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幼儿常见疾病处理方法及措施

幼儿常见疾病处理方法及措施

孙文

2011级北京教育学院幼艺脱产班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的乐园,对幼儿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幼儿正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发展尚未完善,对各种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于疾病的抵抗力比较弱,很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幼儿是否健康成长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身为幼儿园的老师,幼儿身体出现疾病老师怎样处理?该实施怎样的措施?如果老师对于这方面不了解,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问题?所以身为幼儿园的老师,给幼儿安全和健康是很重要的,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紧急处理幼儿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措施 。

关键词:幼儿 常见疾病 处理方法 措施

疾病是一种生理失调现象,幼儿发生任何一种疾病,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乃至学习和生活。所以,“预防为主”是幼儿园必须严格贯彻的卫生方针,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利于幼儿健康的因素,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将重点讨论一些有关幼儿常见疾病的处理方法及措施。

疾病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种。传染病虽是疾病种类中的一部分,但他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大。但只要加强预防,做好早期监测,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 有关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侵入机体引起的,并能在人群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下:

1. 有病原体

在周围环境中,能使人感染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两大类。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可以在适合的条件下生长、繁殖 ,并产生对 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每种传染病都各有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等。这个特征是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区别。

2. 传染性与流行性

病原体可以经过一定的途径,由患者、其他动物或带有病原体的物体传染给健康人,所以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有强有弱,传染期有长有短,传播途径也各不相同。如: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胃肠道传染病水、食物、手、苍蝇等传播。

由于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广泛地传播,使某一地区同时出现较多的患者,所以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在流行时某些传染病具有地方性,如血吸虫只局限于一定区域。某些传染病具有季节性,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发生于夏秋季。

3. 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具有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个阶段的规律性。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潜伏期

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及人体免疫力的不同而不同。

(2) 前驱期

病原体不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称为前驱期。

为时1~2日。

(3) 症状明显期

患病后逐渐出现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如猩红热出现细密皮疹,乙型脑炎出现颈项强直等典型特征。多数传染病发病过程中伴随发热,但不同传染病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同

(4) 恢复期

症状逐渐减轻至完全康复。

4. 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有了抵抗能力,产生不感受性。有些传染病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如:麻疹;而有的如感冒,则免疫时间很短。

(二)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形成流行。当传染病流行时,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1.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病原体可存在于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并能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直接或间接地传染给健康的人。就大多数传染病来说,传染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

(1) 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随同患者或携带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散布到周围的空气中,使他人受感染。空气飞沫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2) 饮食传播

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或饮水,造成“病从口入”。如: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多由饮食传播。

(3) 虫媒传播

病原体由昆虫作为媒介,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感染。如:蚊子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

(4)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患者或携带者排除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了日常用品,如:衣被、毛巾、食具等,造成传播。

(5) 医源性传播

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如: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经输血造成传播。

(6) 母婴传播

母亲和婴儿接触密切,一方可将疾病传染给另一方。包括胎盘传播、分娩损伤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接触传播四类。

3.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容易受这种传染病传染的人群。例如:一群未出过麻疹的幼儿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人群中某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越多,则发生该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消灭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可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1. 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若发现传染病人或怀疑传染病人,应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以预防并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及时隔离病人、接触者及怀疑传染

病人,有条件的托幼园所应设隔离室。对患者必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以防止传染源的蔓延。

2. 切断传播途径

要切实搞好疫源的消毒、隔离管理。在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可考虑封锁疫区。对肠道传染病要做好隔离工作,呕吐物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并加强对饮食、水源和粪便的管理。对呼吸道传染病除隔离外,还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病儿所在的班级,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3. 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平时应养成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严格执行幼儿作息制度,让幼儿多接触阳光与空气,多参加户外活动和适宜的体育锻炼,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保护易感者不与传染源接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防接种的工作。

二、 幼儿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一) 病毒性传染病

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感者主要传染源,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病毒,经过呼吸道感染其他人。此病传染性很大,四季均可流行。其特点是突然发病,迅速蔓延,患者众多,但流行过程较短,一般多流行于冬春季。

(1) 病因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 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至一二日。起病急、高热、寒战、头痛、咽痛、乏力、眼球结膜充血。个别幼儿可出现暂时性皮疹或有脑膜炎、腹泻等症状。经三五天可退热,重症约十天左右。部分幼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等。婴幼儿常并发中耳炎。

(3) 处理方法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幼儿居室要有阳光,空气要新鲜。多喝开水。饮食应有营养,易消化。对高热幼儿应适当降温, 采用药物降温和物理法降温。

(4) 措施

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平时加强体育锻炼,让幼儿多晒太阳,多参加户外活动。衣着要适宜,天气骤变,应及时给幼儿添减衣服。冬春季不去或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避免感染。居室要定期消毒。要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的空气新鲜。

2. 麻疹

麻疹是幼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患过一次麻疹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1) 病因

病原体为麻疹病毒。病毒存在于患儿的血液、眼和鼻分泌物及大、小便中,未患过麻疹及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幼儿,均易受感染。

(2) 症状

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泪和流鼻涕等症状,2—3天后,可在颊黏膜或唇内发现0.5—1mm 直径大小形状不一。发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3—5天出齐。以后皮疹消退,若无并发症,一切症状随之减轻。

(3) 处理方法

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但不宜让风直接吹着患儿。多喝温开水及热汤,促进血液循环,并有助于皮疹出透。食物应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必过于忌荤和忌油,特别是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以免病中或病后发生维生素缺乏症。要经常注意皮肤、眼、鼻和口腔的清洁,以免发生并发症,

4) 措施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注射胎盘蛋白、丙种球蛋白,使人产生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做好患儿的隔离消毒。医务人员及家属接触患儿后,不应立即接触易感幼儿,避免传染。

3. 风疹

常见于冬春两季,患儿多为2—5岁幼儿。风疹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因此,传染性较小。患过本病以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1) 病因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可由患者的口、鼻、眼、等分泌物直接传染给易感者,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2) 症状

潜伏期约10~21天。前驱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咳嗽、流鼻涕、乏力、咽痛、眼发红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同时,身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在发热的1~2天内开始出皮疹,从面部、颈部开始,24小时内遍及全身。手掌、足底没有皮疹。皮疹一般在3天内消退。出诊期间病儿精神良好。

(3) 处理方法

幼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应有营养、易消化。注意保持皮肤卫生。

(4) 措施

给易感儿皮下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

4. 水痘

水痘是一种常见病情较轻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在冬春季流行。病后可终身不再患病。

(1) 病因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所致。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和皮疹内。病初,主要经过飞沫传播。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播。

(2) 症状

感染水痘后,潜伏期约10~21天。发病初期1~2天多有低热,随后出皮疹。皮疹出现皮肤搔痒。

(3) 处理方法

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注意皮肤清洁。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4) 措施

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为止。没出过水痘的幼儿要避免和患儿接触。接触者 检疫21天。

5.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幼儿集中的幼儿园,极易发生暴发性流行。以腮腺的非脓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主要特征。多流行于冬春两季。患者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1) 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为腮腺炎病毒。病原体存在于患者的唾液中,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患者传染。

(2) 症状

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中

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白细胞数增多,4—5天后肿胀渐消,症状也随之减轻。

(3) 处理方法

患儿应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应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轻咀嚼时的疼痛。多用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腮部疼痛时用热敷或冷敷。体温太高可用退烧药。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措施

隔离患者保护易感儿。接触者可用板蓝根冲剂预防。

(二) 细菌性传染病

1. 猩红热

猩红热多发生于冬春季

(1) 病因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由被污染的用具、食物、玩具等传播。

(2) 症状

潜伏期2~5天。病初以发热、头痛、咽痛、呕吐为主,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有脓性渗出物。1~2天内出皮疹,从耳后、颈部、胸部迅速波及躯于、四肢。全身皮肤潮红、布满针尖大小的点状红色皮疹,手压可退色。在腋窝、肘弯、腹股沟等处,皮疹细密如条条红线。面部充血潮红,口唇周围皮疹稀少,呈环口白圈。舌面光滑、舌乳头肿大,像杨梅,称“杨梅舌”。皮疹2~4日内消失,1周左右开始脱皮。少数病儿可并发急性肾炎等疾病。

(3) 处理方法

患儿应卧床休息,防止继发感染。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

(4) 措施

一旦发现有感染症状,应对患儿进行隔离。也可用药物预防。

2.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幼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发病最多。

(1) 病因

由痢疾杆菌所引起。幼儿可因患儿和带菌者的粪便,以及粪便污染的衣物、用品等,通过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经苍蝇污染食品,经口感染。人对痢疾有普遍的易感性、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

(2) 症状

起病急,体温在39℃以上,每日大便次数10次以上,便中带黏液及脓血。恶心、呕吐、腹痛、便后有下坠的感觉。少数患儿有惊厥、昏迷、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慢性痢疾。

(3) 处理方法

幼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多渣、油腻的食物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幼儿病情好转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并注意多加强营养。卧床休息期间应遵医嘱服药。

(4) 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幼儿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净的变质食物的卫生习惯。做好水源及饮食卫生卫生管理,同时做好灭蝇工作,纠正幼儿吮手指的不良习惯。

3.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眼病。以春夏季多见。

(1) 病因

系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传染途径不外乎是手、手帕、毛巾和一般用具等将细菌病毒

带入眼内。在麻疹、风疹、猩红热等病的病程中亦常见有轻重不同的结膜炎。

(2) 症状

起病急,常为双眼或左眼先后发病。患眼有异物感或烧灼感及轻度怕光、流泪。细菌性结膜炎一般常有脓性及粘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秋季孩子预防疾病篇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PPT课件
中医传染病学—总论(二)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ppt课件
儿科常见传染病【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