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里的老戏台

记忆中村子里有两座老戏台,一座在村南边,一座在村中央。

村南武殿巷的老戏台

南边的老戏台紧靠着丁家祠堂,村里人称“老台子”,台面较小,唱不了大戏,据父辈们回忆他们也仅仅在那里看过一两场家戏,所谓家戏指的是村里票友们穿箱(即穿戏服,因戏服通常装在一个个木头箱子里,当地人故称戏服为“箱”)或不穿箱唱的折子戏,属于村里人自娱自乐的项目,场面相对专业剧团唱的本子戏要小了很多,类似如今当地葬礼前一晚乐队在主家唱的热闹戏。“老台子”虽小,但却实实在在是个老戏台,至于何时为何而建,如今村里的老人也说不上来,据我推断,“老台子”应该是丁家人出资私建的。某年春节回家过年,我曾专程上了戏台作过一番“考究”,在屋顶漆料斑驳的脊梁板上隐约识得“清康熙六十一年”几个字样,由此推断其历史有将近三百年。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印象中我只记得好象在那里看过一场露天电影,或是母亲在“老台子”斜对面的弹棉花作坊外排队时,和儿时的伙伴们在其上面玩耍打闹过。也许她曾经繁华过热闹过,鼓乐声作,嘤嘤呀呀,演绎过喜怒哀乐,经历过人声鼎沸,但在我孩时的记忆中“老台子”多般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目光中默默地见证着村子的苍生变迁。

我的童年是在村中央“新台子”的乐园里度过的。

老戏台的匾额

“新台子”是人们相对于“老台子”叫起来的,其实她并不新,村里的老人说原址本来是座庙宇,荒芜败落,香火寥寥,解放后村里便拆除了庙宇,用所拆的砖块和木料稍稍添置了些材料便建成了“新台子”。相对于“老台子”民建的痕迹,“新台子”完全是一副“官建”的模样,台面比“老台子”高了不少,纵深阔了很多,且有了前后台之分,中间以木质屏风楹门相隔,后台是演员们化妆装扮的地方,前台便是表演场地,屏风两侧各有门洞 “出将”“入相”。不仅如此,戏台两侧各建有两间耳房,供戏班子生火做饭、休息睡觉,整个建筑坐南朝北,高大雄伟,颇有气势!戏台正对面就是村民革命委员会,东西两侧被夯土围墙所围,东面围墙靠近耳房位置凿一土门洞,这个土门洞便成了我孩时上学的必经之路!

因为我的入学启蒙教育幼稚班便是在被称为“新台子”的老戏台舞台的后台之内完成的。当时,其实村里有小学和初中,虽然共用一所校园,但建立了四排两列八间教室,灶房、教师宿舍、操场一应俱全,显然是不缺房屋供幼稚班使用的。但是因为学校地处村子的最北面,学校和村子之间隔了一条马路,车来车往的,村干部考虑到幼稚班孩子尚小怕不安全,便把幼稚班安排在了村中央的戏台上,戏台有一米余高,孩子们上不去,村里的后生便把闲放在场子中央供老人出殡时抬棺材的架子搭在舞台上(后来木头的棺材架子硬硬让我们踩断了,村里不得以又做了一幅铁质棺材架子,依旧搭在那里),方便我们这些“憨小子”出入“教室”。自此,每天早上当戏台上传出“a,o,e…..”生疏而嘹亮的牙牙学语时,那些送孙子孙女上学后在大队部墙根下晒太阳的爷爷奶奶位脸上便会露出羡慕而幸福的笑容!下课后,我们一帮傻小子丫头片子便在大队部的院子里肆无忌惮地疯跑,或是在戏台上碰腿摔角驴打滚,惹得老人们也忙乱成一团,嬉笑声呵斥声充满了大队部!多年以后,我的梦里还常常会出现当时的场景,孩提时真是幸福啊!教书的老师是我当时同班的一位同学的母亲,当然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民办教师,后来带了很多个幼稚班的拼音,满嘴土话方言,教授的拼音极不标准,以至于时至如今我还不能正确分辨“yang”和“ying”的发音,但必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位教师,在心目中的分量是无可比拟的,我们见到她都会毕恭毕敬地怯怯地喊一声“老师”,那时她的笑总是很灿烂的。由于民办教师的身份一直没有转正,十多年后村里有了正规的拼音教师,她就在村里务农了。工作后的某一年,我回村看见她柱着拐杖站在巷头,赶紧过去毕恭毕敬地叫了声:老师!她盯着我看了好一阵总算认出我后,眼里泛满泪花,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

砖雕

那时大队部会偶尔放一两场电影,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总是第一个知道晚上放电影的消息的,所以当天擦黑戏台顶的大喇叭是传出没手四娃(四娃小时在生产队草场玩耍,不小心被铡草机把手铡了,后来村里照顾便让他做了村里的播音员)那高吭嘹亮的电影通知时,我们小伙伴早已从家里搬来小板凳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放映机的正前方!银幕就挂在戏台正中央,放映机就放在场地中央的水泥台子上,当四娃开始调影或正片放映前,我们总会举起双手挡在镜头前在银幕上映出各种造型,惹的四娃拿根棍子不断敲打我们,而场内总会传来人们爽朗起哄的笑,那里我们心里别提多美了!但电影正式放映后我们便会渐渐沉寂以至昏睡过去,大人们所我们背回去后第二天问:昨晚放的什么电影啊?我们却只记得是打战的片子。偶尔还会来一些耍猴耍杂技或是瞎子说书的,上小学初中后还时常来一些放录像的人,他们把场子圈起来收门票,这可难不倒我们,我们几个小子总能通过各个犄角旮旯混进去,大队部、戏台子可是我们的“地盘”啊!

当然,“新戏台”最热闹的时候非戏班子来唱戏或是过年闹红火莫属啦。那时候,戏班子来唱戏对村子来说是件大事,村里人们的神经都很亢奋,早早地就通知了四邻八村的亲戚们,又从自家里拿来条凳板凳占好位子,就等着亲朋好友来应场。四方的生意人也会来赶场,大部队院子四周摆满了小摊,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琉璃咯崩的、炸油糕卖凉粉的……大人们在这时也会显得异常“大方”——也许是不愿意打扰他们看戏吧,一分两分,一毛两毛,从不难缠!当我们混得个肚圆嘴饱、四兜鼓鼓时,便会安静在坐在板凳上盯着戏台“观赏”,我们当然不会对或咿咿呀呀或撕心裂肺的或蒲剧或眉户或秦腔的唱腔感兴趣的,我们最喜欢闲余时师傅在台上训练徒弟练功,看和我们差不多的小演员们下腰、踢腿、一串串翻跟头,梦想头有一天能和他们一样去流落江湖!或是钻进后台看演员画大花脸,或是趁人不备悄悄蘸上一指头油彩往自己脸上瞎摸……这时村里就象是过节或是过大年。

康熙六十一年字样

真正过年时,“新戏台”和大队部的热闹是一个从零散地博彩头到各巷彩排聚集再到红火汇演高潮的过程,先是在正月初一一大早,村里会在大队部组织一个踩院子的花鼓队或是舞狮队,花鼓队一般是小孩子组成,穿上花红柳绿的各色古装,敲响大锣小锣各种家什,聚集齐了,便去挨家踩院子,舞狮队一般是村里半大后生两人一组组成,去挨户卧炕,这时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敞开大门等候花鼓队或舞狮队,踩院子或卧炕完毕,领头的会扯着洪亮的嗓子喊上几句彩头,家里主人便会乐呵呵地端出花生瓜子糖块或自家煮的麻花来答谢,光景好的家庭还会包上一毛两毛一块两块的红包散给大家,所有人脸上都挂满喜气,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日子能过得红红火火!破五过后,各家各户走完了亲戚,在各巷的小队部便会敲起威风锣鼓,彩排起踩高跷、划旱船等民间传统节目,村里的能人们还会即兴编排各种各样的新式项目,惹得小媳妇大女子嘻嘻哈哈乐个不停笑个没完。有的节目干脆就到大队部的戏台下进行彩排表演,所以从初一到十三,大队部院子里总是人来人往,卖吃食的,瞧热闹的,打台球的,谝闲的,撵娃的……各色人等,不一而足,这时的人们除却了一年的劳累,是放松的,是喜悦的,是宽宏大量的,过年的村子是最和谐的!说话到了十月十四,这天一大早,“新台子”上就设置了主席台,院子里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村干部们在台上威严就坐,准备审验各巷准备了一周的节目。不久,就听见各巷的锣鼓声乐器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逐渐汇聚过来,大队部的院子里沸腾了……经过一天的表演检验,最终村里会选出一两个节目去参加县里十月十五的红火汇演,自此热闹的场地由村里的大队部转移到县城,老戏台才会恢复往日宁静,周而复始。

壁画

从高中开始外出求学,再到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许多年过去了,村里的老戏台总在心里魂牵梦绕,那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有我儿时的伙伴,有我可爱可亲可敬的乡亲,是我的根!不久前回村,得知被称为“新台子”的老戏台再一次被拆除重建了,新戏台更加宽敞高大宏伟,东西两侧的围墙也被拆除了,原来的大院部已变成了崭新的二层小楼,出租给村民开起了各种各样的商店超市,院子里安装了各类健身设施,篮球场上几个不认识的后生正满头大汗地奔跑。我突然觉得有一丝失落,眼睛湿润了,再见了我的童年,再见了我的青春!朦胧中听见有人喊我的名字,看见有人招着手向我聚来:乡亲还是我的乡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立人:画戏
民间故事:听冥戏,记阴账
除 夕【漫话过年二】
宫里老戏院子
【留住记忆】古戏台之殇
周日专栏(159) | 崔加荣:静静的西蔡河(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