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传染病学—总论(二)

 真题演练

A1型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A.患者

B.隐性感染者

C.既往感染者

D.病原携带者

E.受染动物

2.再燃是指

A.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B.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发热等初发症状再度出现

C.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

D.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E.传染病痊愈以后再次发病

答案:C C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考点一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1.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

(1)患者

急性患者通过咳嗽、呕吐、腹泻等传播病原体;轻型患者易被忽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慢性患者长期排出病原体,是重要的传染源;有些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隐性感染者

隐性感染者数量多,且不易被发现。对于某些传染病,如肠道病毒感染,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包括慢性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等,是重要的传染源。

(4)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借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如肺结核、麻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等。

(2)消化道传播

借水、食物、苍蝇传播。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和一些寄生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

(3)接触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前者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间接接触传播也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被污染了的手接触食品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

(4)虫媒传播

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苍蝇、蟑螂等可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患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病毒血症、原虫症的宿主,使病原体随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和/或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

(5)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

通过输血、使用血制品、分娩、性交而传播,如疟疾、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6)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包括: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引起的传播。④哺乳传播。

(7)土壤传播

土壤被病原体污染,如人粪肥使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1)人群易感性增高的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非流行区人口迁入、免疫人群减少等。

②许多传染病(包括隐性感染)流行或人工免疫后经一段时间,其免疫力逐渐降低,其患者又成为易感人群,因此传染病的流行常有周期性。

③新的传染病出现或传入。

(2)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①计划免疫及必要的强化免疫。

②传染病流行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考点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助理不考)

1.自然因素

如季节、地理条件、气象和生态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2.社会因素

如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及文化生活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传染病的特征

考点一 基本特征

1.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2.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传染性是指病原体能够通过特定途径感染给他人。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相对固定的传染期,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

主要指传染病的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还包括在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中的分布特点。

(1)流行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发生造成不同程度蔓延的特性。

①散发: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近几年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②流行: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高于一般水平。

③大流行:某传染病流行范围广,甚至超过国界或洲界。

④暴发:某种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短期内,多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导致的。

(2)季节性

传染病发病率有时间分布特点。

(3)地方性

传染病发病率有地区分布特点。

4.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乙型脑炎等),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一些细菌性传染病(如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后保护性免疫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的感染后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或仅产生有限的保护性免疫,容易重复感染,如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考点二 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

从病原体进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感染的量成反比。

(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的时期,其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为很多传染病所共有,持续1-3日。

(3)症状明显期

表现出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4)恢复期

此期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但体内可能仍有残余病原体,病理改变和生化改变尚未完全恢复。一些患者还有传染性,血清中抗体效价逐渐升高,直至达到最高水平。

(5)复发与再燃

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有些患者在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升高,此为再燃。

(6)后遗症

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不能恢复正常。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浪热、不规则热等。

(2)发疹

许多传染病在病程中有皮疹出现称为发疹性传染病。皮疹的类型有斑疹、丘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脓疱疹、荨麻疹等。

皮疹出现的时间、部位和先后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麻疹先见于耳后、面部,然后由躯干、四肢蔓延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躯干,呈向心性分布。伤寒玫瑰疹数量少,主要见于胸腹部。体内黏膜出疹称黏膜疹,发生在体腔内。如麻疹的Koplik斑,不易被发现。水痘、风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红热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伤寒于第5日,伤寒于第6日出疹。

(3)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热、乏力、全身酸痛、厌食、头痛、肌肉痛、关节骨骼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的肿大。

3.临床类型

根据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传染病;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传染病。

编辑:刘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常见疾病处理方法及措施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导学案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学案) 人教版体育六年级上册
春季传染病有哪些?早知道早预防
2020-2021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生物教学课件 第八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