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篇文章快速学会古诗词写作(内附诗词写作辅助工具)

先奉上本文框架


简书作为一个基于内容分享的原创写作平台,聚集了一大批文字爱好者,无论是作为一名读者,还是作为一名写作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诗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诗就以民歌的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这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风、雅、颂的来源。历经千百年,诗也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发展,出现唐诗、宋词、元曲等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

现代诗在中国的发展,目前阶段确实不是很好。但我很吃惊简书的诗专题竟然聚集了近30万的诗歌爱好者,所以,诗在简书是有着非常优良的土壤的。但目前的一个小问题是古典诗词在简书上依然小众,优秀的古诗词在简书鲜有出现,这与目前古诗词逐渐在社会上走热(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文化类节目受大众喜爱)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细想之下,我发现了这种反差的原因,其实不是简书上没有人喜欢读古诗词,而是因为读和写完全是两个概念。古诗词,尤其是近体诗和词由于有着严格的格律,对我们现代人来讲,写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虽然网上也有一些诗词格律的讲解文章,但是多数要么太简要,得不到体系化的认知;要么太专业化,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所以这篇文章将力求简单化、体系化,让初学者快速上手。

1.分类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近体是唐朝人的分法,唐朝人把唐以前诗歌称为古体诗,因为唐朝开始诗歌的格律逐渐明晰严格起来,其后的诗歌称为近体诗。但唐代之后也有作古体诗的,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要看格律。


古诗词分类

1.1.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为古风,一般有“歌”、“行”、“吟”、“乐府”等体裁,从字数看,有四言诗(如《诗经》大部分)、五言诗(如《孔雀东南飞》)和七言诗(如《燕歌行》)等(六言的很少)。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如《将进酒》)。为和近体诗区分开来,如果你写了古体诗,那么最好注明“五古”、“七古”、“古体诗”或“古风”等字样。

由于古体诗对字数、平仄、押韵等要求比较宽泛,也下过对容易上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就不做详细分析了。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但是,注意这里说的通用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最后就是注意不能平仄通押

1.2.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或今体诗,是一种对平仄、对仗和押韵都十分讲究的诗歌。一般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又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律诗又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古体近体的区别参见下表。


图表来自百度百科

1.3.词

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字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这种方法是明朝人的分发,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而在派别上又可以分为豪放派婉约派

词根据词牌的不同,每个词牌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律要求,即字数、句数、平仄等等。因此也就有了作诗填词的说法。词的格律相对固定,但词的写作难度事实上要高于诗,因为每个词牌都对应一种格律,每一句乃至每一字都有相对固定的平仄要求,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又必须在特定的句子上换韵等等,不可能一一介绍完,只能根据词牌要求去填词。本文将以格律诗为主,词就不再赘述了。

2.用韵

2.1.四声

古代四声:古人将汉语发音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其中“平”属于平声,而“上、去、入”属于仄声。前三个声调都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声调,而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基本消失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这里稍作解释。总的来说入声就是指那些发音短促、一发即收的读音,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在现在粤语、闽南语等一些南方方言中还保留了一些入声字的发音,所以南方人对入声字的把握事实上比北方人更有先天优势。

现代四声:现代四声指的是现代普通话四声,分为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括号内为对应的古代四声。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同属于平声,现在用阴平阳平区分,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消失,所以现代四声没有入声。

2.2.押韵

2.2.1.押韵原则

先说押韵的总体原则,近体诗押韵要求押平声韵,不能押仄声韵;偶数句押韵、奇数句不押韵(首句另论);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多;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邻韵也不能换,否则就是出韵,出韵是近体诗一大禁忌。

2.2.2.韵书

说了这么多,你一定会问,汉语这么多字,还有方言的影响,那古人又如何准确押韵呢。其实古人还有韵书这个工具,唐宋时期就有很多韵书,这里就不多说了,作近体诗大家只需要记住《平水韵》这部韵书就可以了,古人的诗基本都是符合平水韵的。填词的韵书也有很多,但同样记住一部《词林正韵》就可以了。写诗的时候参照平水韵,作词的时候参照词林正韵完全没有问题。当然,很多字古今发音不一致,对于现代人写作诗词带来很多不利,所以就产生了《中华新韵》,以现代发音重新编写韵书,有很多人写诗词也直接用新韵的标准。有人认为古典诗词就应该遵循古韵,有人认为新韵更方便,用哪个标准就看个人喜好了。不过要强调一点,如果押新韵的话,最好要注明“新韵”,以免误解。现在来说,韵书没有必要去背它,毕竟如今查起来很方便,后面也会给大家推荐一个韵部检索工具。虽说背诵谈不上,但还是要知道一些,写作时也会方便一些,记忆古韵可以参看格律启蒙读物《声律启蒙》。新韵是以现代发音为基础的,比较容易就不说了。

3.平仄

先说说为什么会产生平仄的问题,很多文章介绍诗词格律,直接给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格式,初学者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其实这关系到汉语发音,汉语分四个音调,一般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重音在后一个音节上,每一个单位之间平仄交错才会有抑扬顿挫,语言听起来才不单调。所以,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平仄交错就是近体诗平仄的基本原则。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但是近体诗没有四言的,所以就需要在这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平或仄就可以了,这就是五言近体诗的四个基本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五言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五律都逃不出这四种句型。而七言近体诗只需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加一组“平平”或“仄仄”即形成七言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型,如下所示,在五言律句前面加上一组平仄即为七言近体诗的四个基本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律句有一些规律: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这就就是逢双必反,因为前文提过,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重音落在后一个音节上。另外在写诗的时候,因表达的需要,有时候无法做到完全符合以上律句,所以古人就有了变通之法。即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一句著名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相对的,五言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但是这个口诀也害了很多初学者,因为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只要保证不犯孤平、不出现三平调,那么一三五不论就是正确的;而在特拗句中,二四六也是不分明的。在后文中我们会提到这些特殊情况。

4.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那么这些句型该如何组成以首诗呢,基本的方法就叫做。近体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即同一联的上下两句平仄是相反的。如果一联的上句是“仄仄平平仄”,那么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邻句相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一致。如果前一联对句是“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就必须是“平平仄仄”

粘对的作用就是使声调多样化、句型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5.公式

根据平仄、押韵和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近体诗的基本格律公式。这里再解释几个术语,近体诗当中经常会提到诸如“平起平收”、“仄起平收”,平收仄收很好理解,即最后一字为平声就是平收,相反为仄收。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平起和仄起,所谓平起和仄起,标准看是第一联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是平声就是平起,仄声就是仄起。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只要首句是平起平收式或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平收),那么首句就必须入韵;相反,如果首句是平起仄收式或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仄收),那么首句就不能入韵。(公式中灰色字为可平可仄,但推荐用的)

5.1五言绝句公式


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者为多

5.2.七言绝句公式


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者为多

5.3.五言律诗公式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者为多

5.4.七言律诗公式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者为多

6.对仗

对仗又称对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要求句型句式相对、词性相对、内容相对,对仗时上下两句不能重字。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谐音对、扇面对等。绝句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而律诗的颈联和颔联则必须对仗(排律除了首尾两联,中间每一联都需要对仗)。初学者只要细心多读,都会比较容易掌握,这里不多叙述。

举个栗子(别看,不能吃),下面杜甫的这首《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这一首诗不仅四联全都对仗,而且句子之内也有对仗,第一句句内“风急”对“天高”,第二句句内“渚清”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近体诗的禁忌

近体诗禁忌有很多,这里仅简要介绍初学者容易犯的几个错误。

7.1.犯孤平

近体诗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做犯孤平。注意,第一,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因为仄声不能入韵,仄声字不会成为韵脚。例如: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都是犯孤平。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仄仄仄平仄,因为是仄声结尾,所以并不犯孤平。第二,两平相连不算做犯孤平,即虽然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但这个平声字和韵脚相连,就不算犯孤平,例如这种句型:仄仄仄平平,是没有犯孤平的。

7.2.三平调

近体诗中,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就叫做三平调。三平调是近体诗中最大的禁忌之一,前文说的犯孤平尚有补救之法,但三平调是无法补救,所以近体诗中绝对不可以出现三平调。

7.3.出韵和出律

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而不押韵、中途换韵、重韵、邻韵通押、押仄声韵等都是出韵。近体诗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是近体诗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近体诗也被称为格律诗,而平仄不合,对仗不工即为出律。出韵和出律是近体诗一大忌。

8.拗救(初学者可以不看这一节)

拗救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变通方法,因为内容表达的需要,有时不得不对句子格律做出调整。也就是在“一三五”这些不是很重要的地方,该平的时候用了仄,该仄的时候用了平,那么就需要在本句或对句相应地方把仄声字改成平声字,或者仄声字改成平声字。拗救有很多种形式,但对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所以不建议初学者使用拗救的方法,初学者还是尽量按照格律要求作诗,等“学有馀”后再尝试拗救之法,本文对拗救只做简单介绍。

所谓拗救其实是两个概念,是指不合律,该平的地方用了仄,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就是对拗的一个改正、补救,先用了拗,所以才要救。所以,合起来说,拗救就是在格律诗中出现不合律的拗句,就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下面讲两种常用的拗救情况,出句自救对句相救

8.1.出句自救

出句自救:也称作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你用了仄声,就在本句下个音节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字眼,换个平声。或者上个音节该用仄声的字,你用了平声,就在下个音节该用平声的字眼,换个仄声。

这种方法常用于孤平拗救:前文讲过,在押韵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做孤平,如果出于内容表达的需求必须要犯孤平,那么就要进行孤平拗救了。

例如五言近体诗中的平平仄仄平
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成了仄平仄仄平,这就犯了孤平,
那么就需要把第三字改成平声,从而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这就叫五言一拗三救

例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但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相似的,例如七言近体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也就犯了孤平,
那就需要把第五字改成平声,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叫七言三拗五救

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平声“愁”来补救。

出句自救的另一种情况是特拗。在近体诗中的句式平平平仄仄(五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七言)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就成了: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而古人在这种句式中,发明了五言四拗三救七言六拗五救的方法。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但是这样就不符合二四六分明的原则,然而这种句式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甚至形成一种约定俗成,以至于古人不把这种句子看作拗句。这种“集体犯规”的句式就叫特拗,而五言四拗三救、七言六拗五救的本句自救的方法就成为特拗的救法。

8.2.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仄仄平平仄(五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七言),对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其他联式都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这种拗救的方法叫作前仄拗后平救(或后平拗前仄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相救的情形很复杂,这里不再多做罗列,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9.诗词写作辅助工具推荐

9.1.《诗词格律》(王力著)

王力,国学大师,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古人写诗所遵循的这些条条框框的格律,很多并没有明文规定,只是口耳相传,大家习以为常不自觉地遵守。现在我们看到的成体系化的诗词格律其实大多是由国学大师王力通过古人诗词特点和语言学规律总结出来的。所以,学习诗词格律最好还是要看看的。《诗词格律》这本书不是很适合初学者,所以,对于初学者,我推荐王力老师的另一本《诗词格律概要》和《诗词格律十讲》,《诗词格律十讲》简明扼要,《诗词格律概要》较为系统深入。这两本书市面上有合订本,方便读者阅读。推荐购买纸质版,方便随时查阅。


合订本实拍

9.2.诗词吾爱

诗词吾爱网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在上面写作诗词,与高手交流,网站还提供了格律检测工具韵部检索工具,这两个工具对于辅助诗词写作很有帮助。格律检测工具不仅可以检测格律诗,还可以检测词的格律。并且格律诗提供平水韵中华新韵两种韵部检测标准,词的检测提供词林正韵中华新韵两种标准。同样,韵部检索工具支持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全部三本韵书。此外还有诗词吾爱的移动端APP,方便手机用户使用,功能同样全面,支持ios和安卓。安卓版戳这里,苹果版的我没有,只能抱歉了,请自行到应用商店下载。


诗词吾爱APP界面

需要注意的是格律检测工具毕竟只是工具,所以它是“死板”的,它不懂变通,只能检测“正格”的格律诗,如果你使用了拗救,检测工具是无法识别拗救的,依然会以正格标准进行检测。检测工具同样无法判断对仗与否,所以对仗和使用拗救的情况请自行判断。

10.总结建议

10.1.对公式不要死记硬背

本文虽然罗列了16个近体诗写作公式,但是不要死记硬背,搞清楚背后的原理,才能真正理解它。这里再梳理一下:

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汉语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
重音落在后一个音节上(所以有“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每一个节奏单位平仄交错形成汉语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
所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就是最基本的形式
对应五言近体诗,只需在两种形式前或后加一个平或仄即可形成五言的基本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对应七言近体诗,只需在五言之前加一组平平或仄仄即可形成七言的基本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根据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规则,
以及除首句之外每一联第一句需以仄字声结尾(因为对句必须押平声韵)的规则
再根据首句是否入韵,
就可以在五言和七言的这四个基本律句上
推导出五言近体诗和七言近体诗的所有正格格律,即所谓公式。

10.2.初学者遵循正格

本文简单介绍了拗救,只是让大家知道古人写诗也会变通,不会一昧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舍弃内容表达的需要。但是不建议初学者去使用拗救,一来拗救规则较为复杂,初学很容易出错;二来本文也没有深入去说拗救,笔者目前也不能完全掌握拗救规则。所以建议初学者最好遵循正格。

10.3.多阅读多积累

本文大致介绍了近体诗的格律要求,掌握了这些,你已经可以写一篇合格的格律诗了。即你写的诗就可以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了,但也仅此而已,因为格律只是近体诗的形式要求,诗本身的好坏还要看诗的内容表达和意境了。所以,一定要多看多阅读,唐诗宋词在各自领域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多阅读一些诗词经典,看看古人是如何遣词造句的,体会如何通过意象去营造意境,体会那些经典诗词的立意究竟妙在哪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形式易学,内容难学,唯有平时多积累。格律就是近体诗的镣铐,你已经学会怎么带着这个镣铐跳舞了,但跳得怎么样,就要看自己的修行了。

最后,笔者也只是诗词爱好者和学习者,故无法保证上述内容完全正确,错漏之处还请包涵、不吝指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入门十八讲
诗词格律
《怎样才能写好诗》(上)
增点文学素养吧-诗词入门
《诗词格律》要句
诗词格律三日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