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例说诗联的声律及格律诗的分类

例说诗联的声律及格律诗的分类

2010-06-19 11:02:56 作者:王宗正 来源:河东楹联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明海学校诗联教育研究会   王宗正
    平仄现象是汉语特有的。如果能科学地安排用字的平仄,可以收到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于音乐美的神奇效果。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上的一副对联
         春风/放胆/来梳/
         夜雨/瞒人/去润/
读起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它的用字平仄规律是: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这两个句子每句七个字,按“二字而节”分成四节。如果只看各节奏点上的字(各节的最后一个字),用字平仄规律就是“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各句中按节奏平仄交替”,“上下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上句收于仄声、下句收于平声”(引自《联律通则》第五条)。因为第一个节奏点上的字是平声,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起七言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乾坤//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都是这样的对仗工整的“平起七言联”(联例中的斜体字为仄声,下加横线的字为旧为仄声今读平声的字。下同)。因为各句的第一、三、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这几个字一般可以不论平仄。而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点,所以这几个字常常必须合乎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例如格律诗为了避忌“孤平”,“平起七言联”上句中的第五字和下句中的第三字都需要用平声,不能“不论”。
    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室有/芝兰//自永
        人如///长新
显然,它是一个“仄起七言联”。其用字平仄规律为: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上句为避忌“尾三仄”,第五字限用平声;下句为避忌“尾三平”,第五字限用仄声。这两个字的平仄也都不能“不论”,而第六字却常可以变通。“西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就都是这样的“仄起七言联”。而七言联无非只是平起和仄起这两种。
    我们再看《语文》三年级上册中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潋滟/晴方/
          /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西
          ///相宜。
这是一首“首句平起不入韵式”的七绝。它的用字平仄规律,前两句同“平起七言联”,后两句同“仄起七言联”。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变通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了,这叫“拗救”。即因本应用仄声的第六字用了平声,故把本应用平声的第五字改用成仄声。也可以看做按通常为“二二二一”的节奏变通为“二二一二”的节奏。即像音乐里的切分音一样,把第三个节奏点前移,节奏变通为“欲把/西湖//西子”。整句节奏点的平仄规律仍为“仄平仄仄”。可见,第六字的平仄也是可以变通的,也不一定“分明”。
   为说话方便起见,根据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学习格律诗的体会,把上述各句式重新整理如下:
          平平     1
               2
          平仄     3
          仄平     4
    各句中的三个黑体字表示平仄恒定的必虑字,两个行楷字表示平仄可以随意的不虑字,两个宋体字表示平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通的酌虑字。根据第一音步的节奏点(即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我们把这四个句型依次命名为1平起仄收型、2仄起平收型、3仄起仄收型、4平起平收型。这四个句型涵盖了七言诗联的所有句子。或者说所有的合格律的七言诗联都是由这四个基本句型构成的。例如“平起七言联”就是由句型12构成的;“仄起七言联”就是由句型34构成的。上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四个句子就依次是1234型。其中句2和句1叫“对”,即各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句3和句2叫“粘”,即除末字外,其余各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同。句4和句3当然也是“对”。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样,《语文》六年级下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学无遗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绝知此事要躬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王冕的《墨梅》也都是依次由句型1234构成的“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七绝。顾名思义,这一类型绝句的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最末一字不入韵,全诗只有第二、四句押韵。
    七言绝句如果第一句用韵,可以增加音乐美感,所以七绝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多。由于格律诗是只押平声韵的,所以“首句平起入韵式”的第一句就要用句型4“平起平收式”替换1“平起仄收式”。例如《语文》三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孤帆一片日边来。”这类诗第一、二、四句押韵,这首诗押“灰”韵。其中的“开”旧读kéi、“来”旧读léi,如我们晋南方言。从这里也可看出我们晋南方言是“平水韵”的活化石。“平水韵”就是《联律通则》上说的“旧声”标准,古代的平水就是现在的临汾。“平水韵”就是以我们古代晋南话为基础的、历代衡量声律作品的标准工具书。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作为“今声”的标准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所以,传统的声韵经典作品都是遵循“平水韵”的。要欣赏这些经典,就得知道点“平水韵”的有关知识。“两岸青山相,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用了“交股对”,“两岸青山”和“孤帆一片”两对词语在上下句不同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完全是为了合乎声律,避免上下句平仄失对。由此也可看出在格律文学作品中,“声律和谐”重于“词性对品”。
    依次由句型4234构成的“首句平起入韵式”七绝很多。《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唐寅《画鸡》、三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都有的叶绍翁《游园不值》、四年级上册的苏轼《题西林壁》、元稹《菊花》、下册的刘禹锡《望洞庭》、五年级上册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年级上册杨万里《新柳》、王安石《北陂杏花》、陈毅《梅岭三章》的一三两章、八年级上册王之涣《凉州词》、九年级下册岑参《逢入京使》以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出塞》、杜牧的《泊秦淮》、《清明》等都是这一类型。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七绝是依次由句型3412构成的。如《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鹭上青天。窗含西千秋,门东吴万里船。”显然,这类七绝的用字平仄规律,前两句同“仄起七言联”,后两句同“平起七言联”。二年级上册的苏轼《赠刘景文》、三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上册都有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八年级上册的王之涣《凉州词》、九年级下册的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都是这一类型。
    “首句仄起入韵式”七绝是依次由句型2412构成的。《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斜,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霜红于二月花。”课本上把这首诗中的“斜”注音为xié是欠妥的,因为格律诗的首句末字若是收于平声,就一定入韵,所以这个字一定是与后面的“家”、“花”同韵,应读xiá。同是这首诗,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中就注做xiá。一年级下册的杨万里的《小池》、高鼎的《村居》、二年级上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课本把“衰”注音为shuāi,也欠妥。因为首句“回”入韵,后面的“衰”、“来”必然与“回”同韵,应分别读cuīléi。“衰”在这里是减少的意思,指鬓毛脱落了,而不是说鬓毛衰老了,鬓毛怎么衰老呢?)、李白《赠汪伦》、下册李白《望庐山瀑布》(八年级上册也有)、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三年级下册贺知章《咏柳》、李商隐《嫦娥》、朱熹《春日》、林杰《乞巧》、四年级上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乌衣巷》、郑燮《竹石》、下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耘田夜绩)、翁卷《乡村四月》、五年级上册汪中《别母》、下册曾几《三衢道中》、六年级上册张谓《早梅》、刘禹锡《浪淘沙》、下册朱熹《观书有感》、王昌龄《采莲曲》、七年级上册刘禹锡《秋词》、下册陆游《示儿》、陈毅《梅岭三章》第二章、杜牧《江南春》、八年级上册王昌龄《从军行》、下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九年级下册高适《别董大》以及杜牧的《赤壁》等都是这一类型。       
    同样,根据首句的不同的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八个句子依次是12341234型。例如《语文》五年级下册杜甫《客至》:“舍北皆春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樽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是这一类型。
    2、“首句仄起入韵式”,八个句子依次是24123412型。例如《语文》五年级下册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鸡豚。山重水复疑无柳暗花明又一村。箫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无时夜叩门”。七年级上册杜甫《登高》、下册文天祥《过零丁洋》以及杜甫的《蜀相》、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都是这一类型。
    3“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八句依次是34123412型。例如杜甫的《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鼓角声悲,三星河影动摇。千家闻,夷歌数处起渔樵。跃马终黄,人音书漫寂寥。”元稹的《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崔颢的《黄鹤楼》也是这一类型。
    4、“首句平起入韵式”,八个句子依次是42341234型。例如《语文》四年级下册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年级下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鲁迅的《自嘲》以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也是这一类型。
    依据声律对七言格律诗的分类是以诗的第一句为准的,四种类型的首句与上述四种句型是一一对应的: 首句是1型“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是“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是2型“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是“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是3型“仄仄平平平仄仄”的是“首句仄起不入韵式,首句是4型“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是“首句平起入韵式”。可以看出,句型13因为收于仄声,所以只能充当上句,它们的下句分别固定为句型24,不能变更。句型24因为收于平声,除通常分别充当句型13的下句外,当格律诗的第一句入韵时,用句型4替换句型1充当句型2的上句,用句型2替换句型3充当句型4的上句。这些规律也不会变更。
    把七言各句式的前面两个字去掉,便可以得到五言诗联的四个句型如下:
            平平     1
               2
          平仄     3
          仄平     4
    类似地根据首句的不同平仄格式,五言绝句也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依次由1234四个句型构成的“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依山,黄河入海流。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文》四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都选的李白《独坐敬亭山》以及李商隐的《乐游原》、李白的《秋浦歌》、杜甫的《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江碧鸟逾白)、王维的《相思》、《八阵图》、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都属于这类五言绝句。
    2、依次由2412四个句型构成的“首句平起入韵式”。例如卢纶的《塞下曲》:“翎金姑,燕尾绣蝥弧。扬新,千营共一呼。”
    3依次由3412四个句型构成的“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例如白居易的《池上》:“娃撑小艇,偷莲回。不解藏踪,浮萍一道开”。王维的《鸟鸣涧》、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属于这一类型。
    4依次由4234四个句型构成的“首句仄起入韵式”。例如《语文》四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六年级下册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八年级下册金昌绪的《春怨》、九年级上册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以及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等属于这一类型。
    同样,根据首句的不同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也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八句依次12341234型的“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例如《语文》五年级上册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当春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江船明。看红湿,花重锦官城”。六年级下册杜甫的《水槛遣心》、九年级下册杜甫的《月夜》以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杜甫的《春望》、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属于这一类。
    2、八句依次42341234型的“首句仄起入韵式”。例如《语文》九年级下册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君离,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天涯若比邻。无为儿女共沾襟”。九年级上册的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及王维的《观猎》等属于这一类。
    3八句依次34123412型的“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例如《语文》二年级下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荒城。又送王孙,萋萋情”。像五年级下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八年级下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九年级上册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及王维的《山居秋暝》、常健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属于这一类。
    4八句依次12341234型的“首句平起入韵式”。例如《语文》八年级上册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居延。征蓬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上面对七绝、五绝、七律、五律分别做了分类,每种都分“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平起入韵式”、“首句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四种类型。这样,一共就有4×4=16种类型。除了这16种类型外,还有一种排律。七言和五言也各应有四种类型,即:七言排律“首句平起不入韵式”:按句式12341234……随意反复。“首句平起入韵式”:按句式423412341234……随意反复。“首句仄起不入韵式”:按句式34123412……随意反复。“首句仄起入韵式”:按句式241234123412……随意反复。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五言排律的四种类型。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就有大观园的诗社里林黛玉们联诗作五言排律的描述。
    以上主要说格律诗。至于对联的声律,因为节奏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要求就宽得多。例如对联
               //共事
               /字句处/
按通常节奏,上句的二、四、六字都是仄声,失替;第四字下句的字句与上句的肝胆同落仄声,失对。但如果把节奏点放在一、五、七这三个字上,那么上下联节奏上的平仄就成了仄平仄,平仄平。这样既做到了一句中平仄相间,又做到了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它就仍不失为一副好对联。所以我认为,初学对联的声律,首先做到“上句收于仄声,下句收于平声”;然后再要求“上下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各句中按节奏平仄交替”。而“节奏点”可多可少,可密可疏,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工”,节奏点就可多一些;要“宽”,节奏点就可少一点。例如七言联,一般分四个节奏,上面的例联把它简化为三个,也未尝不可。对联的字数多少是可以随意的,越是长的对联对声律的要求似乎就越宽。多分句的长联,常常只能首先考虑各分句句脚的平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寅|韩愈七古声调之分析
仄韵格律诗的格律
[转载]关于入音字、拗救和孤平的问题
洛阳赋
明朝杨继盛有诗曰“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谈一谈此诗。
诗歌写作和评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