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长抓德育,先回答'美德是否可教'

# 小编有话说

当下“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再现,是对道德教育的现代性疑惑。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道德娱乐主义、形式主义泛滥,是人们对道德可教性产生疑问的根源。

01
“美德是否可教”的界定
“美德是否可教”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于美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认为美德可教的学者发现了知识与美德的联系,注重教育的道德发展价值,道德智慧可以通过教育获取,道德就其认知方面来说是可教的。但他们却忽视了美德知识教育的特殊性,毕竟美德不同于其他一般知识,更不能等同于其他知识的教。

主张美德不可教的学者则突出了道德教育的独特性,认为知而不行不足以成德,盲目把美德教育等同于道德说教和灌输,道德行为不能用教育来保证践行,认为美德整体而言是不可教的。

与传统道德灌输不同,现代美德教育以承认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为基础和前提,主张培养自主人格、独立批判的思维能力。现代美德教育根本区别于其他知识教育之处是其实践性,主张达到从“知”到“信”再到“行”的实践。现代美德教育摒弃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性的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主动将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培养自觉的道德意识,进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从道德接受者向践行者的升华。现代美德教育的理念相信,美德是可教的。
02
“美德之教”映衬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
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然而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却陷入了“知善而不为善”的尴尬困境。

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知、情、意、行的“知”和“行”上,即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地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德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产生自觉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并且从内化的心理过程转化到外在的实际行动。这是学校道德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

美德严格来讲不是从教材中生,而是从实践中来。美德作为知识是可教的,但是否拥有知识越多,美德就会越多呢?或者学历越高道德水平就会越高呢?显然这是不确定的假设,如果教育能够传授美德,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人受教育水平高却道德低下,而一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道德高尚呢,这些事实不得不让我们对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产生怀疑。

事实证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关于美德的知识并不能够使我们真正形成美德,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和检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及为人处事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需要从课堂中学习,更需要在生活中体验。因此,把道德仅当做一门学科来教是不够的,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美德之教是有限的,它只能使学生获得相关道德观念以及对所谓道德知识的理解,不能在实质上使这些观念转化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道德的知识性可以教,但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没有统一的模式,是需要在生活中实践的。由于一些施教者对此问题的片面认识,导致在实践中偏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
03
“美德之教”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1
重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首先,学习美国关于品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学校要给学生列一些美德条目知识,加强对道德知识的理论传授,使学生首先在知识上对道德有深刻的理解,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形成关于美德的印象。比如,在美德知识教育中,与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传输主要通过隐性课程完成,使学生不易引发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身教大于言传,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应该躬行示范,把美德知识用实际行动表达并传递给学生,为受教育者提供榜样示范,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促进美德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2
激发美德需求,培养美德情感
道德完善需要有行善的意志,个人美德需求是道德教育的推动力,主动学习的效果远大于被动的接受,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德兴趣,激发学生的美德需求,用易于接受的形式将美德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激励他们主动探索和践行。

受教育者在自己感兴趣的美德知识之中得到理性认识的同时,在生活中寻找感性的支撑,培养对美德现象和行为规范的情感,形成较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美德需要,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自悟性,促使其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实现对美德情感的理性把握。一旦激发了学生的美德需要并培养了美德情感,学生便会形成自我觉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践行美德,美德教育也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注重美德传授的社会实践性
生活实践是美德生长的土壤,美德知识的教育必须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德。只有将美德知识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发挥美德的实效性,服务于社会生活并收获真正的美德教育价值。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中真实的美德要求,这样既可以检验所学习美德知识的真实性,又可以促使自身道德规范的不断完善,达到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中还需不断扩大美德教育的宣传,提供法律支持,形成长效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美德教育的人文环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复习纲要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2018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点整理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辅导资料
2017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考点习题汇总
德育 | 学校道德教育观念的哲学审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