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不能开启大航海时代?因为与近代精神背道而驰|文史宴

1,郑和为什么不能开启大航海时代

明朝建立之初,元末群雄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逃亡海外,经常骚扰明朝边境,与此同时,因当时日本分裂为南北朝,许多落魄武士流落于海洋,开始聚集成海盗,抢掠中国沿海城市,这些人变被称之为倭寇。

因为这两种势力的侵扰,而明朝当时的心腹大患又是大漠的北元朝廷,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将进攻重心放在北边,对南方沿海以防御为主,并厉行海禁政策。

对这个海禁政策,因为教科书的关系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很多人对海禁政策的内涵实际上是一知半解。

根据晁中辰显示在《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序章里的描述,“海禁就是禁止海外贸易,官方贸易也受到严格限制。”在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海禁政策是在宋初,不过很快就被废除,而后宋元两代也曾多次恢复,时断时续,到了明初,海禁开始成为基本国策,发展至清代,成为了更为变本加厉的闭关锁国。

在明初,民间海贸被限制后,真正由官方主导的是朝贡贸易,也叫勘合贸易。最初,明太祖仿效宋元,在沿海设置市舶司管辖海外贸易,可没过多久,便废除了市舶司,海外贸易由地方长官兼领。

中国的朝贡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对外国的使者的回赐经常多出人家给咱们物品的数十倍,其目的,在于维持以中国为天朝上国的宗藩体系,也就是让周边各国认明朝为老大哥,不过这个老大哥不但不收保护费,还时不时给小弟们发钱,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这是不是就说明朝的朝贡贸易就是赔钱,而不是赚钱的呢?也不尽然,首先,根据万明的研究,海外国家朝贡的物品,并非全是上供物品,还有附带方物,这些附带方物一律由官方收购,再由官方统一出售,这就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盐铁专营”的垄断市场,政府完全可以坐地起价,带来庞大的财税收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与民间商人争利的盘剥手段。

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减戍守之费,又以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2]

这是明人王圻对于施行海禁的分析,其中“使利权在上”一语,可谓一针见血。

这种情况持续到永乐年间,海外的力量发生了变化,第一,是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完蛋了,这个很正常,毕竟这么多年了,老的老死的死,也该完了。

二氏灭,而其余党入海,勾引诸倭,故其为害。直至二十年后,壮者已老,老者已死,方得少息。[3]

第二,是倭寇之患的减少与萎缩,根据日本学者藤家礼之助的分析,此时倭寇之乱熄灭原因有三。

一是日本重新统一,而新统一的足利幕府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明日双方此时处在一个罕见的蜜月期,在明日双方的联合捕杀下,倭寇的处境举步维艰。二是明朝经过明太祖在位的三十余年,国防力量较强,同时又建立了以海禁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倭寇无从下手。三是永乐十四年,倭寇进犯辽东,遭到明军反击,损失惨重,史称望海埚大捷,彻底将倭寇打出了心理阴影。[4]

因为这两个变化,明朝的对海政策发生了转变。

首先,明成祖不仅恢复了市舶司,同时“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派遣郑和率领巨大的舰队下西洋,目的是将整个海洋遥控在中国的手中。

此时,明朝的对海洋的策略开始变得更加外向、积极,不过,虽然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但并不等于明朝的海禁就作废了。

郑和下西洋开始于永乐三年,而永乐五年,朱棣便下了诏书: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5]

郑和下西洋,本质上是维护官方的朝贡贸易,将更多的国家都纳入明朝的“家国天下”体系中来,而并非是鼓励民间积累原始资本,所以对于遏制民间的私人海贸的大方向,不仅没有变,反而更加严厉禁止。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由官方垄断海外贸易,却不许民间发展海贸,所以当然不会带来大航海时代。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取缔民间贸易

不过,这里要特意提一句,明朝虽然一开始就施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但实际上海禁并没有真正断绝民间的海贸,比如明朝人谢杰就说的很详细: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6]

毕竟很多人祖祖辈辈就吃这碗饭的,而且,海贸实在是太赚钱了,比如明末顾炎武就这样形容过:

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来也,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愚民蹈利如鹜,其于凌风破浪,直偃息视之。违禁私通,日益月甚。[7]

朝廷既然搞海禁,断民间的生路,那么大量的海民只能叛国,纷纷下南洋谋取生计,最终都聚集在一个叫做旧港的地方。

南洋的华人故事从这一刻开始上演。

2,中西殖民者的不同遭遇

洪武末年的南洋,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一个叫陈祖义的海盗被苏门答腊的渤林国王任命为将军,其后陈祖义自立为王。

第二,一个叫梁道明的广东人在旧港华人的拥立下,建立了新三佛齐王国,成为了国王。

梁道明与陈祖义,这两个华人在南洋横行一时,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皇帝,但当郑和的船队开到南洋的时候,两位王懵了。

因为他们可以在南洋称王称霸,根本原因不是他们很强,而是南洋的土著国家实在太弱,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而如今祖国的庞大船队驾临南洋,他们的军事武装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对于帝国船队的到来,两位王选择了不同的策略。

陈祖义选择反抗,于永乐五年决心伏击郑和的舰队,结果中了郑和的套路,惨遭反杀,陈祖义就这么凉了。

梁道明选择臣服,于永乐三年就表示投降郑和,并且将自己的大本营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给交了出去。

郑和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深知“财富取之于海”的道理,于是,明朝的决定在旧港设立旧港宣慰使司,作为明朝在南洋的统筹机构,并在满剌加、苏门答腊等地设置“官厂”,以此为“外府”,控制整个南洋的朝贡贸易,将海外贸易完全性的官营化。

那么梁道明这算是投机成功了么?

没有,因为第一任旧港宣慰使并不是他,朝廷越过了他,选择了他的手下施进卿,而梁道明虽然保住了身家性命,但像他这样有可能控制南洋的中式民间殖民者,依旧成为了明朝控制南洋的牺牲品。

可以说,在永乐年间,明政府远程遥控南洋的华人私人势力,培养帝国的代理人,但其目的不在于发展私人海贸,而是巩固天朝官方的朝贡贸易,既满足了天朝大国的虚荣心,也由官府垄断海外市场,尽收海商之利。

但是虽然在主观上,明朝的目的只是海贸官营化,但却在客观上引发了中外私人海洋贸易的勃兴,而世界的大趋势注定官营化的经济注定衰落。

故而到了明宣宗宣德八年,郑和下西洋落下了帷幕,以海禁为基准的朝贡贸易体系终于难以为继,明朝也只能开始进一步的调整对外政策。

一开始,明朝的海禁越收越严,屡次重申,可重申就恰恰代表了走私的活跃,成化年间,政府开始做出让步,对海禁适当放松,到了弘治年间,则又再度收紧,但不论你海禁是严是宽,走私活动依旧不亦乐乎。

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奸人阴开其利窦,而官人不得显收其利权。初亦渐享奇赢,久乃勾引为乱,至嘉靖而弊极矣。[8]

发生转折是在正德三年,明朝开始实验抽分制,抽税率大概为十分之二,后来也没怎么变过,可见,此时朝廷对海外贸易也呈现出了支持鼓励的态度。

各夷朝贡,例许稍挟私货以来,盖羁縻远人,宜俯顺其情,而不可防,以伤其向化之心也。[9]

这对于私人贸易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一时间段,朝廷不再扮演垄断的角色,更加类似于一个中介的角色,也就是“牙人”,使得民间贸易更加正规合理,而一政策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晁中辰先生所言:

“如果从明代海外政策嬗变角度考虑,对海外官方贸易货物征收实物税,标志着明代的朝贡贸易体制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政策的变化必然导致朝贡贸易的进一步衰落,私人海外贸易的进一步活跃 ”[10]

3,混乱的日本战国与龙傲天嘉靖帝

私人海贸疯狂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海洋贸易,比如正德年间,广州就出现了如下状况,让一些心系祖制的官员痛心疾首。

近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遣巨舰,私置兵器,纵横海上。[11]

因为政府对私人贸易的放开,民间海贸在这一时间段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同时,我也说了,政府只是充当中介的角色,并不亲自参与海外贸易,所以,许多海商开始寻求与海盗的合作。

因此,从西方东来的葡萄牙殖民者,以及日本的倭寇,沿海的海盗,以及中国商人,和因失去土地外出务工的农民们,便汇聚到了一起,构建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根据地——双屿岛(今舟山六横岛)。

为什么选择双屿岛呢?因为这里的区位是十分优越,而且出产的粮食以及离散的资源可以养活数万之众。

(双屿)五谷之饶,鱼盐之利,可以食数万众,不待取给于外。[12]

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中心,而以华人许栋、李光头为首的武装集团,则成为了双屿岛的霸主,在十六世纪中国对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嘉靖二十年后,海禁愈严,贼伙愈盛。许栋、李光头辈然后声势蔓延,祸与岁积。[13]

可很快,随着倭寇之乱的愈演愈烈,明朝的政策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对双屿岛的命运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说来话长,明成化三年,日本爆发“应仁之乱”,以此为标志,日本进入了所谓的“战国时代”,国内的大名们打成了一锅粥,而日本对明朝的贸易资格就只有一个,于是,这个资格就成了各大名争抢的对象。

前文说了,明朝的朝贡贸易也叫勘合贸易,就是因为明朝会为有资格朝贡的国家颁发“勘合”,而朝贡国的使者凭借勘合换取贸易资格。

日本的勘合本在幕府手里,可战国时代,幕府自身难保,勘合自然让大名给抢了去。

嘉靖二年,两支日本大名使团同时来到宁波市舶司,各自拿着勘合,争抢唯一的朝贡名额。

结果,这双方在宁波大打出手,引起了不小的骚乱,朝廷震怒,严令削减日本朝贡规模,后来干脆撤消了宁波市舶司,这次历史事件也被称之为“宁波争贡”。

宁波争贡以后,朝廷借机对海禁再次收紧,并一改正德时期怀柔的海外政策,对一切海上实力开始采用强硬的手段,比如嘉靖八年,明世宗就下令禁绝正德时期已经合法化的牙行。

禁沿海居民毋得私充牙行,居积番货,以为窝主。势豪违禁大船,悉报官拆毁,以杜后患。违者一体重治。[14]

朝廷的禁绝不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导致越来越多人从事走私活动。

自四明革互市之司,三江断舟楫之路,于是私通溢出,与亡命逋播者诱致侵掠,而鲸波数扬,氛尘四起矣。[15]

而这样一来,朝廷就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了,而海商、海盗、倭寇、外国人扎堆聚集的双屿岛,就这样成为了朝廷的眼中刺、肉中钉。

参考文献:

[1](法)弗朗索瓦·德雷诺《海外华人》,新华出版社,1982,86页

[2]王圻《续文献通考》卷31

[3]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218

[4](日)藤家礼之助《中日交流两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67页

[5]《明太宗实录》卷68

[6]谢杰《虔台倭纂》上卷《倭原》

[7]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3《福建三》

[8]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

[9]《明武宗实录》卷43

[10]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154页

[11]《明武宗实录》卷113

[12]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67《舟山论》

[13]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70《复胡梅林论处王直》

[14]《明世宗实录》卷108

[15]光绪《平湖县志》卷5《湖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朝贡贸易的衰落
郑和七次下西洋,过程轰轰烈烈,为何后来又实行海禁了呢?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明朝救实施了海禁?
明朝外邦进贡只能走广州市舶司
明清两朝是怎样把东南亚拱手奉送欧洲列强的|文史宴
从洪武到隆庆,明朝为何200年才迟迟开放海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