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地缘政治特征系列文章(二十四)
userphoto

2022.12.05 重庆

关注

(四)环绕中原的边疆区

(1)内蒙古高原中原农耕帝国两千年来是与北方蒙古草原的游牧民对抗,双方曾长期反复拉锯,中原强大时可以打到漠北,弱小的时退守阴山-燕山一线的长城。早在战国时赵国和燕国的势力范围就到达内蒙古高原。

蒙古俺答汗鼓励部众与汉人农民共同开发垦殖河套平原。近长城的蒙古草原与长城内结为一体。《游牧者的抉择》304页

清帝国善用“旗制”来分散蒙古草原部族,藏传佛教流入蒙古,以喇嘛庙为中心,各盟旗划定边界,划分限定其领域,围绕喇嘛庙居住,不能远距离迁徙。削弱了游牧民移动力。失去机动力的蒙古牧民。

内蒙古以河套为核心。内蒙古蕴藏着大量煤矿,白云鄂博富含稀土矿和铁矿。

北疆边界虽然开阔平坦,北方边疆拥有足够深远的纵深,一般有几百千米战略纵深,仅蒙古国东南边界距离北京560千米;北方强权威胁中国,需在西伯利亚部署重兵,要越过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才能入侵中国。中国能威胁其远东地区,中国新疆也受其威胁。

中原王朝势弱之时,草原游牧民也曾不止一次地越过长城,比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等。

(2)河西走廊在蒙古高原西南与青藏高原之间有一窄窄的细长走廊-河西走廊,东起乌梢岭,西到星星峡,长达上千千米,连接中原与西域。河西走廊与中原季风气候不同,基本属于大陆性气候,“春风不渡玉门关”,实际上,春风难渡乌稍岭。

河西走廊的农耕业要靠祁连山的高山降水和冰川融水。祁连山山脊线的平均海拔4000-5000米,能将高空稀薄的水汽拦截下来,形成冰川和降水,融入河流,滋养山前的沙漠地带,凭借高山之水的补给,在山麓前形成绿洲。

西汉初,匈奴人扩张至河西走廊,从北、西两个方向对中原的农耕帝国形成包夹态势。

穿越两千里河西走廊,在天山南北寻找盟友的计划,被西汉帝国称之为“断匈奴右臂”。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寻找吐火罗人大月氏,月氏发源于巴里坤盆地,经河西走廊扩张到黄河岸边,后为匈奴所迫西迁中亚阿姆河流域,称为大月氏。

汉武帝派出使者张骞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截获,被匈奴人扣押十年,张骞乘匈奴内乱逃出。张骞凿空西域,发现了西方的文明世界。

西汉帝国需要打通一条能够直接与盟友相通的陆地通道,这条通道通往内亚乃至遥远的欧洲,在以后被学者李希霍芬称之为“丝绸之路”。 

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千里奔袭河西走廊,史称河西之役,为汉帝国带来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为2000年后的当代中国版图,打下坚实的基础,河西走廊如长矛般刺向内亚。狭长的河西走廊南靠青藏高原,北朝蒙古大漠,西端刺向位于内亚的西域(新疆),东端与中华文明诞生的黄土高原相连。

中原农耕区被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三大高原陆上C型包围在亚欧大陆最东边。宋朝以前中原农耕民要走出去与其它文明交流,唯一的陆上通道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最窄处只有几公里,从中原出发穿越两千里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经过西域绿洲、翻越葱岭-天山进入中亚,走出地理封闭圈,在中亚与亚欧其它文明交流;中亚、西域民族可以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关中平原。只有河西走廊一条狭窄的通道通往西方的世界。河西走廊也是汉武帝发展畜牧业的最重要地区。

汉武帝经略河西走廊这个危机四伏的突出部,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移民8万,充实河西四郡,将河西走廊开拓成农牧混合区,成为中原进入西域和中亚的咽喉要道。有河西绿洲农业作为支撑,河西走廊看起来是稳了。

中原农耕区与河西走廊农耕区、沿东西轴线延伸,位于同一纬度带的东西两地,每一天的长度和季节变化相同,植物有着类似的疾病,温度也差不多,东西向的流动更少涉及纬度变化引起的适应问题。降水不同,河西走廊降水依赖祁连山融水;黄河中下游地区属季风气候,依赖夏季风降水。向西越过乌鞘岭是大陆性气候,如果不是中原帝国政府强制移民和五代十国中原板荡,怎会有大量中原移民迁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西北形成巨大战略纵深,让中亚的敌人从西域、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几乎不可能。中原农耕政权却能以河西走廊为基地进出西域或中亚。

如果要从中亚威胁中原农耕帝国,先要控制中亚,越过西域,经历千难万阻,经过中原农耕帝国重点经营的狭长的河西走廊,河西四郡前后相互呼应,随时可以增援,易守难攻;来自西面之敌只有连拔河西四郡,才有机会进入陇西高原威胁关中平原,整个进攻路线直线距离长达两千多千米。

从汉武帝开始,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农耕帝国到西域、中亚的通道,丝绸之路通过河西走廊,中原通过丝绸之路的涓涓溪流与其它文明区域交流。古代几大文明都传播到中亚,在中亚进行文化交流。

北匈奴经常侵扰东汉河西诸郡,东汉派窦宪击北北匈奴,引发了游牧部落自东向西的迁徙浪潮。

在西汉,通过河西走廊向西扩张,控制西域一带,通向亚欧大陆中西部文明世界。河西走廊开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将中华文明与亚欧中西部文明进行了时断时续的连接。

中原发明的实用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突火枪……逐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亚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西域的小麦、西瓜、石榴、葡萄、苜蓿、核桃、大蒜沿丝路向东传播,丰富了东亚自行发展出来的农耕业,西方世界的思想东渐,特别是佛教和摩尼教,佛教和平东渐中原,佛教并没有改组中原农耕帝国,反而为中原文明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营养成份,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沿丝绸之路而来。

伊斯兰教曾向中原发起多次挑战,甚至渗透到关中核心区,但伊斯兰教欠缺乏技术力量,没有成功。伊斯兰教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教,仍侷促于中国西北一隅。

11世纪以前中国相当程度地受惠于“西域”或中亚。《文明的表现》29页

通向亚欧大陆中西部的河西走廊南靠祁连山脉,祁连山高山流水滋润绿洲,北有沙漠保护。易守难攻,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前进基地。

让河西走廊的中原文明,能够在两千多年时间中一直不间断地传承下来。安史之乱后,藩镇蜂起,唐帝国无力控制地方,河西四郡受到回鹘、吐蕃等周边势力的相继侵入。

游牧者亦知道农耕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即是政治上控制了河西绿洲,也不去破坏当地的农耕业。

在顾祖禹看来,“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观点非常有道理。河西走廊关乎黄土高原的安危,要稳定河西走廊,一定要将控制线延伸入西域的高山屏障。从中古至近代,中原几乎很少受到过来自西北内陆边疆区外的直接威胁。

明朝河西走廊的价值在于西通西域、北制蒙古、南安青藏。中原农耕帝国的统治者想利用河西走廊,牵制一下帝国西侧的游牧者,非有汉武帝“断匈奴右臂”那样的宏图伟志。

清朝时期,藏传佛教流入蒙古,为防止蒙藏一体,包围中原,清朝利用河西走廊来分割草原。河西走廊隔绝羌胡,如果内亚被游牧帝国封闭,中原可能陷入C型半包围中。

自1449年“土木之变”,明朝战略收缩、退出河套,俺答汗与西藏交流。

满清收复内蒙古,统治西藏的固始汗归顺,完成了对明朝西部陆地C型战略大包围。

在清朝与漠西蒙古准噶尔的整个战争期间,河西走廊为前线提供军需后勤保障。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5年),这场延绵接近七十年的战争结束。

现代河西走廊也是中原连接新疆的要道,是中亚油气管道经过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西走廊——大汉风云
古代中国为何要拼命拿下西域?西域有那么重要吗?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
月氏人与华夏之间的千年纠葛
匈奴是怎么管理庞大帝国的?
唐朝内乱引发吐蕃崛起,回鹘覆灭导致吐蕃衰亡!揭秘九世纪大三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