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个问题,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userphoto

2023.03.23 内蒙古

关注

十个问题,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7.3MON
1
0
5


一、 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世界

微信谣言为什么能快速覆盖整个社会?某种程度上其感染力甚至超过那些大的媒体,而且越是假的新闻,传播的越快,就是因为熟人间的信息交换更容易引起别人信任,这种疯传的基础利用了人的信任度、正义感、同情心和好奇心。

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人云亦云的世界里,从众心理让我们理解问题很少去动用理性思考,只是在情绪的漩涡中共鸣,这是社会的群众心理底层,并不会被人在意识上觉察。当我们在信息的传播中舒展自己的道德感时,殊不知,正是这种自信中了始作俑者圈套,在那些深谙人性的读心者设计好的利益链条中,我们被有机地组合了进去。

有些辩手,常常会用这样的语言反驳对方:“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实际这还好,“我以为”不管对错,还是自己的线性思维,虽然受自我认知局限,但总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可悲的是,大部分人的“我以为”只是“别人的以为”,在不会批判的思维里,我们常常会根据感觉,下意识地全盘接收别人的观点。

有一句话说的好,有的人在刚成年就死了,只是活在了八十岁才埋葬,就是讽刺这种人一生都是在他人的观念中一成不变。

我们常常说,信息就是生产力。在工业化社会,信息确实是企业的战略资源,信息的制高点,也是企业的竞争力。

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都在无时无刻地侵蚀着我们的精力和时间,信息不再是短缺产品,而信息的意义也变成了从过载的信息中甄别出有价值的能力。

甄别,就是判断,作为一个社会中人,就是要在诸如学习、决策、执行、认知、抗压、情绪控制等诸能力外,拥有判断力,可悲的是,许多人之所以湮灭在碌碌无为中,就是不知道批判,甚至都想不起批判了。

二、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效率

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就是学会批判性思维。

在我们常识看来,“批判”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待人处事之道,批判别人,看起来总是令人讨厌的。

然而生命的价值,也在于我们的独立性,总以别人的评价定位自己,在意识上已成为别人的傀儡。

所以,批判并不是代表语言上的尖刻和行为上的敌对,只是不让别人的价值观左右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对待一个观念和处理事情的选择时 ,做出更深谋远虑的个性化决定。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会发现这种思维模式在生命中的意义,这种思考能力可以增加独立的思考意识,也能增加自信心。

通常,人都有两种思维模式,就是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顾名思义,海绵式思维就是来者不拒,被动吸收;淘金思维就是去伪存真,只吸收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海绵式思维出于一种惯性,虽然比较被动,但优点是比较全面、精确、系统地接收信息;淘金式思维首先是一种态度,就是该选择什么,忽略什么,提出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评估材料。

二者的辩证关系是,淘金式思维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思维方式,但它也需要海绵式思维去接收更多的知识,在对复杂性的选择时拥有更多的素材供自己裁剪,如果经常能应用淘金式思维的话,我们的思想和信念就会因为有这样系统的检验而拥有了意义。

还有个概念是强批判和弱批判。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批判的斗士,但更常见的批判并不是中立的,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立场,调用资源,抵制和驳倒与自己相左的观念,这就是弱批判。而强批判只是在公允地寻找真理,辩证地、一视同仁地质疑一切主张,包括自己。

三、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不管任何作者,在提出一个新事实或新观念时,通常都会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的方法来确定其观念正确或错误。

这好比作文中的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形成一整套说理系统。

批判性思维就是面临新事实和新观念,能以评卷老师的心态,把自己从本身事件中抽离出来,客观地分析这件事实观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谨。

让我们回到批判性思维的思考途径——学会提问。

善于提问必须把握三点:一是提自己需要的问题;二是找出作者作品里的线索来回答这个问题;三是提问和回答不断互动,最后得到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对新领域的认知。

十个问题,培养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

(一)论点

不管任何论题,总要经过系统的推理才能导出结论。

现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他到底要跟我们说什么?他到底在说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从这一论题的推理中找出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也就是希望你接受的目标,然后根据后面的论据,判断出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二)论据

就是作者对论据的支撑材料,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1.作者的理由

当作者希望你接受他的结论时,他一定给一个理由来说明他是对的。

现在提出第二个问题:你凭什么这样认为

回答这个问题,要用到强批判和弱批判。一旦你找到了理由,就是要在继续往下读的时候回头看,反复校验,不断理解,要公正的评判,而非有偏见的排斥。

2.歧义的词句

作者的理由,是推导出结论的重要依据。但一些细节或词句上的歧义,也有可能把整个理由的证实力推到反向。比如,西方指责我国的“人权”,就是典型的歧义词,如果按西方的价值界定人权,可能首先我国要先失去“主权”。

现在提出第三个问题:这个词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支持本论点理由中,那个关键的词或者要素,结合上下文语境是否被歧义误导?如果误导,我们就应该慎重推敲那个结论的真正企图了。

3.价值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如果有一个人向你推销他的观点,那么他肯定会找一大堆看上去“有道理”的理由,但这些理由的背后,总有一些是作者没说出来的,他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这种有指向的假设,肯定会影响到结论的判断。这种假设有两种,价值性假设和描述性假设。价值性假设,就是一种价值观相对于另一种价值观的明显偏好;描述性假设,就是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推断。

现在提出第四个问题:对于作者来说,为什么作为理由呈现的结果看起来如此令人满意?结论和理由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价值性假设,首先要看作者的背景、经验、政治立场等是否和这个结论有利益关联,就像谈钓鱼岛问题,中日的观点肯定大相径庭。对于描述性假设,就是要找出结论和原因之间是不是存在必然联系,作者认为的常识真的是我也认为不需证明的客观实际?

(三)论证

通过对作者提供的所有论据素材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对作者给出的理由就有了清晰的理解,下面就要走入论证过程,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1.推理过程中的谬误

在这里作者常常会用欺骗手段来起到移花接木,诱使你采用他的结论。

现在提出第五个问题:这种推理的假设在现实中出现的机率多大?这些信息真的和结论有关吗?是证据导出的结论,还是有了结论,这些证据才能成立?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把焦点转移到对推理价值或性质的判断关系更直接更明确的那些问题上,主要问题是把真金和赝品区分开来,找出最佳的原因,也找出须慎重对待的原因,存在“骗术”和“假推理”的问题假设。

2.证据的可信度

确凿、充分、有代表的论据,是支撑起作者观点的灵魂,为了判断证据的质量,必须对论据进行认真检查。

现在提出第六个问题:作者的证据是否为其声明提供了可信的支持?

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分析这些论据是否来自作者的直觉、个人经验,个别生动案例,他人的证词,权威意见或不恰当的类比等。

3.干扰性原因

虽然作者找出的证据也确实推理出他想要的结论,这时还要思考这个证据是否有可替代性?

现在提出第七个问题:导出这个结果除了已列出的依据是否还有其它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寻找干扰因素,是不是还有其他条件可导出论题结论,哪个更充分。

4.统计数据的欺骗性

统计数据是一种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据,这样的证据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数据使证据看起来非常科学、精确,让人感觉到似乎就代表着事实,而有时候,统计数据也因误用、滥用产生欺骗性。

现在我们提出第八个问题:这些数据真的客观、中允和有代表性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要仔细甄别作者提供统计数据来历的真实性,是否有平均值偏差,虽然是真实数据,但并不是支持此处结论的描述,省略了数据的限制条件,相对数据的欺骗性等。

5.被遗漏掉的重要信息

作者为了结论的目的性,就会有选择性的组织论据,从而能某种程度影响你的思维,那些他不愿意让你知道的信息,就有意识地回避掉了。

现在我们提出第九个问题: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未必能找到满意答案,但寻找对方回避的信息,正是锻炼自己思维的过程,通过发现遗漏的信息,对作者的推理做出差异化校核,不管最后赞成还是反对,最起码有一个重要前提,我是经过慎重审核明确无误的考虑。

(四)结论

生活远非是一个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绝对世界,所有观点的辩论中,我们很难得出唯一结论的情形,所谓观点的对错,只是你对它的看法而已。

现在我们提出第十个问题:该怎么对待这个结论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明白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都是自我解释的,既要批判,也要尊重,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的心态,积极汲取别人给我们带来的新事实、新观点,尊重对方的推理,但也不能盲目从众,先是弱批判,用上述十个问题,验证结论是否可靠,然后强批判,在审视别人的同时也要自省。

以提问为主的批判,可以让我们从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一旦我们理解了结论原来是多样性的,我们也就体验到了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兴奋。

批判性思维只是工具,可以让我们认知一飞冲天。

毕竟现代科学体系就是来自于批判的哲学,人类首先敢认为已有的都是错的,然后才会动用数学和观察等实用工具,对原有经验不断检验获得新能力,新能力产生新理论。科学革命不是“承接的革命”,而是“拚弃的革命”。

135编辑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问答#王诚的随笔#
三步教你揭穿鸡汤文的迷魂药
批判性思考丨胡诌白扯第42话
25学会提问
【一页荐读】批判性思维启蒙书《我会独立思考》
“批判性思维”到底在批判什么?终于有人把它讲清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