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弄堂生活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弄堂是海派文化的一部份。 肇始于1845年英国租界苏州河以南建石库门,1848年美国租界苏州河以东(现在的虹口区)也建石库门。到了大马路南京路建成后,英美法在上海建造了大量石库门,尤其在南京路周边建得最多。当时上海60%人口住进了石库门。

我们家是解放后50年代从重庆南路南昌路(解放前法租界)搬到汕头路'群玉坊'里弄石库门,该里弄建于清光绪初年。有记载解放前四马路很有名气,(现在的福州路)。“群玉坊'也有名气,听老人讲弄堂十字中心摆放了一张八仙桌,上面挂个大红灯笼,一到晚上大红灯笼通明,客人来往频繁坐在八仙桌旁喝茶,谈笑风生。

我家旁边的石库门住着一位“老鸨”,解放前生意不错,带有十几个姑娘她们都是老鸨从乡下买来的漂亮姑娘。直到解放后妓女被改造了,老鸨家里还有个10几岁的姑娘待侯着老鸨太太。姑娘执意要回家,老鸨竟然在大门口对回家的姑娘喊叫:把你身上衣服脱下,都是我买的,连裤衩都是我买的,姑娘空着手流着泪离开了这里。从此80来岁的老鸨太太孤身一人,下场凄惨。

文革时期住在她后厢房的邻居姐弟俩,自称红卫兵私自抄了老鸨的家,把老鸨的贵重物品搬到自己家里搬家了。那家的父亲解放前是开诊所,按文革政策姐弟俩不可能是红卫兵,但当时邻居人人自危不敢声张。后来老鸨太太被扫地出门打扫厕所,露天睡在厕所旁不久死了。她的贵重物品石沉大海。

我们的石库门走出大门便是弄堂,小孩子在弄堂里游戏玩耍,大人们在弄堂里干些活。一大早买汰烧的当家人已经坐在弄堂里拣小菜,弄堂宽敞好办事磨剪刀,修洋伞,弹棉花,修棕绷,钉碗盏这些家庭日常修修补补的琐碎事都由穿街走巷的艺人在弄堂就地解决了,干完活把地一扫,弄堂始终干干净净。

上海冬天阴冷,夏天闷热,以前没有家电。每到夏夜上海人都喜欢在弄堂里乘凉。乘凉前各家把门前的弄堂地面用水一冲,热气蒸发,水从阴沟流走,留下洁净和凉爽。坐着靠背的竹椅,睡着躺椅,小孩子搬出凡布床在上面戏闹,凉风习习,清爽舒适。这个时间弄堂里最热闹,男人们上了一天的班洗完澡吃完饭,舒舒服服到弄堂里乘个凉,跟邻居说说笑笑把一天的疲劳消除。

冬天弄堂里的太阳既晒被子又晒人,弄堂高处有晒衣服的铁架子,把被子凉在竹杆上再用竹叉把竹杆撑到铁架上。太阳暖烘烘把被子晒得松软散发出太阳的清香。弄堂里老人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晒着太阳下着棋,喝着茶拉着家常悠闲自得。

以前居委干部都是弄堂居民选的热心人,愿意为居民服务不计报酬。每到星期天居委干部拿着扫帚提着水桶簸萁来弄堂打扫卫生,一声喊:扫弄堂了!家里有人的都出来,各自拿着用具自觉打扫起来,边扫边与居委干部嘎三胡都是邻居,热络得很说笑中把自己住的整幢房子公用部位都清扫一边。居委干部边扫边用水沖洗,把弄堂石板地冲洗得净亮,阴沟通得煞清。

以前普通人家没有电话,弄堂口的公用电话方便了居民,叫听电话的阿姨声音清脆响亮,整个弄堂人都能听见:王阿姨,囡囡来电话啦!李伯伯侬有电话!亲切的呼喊声,邻居互相传递声,拉近了街坊邻居的距离,加深了情感。舌头牙齿难免会磕碰,但在一条弄堂抬头不见低头见,″侬饭吃了伐'?一句问候矛盾全化解。

以前,上海人都在弄堂里生煤球炉子,在弄堂公用汰衣裳桌上刷洗衣裳,清晨弄堂阴沟边齐刷刷一排人刷洗马桶,一幅上海特有的″风景'。上海人吐痰都习惯吐在阴沟里......。

弄堂承载着居民万千生活,融入了太多的情感,悠久而亲切,古老而优美。从老房子搬迁出去的老上海人,无不对老宅弄堂情有独钟,裹不住的思念,锁不住的记忆,梦牵魂绕的记忆闸门一打开,往事如同潮水奔腾而出,弄堂和周边的故事如数家珍悉数而出。

我家老宅'群玉坊'里弄,东靠广东路,西边是西藏中路,南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旁边的广东路,北边是汕头路。

'群玉坊'也有近百年历史,厚实的石墙没有斑驳,没有裂痕,油光发亮。进了石库门双扇漆黑大门,天井与客堂之间高高的木头门坎上是一排落地式门窗,门是柚木做成,下半部是珠红色,上半部镶着透明的玻璃,客厅敞亮明净。楼上楼下东西厢房靠天井一边都是一排窗户,窗框上的雕刻花纹清晰可见,我家住的是中厢房靠弄堂一扇双开大窗户。弄堂地面用石板铺成,平整整洁。虽历经一个多世纪疾风暴雨的洗礼,石库门房子和弄堂风釆依旧,气派十足。宽敞的十字形弄堂四通八达,周边四条马路各有千秋,各有亮点。

东边弄堂口是云南中路,是条有名的小吃街。早晨一睁眼一出弄堂就是大饼油条豆浆,生煎包子牛肉汤,老虎脚爪粢饭糕,各种早点应有尽有,每家小吃店散发着特有的香味,引来八方吃客。

我们弄堂周边菜场很多,大世界后面有宁海东路菜场,这是一个露天菜场;过西藏路,就是八仙桥菜场,二层楼欧式风格的室内菜场;福州路往东又是一个室内菜场,俗称“水产公司”。

我们弄堂囗对面是个室内菜场,底层,房子不大,楼上住着人。菜场虽然小,各种蔬菜生鲜货类齐全,周边居民都来这里买菜。逢年过节熙熙攘壤。上海的菜场早晨5点开市,过年过节早晨4点。

上海人很聪明为避免混乱,自发排队。后半夜1、2点开始有人排队,先放一件东西以物代人,有放砖块的,放一把旧竹椅、小凳子,只要是件东西就代表一个人,不管东西破烂不堪,排列照样整齐有序。放东西时前后人都认识,放好东西回家还可以打盹,眯一会儿。排在前几位的人愿意熬夜,裹着棉大衣躺在躺椅上,边吸着烟边谈天说地,还帮忙看管排在后面的杂牌军,指点后来的人按顺序排队。街坊邻居都认识,张家阿姨的篮子,李家阿伯的砖头,50,60年代初的人,心正厚道。到了营业时间人们陆续赶来,以物换人各就各位。菜场门一开,人们看到新鲜众多的美食霎时人声鼎沸摩搼擦掌。平时肚子缺油水,过年票多数量多,人们急着解馋。

我11岁就帮妈妈买菜。妈妈白天在街道工厂上班,干的是纺纱活很累,晚上要照顾几个月大的妹妹,我把买菜任务担当起来。到了过年,凌晨12点多,我穿上妈妈做的深蓝色棉长大衣挎个大篮子去排队,总能排在前几位,熬夜的叔叔关心我让我放下篮子回家睡觉,到买菜时卖菜的叔叔阿姨看我人小,照顾我挑些好的年货给我,每次我挎着满满一篮子年货回家,妈妈总是夸我能干。

西边弄堂囗是西藏中路,那是一条南北主干道,昼夜车水马龙。走出弄堂是一条宽敞平坦的行人道,弄堂口两边是肩并肩的各式食品店,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充足了,废除了票证。行人走过店铺总要驻足进商店逛一圈买些好吃的食品带回家。上海知名的川湘辣酱店在弄堂口南边第一家,辣酱店旁边一家挨着一家的食品店直到广东路口。香腸腊肉火腿,牛肉干鸭肫干,瓜子花生五香豆,各种糖果:小白兔奶糖松鼠奶糖松仁棕子糖巧克力,目不暇接。行人川流不息,摩肩擦踵,顾客络绎不绝店家生意兴隆。

弄堂对面隔一条西藏中路是人民广场,平时行人稀少诺大的一个广场空荡荡的只有学自行车的人在晃动。广场南侧是大陆饭店和红十字医院,后面有一片小树林,十分幽静空气新鲜,清晨我常带个小凳子到那里复习功课。

国庆节,上海举行盛大庆祝活动,我家的弄堂每到节日前夕,都是戒备森严,防止阶级敌人捣乱。深更半夜工人民兵巡查着陌生人,大声的呵斥声,惊动了我们熟睡的居民。国庆节要保证广场的安全必需对闲杂人员进行清场。所谓的行闲杂人员,其实都是早早赶来观看游行的市民他们隔夜来到广场附近,找一条弄堂潜伏下来,天一亮可以找个有利的地形大饱眼福。每次国庆节前夜,都要″操练'一次。

到了国庆节那天,四个弄堂的大门紧闭,只有留着云南中路的两扇大门不上锁,但有戴着红袖章的大妈大伯看管着。

住在西藏中路边,窗户朝人民广场,有阳台的二楼家里,已经挤满了来看游行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那个年代的人,厚道,慷慨豁达,热情,没有那么多讲究。我同学家阳台正好在川湘商店的楼上,直对人民广场,所有的游行队伍都要从眼前过,每年国庆节我和妹妹都到我同学家的阳台上看游行。

多少年来,大多数上海人都住在狭窄的弄堂里度过了日久天长的生活,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是海派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特别是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可谓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有的底蕴风情,从中寻找记忆中的老味道,感受上海人精致的生活以及属于自己的烟火气。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厨房说起
上海最温馨的石库门
丁慧| 弄堂情结(06.8.15)
上海新地标
上海游灵感飞扬的石库门弄堂--田子坊
上海老城隍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