋沥等。直刺1-1.5寸(故不选A)。脐旁1寸,此处无穴位(故不选B)。大横为足太阴脾经。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直刺1~2寸,短刺0.5~10.5寸即可起到效果(故不选D)。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化热引起的便秘、肠痈、以及虚寒洞泄、着凉腹痛、体虚多汗。有除湿散结、理气健脾、通调肠胃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常用90穴定位汇总2.0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主要腧穴(二)
六脉神剑和经络是什么关系?这才是六脉神剑打开的正确方式……
常用推拿针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详解
【中医知识科普】十二经络及其腧穴
中医经络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